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汴河怀古和汴河曲有什么区别(汴河曲与汴河怀古的异同)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汴河怀古和汴河曲有什么区别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汴河怀古和汴河曲有什么区别以及汴河曲与汴河怀古的异同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汴河曲与汴河怀古感慨是否相同?2、《汴河怀古》、《汴河直进船》这两首诗的含义

汴河曲与汴河怀古感慨是否相同?

《汴河曲》是一首怀古诗。题目中的汴河就是通济渠的东段,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开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 首句撇开隋亡旧事,正面重笔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柔丝袅娜,两岸绿野千里,田畴相接,望中信搜肆一片无边春色。春色常在,但当年豪华的隋宫则已荒废颓败,只留下断井残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笔墨强调往日豪华荡然无存,与上句春色无边、永恒,形成怵目惊心的对照,以见人世沧桑、历史无情。 柳絮春风,飘荡如雪,本是令人心情愉悦的美好春光,但眼前这汴河堤柳,却绾结着隋代的灭亡,见证着隋炀帝荒淫亡国的历史,历史的沧桑,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人徒增感慨了,特别是在怀着深沉历史感慨的诗人眼中。 不过,更使人感怆不已的,或许还是这样一种客观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人。这,也许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这两句诗所寓含的更深一层的意旨吧。 常识:怀古诗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本诗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滑轿王朝衰亡的感慨(喻怀古伤今之意)。 《汴河怀古》第一句就从古已有之的“隋亡于大运河”论调说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设难,予以辩驳。用“至今”二字表其造福后世时间之长;说“千里”见百姓因之得益的地域之广;“赖”字则表明其对国计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带赞许的意味。这是唐人咏史怀古诗常用的漏拆“翻案法”,此法可以使议论新奇,发人所未发,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却是不容易的。 大运河固然有利于后世,但隋炀帝的暴行还是暴行,“水殿龙舟事”即指其为满足一己的淫乐,南游江都,耗费大量财力人力。作者对隋炀帝的憎恶是十分明显的。然而他并不直说,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论起功绩来,隋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只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隋炀帝的罪反而更加坐实了,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即想斥责隋炀帝,先将他与大禹相比),角度独特。16题标准答案:(1)李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喻伤今之意)。皮诗看似为汴河洗刷“罪名”,实则巧妙地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2)李诗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皮诗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汴河怀古》、《汴河直进船》这两首诗的含义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帆樱》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不仅长度居世界第一,而且河道的水物谈深和宽度及通航能力也是最大的。它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大运河千百年来饮誉世界。

大运河开通以后,“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唐朝文学家皮日休说: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他还在《汴河怀古》一诗里赞颂这条大运河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的开通,还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另外,大运河的开通,对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也起了促进作用。

隋炀帝和大运河

隋炀帝杨广的名字,一直与中国古运河紧紧相连,永远无法分开。大业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开山阳渎后的18年,隋炀帝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在邗沟旧有基础上的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我们不禁想问,隋炀帝为何要开凿这一条贯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扬州文史专家顾一平先生研究认为,隋朝结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据局面,既为古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是开凿古运河的客观需要,以此来加强、改善全国的建设、交通运输。统治者隋炀帝出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目的开凿运河是必然的,至于因其向往江南、向往扬州而开运河一说,只是诸多原因之一。 隋炀帝所开运河以东都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运河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北运河为永济渠。大运河设计的总方案是以黄河为基干,充分利用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点,使运河顺应地形由高往低缓缓流去。这种方案既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趋势,又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使南北运河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顾一平先生说,大运河凝聚着决策人隋炀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敢办前人不敢办的大事的自信和决心。同时,也凝聚着运河设计者和千百万挖河民工的智慧与血汗。 就沟通江淮的整个运河来说,文帝和炀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沟故道。所以,当通济渠凿成时,邗沟也已修毕。当月,隋炀帝就乘坐龙舟,由新修好的运河浩浩荡荡巡行江都。“我梦江都好”,运河是炀帝的扬州好梦,最终也成为他的扬州噩梦。 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皇帝都修过长城,秦始皇成为最杰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过运河,隋炀帝成为最杰出的代表。然而,既修过长城,又开了运河的皇帝,只有隋炀帝一人。这涉及到对中国历史与中国帝王的评价,可谓意味深长。扬州城与大运河紧紧相连,与隋炀帝也不能分开。这个皇帝曾当过11年扬州总管,开通了大运河,三下江都,最终死在了这里。 顾一平先生称,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过一直颇受争论。但是无论怎样,古运河惠泽后代的功绩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客观公允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态蚂丛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自隋以后,每年数十、百万石的漕粮和江淮物资经过邗沟运达关中。邗沟成为一条重要经济与军事命脉。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五大攻坚行动(五大攻坚行动内容)

下一篇: 弗兰奇击飞蛮霸者,弗兰奇招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