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孔雀东南飞教案,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
答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1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教师朗读歌词的前两段(屏幕显示),创设悲悯气氛。
问1:预习过全诗,请问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的诗歌?
问2: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但后人却更熟悉《孔雀东南飞》,为什么?
结合屏幕显示,迅速说明比兴手法,及其作用。
结合屏幕显示“乐府”: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是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清代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最长的叙事诗应该是藏族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一百多万行,两千多万字)
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二、过程
1.由《孔雀东南飞》引发的争议与探讨,引出本堂课程的目标:鉴赏人物形象,挖掘悲剧根源。
悲剧——“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抓住“有价值的”与“毁灭”两个关键词。
2.分析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真、善、美
(1)刘兰芝的美好品质;(2)焦刘之间真挚的情感。
有价值的:才高、品善、仿贺人美、不慕名利
情真、重誓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赋的知识(铺陈渲染)、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反衬、比喻等。
3.如何毁灭——社会、性格
(1)不该毁灭的被毁灭,才是悲剧
社会悲剧:a. 焦母和兰芝兄长的专制(焦仲卿对母亲的妥协;刘兰芝对兄长的屈服。根源:汉代独尊儒家后对礼教的推崇——孝。)b. 女性的个人能力与社会世俗伦理的冲突。
焦仲卿两次求见母亲试图挽回;刘兰芝成功拒绝了第一次求亲,但第二次未能成功。
性格悲剧:刘兰芝性格(自尊敏感、外柔内刚、率性倔强)与焦母性格(怪僻暴戾、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的冲突。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塑造
(2)本可避免的被毁灭,才更可悲
性格悲剧:焦仲卿的性格(正直纯朴、懦弱内向、优柔寡断)。
体现出的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屏幕显示:性格决定命运!
方法提示:从字词句入手,从细微处读书。品味艺术形象时,应就文段本身中的环境的渲染、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总结
我认为:《孔雀东南飞》通过东汉末年人物性格冲突而引起的婚姻悲剧,以及刘兰芝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再现了个体命运的悲惨和维护自尊的悲壮。丛册焦刘夫妇不是时代文化的先觉者,也不是自觉的反叛者,但他们用自身的行动作了一次对文化的超越。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悲剧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悲剧的魅力:悲剧在无形中强调了造成悲剧的种种原因,深刻批判了作者所要批判的罪恶和丑陋,因为深刻所以品味,因为品味获得启发,悲剧启发了人们对假恶丑的痛恨和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调动学生探寻不同悲剧艺术的积极性,如后续必修课本中的《窦娥冤》、《祝福》等,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巴黎圣母院》等名著名篇。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案2
教材分析: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渗大宏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
(2)启发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
1、大家读了文章,都认为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点拨: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
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
2、(讨论)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焦母蛮横无理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作用:衬托
(五)难点突破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
点拨: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
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设计
答《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同时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教师该如何写该课文的教案我给大家带来《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理解字词,疏通诗句。
(二)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三)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要人物性格及典型意义。
(四)理解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教崔才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
二、新课导入
当今时代,人人倡导自由恋爱,爱情男女来来去去,离离合合都乎念无人干涉。但大家是否知道,自由的恋爱方式脱胎于漫长黑暗的封建时代,当中有多少有情人付出了高至生命的代价
压迫与抗争,一个贯穿数千年的爱情主题,在梁山伯与祝英台身上出现过,在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故事里演绎过,在宝玉黛玉肩上仍承载着。到底是什么促成了一个又一个凄美爱情故事的诞生今天,让我们跟随一对五彩孔雀,走进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里看个清楚。
三、解题
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 “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四、初步感知文本,学生一人一段,全篇诵读。
注意修正字音,标注段落。
五、整体感知,梳理故事情节。
1 、上节课我们通过激情诵读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孔雀东南飞》这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学习诗前小序,概括小序交待了哪些方面内容一生读并概括。
明确:小序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作诗缘由。
2 、本诗的情节与现代小说的情节有相同的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部分。课下已给同学们布置了预习任务,请同学们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线索,为情节发展的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先给同学们三分钟的时间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两个同学上黑板展示。
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第2节)兰芝被遣
发展(第3—12节)夫妻誓别
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
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2(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3--12(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3-7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8-10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11-12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13--21(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13-18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19-20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历凳21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22-31(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肢顷旅。
