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常识 > 正文

冠盖满京华:冠盖满京华下一句

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冠盖满京华,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冠盖满京华下一句

冠盖满京华下一句

答冠盖满京华下一句是斯人独憔悴,出自《梦李白二首》,诗词介绍如下:

1、原文: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2、译文:天上浮云日日飘来飘去,远游的故人却久去不归。夜晚我屡屡梦中见到你,可知你对我的深情厚意。分别时你总是行色匆匆,总说能坦雹困来相见多么不易。江湖上航行多险风恶浪,担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没。出门时搔着满头的白发,悔恨辜肆歼负自己平生之志。高车丽服显贵塞满京城,才华盖世你却容颜憔悴。谁能说天理公道无欺人,迟暮之年却无辜受牵累。

3、赏析:这两首记梦,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让念、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悲惨遭遇的同情。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冠盖满京华奇人独憔悴中的斯人指的是谁

答冠盖满京华奇人独憔悴中的斯人指的是李白。

梦李白二首·其二

[作者]

杜甫(唐)

浮云终日首亏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清老,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者正神,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魏禧《登雨花台》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登雨花台原文: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登雨花台翻译及注释

翻译 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注释 1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2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3冠盖:官僚们的官服车盖。雍容:华贵的样子。

登雨花台鉴赏

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南京曾是 明代 建国之初的都城, 明朝 开国皇帝亏仿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钟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诗人登上雨花台,举目四望,不禁感叹万分。开头两句不禁点名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魏禧在明亡之后,绝意仕进。清统治者为笼络文士,曾诏举博学鸿词,他拒绝应试,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时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阉党余孽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积极备战,以图恢复,反而倒行逆施,大兴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 明朝 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诗人用「可堪翦伐到园陵」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其中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也有对异族入侵者的控诉。

五、六两句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销宽纤。「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牛羊的践踏锦绣江山,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著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义深长,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黎民百姓的悲惨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的却是雍容华贵的官府车盖,前呼后拥,招摇过市。更令人触目惊心者还是「半旧卿」三字,那些曾在 明朝 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著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腰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 明代 的江山吗?这就与上一联「谁使山河全破碎」紧紧呼应起来。「冠盖雍容」与诗人「柴荆」「麻鞋」的身份相映衬,表露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也就愈加分明。「多新草」与「半旧卿」,一新一旧,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巧嫌河,旧卿却扮演了新贵的角色。由此不难见出诗人锤字炼句之功。

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满腹的悲愤还未倾吐干净,不觉暮色已经降临。作者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达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全诗也就在这悲风声中收束。

登雨花台作品背景

魏禧是一位极富民族气节的文人。他生于明末,明亡后,与兄际瑞、弟礼隐居翠微山,筑室号「易堂」,授徒著述,有「宁都三魏」之称,又与彭士望等称「易堂九子」,而以禧之文名为最著。他深怀亡国之痛,在《许秀才传》中沉痛地说:「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他的散文多表彰抗敌殉国和坚守志节之士,他的诗歌多抒写故国之寺和国破之悲。这首《登雨花台》诗就表达了他对明清易代的伤感哀痛。

此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据明亡已二十年。作为长期隐居故乡的遗民诗人,魏禧四十岁时来到旧京南京,登上今中华门外的雨花台,仍感慨万千,写下这首七律。

诗词作品: 登雨花台 诗词作者:【明代】 魏禧 诗词归类: 【景点】、【登楼】、【抒情】、【爱国】

通过上文,我们已经深刻的认识了冠盖满京华,并知道它的解决措施,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了。如果你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了解,可以看看蜗牛号的其他内容。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宸怎么读人名

下一篇: 屁股生疱疹怎么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