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咬文嚼字原文,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咬文嚼字的作者是谁
答《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选集》 正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早雀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改为“你这革搏悉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 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所以我陆银早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stock response)。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咬文嚼字语文课文原文部编版还有吗?
答截止到2022年,《咬文嚼字》课文原文部编版有;被收入部编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8课;2014年之后,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在改版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收录了本文,为第一组第3课课文。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文章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
段落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第5段举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罩段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第6段举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的三、四两句为例,说明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使诗的意旨丰物配誉富蕴藉。第7段指出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卖蔽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
答《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 随笔 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 文章 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咬文嚼字”。
教学准备
ppt
教学 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体会歌词的意味。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提问:辣妹子什么时候最能吃辣
明确:嫁人后,因为嫁人后吃东西“怕不辣”,害怕吃的东西不辣,有点不吃辣就不爽的意思,语气很强烈。这三 组词 ,字是一样的,仅仅因为语序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仔细地斟酌地斟酌文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斟酌文字的,题目叫:咬文嚼字。
解题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如:
从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释义来看,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课文解读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基闹:“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试找出来后加以分析。
明确: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东坡写诗、套板反应。
说明一个道理,却举了五个例子,这是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呢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的。
郭老改句(找出三组 句子 ,进行对比朗读,体味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型锋谈这大虫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三种句式的不同意味
(2)找到文中对这几种句式的分析,并在书上勾画起来。
(3)从这卜碰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那么仅仅是句式不同,情感就会不同吗文字的增减有没有影响呢)
李广射虎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学生分析这三句的不同之处。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 语文学习 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文:昨夜数枝开 改文:昨夜一枝开
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 成语 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 》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 说明文 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弟子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
你这淫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鬼!
你这畜生!
你这挨千刀的!
