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花蛤怎么才能更好的养

网友提问:

花蛤怎么才能更好的养

优质回答:

花蛤养殖实用技术介绍,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牵牛养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花蛤怎么才能更好的养1

花蛤又称菲律宾帘蛤,是一种常见的贝壳类海产品,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海域,生长迅速,养殖周期短,具有“广温、广盐、广分布”等特点,适应性强,离水存活时间长,是一种适合人工高密度养殖的优良贝类,也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下面介绍一组花蛤养殖管理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1 选择养殖环境

花蛤养殖场地应选择交通方便,远离污染源且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地势平坦,退潮时干露时间不超过4小时,底质稳定,含沙量为70%~90%的中、低潮区滩涂,或底质、水质条件适宜围垦区内的池塘、滩地。已连续养殖多年的滩涂(或池底)需翻滩改良,翻出的泥沙经过潮水多次冲洗和太阳暴晒后,整平滩面,捡除敌害生物及杂物。易受洪水冲刷和泥沙覆盖的埕地要用芒草筑堤防洪,堤宽30~40厘米,堤高出埕面20~30厘米,以稳定埕面,防止种苗流失。

垦区内池塘、滩地养蛤,要做好堤坝、水闸整修,播苗前1个月先排干池水,连续曝晒池底15~20天,每亩用15~20公斤含氯量为25%~28%的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消毒。消毒后用网目为0.25毫米筛网过滤海水,进水浸泡2~3天,排干池水,并重复浸泡排水2~3次,清塘后进水深30~50厘米。每隔2~3天每立方米分别用尿素0.5~1克和过磷酸钙0.1~0.5克作培养基础饵料,使水色呈浅褐色以利花蛤生长。

花蛤最适宜生长海水温度约为15℃~30℃,春天水温达到11℃以上时开始生长,冬天水温降至10℃以下停止生长,浙南地区花蛤生长最快的时间是4~6月和9~11月,12月至翌年2月生长速度极慢。花蛤生长速度随个体大小而有明显差异,个体较小的花蛤,其壳长和体重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个体大的花蛤。虾塘养殖花蛤水位应控制在滩面上水深30~50厘米。

2 科学繁育苗种

花蛤雌雄同体,一般两年性成熟,性成熟花蛤性腺分布在内脏团周围,并延伸至足的基部。雌性性腺呈乳白色,雄性性腺呈淡桔红色或奶黄色,精子呈狭茧型、长约3微米;卵呈圆球状、卵径约为70~90微米,卵外有一层胶质卵膜。

花蛤繁殖期在初夏,随种类和地区而有差异,辽宁、山东等地的产卵期在7~8月;江苏、浙江、福建在6~7月;广东、广西在5~7月。花蛤产卵期的海水表层温度约在27℃~29℃,胚胎发育适宜水温为24.9℃~31.4℃,26℃~28℃最佳;幼虫生长变态的适宜温度为24.9℃~31.0℃,适宜比重范围与胚胎发育相似;饲喂的饵料新鲜且质量较好时幼蛤个体大、变态早。花蛤幼苗适宜存活环境含沙量至少在75﹪以上,全沙质最好,幼苗对低比重海水适应性较强。

将0.5~1毫米大小花蛤幼苗分阶段培育成每500克50~70颗最适苗种。第一阶段将0.5~1毫米幼苗培育成0.8~1.5厘米小苗,筛取后再均匀分散,培育成3厘米左右的适用中苗,培育池滩面上水深15~30厘米,以利底栖硅藻能较快生长,水位随水温升高而适当加高,池水以略带硅藻的暗褐色为好。

3 加强日常管理

可根据苗种规格不同播苗,小苗一般在4~5月,中苗在12月至翌年2~3月,大苗在产卵之前,即9月中、下旬,建议采用湿播又叫带水播以提高播苗的质量与效果。播苗后要及时检查种苗分布情况,过密的要散开,过疏或局部发生死亡的应补苗。小苗一般撒播的潮区较高,经6~7个月养殖后个体增大,摄食量增加,抗敌害能力增强,应移养到较低潮区加速生长。夏季烈日暴晒埕地较高的蛤苗要移到潮区较低处。易受台风、洪水、酷热以及漂油和其他污染物影响的养殖区,要做好防范和抢救措施。台风来临前要提早收获或移到安全海区养殖。洪水后要及时清理覆盖埕面的泥沙,集拢散蛤减少损失。

