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驴妈妈的旅游发展历程(旅游也发展历程)

1. 旅游也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旅游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创期(1949~1966年)、停滞期(1966~1976年)、发展期(改革开放后至今),特点:初创期为我国的旅游业提供了契机;停滞期使我国的旅游业受到极大的破坏;发展期中国旅游业大发展,1、建立健全组织2、破除阻碍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实行政企分开3、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

2. 旅游的发展历程

导游:导游主要分为中文导游和外语导游。其主要工作内容为引导游客感受山水之美,解决旅途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并给予游客食、宿、行等方面的帮助。在中国,凡希望从事导游业务活动的人都必须按规定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

2.

旅游咨询师:旅游咨询师是指从事为旅游团体或个人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及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在国外,旅游咨询已相当成熟。国内也早已有相关人士从事旅游咨询的工作,但就职业角度而言,一直没有正式、规范的职业名称和职业标准。中国出现旅游咨询师这个全新的职业也是对此空白的填补。

3.

旅游顾问:2008年由西方进入中国,目前在国内还是新兴行业,从事该行业的还是由旅行社为主流。国内目前将销售人员划归为旅游顾问,负责接待顾客咨询、介绍旅游线路、等相关业务。目前国内还没有专业的资格认证机构,大多数的“旅游顾问”都是在职旅行社导游和客服,和个人。

4.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要通过考取公务员的方式,具体流程包括网上报名、现场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察、名单公示等环节。就业单位包括各省市地县旅游局及其附属企事业单位,各单位具体职位根据需要而定,可参看当年公务员招生简章。

5.

旅行社:旅行社各职能部门分为:业务部、计调部、接待部、导游部、外联部、财务部等。

扩展资料

旅游咨询师就业前景

“从未有一个新职业像旅游咨询师培训这样火爆,前景这样广阔。”这是重庆某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在深入了解这份职业后发出的感慨,事实上,他的感慨也是旅游咨询师培训职业的真实写照,如今成都第一批毕业就业学员中大部分月薪都突破了3000元,优秀者达到了10万年薪。

然而仅仅是年薪10万的诱惑,旅游咨询师培训绝对不能说是撬动人生。“一个职业撬动一种人生”,来自专家的解释为:旅游咨询师培训的概念源自欧美发达国家,在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旅游咨询师培训已经逐步替代导游,对于我国,旅游咨询师培训应该是从洗牌旅游行业的方向在改变人生。

对于现在的旅游从业人员,年轻化是一种现状,那么当你不再年轻时,你的人生之路、职场之路在哪里,这是旅游咨询师培训撬动人生价值之一。这时,旅游咨询师培训将成为你进入旅游行业管理层的敲门砖,因为在旅游咨询师培训的学习过程,将让你具备旅游线路策划、旅游整体营销管理能力。

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旅游相关行业的学生们,导游似乎已经成为一条必由路,那么这条路挤不进去又怎么办?旅游咨询师培训的出现,让这条就业的独木桥变得宽广起来。听听来自报名者的声音:“就业要把握政策契机!”据了解,这些旅游专业学生一直对旅游行业特别关注,近段时间以来,“旅游咨询”已成了旅游行业的热门词汇。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国内大都市的旅游主管部门都在大张旗鼓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健康旅游、放心购物成了游客和政府最关注的事情。

对于职场中白领,出游成为心情放松的首选。如何做到享受旅游,这是职场白领最关心的。旅游咨询师培训也填补了职场白领的需求,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能够轻松设计符合自己的旅游线路,让自己的出游更加惬意。

3. 旅游也发展历程怎么写

90多年来,中国旅游集团经历了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与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同向而行,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典范,为世界旅游贡献中国智慧。

立下宏愿 开创先河

20世纪初,中国人还没有“旅游”的概念,更没有专业旅游服务机构。当时在中国提供相关服务的只有英国的托迈酷客和美国的运通公司等少数外商机构,他们服务的对象着重于外国人,中国旅客寥寥无几。

一位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银行家,因在外资旅行代理机构购买船票时受到冷遇,暗自立下宏愿,创办一所完善的服务机构,他就是陈光甫。

1923年初,适逢国内在上海举行中华民国第一次教育会议。时任上海银行总行总经理的陈光甫获讯后,马上致电上海银行总行,安排工作人员与黄炎培先生接洽,料理所有会议代表至沪后的一切交通食宿等事宜。可以说,这是中国本土化旅客服务之开始,也是最早的旅游团队业务。

