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
公路通常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县级以及村级四个级别,是国家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需求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是交通运输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形式。
随着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可逆发展,区域间商品运输速度、质量、范围等因素越来越成为考量区域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公路作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其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是决定区域间联系紧密程度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只有加强区域间的交通联系,才能充分发挥各区域优势,开展区域间的分工化协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达成区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二、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作用
1.带动交通沿线产业发展
公路交通的建设与投入使用,加强了区域间人员、物资以及市场信息的交流,对交通沿线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性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企业生产运输成本的有效降低。公路交通建设的升级完善必将实现地域间相对运输距离的大幅度缩减,对于货物运输成本在总体生产经营成本中比重较大的企业而言,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生产成本,在投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产出量的增加。
公路交通建设情况对区域内企业的经营成本具有较大制约作用,倘若公路交通设施建设合理到位,区域间交通渠道便捷畅通,将会大大提升企业产品的运输效率,减少货物屯集量,从而实现企业仓储费用的有效降低。
此外,灵活发达的公路交通还能加强沿线区域间人才、市场、技术等信息的交流互动,保障企业能够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其二,公路交通对调动沿线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发达的公路运输通道加强了区域经济的开放性,它能够将分散的生产力进行统一集合,进一步推进产业分工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经营规模与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客观上来讲,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将提升其外部投资吸引力,同时提高其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如此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对产品技术创新的亟需程度,带动区域内产品技术的创新式发展。
2.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
公路交通建设是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性力量,农村公路的网络化发展,能够极大地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如此将加快农村农副产品的向外流通速度,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订单化发展。
农民所种植的果蔬可直接向城市市场及各大超市定点供应,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发展,从而加快我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步伐,提高农民收益的整体水平。
此外,农村公路交通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配置的同时,增加农村人口外出学习、就业的机会,为提升农村人口素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硬件保障。
另一方面,公路交通建设加强了农村同城镇的人员以及物资联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硬件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并以公路交通为纽带,实现以农村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如此将在满足城镇居民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对农村经济产生刺激作用,实现农村居民副业收入的增加,侧面推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
3.提升沿线土地价值
从理论上看,区域的区位将随其周边的交通建设而产生改变,一旦区位发生改变,区域的相应土地价值也会有所变化。
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无疑将对公路沿线土地资源价值产生积极的提升作用,当沿线为旅游业等服务类产业时,这种提升作用将更加显著。
公路交通网络的建设能够促进区域内土地资源及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源整合效果,实现资源价值向市场价值的高效转变,推动区域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不利影响
公路交通建设在给区域发展带来较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会对其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环境破坏与对农耕土地的占用。
为节约公路建设成本,保障区域公路运输功能得到最大化提升,公路施工建设势必伴随对农耕土地的占用,如此将进一步缩小我国耕地面积,对我国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对沿线土地大规模的征用还会给此范围内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当的施工操作行为有可能导致沿线植被覆盖率迅速下降,导致土壤层裸露,加重当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隐患。
此外,公路交通建设还有可能导致对电力、通信设备以及居民住宅的迁移,给周边居民带来生产生活不便。
基于公路交通建设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相关单位务必要做好公路建设前的评估分析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公路建设计划,将公路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及周边住户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