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及时清除危害严重的敌害生物,鱼类每亩可用茶籽饼5~8公斤捣碎泡水,均匀泼洒埕面;蟹、螺等敌害可用网具或手工采捕清除。垦区蓄水养蛤,要严防滤水网破损,可利用夜间灯光诱捕水中的鱼虾蟹等敌害生物或定期排干池水驱赶抓捕敌害生物。先将水位降至20~30厘米,再用漂白粉全池泼洒,经6~10小时,引入过滤海水冲稀,然后把水排干,经2~3个潮水反复冲洗即可。

垦区蓄水养蛤,要注意观察水色变化,晴天时每隔2~3天每立方米施尿素0.5~1克,使水色保持浅褐色。若水色变清、饵料不足时,每立方米可投喂1克豆浆作为代用饵料。花蛤经过1~2年的养成,壳长3厘米以上时即可收获。收获从3~4月份开始,直到9月花蛤繁殖期前结束。

4 加强疾病防控

夏季高温导致花蛤死亡腐败后相互感染;烈日暴晒后的雷阵雨或连下暴雨使江河口的海水比重迅速下降;养殖密度过高,繁殖后个体瘦弱;养殖场塘内水质,底质遭受污染,有寄生虫病等因素都是造成花蛤死亡的重要原因,可每隔1个月每亩用生石灰10公斤或二氧化氯0.125公斤等进行水体消毒杀菌预防疾病。

花蛤育苗正值夏季,水温较高,疾病防治及防除敌害生物尤为重要。育苗用水须以沉淀、沙滤、紫外线杀菌等方法处理,或全池泼洒漂白粉消毒。培育过程中用每升用0.5毫克土霉素防治病害,可抑制幼苗的大量繁殖,有利于幼蛤发育生长。因此在幼蛤稚贝培育期间,每天每立方米投1~2克或氯霉素,或新诺明,或呋喃唑酮,或土霉素等抗菌素抑制细菌繁殖。当稚贝壳面附有聚缩虫时,每立方米可投2~4克呋喃唑酮控制聚缩虫的繁殖效果较好;或往饵料池内每立方米泼洒4~6克青霉素或链霉素也能取得良好的防病效果。

花蛤怎么才能更好的养2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桂东

本地原生蛤蜊培育的后代,肯定更适应本地的环境。然而,红岛蛤蜊苗每年超过千万斤的需求量,几乎清一色的南方种苗。近年来稀有的野生苗,也是南方种苗的后代。2005年,红岛当地成立了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并建立了青岛市贝类良种养殖繁育专家工作站,主要配合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蛤蜊育苗和苗种引进等工作。但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红岛蛤蜊的本地化育苗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2008年以后,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开始转行养殖海参。胶州湾原生的蛤蜊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保留下来的突出性状和优异基因,却始终没能选育出优良的后代在胶州湾进行放养。本地种苗的缺乏,导致难以培育出适合本地生长的优质蛤蜊苗。本地养殖户在南方买苗的时候,也面临一些风险,种苗良莠不齐也影响最后的产量。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不止是胶州湾的蛤蜊,其他很多本地物种也存在原生物种濒临灭绝的情况,本地优秀品种的保护迫在眉睫。

培育的蛤蜊苗

红岛蛤蜊苗一年需要上千万斤  基本来自南方

“今年的收成还行,这会正是红岛蛤蜊肥美的时候。”5月18日,在胶州湾养殖蛤蜊的周经理说,今年2月底他就到厦门买了蛤蜊苗。此前,养殖户们基本上去福州买苗。最近几年,养殖户继续南下去厦门购买。

跟福州的蛤蜊苗相比,厦门的种苗培育时间更早,也就是说在3月份青岛放养的季节,厦门蛤蜊苗的个头要稍微大一些。

同样是在3月份放养,第二年出苗的时候,从厦门购买的苗种产量也更大,收益也更好,同样的问题,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大。周经理说,蛤蜊苗是按照个来计算的。以前福州去买苗,一分钱能买六七个,一斤苗种,大概有六七千个小蛤蜊;厦门的苗,一分钱只能买两三个,一斤大概有两三千个小蛤蜊。养殖户们购买,基本上按照车来计算,一车5万斤的话,差不多需要25万。他承包了700亩海田,今年投入了240万左右。收益的大小,主要看明年的收成怎么样。收成好点的, 投入240万能还能挣到200多万。如果长得不大,价格低一些,可能赚钱少,一般不会亏钱。