1923年4月,上海银行获批代售铁路车票。4个月后,上海银行旅行社部在总行国际部宣告成立。1924年1月,迁到四川路420号,独立门户,并以五角红星为标志。

1927年,陈光甫决定将旅行部从银行分离出来,成立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并从6月1日起更名为“中国旅行社”。至此,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旅行社宣告成立。

1928年4月1日,中国旅行社香港分社正式成立,地址设在香港皇后大道中6号。这便是中国旅游集团的前身。

中国旅行社成立后,提出“发扬国光、服务行旅、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文化,以服务大众为己任”的理念。中国旅行社的创立,开创了中国旅游业的先河。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自强自立的历史重任。这既是中国旅游集团的初心,也是百年不变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旅行社是中国第一家拿到旅游业执照的旅行社。它的前身上海银行总行首创并发行旅行支票,是对中国金融与旅游事业的一大贡献。创办的《旅行杂志》是中国第一个旅行类杂志,对中国近现代旅游宣传起到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旅行社香港分社果断同当时已经归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联系,做出了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接收中国旅行社香港分社不久后,又将其交由国务院属下的中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中侨委接收企业后进行了重组,由民营转为国营,于1985年9月在香港注册成立“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港中旅”,而后不断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 大胆实践

重温峥嵘岁月,致敬时代先锋。2018年,陈设于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国旅游集团多个项目相关图片和资料入选,留下了集团人拓荒筑基的珍贵记忆。

港中旅投资开发建设的华侨城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尺标杆。华侨城创办以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提出了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观念,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新变革,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其实践经验更新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效率观念、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前,中国旅游业几乎停滞不前。港中旅上演了一场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改革好声音”,没有现成经验借鉴,就“摸着石头过河”。比如开发锦绣中华,它是中国第一座主题公园。1987年动工的锦绣中华两年完工,开业后轰动海内外,一年多就收回成本。以其收入滚动开发的民俗村于1991年10月开业,再掀热潮,开业当日创下接待游客4.6万人次的高纪录。接着兴建的世界之窗,1994年6月正式开业,再创辉煌。

1992年,港中旅旗下的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册成立,而后公开招股,市场反应热烈,超额认购411倍,冻结资金1500多亿港元,刷新了当时香港股市认购倍数及冻结资金两项最高纪录。这一时期,集团留下了一个个值得书写的佳绩:1992年,港中旅集团以17亿港元收购国泰航空公司5%股权;1993年,与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深圳市和中银信贷合作成立深圳航空公司;1998年,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宣布与信德集团成立新的中旅船务投资有限公司……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一路走来,“变”是主线,从未停止,奋勇向前。

从1997年10月至2000年初,当时的港中旅遭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加之企业自身存在的运营管理问题,经营和财务状况一度恶化,出现了严重的信用危机和财务危机。从2000年年中开始,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在港中旅新任领导班子带领下,全体员工励精图治,以难以想象的魄力在较短时间里扭转了局面,使企业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至2003年,企业通过调整整顿,最终走出困境。

2005年,港中旅集团接收了招商旅游总公司。

200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中旅集团公司正式并入港中旅集团,港中旅正式更名为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

2016年8月3日,集团迎来历史发展中又一重要时刻,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与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召开重组大会,挂牌成立中国旅游集团公司。

“中国旅游集团的成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内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中加强国有企业战略布局的重要历史使命,也体现了在大众旅游时代,加强国家对旅游业的战略引导。”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

至此,重组后的中国旅游集团汇聚了中国港中旅、中国国旅、中国中旅、中国免税、中国旅贸等5家国资委管理的旅游央企以及众多知名旅游品牌,在旅游行业的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中国旅游集团全力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加速发展的奋斗之年。中国旅游集团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握机遇,找准坐标,承载着新的光荣与梦想,超越历史,奔向未来

