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常识 > 正文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答“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乎让物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滑兆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岁液,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王阳明“千圣皆过影 良知乃吾师”,说所有的圣贤啊都是过眼云烟,真正的人生导师是你自己与生俱来本自具足的“良知”《大学》里的“致知”是良知,《孟子》的“尽心”是良知,孔子的“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也是良知。

王阳明先生说: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成为圣贤。良知是什么?是一个能分辨是非善恶,天理还是人欲绝佳的一个标准,是处理解决一切事情的方向。如此,能知行合一便是自身最大的利益状态。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答”致良知”就是说将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扩充到缓神事事物物。“致”有推广的意思。大意就是良知人人生来皆有,在平常,人们应该将其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之上。

”知行合一”就是说要将学到的知识和实践想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将理论付诸于实践。要将认识与实践相结合。

扩展资料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滚戚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知行合一扰备亏百度百科-致良知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答何为 “知行合一”?“知”,是一种内在的认知,指的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根据人内在的认知所践行的实际行动,知与行两者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一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致良知”的完成。

作为我们这些普通人,做到“知行合一”,除了看到古书上有几个,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几乎没有。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做到的事,为什么实际上几乎没人做到呢?那到底难在何处呢?

举个王阳明训贼的例子吧。王阳明有个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带到王阳明跟前。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至少知道两件事:

第一,这贼也有良知,这是“知”。人天性中应有的羞恶之心他也有,要不为何他不好意思脱下裤子呢?

第二,他毕竟做了贼,这是“行配唯此”。想来做贼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他若能遵从内心羞恶之心的指示,应该做不了贼,但他到底是做了贼。看来,他在做贼之前是进行过思想斗争的,他心中另有一股力量,也就是那偷东西的欲望,这股力量强大到能压制住他天性中的羞恶之心,从而使他的行动偏离了良知的指示——他还是做了贼。

对于这个贼来说,在做贼之前他面临一个选择:做贼还是不做贼?这便是“意所在之事”,在认知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良知去“格”正这个“物”,让自己的选择符合良知的指示,纠正自己的行为,达到了良知的要求,便是“格物致知”。这里的“致知”,就是“致良知”。反之,如果不能把“物”格正,他便不能“致良知”,他也就做不了好人,只能做贼。

当然,做贼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多少事,明明内心知道该怎么做,可就是由于种种原因,欲望的驱使,各培迅人的爱憎与情绪等,没有遵从良知的指示去做。

单位开会,由于会议室比较窄,座位不够,故此,单位里总有那么几个人,总喜欢以“争”与“选”的方式去对待,哪怕会议只有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

“我不喜欢坐前面,我们要走快一点,不然,要坐前面了。”

“我不喜欢坐在某某的旁边,她(他)身上的气味很难闻,我们动作快一点。”

“我看他不顺眼,不喜欢和她(他)坐在一起”。

很多人明知这种行为意味着自身的修养不够,但还是照做了,很明显,“行”与“知”彻底分离了,哪能做到知行合一呢?换句话说,很多事我们是昧着“良知”做的。事实上,在工作中做到知行合一,不难;但在待人方面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很难!倘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是不太受人待见的,为何?

每个人的身上都要着缺点,尤其是性格与待人处事方面的问题,不是很多人都会认同对方的做法,但假如做到知行合一,肯定把你的认知和对方直说,假如是不好的话语,对方不一定能接受你的说法,也有可能对你产生意见或分歧;为了不伤害到彼此,很多时,我们明知对他所做的事情不认同,明知是违心的,还是选择“善意的谎言”。故此,我山薯们很难把事事都“格”正,事事都“致良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成不了圣贤的原因。

尽管如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要努力践行知行合一;在待人处事时,通过实践的修行,不断地把自己修养成一个心地善良、言行合乎伦理道德的人,努力做到“敬天爱人,自利利他”,凭着良知,常怀怜悯之心,学会换个角度去想问题,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到对方的处境和想法,若能“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已之心恕人”,那你我离圣贤还会远吗

                                      一一岸芷汀兰

                                    2019年7月15日下午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蜗牛号的其他内容。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羞愧的反义词

下一篇: 洪门昆仲是什么意思;昆仲是什么意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