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也即非人类世界,但它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视自然与人类世界的互动关系。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生态美学不是建立在人与自然抽象联系上的空中楼阁”。因此,《红岩》所描写的这些自然,并不是对自然界直接再现的自然,也不是“与人类社会相对的、作为生物学意义或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整体”,而是作者对世界、对生命的本真体验和感性经验。
红岩:透过浓雾和乌云,展现恶劣的政治环境下,革命者的坚强不屈
浓雾、乌云这两种自然现象,在《红岩》文本中出现的时间不同。
浓雾主要集中在小说的前几章中,给小说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感觉和阴冷的时代氛围。乌云出现得稍晚一些,主要出现在国民党对共产党、革命者进行系列屠杀的情景下。“乌云”意象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也隐喻着小说中的国民党困兽犹斗般地疯狂,同时也使人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感觉。
红岩:透过浓雾和乌云,展现恶劣的政治环境下,革命者的坚强不屈
在小说开头就写道:“抗战胜利纪功碑,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海里,长江、嘉陵江汇合处的山城,被浓云迷雾笼罩着”。雾景展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时代背景和地点,也即对抗战后期至重庆解放之前的某个元旦时节,一个阴沉沉的早上故事发生在山城重庆。浓雾暗示着在这两江交汇的地方,特别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一切。这就为小说营造和奠定了一种凝重、压抑、不明朗的整体氛围,同时又使得作者和小说中的正面人物负载着某种时代危机感和使命感。
第四章“江姐来到浓雾弥漫的朝天门码头附近,四边望望,雾太大,几步以外全是一片朦胧。”重庆是“雾都”,其标志性的朝天门码头自然也就浓雾迷蒙;同时也暗示着时局的发展在一天天恶化,农村的斗争形势越加复杂和严峻,所以共产党干部江姐被派去华蓥山做乡村武装斗争工作。此处的浓雾预示着,肩负重任的江姐此去,前景堪忧。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可知,江姐刚到工作地点,就看到了她想念的丈夫被杀示众;再后来,她又被叛徒出卖和被俘。
红岩:透过浓雾和乌云,展现恶劣的政治环境下,革命者的坚强不屈
山城的雾气,这一自然现象在小说文本中被有选择性地进行描绘。“雾海”和“浓雾”既表明了早晨的“雾都”重庆的空间性、时间性维度,又在看似静谧,实则斗争紧张的小说整体氛围中显现出一种带有象征性的喻指。这正好体现了人们紧张而迷茫的心理状态、心灵存在的本质,直观对浓雾那“灰蒙蒙”的生命体验相呼应。
小说一开始就被笼罩在这雾气朦胧的时代氛围之中。与其说“雾”这一自然现象是实体性的,不如说是意向性的。这里的“浓雾”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作者写它的目的并不是让读者通过读小说来认知雾,而是力求借它展现在解放前夕笼罩在人们心中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作者选择了雾都早上浓雾弥漫的自然景象并将其放置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经过选择性的艺术处理,于是浓雾就从现实空间进入到心灵营建的想象空间中,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变成了小说文本营造的迷蒙世界的意向性存在。
小说文本中的“浓雾”在重庆的江岸、码头街上弥漫。在这样不明就里的整体时空里,那象征着山雨欲来的“乌云”就时而不时地盘桓在歌乐山的上空,好像随时准备给渣滓洞和白公馆的政治犯带来一次令人战栗的屠杀。