4. 旅游也发展历程作文

西西里岛 “如果不去西西里,就像没有到过意大利:因为在西西里你才能找到意大利的美丽之源”。的确如此,这个地中海上最大的岛屿,也是意大利面积最大的省份,的确是一块巧妙的土地,这里迷人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非常的和谐地融合为一体,自然有从古至今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为证:这里曾经居住过希腊人、古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诺曼人、施瓦本人、西班牙人等,他们的文化已然印证在这里了。 小镇陶尔迷(Taormina)也是西西里岛的一个重要景点。这里一面是悬崖,一面临大海,城市建筑在层层山石之上,形成它那上接青天,下临大海,岿然耸立的气势。夜晚,远远望去,它的点点灯火和天上的繁星完全连成一片,使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陶尔迷那一向以火山和海滨浴场著名,这里气候常年如春,风光旖旎,山城不仅有古希腊、罗马的古迹,而且有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全城15000人口,全部依靠旅游业为生。一个小小的城镇就有100家旅馆,上万张床位。为旅游者服务的餐馆,咖啡店、各种商店。。。。。。更是布满了大街小巷,生意非常兴隆。走在街上,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市民聚集在金色阳光下沐浴的广场上;青少年嘻笑着从街这头儿溜到那头儿,然后像回游的鱼群一样又从那头溜到这头。60岁以上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穿着仔细熨烫过的材衫,戴着羊毛绒帽子。 复活节前的“圣周”仪式是西西里岛隆重的节日。老老少少全加入到和戏剧演出的热潮中,纪念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仪式从圣星期五下午5点开始,空气凉爽,树影婆娑。扛着棺木的男子沿那条窄窄的石径缓缓走近,葬礼的哀歌从随行乐中沉沉升起。抬棺者们眼中满含泪水。“耶稣的死对我们来说是重大的时刻,抬起棺木,我们就找到了表达痛苦的方式”。夜色渐重,气温也有些寒冷。戴着帽子的男人们点燃火炬――五颜六色的用电池充电的灯笼。队伍上山后返回城里,一声鼓响,仪式结束。瞬时间,高悬在阳台四周的霓虹灯串瞬间将广场照得通明。 这就是迷人的西西里岛,有空你可一定得去看看哦!

5. 旅游也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构想

旅游景点就是指具备旅游资源,并有为之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能够满足娱、食、住、行、购、游等旅游需求的区域。

概念性旅游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1、战略性.即概念性旅游规划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制定旅游地发展战略提供思路.因此,与其叫做“概念性旅游规划”还不如称之为“旅游地发展战略研究”更为贴切.既然概念性旅游规划是旅游地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性研究,因此其内容必然是纲领性、概要性和指导性的,即围绕旅游地发展的综合目标对那些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而不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就旅游地旅游业发展的所有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性.概念性旅游规划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对旅游开发地旅游业发展的前瞻性把握和创造性构思,它一般不受或很少受到规划具体实施的主观条件(如学术分歧、本位原则、既定方针、习惯意识等)及客观条件(如交通、资金、技术、资料、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是一种纯研究性或探讨性的规划设计。

3、创新性.概念性旅游规划不论是在规划的理念上、方法上,还是在规划的内容上都强调“创新”二字,要求研究人员从整体上把握核心项目的创意策划,以及这些项目设施的时空布局与景观环境的统一和整合,从而使概念性旅游规划研究方案更具想象空间和创造性思维,更具有前瞻性和生命力。

4、普适性.概念性旅游规划作为一种新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具有极其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它既可应用于传统的各种旅游规划类型上,如概念性旅游总体规划、概念性旅游发展规划、概念性旅游项目规划、概念性旅游控制性(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等;也可应用于不同规划目的的旅游地规划研究上,如需要获得初步规划方案的旅游地、需要明确战略决策的旅游地、需要获得比较方案的旅游地、需要快速低成本编制规划的旅游地、对原规划进行概念性修编的旅游地等。

5、灵便性.旅游地概念性规划由于是一种战略性、粗线条的规划、技术流程简单,工作量小,所用时间短,故非常有利于规划的科学分工与组织协调,少数几个人便可完成.同时,还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快速灵活、编修方便的优越性,能很好适应规划旅游市场竞争的要求。

6. 旅游也发展历程特点

我国古代旅行和旅游,可以看出以下五个特点:

1.古代旅游多属少数人的个人活动。游者范围主要有帝王、贵族、官僚、地主等人及其附庸士大夫阶层。平民百姓仅在佳庆节日到近地出游,如踏青、赶庙会等。

2.国内旅行家多以学术考察旅行为主,是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3.古代旅游活动都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当社会处于安定、强盛的时候,旅游活动就特别活跃,反之,便一蹶不振。因此,不同的历史时期,旅游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

