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孔子和学生,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孔子因材施教体现在哪
答体现在:孔子对他的弟子们的性格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善于观察学生从而能因材施教。
说明:
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世戚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子夏再问:“那搜档陵么子张又怎蠢链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
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扩展资料:
课文段意:
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 ,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
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
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
第四段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和学生
孔子跟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论语》记述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爱的关系。
孔子先后有三千学生,他不分贵贱贫富、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他的学生中只有少数是贵族,大多是平民。平民学生中有富有贫。子贡家庭富有,而颜回、曾参、仲弓、子路、原宪、闵子骞等都是穷学生;颜回穷到买不起碗,用竹筒盛饭,用瓢饮水,而孔子对他的赞许最多。无论贵贱贫富,孔子都诲人不倦,有问必答,严格要求,细心引导。经他教育的这些出身不等的学生,都成为当时社会杰出的人才,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贡献。如果孔子嫌贫爱富,那些出色的出身贫寒的学生就不可能脱颖而出。如果孔子对富家子弟不严格要求,子贡不可能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和一代儒商。
孔子的儿子伯鱼(名鲤)与学生一同受业,《论语》中有一章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这里有问号)”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这里有问号)’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这里有问号)’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第十三章)(学生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生不同的教导吗(这里有问号)”
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快步从庭院经过。他问:‘学过《诗》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不能用它来表达情志。’我回去学《诗》。又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快步从庭院经过。他问:‘学过礼吗(这里有问号)’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不能在社会立身。’我回去学礼。我听他说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到三个收获,知道学《诗》的意义,知道学礼的意义,又知道君子对自己的儿子不偏私。”)孔子亲近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没有好恶和亲疏厚薄之分,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偏私,传授同样的碧羡知识,要求同样严格。学生子贡说自己的老师“学而不厌,智也;诲人不倦,仁也”。孔子正是以智者的睿智和仁者的爱心,不知疲倦地教育学生。他爱护学生,有的学生遭遇不幸,他极为悲痛,《论语》有以下三章: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十章)(学生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外握着他的手,说:“没救了,这是命吧!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个病呢!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第九章)(颜回死了,孔子说:“咳!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这里有问号)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里有问号)”(《先进》第十章)(颜回死了,孔子哭得面色改变。跟随的人说:“老先生太伤痛了。”孔子说胡慧物:“有这么伤痛吗(这里有问号)不为这样的人伤痛,还为谁呢(这里有问号)”)孔子的学生伯牛,即冉耕;患的是麻风病,与探望者是隔离的,孔子还是去探望了,而且不怕传染,隔窗握着患者的手。颜回是学习最用功又能身体力行的学生,经常受孔子夸奖。“恸”字,郑玄注为“变动容貌”
,意为伤痛至极。孔子是主张“哀而不伤”的,因颜回之死,他也情不自禁地痛哭到伤痛的地步。他的学生中有一些是父子两代先后来受业的,如曾参及其父、颜回及其父。他的学生视他为父兄,他视学生如子弟。
孔子对学生既慈爱和温和,又严格和严厉。他也对学生发过脾气。一次是学生宰予在大白天睡觉,他予以严厉的批评: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里有问号)”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第十章)(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刻,粪土堆的墙不能去抹平;对宰予这个人何必去责备呢?”过了几天,又说:“最初我对人,听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今我对人,听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件事以后我改变了态度。”)这一章有两段话,前一段以“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抹墙工具,这里代作动词)”,批评宰予不可造就;后一段批评宰予言行不一,都是丝毫不留情面的非常严厉的批评。这是由爱护产生的气话,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裤液。话是如此说,孔子并没有开除这个学生,还是继续教育。后世把孔子这句话通俗化,成为流传的名言:“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论语》记录孔子还有一次对学生大为生气,那是因为学生冉求的错误行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第十七章)(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在为他向民众搜刮来增加财富。孔子说:“他不是我的门徒,弟子们可以大张旗鼓去声讨他!”)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鲁国执政者季氏新订田赋制度,向农民增加赋税。冉求在季氏下面做官,季氏让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主张“薄赋敛”,不同意增赋。但冉求顶不住季氏的压力,在他管理的地方仍实行季氏的增赋制度。这违反了孔子的政治原则,孔子对冉求作出最严厉的批评。这位曾帮助季氏聚敛的冉求,经过批评,改正了错误,他们师生关系仍然很好。孔子六十八岁时,是这位冉求说服鲁国国君,把孔子接回鲁国的。
从这一章以及其他几章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他的学生保持着终生的师生关系。孔子曾经推荐一些学生从政去做官,学生们做了官以后,仍常来向他请教,他也仍然关心他们,始终诲人不倦,有成绩给予表扬,有缺点错误给予批评指正,不像现代社会,有的学生毕业出了校门,连老师的姓名都忘了,在街上相遇等同路人。
为什么孔子和学生之间有这样良好的关系呢(这里有问号)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尊师爱生,平等友爱。尊师,如前面所引录的学生所言,老师“博我以闻,约我以礼”,充实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品德,使我们成长为人才。这也是现代人常说的,父母给我们生命,而老师培育我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必然会自觉地尊师。爱生,如上文所讲的,诲人不倦,视学生如子弟,时刻关怀教导学生的成长,这出于为社会培育人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出于对学生爱护和负责的爱心。尊师爱生的关系是相对的,没有出自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对学生的爱心,又何谈学生尊师(这里有问号)尊师爱生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友好的基础之上。孔子是怎样做的呢?
