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韩信是死于功高震主吗?
优质回答: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战必胜,攻必克,率百万之众,天下谁与争锋?大汉天下的建立,韩信立有不世之功,没有比王大官可以封,也没有比王占有更多的地可以商,此所谓功高震主,让皇帝寝食难安,结局要么是死于被杀,要么取皇帝而代之!
起初韩信只是个无业游民,连饭都没得吃,需要靠漂母施舍,但是韩信随身带剑有武功,后来对刘邦说出争夺天下的军事战略,说明韩信是一个读过兵书的人,古时读书人的家境都不会太差,从侧面看出韩信是没落富户人家或没落贵族子弟出身。韩信这个人能伸能屈,他既可以接受漂母救济,也可以受跨下之辱,也能在乱世中寻明主建立一番功业!
韩信先投靠项梁,项梁死后给项羽做执戟郎,多次给项羽出主意不被采纳就选择跳槽,其实从韩信能给项羽出主意来看,这个执戟郎有一定的地位,不过韩信与项羽的军事思想流派不同,所以项羽不听他的,这一点项羽不应该被指责!
韩信到了刘邦阵营也没得到重用,犯法后在同伴都被砍头,自己脑袋即将落地时,遇到夏侯婴相救,刘邦先让他做治粟都尉,难以满足要求又逃亡,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刘邦再次仔细听了韩信的军事分析,果断封其为大将军,韩信率弱军灭掉北方诸国,在刘邦与项羽争霸之际开辟了另外一个战场,把天下大部分地盘归刘邦所有,完成刘邦对项羽实力的有弱到强转变!
在此之间,韩信犯了两个重大错误,一是在郦食其说服齐降汉的情况下突然进军灭齐,导致郦生被齐王烹杀;其二是刘邦不敌项羽,请救兵,韩信索要“假齐王”。特别是索要“假齐王“让刘邦动了杀心,击败项羽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齐王兵权,改封楚王,杀韩信的计划一步一步实施!
刘邦五十多岁开始打天下,这时已经老了,而韩信等异姓诸侯王正年轻力壮,一旦百年之后,刘家的皇帝如何驾驭这些猛将诸侯王?灭异姓诸侯王是必须的,韩信只是其之一罢了!
杀掉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是刘邦安定刘姓江山的必然行动,不仅仅是功高震主的原因,他更多的要考虑后世,所以吕后灭韩信三族后,刘邦“且喜且怜之”,估计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临死后后悔莫及了,有的跟着项羽本来已经封了王,跟了刘邦打下天下,不仅自己要死,还要被灭三族,可叹!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被杀,功高震主只是一个借口,他被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韩信不是刘邦“圈子”里的人。刘邦起家,靠的是在沛县交的一帮朋友,萧何、张良、夏候婴、樊哙等,这些人一起出生入死,肝胆相照,结成了一个“圈子”,他们都得到刘邦的信任,而韩信则不是,他是在刘邦已经成气候的情况下,才投奔来的,尽管他是“兵权谋家”,尽管他是“兵仙”、“神帅”,但始终不能进入刘邦的“圈子”。
二是韩信自视清高,遭人嫉妒。韩信能征善战,战功卓著,他擒魏、取代、破赵、胁燕、灭齐,平定四国,灭楚垓下,汉室的江山大部分是他打下的。随着战功的显赫,官位的升迁,他与同僚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过去他仰望、尊重的人,现在却不以为是了,引起了同僚的不满。尤其是樊哙、卫绾等刘邦信任的重臣,都给刘邦谗言,诬告、诋毁他。
三是居功自傲,不听招呼。这一点是最致命的。韩信从齐王被贬为淮阴侯,这本来就是一个不祥的信号,刘邦不信任他。在刘邦与项羽决战的时候,他拥兵自重,袖手旁观。尤其是汉十年(前197年),他的部下陈豨反叛。刘邦让韩信去平叛,但他却托病不去。这更加重了刘邦对他的顾忌和不信任。
韩信是一介平民,一心求取功名,也成就了功名,他是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不懂得激流勇退,不懂得帝王心理,最终落个被杀的悲剧,在那个时代,是很正常的。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和张良、萧何被称为汉初三杰。韩信用兵如神,他攻城拔寨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在兵家军事思想兵权谋中,韩信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也是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时,刘邦能最终胜利的极其关键的人物。
韩信被刘邦拜将后,他曾败楚军、平定魏豹、又攻下代国,在背水一战中又打败赵国,之后又降服燕国,后有攻打齐国,并且在潍水之战中又败楚军大将龙且和他的二十万楚军。同时在后来垓下之战中,对西楚霸王重重包围,最终让英雄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而死。
可以说韩信在刘邦登基为帝、建立大汉的过程中,是立下赫赫战功的。他在当时也被称为是“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韩信因功被封为异姓诸侯王。
但是后来韩信由楚王而被贬为淮阴侯,而后就被吕雉杀了。
那韩信是死于功高震主吗?
