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立秋的俗语和谚语都是比较多的,那么这些也是根据当时的气候以及农作物的生长变化而衍生出来的,那么大家是否好奇立秋有公秋母秋之分吗,另外立秋有什么讲究以及有什么禁忌,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立秋有公秋母秋之分吗
农村关于立秋节气的俗语和农谚有很多,大多都是关于天气的变化描述,因为天气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作物是否可以获得丰收。俗语说“公秋扇子丢,母秋热死牛”,啥意思,立秋还分公母吗?
老一辈告诉我们“早上立秋,暑气早退;晚上立秋,暑气晚退”,所以在民间人们认为,如果立秋的时间是在白天,那么这个秋天就是为“公秋”;如果立秋的时间是在晚间,那么这个秋天就是为“母秋”。而今年的立秋是早上九点多,所以今年是一个“公秋”。
根据俗语的意思来说今年是“公秋”,立秋之后会很凉快,但是立秋已经好几天了,北方的气温一直保持在30度以上,不止农民工,很多在户外工作的人必须要顶着烈日工作,很容易中暑,所以都盼着高温天气能早日结束。
又有人说了,可以按照立秋所在的日子进行划分,倘若立秋出现在单数日时,此时便是公立秋。从阳历来说每年立秋这个节气都在8月7日到9日之间,但是今年因为农历有闰月,8月7日是农历的六月十八,倘若这个“单数日”依据农历,今年立秋为农历六月十八日,又不是公立秋了,可见这种方法存疑。因为不知这句俗语诞生于何年代,所以我们也不敢断定,这个日期是按照农历还是按照公历来算,考虑到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多依据农历,想来公立秋多半也是如此。
农民总结出来的农谚多是关于农业的,但是因为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各地气候相差很大,我们要看到这些俗语存在着地理局限性,一些农谚只是在他们本地很适用。
总而言之,不管今年是公秋还是母秋,不管在南方还是北方,今年的中伏是7月26日到8月14日,这段时间肯定是高温天气,即使是立秋还是要热上一段时间的。
立秋养生知识
1、防秋燥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2、养肺
肺与秋季相应,而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因为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秋燥易伤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
3、祛暑降温
立秋后,尽管昼夜温差变大,但是白天有时仍然很热,有时暑气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温要继续,不能有丝毫怠慢。
4、少吃秋瓜
立秋之后还要谨记“秋瓜坏肚”。不论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
5、预防感冒
立秋后,早晚温差过大容易引起频发感冒等,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应更注意防止夜间着凉。可趁早晚清凉时分勤开窗户通风,流通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6、防治“空调病”
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
有慢性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及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易开空调,必要时避免直吹或将腹部盖好。
7、运动要适量
立秋后湿热仍没有完全消退,在这个时节进行健身锻炼应该避免运动量过大、活动过于剧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着点。最好选择一早、一晚进行锻炼;太阳照射下不宜运动过久,以防体力消耗过大,暴晒灼伤皮肤;在高温湿热中不宜运动过于剧烈。
立秋有什么讲究
1、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2、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3、心理调适
立秋了,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虽然闷热的暑气依然存在,但人们一早一晚的感觉好多了。尤其是昨晚的一场细雨更是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凉意,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确昼夜温差的展开,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都受到抑制,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里烦躁、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标签:立秋有公秋母秋之分吗,立秋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