4.国际旅游以政治交往(如互派使者)、宗教求法和经商贸易等形式为主。游程比较艰险,历时比较长。游历的成果多以“游记”、“见闻”等题材出现。

5.旅游基本上停留在旅行的阶段,与以获得经济收入为目的的旅游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某些私立旅馆业和观光业,已具有初级旅游业的雏形性质。

7. 旅游也发展历程框架图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学为准则,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按生态学原理去开发、利用和保护。根据系统的变化及特点不断改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尽力维护其生态平衡及环境效益。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系统应具备。

1.引 言

自海克尔创立“生态学”至今,100多年来生态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从单纯的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到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和管理,人类生存环境变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途径等,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旅游,其主体是人类,旅游对象是自然环境。所以,从学科定义来看, 生态旅游属于生态学的范畴,只不过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生物成分不是一般的生物而是人。因此,管理这样的系统必须以生态学的原理为指导,从生态学的普遍规律出发,协调好生物、环境、经济和发展的关系。无论是开放的自然环境景观还是自然保护区都是自然生态系统,而旅游行为本身是一种人为活动,它与自然系统共同形成比单纯自然生态系统更复杂的人类-自然复合系统。它不仅由生物和环境条件组成,还包括人类活动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是这些复杂因素组成的多层次、多因子的统一体。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可引起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反过来,生态系统的变化又对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要素均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都是按着生态学的规律在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其中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就会引起系统内其它因素产生连锁反应。当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超过其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旅游环境就会被破坏,旅游事业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 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学为准则,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按生态学原理去开发、利用和保护。根据系统的变化及特点不断改善旅游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尽力维护其生态平衡及环境效益。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系统应具备和谐的结构、高效而经济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既能适应自然条件变化,又具有净化环境污染能力,发挥最佳的生产效率,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态旅游场所。

自然保护区是受国家行政管理和保护的,绝不允许乱砍滥伐和破坏自然环境,尤其在划定的界限内连正常的工农业生产也不能进行。然而,自然保护区建设离不开当地居民,二者唇齿相依,互相促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必须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实惠,而不是贫穷,因为无数实践证明只有当地居民生活富裕,保护的目标才能达到。那么当地居民依靠什么维持其生存与生活?就目前各种经济活动来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取得经费来源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生态旅游可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对参观者进行自然保护的教育,使当地人民生活幸福与保持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经营的经济形式。如何达到发展生产又减少环境破坏的效果呢?我们认为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保护环境,尤其是要遵从旅游不能超过环境容纳量这个最基本的生态学原理。

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

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由来已久,在传统的农林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都有这一概念的雏形。但是作为一种科学术语,是在1980年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WCS)中给予系统阐述的(IUCN, 1980)。这一文件虽然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保护提出的,但其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自然资源的保护,而且把保护与发展看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将自然保护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框架之下。

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改变了过去就保护论保护的做法。明确提出其目的在于把资源保护和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里所谈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来满足人类的需要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这里所指的保护是指人类要合理地利用生物圈(生物居住及赖以生存的地球),既要使目前这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的利益,又要保持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求和愿望。大纲提出了生物资源保护的三个目标,即(1)维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2)保持生物遗传多样性;(3)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又称“布仑特兰德”报告(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始终,在充分考虑目前世界环境状况的同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行动。在这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所提出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报告中提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解决贫困问题;(2)改善增长的质量,改变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问题;(3)千方百计地满足人们对就业、粮食、能源、住房、水、卫生、保健等的需求;(4)把人口限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水平;(5)保护和加强资源基础;(6)技术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适应;(7)把环境和发展问题落实到政策、法律和政府决策之中。

总之,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该概念从一开始就强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甚至把解决贫困问题放在第一位。在改变以破坏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方式的同时,不忘满足就业、提供粮食和限制人口数量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人类正在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途径。我们认为: 牺牲环境求得发展的做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同时,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忽视人民财富增加的发展也不是可持续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如何寻求发展途径的问题,如何提高经济增长的问题,以及如何发展经济不破坏环境的问题。

