当前位置:首页 > 养生 > 正文

有脚气怎么办?

作者:潘晓婷 发布时间:2025-07-25 21:17:07

有脚气怎么办?

脚癣欲称“脚气”或“香港脚”,中医学称为“脚湿气”,是一种浅部霉菌感染的皮肤

病,它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主要表现是脚底皮肤干燥、粗糙、变厚、脱

皮、冬季易皲裂;湿性主要表现是脚趾间有小水泡、糜烂、皮肤湿润、发白、擦破老

皮后见潮红,渗出黄水。两者都具有奇痒,也可两者同时存在,反复发作,春夏加重,

秋冬减轻。

治疗原则:

1.皮损局限者以外用疗法为主,常用抗真菌制剂有咪唑类霜剂或软膏,亦可联合其他抗真菌制剂交替使用; 2.皮疹泛发顽固者,可选用系统抗真菌药治疗,目前多用斯皮仁诺或疗酶舒; 3.对同时患有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者要一并治疗。

自疗注意事项

(1)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勤洗脚,勤换鞋袜。

(2) 对脚部多汗经常穿长筒靴,胶鞋者,可在鞋袜内撒足癣粉。

(3) 不可用手抓脚,以免染上手癣。

(4) 选用外用药宜两药交替使用,同一种药不宜久用。

(5) 痊愈后,每周涂药1次,天热更宜坚持。

本病以外治为主。

自治疗法

1、 验方自疗法

(1) 风油精涂于患处,每日1次。

(2) 将双足用温水洗净后擦干,涂藿香正气水于患处,每日2次。

(3) 冰硼散3支、六一散30克、拌匀,取适量睡前涂于患处。

(4) 樟树叶子适量,擦患处,每日2次。

(5) 将患足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净,后用消毒棉球蘸醋精涂于患处,

每日2次,连用1周可见奇效。

2、 饮食自疗法

(1)生大蒜头20瓣、生花生仁250克、鸡脚爪3对。蒜瓣去皮,与另2味合

煮服之,肿消便愈,花生仁含有脑磷脂,可治肠塞等病,亦能疏导脚气。

(2)大蒜头5只、龟1只。龟洗净切块,蒜头微捣烂,放入锅中,清炖乌龟,每

天服1次。本方对脚气病引起的肿胀有消退作用,对老年人更为适宜。

(3)花生仁、赤小豆、大蒜头去皮及红糖各200克。上药煮烂食之,每天服1次,

不可加盐,否则无效。本方可治疗脚气病之足背浮肿,延至脚踝,甚则小腿也微感

不适者。如肿过膝至股部,则生命垂危,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4)干姜、木香、陈酒各4克、李子2克。上药加水400毫升,煎至半量,此煮

汁为1日份,3次服饮。本方可预防脚气冲心症。此外,宜摄取稍多的的维生素B1,

对于治疗脚气病有益。

(5)大蒜60克、老姜30克、陈皮30克、小豆60克、鲫鱼1尾。鲫鱼洗净,和

上药共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煮熟后食用。脚气病与脾、胃有密切关系,恢复脾胃的

功能即能消除水肿。小豆和鲫鱼都有消除水肿的功能,陈皮起辅助作用。

(6)葱头100克、萝卜籽50克。加水煮1小时,取原汤1碗,顿服。本方用治

脚气肿痛,具有消肿止痛之功效。

(7)葱头(捣烂)1根、生姜(捣烂)45克、艾叶60克。上药用布共为1包,

蘸热烧酒擦患处,以痛止为度。本方主治因湿气而两脚两腿作痛。

(8)取大蒜若干,捣烂成糊状敷于患处,约10分钟左右将其擦去,再涂上一些

金霉素眼膏,2天1次,连用3次可愈。

避免误疹

在脚癣治疗时,不宜接触肥皂、石灰等碱性物质,以免使药效降低。

脚痒时,用热水烫脚的习惯不可取,因其容易扩散癣症,甚至引起流火(淋巴管炎)。

脚癣是由真菌引起的常见慢性传染病。常见症状为趾间潮湿发白、奇痒,有时可见成群或分散的小水疱,搔搓后流出澄清的粘液体,甚至血水,常出现趾间糜烂,发臭,裂口,脱皮等。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方一:药物组成:蛇床子15克,苦参18克,蜂房18克,苍耳草40克,趾间水疱或糜烂加白矾20克,黄柏18克。

方法:将上述药物放入瓦罐内加水1000毫升,煎至800毫升,滤出药渣,再加入5~6倍的40℃温水泡脚,每次泡20~30分钟,每晚1次,连续3次。如未愈,2周后,继续按上述方法治疗。

方二:药物组成:蒲公英40克,苏木30克,茯苓20克,白矾20克,钩藤30克,防风20克,防己20克。

方法:诸药物放入洗脸盆中加水2500毫升,煮沸后待温,泡脚,每日1剂,早晚各1次,每次泡脚40分钟,3日为1个疗程。如未愈,再进行第2个疗程,一般不超过2个疗程。.

脚上脱皮…………有什么方法,可以治好……??