4、明确: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补充《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的: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价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 谜语 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装修。
装修的目的是什么美观,实用。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写文章就想装修房子一样需要“咬文嚼字”。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 教育 学;1922年 毕业 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 文化 ,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初读感知,思考回答
词语积累:锱铢必较清沁肺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套板反应
推陈翻新自鸣得意索然无味不即不离点铁成金
尺牍下乘玩索流弊援例冷寂岑寂拘礼游离蕴藉(音义自查)
文学常识谢灵运韩愈贾岛李商隐贺铸(学生自查了解)
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再读思考,深入探讨
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问题1: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套板反应”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问题2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明确: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问题3: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 心得体会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明确: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问题4: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咬文嚼字” 的总原则是什么
明确: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咬文嚼字怎么解释?
答咬文嚼字(yǎowénjiáozì)意思是在词句上斟酌推敲,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敬侍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出自〔元〕无名氏《亮稿吵杀狗劝夫》第四折:“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
【近义词】:字斟句酌,吹毛求疵,句斟字嚼
【反义词】: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敬丛、定语、状语;多含贬义
链接:
提取码:vphp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答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一】
【教学目标 】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槐腊洞。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铅枯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局旁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高三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二】
教学目标 :
一、 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二、 如何克服“套板反应”。
预习提示:
1. 词语积累:
锱铢必较
清沁肺腑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套板反应
举不胜举
刻苦自励
推陈翻新
自鸣得意
索然无味
不即不离
点铁成金
一时兴会
尺牍
下乘
玩索
流弊
援例
冷寂
岑寂
拘礼
游离
蕴藉
2. 文学常识
朱光潜
谢灵运
韩愈
贾岛
李商隐
贺铸
3. 背诵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锦 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长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惠山烹小龙团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4. 附录
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②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南山秋。
——贾岛
③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教学过程 :
一、 新课导入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
二、 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三、 什么是“套板反应”怎样克服套板反应整理成一段文字。
四、 讨论课后第四题,并举出例子。
五、 参照《语文读本》,讨论课后第二题,并整理成一短文字。
六、 作业 :完成第十课基础训练。
今人书房对联墨迹咬文嚼字(上)
答 近年上网浏览当代书法家书房联墨迹,时见其文辞似有可商榷之处。今选十余副乱弹于此,或有春秋责备贤者之意焉。
(以下书法作品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第一类:文字或有笔误
图一:
联语释文:
不拘乎山水之行,云阵皆山,月光皆水;
有得乎诗酒之意,花酣也酒,鸟笑也诗。
上联“不拘乎山水之 行 ”,似应为“不拘乎山水之 形 ”。所谓“云阵皆山”、“月光皆水”,都是在说形态。可能是笔误吧。
网上可找见赵之谦(1829-1884)先生所写的此联,贴来供大家参考:
图二:
联语释文:
经纬文武,帝砺河山。
下联“ 帝 砺河山”,应为“ 带 砺河山”,也可能是笔误。