3.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讨论

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以后,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响应和迅速发展,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政府机构都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和行动准则(ERP Environment, 1999)。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个概念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可持续发展更象一个口号,而不是科学概念 (Di Castri,1995),甚至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模糊发展 (Oldman, 1995)。本文针对这些情况,做一简单介绍,以便使我们能够对这个概念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概念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法国著名生态学家 Di Castri (1998) 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本身不够确切也无法应用,原因是概念本身自相矛盾,无法正确地反映长期趋势和不确定性;在目前地理经济和开放的信息社会条件下,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应用就更具有随机性。由于政界、官员、环境专家、商人和企业家的完全不同的动机,使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变得更具有随机性和主观性。他进而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弱点。(1) 人口、资源和环境不是平衡的,人口和资源都是在变化的,容纳量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应用,我们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框架去衡量那些不断变化的空间及其相关要素;(2) 自然资源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事先规定的,淡水、湿地、潮汐等以前被看作非能源的物质现在成了重要的能源;(3)物种、生态系统和资源都是在不断地进化或者变化,无法把当代的这些资源毫无变化地转移到我们的后代,即使我们当代人不去干扰,它们也一定要受大自然的选择而发生变化的;(4 )我们无法通过简单的推理或演绎目前的趋势来解释未来几代人的需求和未来的资源价值,当代人对电、火车和计算机的需求是我们的祖辈所无法想象的,也可能是我们将来所难以预料的;(5 )可持续发展是无法度量的也是无法计算的,直至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可用来度量可持续发展的计算单位;(6) 考虑系统动态、非线性、开放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变化等方面,从方法论的观点出发,发展和可持续性这两个术语是不协调的。

Di Castri (1995) 在《自然与资源》杂志上撰文,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椅子”模型,进一步规范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他指出可持续发展可以被看成是一把椅子,其四条腿长度相等,强度相同,四条腿中的每一条都相对独立但又互相依赖,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成分,如果有哪一条腿比其它短些或长些,就坐不安定,不能可持续发展。这四条腿分别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是只有在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四方面都达到相对平衡的发展。然而,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已经达到或将会达到这四方面的完美与平衡。比如,美国的经济发达和自然环境良好,但社会环境不好,尤其是大城市社会问题更多。法国也是社会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破坏很快制约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全球看,经济发展迅速和导致环境恶化现象十分普遍,而且没有哪个国家或地区达到这四个方面的平衡,或着四个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

正由于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不同的机构以及不同的学术背景的专家对此进行解释和评论时,难免带有各自所从事领域的色彩,有时甚至片面强调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的重要价值。可持续发展有很多含义,这个思想既简单又复杂,一方面要保护环境使生物群落免遭干扰,另一方面听起来又不很实际:没有一定的破坏我们如何建造桥梁和公路?如何生产足够的粮食充饥?如何筑堤防洪?如果我们限制投资者所带有一定破坏性的经济活动,如何吸引投资开发?他们没有经济效益行吗 (Johnson, 1998)? 事实上,任何一个环境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显著的经济特征,环境污染的出现是人类发展机械和石油等工业的一个副产品,生态破坏是人类发展能源、交通运输等工业的副产品。如果没有这些工业的发展也可能不会出现这些环境问题,然而,为减少环境问题而限制人类的经济发展是消极的、无所作为的观点,也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繁荣的障碍。所以说环境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是人类建设和发展自身文明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旅游是最能够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活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被学术界和公众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并没有明确表明它是一种即不破坏环境又能发展经济的模式,只是强调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保持代际之间的公平性,防止当代人剥夺后代人利用资源的权利。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指出:经济增长和发展必然要引起物理生态系统的变化,不能永远保持所有生态系统不受干扰,甲地的森林被破坏了,却可能在乙地重建, 但一定要有计划,防止土壤侵蚀和遗传退化等。总之,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在环境容纳量的范围内。UNCED (1992) 协议提出森林资源和林地应该进行合理的经营以满足当代和后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需求。我们在引用这一概念时必须既全面又准确,以便能够合理地指导我们的经济活动,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经济搞上去。

在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各国政府达成一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共识。中国是全世界第一个编制和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这表明中国人民将和全世界人民一道共同担负起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责任。事实上,中国只是用占世界7% 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22% 的人口,其资源、生态和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为全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更值得一提的是,从1998年7月1日起停止对天然林的采伐,全面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决心,而不是削弱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中国21世纪议程》所强调的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即从传统的偏向数量增长的经济模式转向强调改善发展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子孙后代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4.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一种主题旅游,它是指旅游者到大自然中去,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同时是能够达到可持续管理的旅游。生态旅游不仅用来表征对所有观光自然景物的游览,而且强调被观光的对象不受到损害,旅游者受到环境教育和生态文明的启迪,反映了保护自然的要求和责任。根据牛亚菲(1999)的研究, 生态旅游概念的可分为三种:(1)根据市场和消费行为定义的生态旅游概念。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或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优美的自然和文化环境;(2)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定义的旅游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结合起来;(3)根据行为规范定义的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环境价值观,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尊重地方文化传统。