5.结尾32(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导入:《孔雀东南飞》以时间为顺序,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了一个令人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在这首诗中最光彩照人的形象就是刘兰芝了,下面我们来重点研读刘兰芝的人物形象。
首先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刘兰芝的重点段落,他们分别是2、8、9、10、12、16、20、21、26、30。
好,下面同学们快速浏览这几段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小组交流后上黑板展示。
2、兰芝请遣 8、自诉衷情 9、临行严妆 10、拜别姑母 12、夫妻誓别
16、兰芝据婚 20、刘兄逼婚 21、排场婚事 26、生作死别 30、以身殉情
好,下面同学们按我们标记好的段落兰重点研读刘兰芝的形象特点,请找到具体的字词句来分析这个人物形象,下面同学们先自己发现,形成观点,然后小组之间交流完善。强调一下,等会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先明确从那一小节找出的,然后把这一小节读一遍,然后再明确观点具体分析,咱按一定规范来好不好
第2节:兰芝请遣 生先读
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
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
勤劳能干。
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
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
答作为古代史上最缺拍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故事 繁简剪裁得当,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不仅塑造了焦刘夫妇心心相印、坚贞不屈的形象,也把焦母的顽固和刘兄的蛮横刻画得入木三分。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一
导入: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侣。然而,这一切,并不随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闷踽踽独游,邂遇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词成《钗头凤》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各自的不幸,我们的《孔雀东南飞》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段 爱情故事 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学习目标:
1、阅读欣赏,把握故事情节,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小组合作,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培养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同学们,《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是如何讲述的呢谁能: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
本文讲的是在汉末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却因焦母的逼迫,不得已而选择离婚。但夫妻二人双双“誓死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后,哥哥却逼她再嫁,兰芝毅然投井而死,仲卿也自缢身亡。死后两人变成了一对鸳鸯相对而鸣。
2、请按照“引子、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层次为我们梳理故事脉络,并用2至4字概述每一层次的内容。
引 子: 1 自然段, 托物起兴
开 端: 2-6 自然段, 被遣
发 展: 7-12 自然段, 誓别
再发展: 13-21 自然段, 抗婚
高 潮: 22-31 自然段, 殉情
结 局: 32 自然段, 合葬
通过解决前两个问题,我们整体感知了全文。那么,同学们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个故事的女一号是谁下面,请你在文中寻找刘兰芝的动人之处,做到能通过分析语言,分析刘兰芝形象,并能有感情的朗诵个性化的语言。
我来 说说 我眼中的刘兰芝。
(诵读指导: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情感上来说,我们要注意个性化的语言所具有的人物感情色彩。)
1、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
◆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多才多艺、美丽、聪明”印象。 ◆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伏誉羡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 ◆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 ◆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2、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
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3、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
◆焦母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 ◆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 ◆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
三、合作探究
刘兰芝如此勤劳、善良、美丽……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虚喊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这场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1)、社会的原因: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二
教材分析:
本文所叙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凄凉的爱情悲剧。悲剧的背后有令人深思的所在。通过学习和探讨,学生能初步具备品评人物形象和透过文本解读其背后的思想内涵的能力。
学生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是爱情,应该说是一个较能激起学生阅读探讨欲的话题。但学生往往会停留于表面的解读或较片面的理解。
教学目的: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理解“乐府”和“乐府诗”。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和古今异义词。
3.疏通文意,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
4.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理解其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重点:
1.识记有关文学常识,理解“乐府”和“乐府诗”。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和古今异义词。
3.疏通文意,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并进行复述。
4.分析主要人物形象,进一步去理解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挚爱深情。
教学难点:
理解焦仲卿在情与孝之间的挣扎,发掘形象的闪光点。
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其浪漫主义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课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就所写内容作脱稿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全体同学仔细听以作补充、评价。(明确复述的要求及评价标准:①突出故事主要内容:可专注文前小序的内容作相应的扩展、填充。②思路清晰,详略得当。③表达清楚,语言准确。)
大致脉络:兰芝自请遣归——仲卿为妻求情——焦母怒斥不许——兰芝严妆辞别——夫妻路口誓别——兰芝回家见母——兰芝陈情抗婚——兄长严词逼嫁——夫妻相约赴死——两人双双殉情——合葬化鸟双飞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教师设置问题,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进而分享小组讨论的内容,力求畅所欲言,激发相互间对问题逐步深入的看法。