周经理说,之所以购买更靠南的厦门蛤蜊苗,主要还是跟青岛的气候以及蛤蜊的生长特点有关。据了解,红岛蛤蜊苗一年需要上千万斤,一般是每年3月份放苗,第二年三四月份开始出苗,生长周期为一年。如果养殖两年的话,个头肯定会更大,收益更好。但是,大蛤蜊每年到了夏天,容易发生死亡。如果放养两年,可能收货量比一年还少。

科研人员在胶州湾放养培育的蛤蜊苗 

东北的大连等城市,最近今年蛤蜊养殖规模发展很快,主要原因在于当地夏天水温低一些。蛤蜊能平稳度过夏天,当地养殖户就可以放养两年再出苗,因此个头也更大一些。

由于选择一年出苗,红岛的养殖户们都愿意选择个头更大的种苗。这样放下去的时候,第二年能更快捞上来,销路好、价格也更高。虽然个头上没有两年放养的蛤蜊大,红岛蛤蜊大得益于胶州湾的水质条件,味道更胜一筹。

红岛码头的负责人赵宗昌说,养殖蛤蜊最大的成本就是买苗。养殖户去南方买苗的时候,主要还是靠自己的经验。也有一些养殖户在购买的过程中,育苗场给掺杂一些劣质苗。这些苗成活率不高,就会给养殖户造成损失。养殖户们也是盼望能够有更加优质、可靠的苗种,每年的收成也更有保障。

昔日“明星”育苗厂   运行三年后养海参

记者了解到,蛤蜊从育苗到最后放养,整个培育周期大概需要6到8个月时间。工厂化育苗跟南方的自然育苗,成本最少要高8到10倍。

刚出生的幼苗非常小,这个时候也被叫做“白苗”。蛤蜊苗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相对温暖的温度,才能逐渐长大。

南方沿海城市冬天的水温高,正好适合蛤蜊苗的生长。三个月左右的时间,”白苗”会逐渐长大。这个时候,来自山东、东北等地的养殖户,都会到南方沿海城市采购蛤蜊苗,放养到海滩里。由于滩涂面积大,自然放养的成本低,如今南方蛤蜊苗基本上占据了全国多数市场。

但是,依赖南方苗种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成本低,但是南方种苗来北方生活,依然要经历适应阶段,造成一定的死亡率。 本地种苗培育的后代,更适应本地生长。为何青岛的牡蛎苗培育发展迅速,蛤蜊苗却迟迟难以量产?

过于依赖南方种苗的问题,青岛多年以来一直在进行探索解决的办法。早在2005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的专家在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了工作站——青岛贝类良种养殖繁育专家工作站,这也是全省第一家在中小企业设立的专家工作站。

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正在育苗

由于青岛蛤蜊大多是南方引种的种苗,工作站主要研究对蛤蜊品种提纯,让市民吃到更地道的红岛蛤蜊。除此之外,还将从世界引更多优良品种包括,西施舌、毛蚶、虾夷扇贝等品种。

“当时的育苗很成功,成活率也不低,但是没有办法盈利。”红岛蛤原良种开发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赵先生说,每年三四月份是红岛放养蛤蜊苗的时候。从培育到成为可以放养的蛤蜊苗,大概需要半年的时间。前期的时候,是可以在工厂化的育苗池里的。到了冬天,南方水温高,可以自然生长。在北方城市就需要提供温室,成本上比南方苗要高出不少。

南方属于规模化养殖,海滩面积大,水温高。到了每年的十月份,他们就将野生的蛤蜊苗撒到滩涂上,经历过冬天以后,长大到可以放养的苗种,就会运到青岛来放养。一方面养殖的成本比工厂化育苗要低很多。另外一方面,很多养殖户对于工厂化育苗,他们称为“水苗”,并不认同。养殖户认为自然苗经历过野外环境的优胜劣汰,成活率更高。“水苗”都是在温室里长大,适应性更低。这也导致工厂化的育苗,没能得到很多养殖户的认可。

但是,由于当时培育的数量不多,一些养殖户购买以后成活率也很高,刚开始培育的蛤蜊苗也不愁销售。但是工厂化育苗数量太有限了,也没有盈利空间去扩大规模,从2008年就放弃了蛤蜊苗培育。他们现在也养殖海参为主。

为何要发展本地苗种?