第十一章“夜空繁星闪烁,天边卷起一片乌又黑又闷,屋顶像一口铁锅,死死地扣在头上,叫人透不过气”。紧接着就是“雷鸣电闪,狂风骤雨,仿佛要吞没整个宇宙”。毫无征兆地,突如其来的残害,其政治淫威给人的感觉就像要毁灭世界。
但是,被关押在渣滓洞的年轻的共产党员刘思扬看到看守们秘密杀害从云南押来的革命者,他产生的心理体验不是恐惧,而是一种生命的感悟:国民党杀害革命者,是天怒人怨的事情。因此,屠杀激起的不只是他刘思扬和被关押在集中营的所有坚持斗争的政治犯的,也是所有革命者的悲愤。
红岩:透过浓雾和乌云,展现恶劣的政治环境下,革命者的坚强不屈
第十八章“大片的乌云盖住天空,细小的雨点稀疏地滴答着”。此处,“大片的乌云”盖住天空,这意味着国民党释放政治犯刘思扬是骗局,是阴谋,也是陷阱。他们想用这个陷阱来遮蔽他们真实的目的和险恶用心,欺骗群众,污蔑共产党,隔离刘思扬。他们释放刘思扬的真正目的是要利用刘思扬找到集中营中的党组织,以便破坏和清除之。更何况刘思扬被释放,也不是无条件的:首先是他二哥用金条打点徐鹏飞,其次是他不能参加政治活动。当他被释放回家后,他又被特务时时监控。这哪里是恢复自由?国民党还派了伪装成共产党人的特务来套取信息。细雨滴答地滴落在被困在家里的刘思扬的心里,这是另一种囚禁,更是他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狱外斗争,是他被迫远离战友的独自战斗。
红岩:透过浓雾和乌云,展现恶劣的政治环境下,革命者的坚强不屈
第二十六章“天色分外的阴沉,浓密的黑云,低压在山头,一片山雨欲来的异样沉闷”。这是爱国人士黄以声将军被杀害前的景物描写。乌云是“浓密的黑云”,带给人的视觉效果是很黑暗、很深重,所以其给人的整体感觉:仿佛要低低地碾压在山头上,让人觉得异常的沉闷、心情也分外地沉重。政治屠杀像浓得化不开的黑色乌般,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第二十八章“铁窗外面,笼罩着被层层电网割裂的乌云,低沉的气压,一片暴风雨前的异样平静”。许云峰遇害前的乌云使人感到沉重,更觉沉痛。这是解放前的那“异常平静”的政治低压的写照。这是蓄势待发的暴风雨将要来临的预兆,许云峰在被害之前就已经为白公馆的政治犯挖好了越狱的通道。解放战争的暴风雨即将来临,屠杀不能摧毁共产党人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只会激发共产党人斗争下去的革命激情。
小说《红岩》中写到的乌云,已经不再是乌云,而是政治低压、政治屠杀、政治阴谋的象征时局暂时陷入低沉的状态。小说中所描写的乌云带给人的本真性的体验:一种莫名的心理威压,让人感觉沉重、沉闷和压抑;伴随着狂风骤雨的乌云,那更是令人心生恐惧。但是,小说中恐怖的“乌云”仅仅是刹那光景,是虚张声势,只要共产党人能坚持斗争,乌云最终是遮不住太阳的。“乌云”意味着政治屠杀随时都可能降临,这不但没有给共产党带来心里恐慌,反而使得他们更为警醒,更坚定了他们与敌人斗争的决心、激起了他们坚持战斗的革命信念。因此,作者在写这些“乌云”的时候,除了对时局变幻不定和政治恐怖的想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歌颂小说中的共产党人、革命者的战斗豪情。
红岩:透过浓雾和乌云,展现恶劣的政治环境下,革命者的坚强不屈
浓雾、乌云,这一组自然意象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凝重、倍感沉闷。由此,自然与人的心理产生了一种体验式的互动,进而由这种对自然现象的内在体验奠定了小说的整体理念:小说的故事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展开,共产党人在压抑而低沉的政治氛围中顽强不屈地坚持斗争。
作者的心灵感应着对自然现象的精神体验,这体验中蕴含着革命理想和信仰。浓雾、乌云等自然事物唤起的“悲愤感情”被意向化,加深了读者的审美愉悦,强化了《红岩》对“斗争英雄”的颂扬之情: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政治环境下,不顾生死地谱写他们的战斗之歌,用鲜血锻造他们的精神之歌,用坚定的信念铸就他们的信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