韩信的确功劳很大,在刘邦平定天下、登基为帝后,也就如“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局势。韩信的死的确是有因为功高而震主的因素。
因为韩信不仅功高,而且韩信用兵如神,连曾经英雄一世的项羽也被韩信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刎而死。在刘邦账下诸将中,若论用兵难有人是韩信的敌手。
同时作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萧何虽然善于治理、安抚百姓、统筹局势,张良虽然计谋过人,但若论用兵打仗亦不如韩信。如此就让刘邦、吕雉颇为顾忌,因为若韩信有二心,到时很难胜之。
再则刘邦登基后,功劳很大的韩信又是异姓诸侯王之一。可谓是位高权重。如此就对刘邦、夫人吕雉、对大汉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韩信也因为这些原因,而受到刘邦、吕雉的猜忌。因为他功高而震主,从而导致韩信的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需要解读,才能为我所用,欢迎关注凌烟阁边看历史。
前203年冬,汉王刘邦正与霸王项羽在荥阳胶着对峙。此时韩信已经全部占领了齐国故地,派来使者向刘邦要官,要做代理齐王。刘邦很生气,但是没办法,在谋士建议之下,顺水推舟封韩信为真正的齐王。
此时,天下的局势变为:汉与楚陷于鏖战,难分高下;而齐王韩信处于手握重兵旁观未参战的位置。虽然韩信是汉王封的,但事实上此时他处于独立的地位。
这种情势之下,当然有人要打韩信的主意,希望他能改变立场。
首先是项羽一方,项王派盱眙[xū yí](今江苏省的一个县,名称延用至今)人武涉游说韩信。韩信此时还真没含糊,对着武涉义正辞严地说了汉王对他多么多么好,即使死了也不会背叛汉王;拒绝了项羽的拉拢。
其次还有第三方来游说韩信,这就是蒯彻。蒯彻知道天下未来的形势如何发展就取决于韩信的行动,韩信倾向于哪边,哪边就能获胜(很像一次大战是美国的地位)。蒯彻建议韩信:让楚汉并存,齐国与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以后随着形势发展,以韩信的能力和齐国的实力,最终一定会让天下都归向齐国。韩信被说得有点动心了,考虑了好几天。但是他犹豫不决。他不忍心背叛汉王,同时自认为功劳多,汉王终究不会把自己怎么样,最终拒绝了蒯彻的建议。
我们小结一下:
韩信乘汉王之危讨要超级封赏,很有威胁的意味。同时,在局势微妙汉王危险之时,支持汉王的态度不坚定。而在能决定天下大势、决定自身前途的大事上,韩信却限于普通人的视野,不能从政治格局的高度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断。以上两点是他日后遭遇刘邦猜忌的重大诱因。
(韩信)
后来,刘邦定鼎天下之后,不久陈豨反叛。
陈豨在上任赵国和代国总督之前曾经向韩信辞行,这期间韩信向陈豨说了一番话,大意是,你陈豨身为列候,手中又掌握天下精兵独自在外,如果不断有人挑拨说你谋反,难免刘邦就起疑心,最后必定会亲自率兵来攻打你。那时,我韩信可做你陈豨的内应,我们共同取天下。陈豨当然相信韩信的分析判断,就答应了。
前196年,陈豨因为门客众多,干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刘邦派人查这些事,陈豨恐惧,就反叛了。刘邦征召韩信随驾去进攻陈豨,韩信假称有病不去,暗中却派人到陈豨那里共同谋划。吕后得知韩信与陈豨合谋反叛的事,就与萧何商议,用计把韩信骗来。韩信上当,吕后派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里斩首。
这里我们看到,韩信对待刘邦的态度,一直在“忠”与“反”之间犹豫,这导致他在大事上的决策行动能力与他的军事指挥能力比起来差得太远。胜算大的时候不听蒯彻的建议,错失了良机;天下大势已定的时候,反而做了反叛的事情,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韩信之死主要还是他自己的性格原因:在关键时刻要挟过刘邦,这是背信弃义。韩信又被寻常的道德水准束缚,自信功劳大而不会被怎样,错失自立良机;同时在是否自立的事情上思考犹豫过,埋下了供刘邦猜疑的种子。韩信在天下太平之后又心生侥幸,与陈豨暗中谋叛。功高震主是韩信被杀的次要原因。萧何功劳排第一,照样善终并荫及子孙直至西汉灭亡呢。
当初武涉游说韩信时说过,“倘若项王遭覆灭,那么接着就轮到灭您了。”
韩信在被斩首前叹息:“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有些道理,等到当事人明白的时候,这个道理对他已经没用了。唉!一叹啊~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边看历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交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功高震主。韩信的军事能力并不强,甚至不如曹参。他能立些功主要是依靠刘邦的平台。他率领的汉军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对手都是一帮乌合之众。刘邦还给他两张王牌,一张是曹参军团,一张是灌婴军团。并非只靠韩信的那几万人马。曹参在韩信出场前就是百战百胜的将领。而灌婴率领的骑兵军队是战斗力最强的。没有曹参灌婴,韩信根本就不可能立那些功。韩信只是善于纸上谈兵,背水一战就是军事教条主义,多此一举。韩信应该分兵两路,一路诱敌出战,一路绕其后攻赵军大营即可,根本不用背水列阵。用木罂渡水也是假的,就算木罂可渡人,车马粮草如何渡?刘邦废韩信为淮阴侯,不是惧怕韩信。刘邦接到举报韩信谋反,当即就想兴兵讨伐,刘邦灭韩信是绰绰有余的。之所废他,一是韩信表现的不忠,使刘邦不放心。二是韩信功不够封王。刘邦并没有想杀韩信,只是废了韩信的兵权。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因为吕后曾派樊哙拉拢韩信,韩信却贬损樊哙,樊哙是吕后的妹夫,也是吕后的亲信,韩信贬损樊哙就是瞧不起吕后,因此得罪了吕后。韩信谋反,吕后与萧何用计诱捕韩信时,韩信大骂吕后为妇人,更加说明他瞧不起吕后,吕后一气之下就把韩信给杀了,而刘邦正在领兵讨伐陈豨,并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