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登 来峰王安石资料(关于王安石的相关资料)

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登 来峰王安石资料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登 来峰王安石资料以及关于王安石的相关资料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介绍一下宋诗《登 来峰》(王安石)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登 来峰》诗意

介绍一下宋诗《登 来峰》(王安石)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列“ 八大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创作背景: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 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扩展资料

北宋王安石《登 来峰》,原文为:

来山上千寻塔,闻说 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 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 我站在 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主旨赏析: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 的 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王安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登 来峰

《登 来峰》诗意

《登 来峰》是宋代王安石的诗,原文及诗意如下:原文: 来山上千寻塔,闻说 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 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 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 我站在 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诗意: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 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 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 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 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只有登上“ 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 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 ,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宿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宿舍床多大)

下一篇: 水满则溢现象体现的哲学道理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花满则谢”什么道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