孔子对学生襟怀坦白,事无不可对人言。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这里有问号)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二十四章)(孔子说:你们学生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这里有问号)我对你们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活动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常年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周游列国十四年,一批批学生紧紧相随,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彼此的思想性格、优点、缺点以及活动,都非常了解。孔子用渊博的学识来吸引学生,用高尚的品德来感化学生,用一颗爱心来团结学生。他平易近人,温良恭俭让,尊重学生,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自以为高出一等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实现与学生人格平等。
师生人格平等,首先是在真理面前、在社会正义面前平等。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第三十六章)(孔子说:面临仁德的事,对老师也不谦让。)孔子拜见卫国第一夫人南子,本来违背当时的妇女不干政的原则,而且拜会这位被认为作风不好的女人,也有损名声,为此学生子路表示不满。孔子为了证明自己没犯错误得赌咒发誓,连说:“天厌予!天厌予!
”(老天惩罚我吧!)为了能够从政一展抱负,孔子曾经先后打算应召去公山弗扰和佛肸那里去,子路都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并不以权威自居,俨然不可侵犯,老虎屁股摸不得,听不得不同意见。相反,颜回是他多次赞扬的学生,他对颜回也有批评: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先进》第四章)(孔子说:颜回呀,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赞同的。)他认为学生对老师不必完全信从,要有“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老师的话,说错了,可以帮助改正;说的不圆满,可以予以补充,这样才对老师有帮助。
全部《论语》,基本上是他们师生的问答或互相讨论的记录。《先进》篇第二十六章可以题名“侍坐”,是孔子与弟子们座谈个人志愿的记录。《公冶长》第二十六章也有同一主题的座谈记录,其中孔子也谈了个人的志向。他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讨论切磋,《八佾》篇有以下记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这里有问号)”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这里有问号)”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八章)(子夏问道:“《诗》里的‘笑时脸上的酒窝多美啊,眼睛黑白分明流转得多俏啊,洁白的绢上画着花啊。’这三句是什么意思(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先有素绢才能绘花。”子夏说:“礼要在后面吧(这里有问号)”孔子说:“你是给我启发的人,卜商呀,可以开始同你讨论《诗》了。”)这段记录子夏问《诗经硕人》中的三句诗(今本《诗经》无第三句)如何理解,孔子做了回答,子夏据孔子的回答又推进一步,提出美还需要以礼规范。孔子对子夏这样发挥《诗》的义理大加赞赏,认为子夏的发挥给了他启发和帮助。这段记录反映了师生间互相切磋,教学相长。
平时,孔子与学生相处不拘形式,谈话比较随便,有时说说笑笑,亲密无间,绝无高高在上、俨然不可冒犯的态度。《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在郑国与学生失散,子贡到处寻找老师,有人告知东门外有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句话相告,孔子听后并不恼怒,笑着幽默地说:说我“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可见他们师生在一起说话不受拘束。
“师道尊严”那一套,是后来人搞的,与孔夫子无关。孔子与学生亲密无间,靠的是尊师爱生、师生平等、团结友爱、教学相长。孔子周游列国,一茬茬学生相随,除了赶车的,学生一律步行,最多时曾达到二百名学生。他们在匡地被围,在陈、蔡绝粮,有的学生饿得下不了床,但始终团结在老师周围,冲不垮,饿不散。孔子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我们的典范。孔子视学生如子弟,学生视孔子如父兄;他视学生如朋友,学生报他以友爱。他不摆权威架子,学生对他无限爱戴、无限崇拜。当听到有人诋毁自己的老师,学生子贡就出来说: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焉;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这里有问号)多见其不自量也。(《子张》第二十四章)(不要这样啊!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是太阳和月亮,是不可能超越的。有人虽然要自绝于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害呢(这里有问号)只表示他不自量罢了。)学生们看孔子,是伟人中不可超越的人物,像日月一样,任何诋毁都无伤于日月的光辉。孔子死后,子贡自动到孔子墓旁结草庐,守墓六年。今曲阜孔林遗迹犹存。
孔子学说中最可贵的是教育思想,其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反映了教育和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孔子和学生言志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四个弟子都有高远的理想,性格各具特征,子路直率而不谦让,冉有、公西华谦逊有礼,曾晰则洒脱自然。孔子问志,子路就“率尔而对曰”,抢先发言,宣称自己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显得很直率,
也很自信好强。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说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
曾皙谈吐雅致,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生命情趣。师生暮春郊游,
流连山水,寄情自然,说明他的性格恬淡洒脱。
扩展资料: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仔轮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念猜信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子路、曾兆隐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在与学生交流中只有古板严肃而无幽默笑谈么,孔子和学生都发生哪些故事?