生态旅游这一名词进入我国仅仅几年,便如雨后春笋般得到广泛传播,尤其是自然保护区依据拥有自然景观的优势,更是把生态旅游作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支柱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享受美景,陶冶情操也已成为人民大众休闲的时尚选择,到自然保护区旅游的人数成上升趋势,从而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按着Di Castri (1995) 的椅子模型,生态旅游可以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四方面的协调发展。

首先,生态旅游业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旅游是一个人民群众十分熟悉而又具有悠久历史的社会活动,它能够使人们相互了解,增长知识,发展友谊,促进经济和社会文化交流。就目前各种产业状况看,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当地居民通过开发旅游,就能够从他们所经营的生态系统之外寻找生存空间,扩大经营领域,融入全社会。能够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一般都分布在林区、草原或其他偏远山区,相对来说是比较封闭的系统,因而保留很多原始的、独特的、珍贵的自然景观,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发挥这笔财富的效益,为当地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维持社会稳定和提高边远山区的扩大开放具有重要作用。生态旅游是非消费性旅游,在旅游者得到满足,旅游区当地居民提供旅游产品之后,自然景观和环境条件并未得到破坏,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生态旅游有利于文化和文明水平的提高,以此明显区别于其他行业。旅游虽然也经营产品,但这是一个更富有文化内涵的产品,旅游者通过观光不但获得了产品而且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获得了有关人与自然的知识。尤其是生态旅游在销售给游客风光美景的同时,游客也获得了一种文化和文明教育,这已远远超过了简单的商业行为和买卖关系。普通的企业只能提高顾客的物质文明,优秀的企业在销售其产品的同时也宣传企业文化,提高顾客的精神文明,而生态旅游让游客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在使游客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同时,又推出一个更高层次的文明,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属于广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表现为人们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理性认识、理智行为和道德情操。在世界面临多种环境问题和倍受生态破坏困扰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生态旅游区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大课堂;森林、草原、海洋,动物、植物和珊瑚等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好教材。

再其次,生态旅游可促进环境保护。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保护好资源,保护好生物多样性。然而保护是一种人为活动,是人们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那么如何才能唤起人们的保护动机,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应该培养人们的爱心:包括对大自然的爱、对环境的爱和对生命有机体的爱。那么这种爱心从何而来?我们知道爱父母师长,这是儒家思想的继承;我们知道爱国爱人民,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结果,前者根深蒂固,后者有声有色。儒家文化和社会教育对人们热爱自然感情来说缺乏爱的基础,必须用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就是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旅游能激发人们热爱自然和环境的意识,唤起人们的保护动机。由于生态旅游使人们真正体验到自然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由此激发人们的爱心,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有效的自觉自愿的行动,从而达到主动保护和积极保护的目的。

MecNeely (1996) 认为,生物资源常常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在于剥夺了最接近自然保护区居民对这些资源的经营权,生态旅游和当地居民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完成保护的任务。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的每种形式是独特的,不管它对人类的价值如何,值得受到尊重。并且来自自然的利益取决于必须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的维持,也取决于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与生态学原理相一致,物种和生态系统存在的理由可能比简单地满足当代消费者的经济愿望更为重要,当一个基因库由于当代人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而趋向灭绝时,所有的子孙后代都将为其付出代价。

可持续发展必须反对二种极端倾向:一是片面追求数量增长,忽视效益和环境的做法;另一个是片面强调保护环境而忽视经济发展的做法。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问题突出、经济发展较快的条件下,更要注意后一倾向的发生,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当地群众的贫困问题的话,那么环境和资源也难以有效地得到保护。前文中提及的生态旅游只是林区或自然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实例,是否可以开发其它类似的产业?如林区绿色食品业,饲料肥料产业和礼品手工艺品等。可持续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也无所谓可持续。总之,发展是硬道理,解决贫困和发展经济是我们的中心任务,保护也是为了发展,而且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更好地发展。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旅游安全诗歌(旅游出行安全)

下一篇: 庐山站旅游专线车(庐山站打车到庐山风景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