1、你所解读到的刘兰芝是位什么样的女性形象,在其众多的个性特点中,你觉得最可贵的是什么(明确要求应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来加以分析)
(学生能从刘兰芝身上找到的优秀的个性品质应该是很多的,如,聪颖、美丽、勤劳、贤惠、善良、痴情、执着、专一、勇敢、自强、不屈……其中,最可贵的品质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鼓励有个性见解,但要有所依据,自圆其说)
2、在同学看来,这一女性形象得以百代之下,依旧光彩照人的原因何在
明确:这一形象身上不仅具备了传统美德,且超越了一个层次,具有了反抗精神,是古代劳动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一个心灵呐喊,在不圆满的现实下的呐喊,具有了典型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得以流传千古,魅力不减。
3、有人说,焦仲卿这个男人太懦弱了,你觉得呢你是焦仲卿的话,你会怎么做
学生中可能有的看法:①焦仲卿是挺懦弱的。明知母亲对兰芝太过苛刻,有意刁难,但他却只是哀求母亲不要赶走兰芝,不敢对他母亲强硬到底,最终还是把受委屈的妻子给遣送回家了……②焦仲卿是勇敢的。无论如何,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兰芝,选择了爱情,用死发出了最严正的抗议。③焦仲卿就算有点懦弱,也是情有可原的。面对生身母亲,除非是娶了媳妇忘了娘的没什么良心的儿子才会在母亲与妻子出现矛盾时,完全偏向妻子一方,否则,像仲卿那样重情的人是不会对自己的母亲不管不顾,毕竟年迈的母亲也是脆弱的。
引导归结:平心而论,用“懦弱”这顶帽子扣死焦仲卿是不公平的。一边是钟爱的妻子,一边是敬爱的母亲,当爱情与孝道冲突时,当中的取舍有多难可想而知了。焦仲卿对此表现出的无奈也正是因为他的善良与重情。多年来,如果说兰芝过得忍辱负重,那仲卿在夹缝中生存又岂会好受
SHAPE MERGEFORMAT
看看这份“心电图”,咱就明白这位仲卿老弟活得实属不易。而他最终能冲破思想的牢笼,向对婚姻横加干涉的封建大家长说“不”则更显出其难能可贵的勇气。
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其浪漫主义色彩。
1、结合诗歌内容及课前所收集的相关材料,探讨焦母逼子休妻的理由可能是哪个
材料:《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明确要求,畅所欲言但要从诗中举出依据)
视探讨的具体情况还可拓展一点课外内容,如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人物形象七巧——“恋子情节”,不幸婚姻的阴影,多年守寡,心理失衡等。
2、如何看待兰芝被遣之后,求婚者络绎上门的现象,是否有社会背景根据如果说是虚构的或是人民群众添加的,又怎么理解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三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七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和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那完整的结构、曲折跌宕的情节、丰满的人物性格及个性化的语言等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进那二千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氛围之中,由衷产生对焦、刘二人的同情与哀怜,迸发出对封建礼教家长制罪恶的憎恨。
要让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能够理解 文章 思想内容,逐步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别欣赏能力。最有效的 方法 就是反复吟咏,读出诗歌的节奏;在诵读的基础上,以诗歌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依据,对古诗的文字予以疏通,把握全诗的基本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对话、中心主题、思想感情;利用与音乐的对比阅读, 教育 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美,进一步理解本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是非感,努力去理解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和历史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的学生普遍喜欢古诗词,但对古代长篇叙事诗和文言文阅读有畏难心理,学习较被动,一般等待老师的讲析。《孔雀东南飞》成诗年代较久远,学生对那一时期的历史尤其是社会生活了解不多,这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但学生已学习过一些古典诗歌和文言文,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借助注释等疏通文本,筛选出文中主要的信息,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与人物性格。而且本诗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故事 性 强,容易诱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可以抓住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较高,也很有音乐和文艺表演才能及欲望的实际,借助音乐的功效,调动学生积极性他们主动去学习鉴赏,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设计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并达到三维目标。
“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课堂是我们的,更是学生的。应遵循新课程的理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兴趣和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评价、点拨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通过适当的整合比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同时也借助先人的经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拟本文的 教学方法 为:自主朗读——朗读探究——朗读比较。 课前预习 要求为:(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2)思考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3)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给学生听。
四、教学目标
鉴赏本诗的人物对话、人物性格与思想内容,学习本诗的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习惯,能够熟读成诵。通过诗作体察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刘兰芝和焦仲卿对爱情追求的坚贞之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与是非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分析把握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性格的艺术手法。
2、难点:理解刘、焦爱情悲剧的根源,增强学生的同情心、是非感与生命意识。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影视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莆仙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
提问:同学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更早以前就有这么一篇描写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故事的优秀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解说:板书课题:孔雀东南飞(并序),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根据需要,让学生来介绍,教师适时补充。)
(2)播放歌曲《孔雀东南飞》MTV:
刚才播放的是包美圣的歌曲《孔雀东南飞》,曲调缠绵悱恻,令我们为之伤感。那么,这对恩爱夫妻——焦仲卿、刘兰芝——缘何分手呢
(解说:问题的提出,让学生马上来激情,议论纷纷。好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营造良好气氛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较易投入,思想在不时的碰撞中才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为这节课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二)理清诗文思路,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自主梳理出曲折的情节和跌宕尖锐的矛盾冲突,然后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交流,教师进行引导。(投影归纳的五个方面内容)