作为一直关注胶州湾蛤蜊的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秀俊说,红岛蛤蜊作为知名品牌,这些年一直发展很快,也存在一些问题。红岛蛤蜊种质混杂不清,缺少好苗种,依赖南方购苗,基本上没有本地的苗种。

黄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正在育苗

为何要发展本地苗种?孙秀俊解释说,胶州湾蛤母繁殖的后代更适应本地海域环境。由于南方海域环境跟胶州湾海域还是不一样的,南方的种苗运到本地以后,需要经历适应的过程,这会导致一些蛤蜊没法存活。大力发展本地苗种,专家提了很多年。

但是作为个体养殖户而言,肯定要考虑经济效益。养殖户都是个人承包的海滩,每个人的规模也不算太大。从自身的经济效益来看,南方大规模的育苗场形成规模效应,成本越来越低,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开始采购南方苗。不仅仅是山东,东北的大连等城市,也从南方大量购买蛤苗。从养殖户的角度来考虑,可能成活率不高,但是价格较低,最后算起来还是很划算。这也导致在北方发展蛤蜊育苗产业,很难像南方育苗场那样盈利。

但是,如果从长期的效益来看。红岛胶州湾本地“土著”蛤蜊,经过长时间的优胜劣汰,适应本地环境的基因逐渐被保留下来。这些“土著”蛤蜊培育的苗种,生长特性更加优异,存活率更高,最后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更好。从适应本地环境的蛤蜊中选育出优质的种苗,在南方进行中间暂养,再运回本地放养,成活率会更高,经济效益也会更高。

近30年 胶州湾难觅原生蛤蜊身影

但是,育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好苗种需要科研单位联合龙头企业进行科研攻关,进行遗传选育,一般周期较长,见效慢。本地的养殖户基本上都是个体户,很少有意愿去做这件事情。

不过,作为科研机构,孙秀俊跟同事这几年一直没有放弃科研攻关。为了能培育更适应本地生长的蛤蜊苗,他们一直在寻找胶州湾海域“土著”的蛤蜊。现在胶州湾里放养的蛤蜊,已经很难辨别其具体来源,也就是说原始的遗传系谱已经分不清。此前,他们也尝试利用南方的种苗进行培育,冬天在南方暂养,蛤蜊苗生长到一定规格后,再运到胶州湾放养,但效果并不理想。

科研人员在胶州湾放养培育的蛤蜊苗 

最近四五年时间,他们一直希望能找到胶州湾土著的蛤蜊品种,选育出更加适合红岛当地环境的蛤蜊苗。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寻觅到原生的蛤蜊。2020年的时候,研究团队听说红岛又出现了野生蛤蜊苗,但后来养殖户反映野生苗种消失不见了。

养殖户周经理说,这两年随着水质的提升,逐渐出现了一些野生的蛤蜊苗。虽然数量不多,不少养殖户的承包田里都发现了野生蛤蜊的踪迹。不过,这些苗并不是原生红岛蛤蜊的后代,只是这些年放养蛤蜊繁殖的后代。

红岛码头的负责人赵经理说,这些年原生的红岛蛤蜊苗很久没有看到了,差不多得有三十年时间了。也是各方面综合的原因,养殖户放养的面积越来越大,挤占了本地苗的生长空间。最近两年,只听说有几家养殖户说发现了野生苗,但产生的区域都不固定。有些海域可能出现了一些,第二年又消失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孙秀俊说,原生的胶州湾蛤蜊群体的科研意义很大,差不多需要一两百斤蛤蜊,用于本地种质资源保存和培育后代,他们也希望有养殖户发现后,能给他们提供信息。

建议:发展海洋种业  需保护好本地优良种质资源

海洋种业是海水养殖的“芯片”,有好的种苗才能养出好的水产品。好的种苗,不仅需要科研力量,还需要本地物种提供优质的基因,对于本地优质种质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也迫在眉睫。

“不仅是胶州湾的蛤蜊,现在不少海产养殖品种,都存在原生物种逐渐消失的问题。” 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李莉说,保护原生物种的生存,也是保证了物种基因的丰富性,为培育更好的苗种提供了基本保障。

2022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也提出了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其中就提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深入推进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保护、精准鉴定。加快国家畜禽种质资源库、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建设一批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加快推进育种创新。深入推进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将耐盐碱育种等纳入攻关范围。探索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构建高效精准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化制种基地建设等等。