“带砺河山”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原文如下: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这几句是汉高祖给功臣们授予爵位、分封疆土时所立的誓言,大意是:即使黄河变得像衣带那样细,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样小,分封给你们纳余察的疆土也不会改变,要子子孙孙一代代永传下去。
后来就用“带砺河山”表示:不管海枯石烂、沧海桑田,许下的诺言,都不会改变。
网上能搜到清代文人张廷济(1768-1848)书写的此联:
上图中,“ 带 ”的写法很像“ 帝 ”,估计作者将下联误以为“ 帝 砺河山”了。
图三:
联语释文:
九点好山楼上客,一溪秋水枕边声。
上联“ 九 点好山”,似应为“ 几 点好山”。“九点”“好山”好像也能讲通,但读起来多少有点别扭。古诗中常见“几毁稿处早莺争暖树”、洞茄“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些句子中的“几处”、“几度”、“几枝”,都是指不确定的多数。而对具体的数量呢,则没有那么在乎。
改成“几”后,大家读一读看
几点好山楼上客,一溪秋水枕边声。
这一联写的是山居之美——
白日里倚栏而望,几点青山,相对无言,恰似主客。让人不由得想起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或者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到了夜里,往床上一躺,万籁俱寂,四周静悄悄的,只有那山间的一溪秋水呀,汩汩潺潺,伴我入眠。
这十四个字,看似平平淡淡,但平中见奇,意境悠远……也堪称难得的佳构。
如果觉得“枕边声”有点平淡的话,还可以继续改为:
几点好山楼上客,一溪秋水枕边歌。
图四:
联语释文:
春庭草色和烟暖,午夜书声待月寒。
下联“午夜书声 待 月寒”,似应为“午夜书声 带 月寒”。
“午夜书声 待 月寒”好像有点讲不通——文人书生午夜读书,可能会因为陶醉于书中内容而不觉夜的寒冷,但要说专门在“等待”月夜的寒冷,那就不免矫情了。
而“午夜书声 带 月寒”呢,则表示——郎朗书声被冷冷月色所笼括,虽曰清苦,亦是人生一乐。常说的“寒窗苦读”,也就是这个意思。古诗中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凤吐流苏带晚霞”等等,其中的“带”,和这里的意思都。
改成“带”后,大家不妨读来比较一下:
春庭草色和烟暖,午夜书声带月寒。
图五:
联语释文:
花木清香庭院翠,琴书雅趣画堂山。
下联“琴书雅趣画堂 山 ”,以“山”对“翠”,词性不对,意思也讲不通,应为“琴书雅趣画堂 幽 ”,也可能是笔误吧。
图六:
联语释文:
清潭三尺竹如意,宴作一支松养和。
上联中的“ 潭 ”、“ 作 ”,好像都是笔误。大家看看下面这首诗:
拂衣归憩旧烟萝,钟鼎山林竟孰多。
眼看空花皆是幻,心同古井肯重波。
清谈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
我亦行抛簪笏去,从君春日晒渔蓑。
这是宋代文学家汪藻(1079-1154)的一首七律。
据传清代书法家梁同书(1723-1815)曾摘其中“清谈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两句,写为一联(网上未搜见墨迹)。其意思大致是:
我的日子过得恬淡平静——有时候与朋友清谈玄理,手中拿着三尺长的竹如意;有时候独自一人静坐无言,与苍松虬枝相伴,安养天地太和。
这里的“竹如意”,是魏晋士人清谈时常用的道具。最初是用来挠痒痒的,也就是现在的“痒痒挠”——你想呀,人要身上痒的时候,有人或有个物件给你挠一下,那甭提有多舒服了。“如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后来这个“如意”越做越精巧,材质也非金即玉,据说清代皇帝选皇后时,对于如意的秀女,也是赐予“如意”、表示选中。
魏晋士人清谈时,常用的道具还有麈zhǔ尾。麈zhǔ尾也就是拂尘,可以掸尘土,也可以驱蚊蝇。
到了后来,这两种道具逐渐被折扇取代了。折扇在明代以后广泛流行,它不仅可以清风送爽,还可以作画题诗,又轻巧便于携带,所以就成了文人的标配。常言道:武士一把剑、文人一把扇,就是这个意思。
这里的“宴坐”,可不是“在宴席上坐”,而是指独自闲坐、静坐。据南怀瑾先生讲:静坐修禅本应称为“宴坐”,“打坐”只是通俗的说法。这两句诗的作者汪藻是宋代文人,据记载静坐修禅在宋代文人中非常流行,苏东坡的诗文中就多次提及。
这一联曾以讹传讹,出现过多种版本(如下两图):
(释文:清 潭 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和)
(释文:清 潭 三尺竹如意,宴坐一枝松养 如 )
那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将“清 谈 ”误以为“清 潭 ”了呢?我估计有两点原因:
一是因为梁同书先生的墨迹可能写的是“清 谭 ”,大家把这个“言字旁”的“ 谭 ”、误以为“三点水”的“ 潭 ”了,给搞混了。这个“言字旁”的“ 谭 ”,本义是“深入交谈”(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菜根谭》、《天方夜谭》)。魏晋士人清谈时,最讲究玄妙高远,当然需要“深入交谈”了。因此,梁同书先生的墨迹若写为“清 谭 ”,应该更恰当。
二是“清 潭 三尺竹如意”好像也能讲通——三尺深的清潭之中,竹子郁郁葱葱,长得很快活、很如意。当然,要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和下联对不上,而且和本义也相差十万八千里了。
第二类:语义似乎不通
图七:
联语释文:
一曲玉箫明月夜,半帘梅影好风移。
下联讲“好风”将“梅影”“移”来,好像讲不通。要说“风”呀,写成“半帘梅影好风摇”才更恰当。不过,这样一“摇”,大煞风景,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元好问先生有句云“一帘花影月移来”。此联这样改一下或许更好:
一曲玉箫风和远,半帘梅影月移来。
翻译成现代文,大致是这样的:
宁静的夜晚,玉箫吹奏的名曲、由清风应和着越飘越远、弥漫天际。当我正听得入神之时,偶尔低头,又见竹帘上映衬出疏淡的梅花,原来今夜的月色,也是这么的美呀。
上联讲声,下联讲色,上联有大境界,下联见小清新。
图八:
联语释文:
山为吾友并肩立,水作琴心携手行。
大家看这一联,上联中,“山”作为“吾友”可以和我“并肩立”,这个很形象。下联中,将叮咚的溪流比作琴声,而且拟人为“琴心”,这个也很好。但是,“携手”就有点不搭调了,不管是“水”,还是“琴心”,都没法和人“携手”的。
此联这样改一下或许更好:
山为吾友并肩立,水似琴心一路同。
唐人李华(715-766)有一首七绝《春行即兴》,与这里的下联隐隐然有相通之处: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未完待续)
下一篇: 今人书房联墨迹咬文嚼字(下)
相信关于咬文嚼字原文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蜗牛号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