的。医学上的“脚气病”是因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而“脚气”则是由真菌(又称毒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足癣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中医称脚气为“脚弱”。《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风毒脚气方》:“然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肿,时人号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

病名。即《肘后备急方》卷三。古风缓风、壅疾,又称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致病。其证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语言错乱等。治宜宣壅逐湿为主,或兼祛风清热,调血行气等法。《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常用方剂如鸡鸣散、济生槟榔汤、防己饮等。《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方书中,有大豆、乌豆、赤豆治脚气的记载,可用作辅助疗法。脚气有干脚气、湿脚气之分。湿脚气中又有寒湿脚气、湿痰脚气、湿热脚气、湿毒脚气等。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又有按六经分类者。

【诊断】

医学上通常将脚气分三型:糜烂型、水疱型、角化型脚气。 1.糜烂型:好发于第三与第四,第四与第五趾间。初起趾间潮湿,浸渍发白或起小水疱,干涸脱屑后,剥去皮屑为湿润、潮红的糜烂面,有奇痒,易继发感染。 2.水疱型:好发于足缘部。初起为壁厚饱满的小水疱,有的可融合成大疱,疱液透明,周围无红晕。自觉奇痒,搔抓后常因继发感染而引起丹毒、淋巴管炎等。 3.角化型:好发于足跟。主要表现为皮肤粗厚而干燥,角化脱屑、瘙痒,易发生皲裂。本型无水疱及化脓,病程缓慢,多年不愈。

【治疗措施】

1.家庭用药 (1)糜烂型:先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雷佛奴尔溶液浸泡,然后外涂龙胆紫或脚气粉,每日2次,待收干后再外搽脚气灵或癣敌药膏,每日2次。 (2)水疱型:每日用热水泡脚后外搽克霉唑癣药水或复方水杨酸酊剂一次。皮干后再搽脚气灵或癣敌膏。 (3)角化型:可外用复方苯甲酸膏或与复方水杨酸酒精交替外用,早晚各一次。最好涂药后用塑料薄膜包扎,使药物浸入厚皮,便于厚皮剥脱。 (4)近年来临床上应用足光粉治疗各型脚气,疗效显著,每晚泡脚一次,3次奏效。具体用法可见说明。

2.中药及偏方 (1)枯矾、黄柏、五倍子、乌贼骨,任选一种研末备用,洗净脚后撒于患处。适用于糜烂型。 (2)苦参、白藓皮`马齿苋、车前草各30克,苍术、黄柏各15克,每日煎洗1-2次。对水疱型或有感染时应用有良好效果。 (3)白凤仙花30克,皂角30克,花椒15克,任选—种,放入半斤醋内,浸泡一天后,于每晚临睡前泡脚20分钟。连续治疗7天,对角化型有良效。

3.脚气是一种传染性皮肤病,应避免搔抓,如不及时治疗,有时可其它部位,如引起手癣和甲癣等,有时因为痒被抓破,继发细菌感染,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洗脚盆及擦脚毛巾应分别使用以免传染他人。

4.用药治疗的同时,对病人穿的鞋袜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日光曝晒或开水烫洗,最好用布块蘸10%福尔马林液塞入鞋中,装入塑料袋封存48小时,以达灭菌目的。

【病因学】

本病是由皮肤癣菌(真菌或称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湿或鞋袜不通气等都可诱发本病。皮肤癣菌常通过污染的澡堂、游泳池边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脚盆而传染。

【预防】

1.要保持脚的清洁干燥,汗脚要治疗。勤换鞋袜,趾缝紧密的人可用草纸夹在中间,以吸水通气。鞋子要通气良好。 2.不要用别人的拖鞋、浴巾、擦布等,不要在澡堂、游泳池旁的污水中行走。 3.公用澡堂、游泳池要做到污水经常处理,用漂白粉或氯亚明消毒,要形成制度,以防相互传染脚气。

【注意事项】

1.要坚持用药,足癣是一种慢性感染,真菌寄生角质层中生长繁殖。需长期用药才能杀死它。

2.不另乱用药。脚气用药最关键的是应分类型进行连贯正规的治疗。有人用肤轻松等皮质类固醉药膏来治疗足癣,结果越治越扩展。有人将阿司匹林片压碎撒在糜烂的足趾问,结果形成一个溃疡,长期疼痛不愈。有很多人在皮肤形成红痒斑块时外用皮炎平软膏是一个误区,皮炎平软膏中有大量的激素成分,而这正好是真菌的营养剂,所以在肯定是癣的情况下搽皮炎平,只会越搽越厉害。 3.用药要根据病变的具体情况。破溃处不能用酊剂,皮肤变厚,裂口该用软膏。破烂出水时应该到医院,由医生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治疗。 4.足癣发生继发感染时,局部出现急性炎症。就不能按一般足癣治疗,应该先处理继发感染。如有红肿,局部可外用硼酸水或咬喃西林液冷温敷可消炎消肿,必要时还要全身投用抗生素,并按照医生嘱咐适当休息。

干脚气

病名。脚气病之一。指脚气之足膝不肿者。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因素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证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治宜宣壅化温,和营清热,用加味苍柏散或生干地黄丸等方。

脚气

病名。即《肘后备急方》卷三。古风缓风、壅疾,又称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致病。其证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语言错乱等。治宜宣壅逐湿为主,或兼祛风清热,调血行气等法。《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常用方剂如鸡鸣散、济生槟榔汤、防己饮等。《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等方书中,有大豆、乌豆、赤豆治脚气的记载,可用作辅助疗法。脚气有干脚气、湿脚气之分。湿脚气中又有寒湿脚气、湿痰脚气、湿热脚气、湿毒脚气等。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又有按六经分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