另外,据媒体报道,去年11月份,农业农村部就专门召开过发布会,发布全国农业优异种质资源,并通报资源普查进展情况,也是首次开展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

李莉说,原生的物种在长期自然生长过程中,保留下来很多适应本地环境的优异基因。而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养殖户放养的面积越来越大,原生的物种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不少物种濒临灭绝。在海水养殖产业,种质资源就是最关键的“芯片”,建议积极开展普查,尽量从本地的原生物种里选育优良种苗,让海水养殖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花蛤怎么才能更好的养3

导读:花蛤算是很亲民也很大众的一道海鲜了,不论是饭店还是家中都能吃到这道美食,尤其是每到夏季7.8月份的时候,花蛤到了大量上市的季节,花蛤这时也最为肥美和营养高。

每到这个时候,我家总会每周买一点花蛤回来吃,做成辣炒花蛤好吃又开胃一碗大米饭、一盘花蛤、一瓶啤酒吃完以后感觉来到了秋天惬意舒适无比啊。

新手做花蛤这道菜都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花蛤里有泥沙不易吐净的问题,一个是花蛤的处理问题花蛤属于海鲜本身有一种腥味,处理不好的话腥味去不掉,味道进不去。这些都是新手厨房小白会遇到的两个问题,至于战胜这两个问题的办法我把它们称为“一泡一炒”。

一泡:用加了盐的冷水浸泡花蛤,花蛤是海洋生物而海水是咸的,我们要人为制造一种类似于海洋的环境,让花蛤认为它们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花蛤自然会把壳打开吐出泥沙。

一炒:解决花蛤腥味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是在焯花蛤时倒入适量的料酒去腥。

第二个是炒花蛤的时候加入一点洋葱,洋葱在去腥方面有很大的功效。

原材料:花蛤400克、料酒50克、盐20克、洋葱30克、豆瓣酱20克、香菜20克、辣椒段12克、葱花姜片蒜末适量就好、鸡精8克、蚝油5克、海鲜酱油6克。

详细制作过程:

1.准备一个大碗,把花蛤放入碗中加入15克盐搅拌一下静置15分钟左右。

这就是我说的一泡,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用盐(海盐更好)就能让花蛤在一定时间内把泥沙吐干净。

2.准备一颗香菜清洗干净,切成段备用。

香菜有增香的作用,可以把花蛤的腥味压下去。

3.准备洋葱洗净切成条备用。

洋葱的味道可以很好的去腥增香,尤其是在吧洋葱炒熟的过程中产生的味道有很好的增香作用。

4.准备一个小碗姜切片、小葱切丁、蒜切成末、辣椒放入碗中备用。

5.起锅烧水,凉水把花蛤放入锅中放料酒水开煮至花蛤把壳全都打开,大约煮3分钟左右即可。

死掉的花蛤壳是打不开的,只能用手掰开。焯花蛤要焯2遍才可以把花蛤中的泥沙焯干净。

6.热锅放入少量油,放入小料炒香。

小火煸炒,要把小料的香味煸炒出来。

7.放入豆瓣酱炒出红油。

炒豆瓣酱只能用小火煸炒,豆瓣酱才能炒香,炒出的红油才亮。

8.锅中放盐、蚝油、糖2克、煸炒一下即可。

9.把洋葱放入锅中开大火煸炒一下,炒出香味即可。

10.把花蛤放入锅中大火翻炒几下。

开大火翻炒让洋葱的味道进入花蛤中,从而达到去腥增香的目的。

11.锅中放入鸡精、海鲜酱油、香菜。

鸡精不能高温长时间加热,所以要和酱油一起最后放。

12.开大火翻炒几下即可出锅。

留言

花蛤在这个季节正是最好吃、最有营养的时候,适量食用花蛤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还能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好处,简直是一举两得啊。

辣炒花蛤制作简单,只要把花蛤的腥味压下去就能做出一盘好吃的花蛤。

1.花蛤中有泥沙,所以要在水中加盐养一段时间。

2.花蛤本身有一定的腥味,所以焯水时要加料酒,也要焯两遍水才能把腥味和泥沙清理掉。

炒花蛤时加入适量洋葱也是很好的方法。

感谢阅读,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的话,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吧,关注我,帮我点一个赞,每天和您探美食寻真味。

留言讨论加点赞,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厨艺,感谢支持。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玫瑰花多肉怎么养

下一篇: 栀子花怎么多用黄沙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