答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曾为挽救天下危亡,创立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儒家学说。
孔子
孔子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在当时的文化教育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这样一位大思想家、教育家,竟有些人往往以其编纂《春秋》和整理《诗经》的巨大成就,而认为孔子仅是一个古板严肃而无幽默笑谈的先生。孔子真的仅有古板严肃而无幽默笑谈吗?
我们先看《论语子罕》中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yun)椟(du)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姓端木,名赐,人称端木赐,当时卫国人,是孔子学生之一。
子贡
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是说: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块美好的玉石在这里,是把它藏在柜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出去呢?”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是在等着商人把我卖掉啊。”子贡是孔子的一个聪明而善辞令的学生,在这里,他用隐语跟孔子说话,用美玉比喻有才能的人,幽默地问孔子:“如果一朝碰见赏识的人,该怎么办呢?”粗袜
孔子与子贡对话
孔子是一位积极入世的人,他接着顺其自然地也用隐语回答说:“卖掉它!卖掉它!我就正是等待识货的哩。”从此段子贡与孔子的一问一答,可以看出孔子子贡二人说话都很幽默风趣。
我们再看《论语述而》中孔子与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岩晌激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与谁?”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路
这段话可译为:孔子对颜渊说:“启用我,我就去干,舍弃我,我就隐藏起来,这样的抱负只有我和你颜渊才有的才能?”子路是跟孔子最多最近的学生,在旁边听孔子说话后插话问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你和他颜渊是一样的,但如果你要指挥三军的时候,你和谁共事呢?”子路好勇,以为自己比颜渊强。
孔子与子路对话
对子路的诘问,孔子幽默地打比方说:“空着手和老虎搏斗,没有船而淌着水过河,死了以后还不后悔,像这种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一定要找遇事小心戒惧,善于谋划而又能完成任务的人共事。”这里,可以说孔子含蓄而幽默地表扬了颜渊的沉稳,教育了子路的好勇自负。
我们再看孔子与子游之间在《论语阳货》种的对话,看孔子是否具有幽默笑谈呢谨岁?《论语阳货》中写到: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wan)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子游的名字)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段话是说:孔子带着学生到武城去,因学生子游在武城做官。孔子听见有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对子游说:“杀鸡何必用牛刀呢?”意思是说,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国,还用得着礼乐吗?子游回答说:“我从前听老师您讲学时曾讲过:君子学了礼乐的道理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了礼乐之道就容易听指挥。”
子游的意思是说:礼乐之道对君子和老百姓都是用得着的,这些都是老师所讲的。孔子马上对周围的学生改嘴说:“子游的话是对的,我刚才所讲的话只是玩笑而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用幽默玩笑的方式表达了对弟子子游在武城推行礼乐教化的真心喜悦。
孔子与子游对话
从三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并非有些人所说的,孔子只是一个非常古板严肃而无幽默笑谈的人。相反,孔子不仅不古板,而且是极具幽默,善于谈笑,性情温和,情趣盎然,平易近人的智者。
孔子和学生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
答讲述的是孔子善于发现学生特长和缺点并因材施教的故事。
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扩展资料: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巧镇碧《诗》《书》《礼》《乐》《易》《孝举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旅丛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和学生》的重要背景资科
答《孔子和学生》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因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受到学生的尊重,从而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的跳下去把她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得接受了。
大家纷纷议论,认为他太贪心了,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人去救人!
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漏野谈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返碰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扩展资料
《孔子和学生》是北师大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师生”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讲述的是孔子善于发现学生特长和缺点并因材施教的故事。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
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
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
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
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
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
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脊迅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宽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我这四个学生虽然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
《孔子与学生》一共四段,内容简短。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 ,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
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
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参考资料:孔子与学生-百度百科
对于孔子和学生,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蜗牛号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