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折柳”送别习俗是怎么来的?
“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
“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送别的古诗,折柳送别的古诗?
折柳送别的古诗有:
1、隋无名氏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2、《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题柳》【唐】狄焕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4、《新柳》【唐】杜牧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折柳送别的诗?
有关于柳的送别诗词有很多。
隋代佚名的《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王维的《送沈子归江东》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唐代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代王之涣的《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宋代欧阳修的《长相思·花似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长江东,长江西。两岸鸳鸯两处飞。相逢知几时。
折柳送别中柳的寓意?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长安什么桥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的地点多在灞桥,长亭、桥头或大堤。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自古长亭就是送别的地方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折柳送别古诗词?
1、《折杨柳》南北朝:岑之敬
原文:
塞门交度叶,谷口暗横枝。
曲成攀折处,唯言怨别离。
译文:在门外叶子交织在一起,门口横着几枝。跟着曲子折下几枝,非常不舍别离。
2、《劳劳亭》唐代:李白
原文: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折下这柳条儿相别。
3、《送别》唐代:王之涣
原文: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4、《送别》隋朝:佚名
原文: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译文:绿油油的杨柳垂在地上,杨花在天上漫天飞舞。柳条折尽后花也飞尽了,用来问行人归不归。
5、《杨柳枝》唐代:刘禹锡
原文: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译文:清澈的江水,在岸边折下碧柳。回想起在旧板桥上二十年前曾和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告别,可惜的是,到如今依然没有消息,再无联系。
折柳送别的诗句古诗?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1、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 5、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6、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 11、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13、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14、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 15、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岑之敬《折杨柳》 16、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18、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9、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www.lz13.cn)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0、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 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折柳送别的诗
折柳送别的诗句有哪些?
1、《折杨柳》南北朝:岑之敬
原文:
塞门交度叶,谷口暗横枝。
曲成攀折处,唯言怨别离。
译文:在门外叶子交织在一起,门口横着几枝。跟着曲子折下几枝,非常不舍别离。
2、《劳劳亭》唐代:李白
原文: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译文: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折下这柳条儿相别。
3、《送别》唐代:王之涣
原文:
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折柳送别的古诗有哪些?
1、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鲍照《三日诗》
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歌》
5、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6、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
端午节折柳子的习俗?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