学生讨论明确:①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写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诉述,引出被遣之事。极写兰芝的才、德、能之优秀,也写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深厚爱情,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她优秀贤惠,为何被婆婆不容而被遣,引人产生悬疑。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此“一曲”也。
②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夫妻誓别,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状摹兰芝之美貌和对仲卿的挚爱之情。随着兰芝的回家,问题矛盾看似已经解决,此“一平”也。
③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之后的遭遇。还家不久媒人登门说亲,受到兄长的逼迫而答应“改嫁”。兰芝“违背”誓言,节外生枝,展开矛盾,此“二曲”也。
④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为践诺和抗争,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矛盾冲突达到极点,同时也用以死抗争的方式解决了矛盾。此“三曲”“二平”也。
⑤“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人们对他们的同情及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情节曲平交错,跌宕起伏。从而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解说: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梳理,体会文章的行文思路,为下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
(三)合作研究探讨,理解人物形象
(解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发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诗中语言文字学习上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词义疏通;二是语言文字表现力。
(1)关于词义疏通。
学生自主完成查找①通假字②文言实词③词类活用④古今异义⑤文言句式⑥偏义复词后,小组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和订正,鼓励学生提出其他不理解的字句,教师进行引导,共同解决。
(解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投影这六个方面的一些例子)
(2)关于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结合人物对话的朗读揣摩,分析人物性格。
(解说:由学生自主合作找出诗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小组讨论完成对语言的揣摩,归纳出人物 性 格,教师进行引导。)
①人物形象之一——刘兰芝:
学生讨论明确: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温柔、贤淑、勤劳,自尊、自信、自重,有礼、有节、有度,有情、有义、有心,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忠贞而有反抗精神。
②人物形象之二——焦仲卿:
学生讨论明确:忠于爱情,不敢直接抗争,只消极反抗,忍辱负重,温情,软弱,愚孝。
③人物形象之三——焦母:
学生讨论明确:专横跋扈、专横固执。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的丑态毕露。
(解说:人物是主题的载体。对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准确把握,随之才能深入理解主题。把人物塑造得越美,就越能体现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也就于能引起人们对这种制度的强烈憎恨。)
(四)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内容理解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为刻画,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五)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自主学习
(1)熟读并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2)反复朗读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第二课时
(一)抽查背诵情况。
(二)学生听课文录音,跟读课文。
高一语文下《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答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闹弯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悄弯培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启唯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答【教学目的】
一、理清情节线索,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学习本诗在叙事与写人上的艺术特色。
【知识重点】
一、刘兰芝、焦仲卿的命运和性格,全诗的主旨。
二、通过人物对话,并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三、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相”字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学习难点】
诗中的铺陈、比、兴手法。
【方法指导】
这首乐府诗较长,注意参看注释弄懂具体诗句的含义,通读全诗;了解故事梗概进而分析人物,着重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性格特征及其悲剧的意义;并认识作品在叙事和写人上的主要艺术手法。
【导读与简析】
一、思想内容:
《孔雀东南飞》这首诗,可能从建安以来就在群众中流传,经过三百年的口口相,直到六朝才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样子。所以虽然经过文人加工,但民间文学的特点仍很显著。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明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可将全诗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3-12段)遭遗盟誓。(发展,推进矛盾,继续发展)
第三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推进矛盾)
第四部分(23-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五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孔雀东南飞》长于叙事,精于叙事,事中寓情,情又生事,情事融为一体,结构艺术非常精妙。本诗在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双线并行,交递推进式。诗的一条线索是:以封建家长压迫与青年男女的反抗为主要矛盾,展示双方的斗争,这是主线。
在这条线索中,矛盾两方面屡次交锋,斗争的波澜迭宕起伏,逐浪推进,直至焦刘以死抗争,进入悲剧冲突的高潮,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的一个方面: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吃人的罪恶。另一条线索是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的爱情。
这条线虽不像主线那样浓墨重彩,但也颇费了一些笔墨,可算是本诗的副线,它对主线情节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动因。刘、焦青年在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下,双双“殉情”,深刻地表达了中心思想的另一面:反映我国古代人民争取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反抗精神。
两条线索虽是并行,但又交递推进,互相映衬:焦、刘爱情愈是真挚、深厚,也就愈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专横、无理;反之,封建家长愈是横蛮无理,也就愈显示出他们爱情的深挚珍贵。把有价值的东西彻底毁灭给人看,这悲剧气氛也就更浓了!
二、人物分析
1、刘兰芝是美丽、聪明、善良、能干的青年女子。她生活在封建社会受的是封建礼教的教育,长幼有序的道德规范,使她对婆母的压迫、辱骂和阿兄的逼嫁,有所忍让,但最本质的是坚强的行指反抗。
2、焦仲卿和刘兰芝一样也是封建社会里受压迫而具有反抗精神的典型形象。为了保全与刘兰芝的爱情,他做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了积极的抗争。当强大的封建势力粉碎了他的一切希望时,他以悲壮的自杀对封建制度进档塌配行控诉和反抗。
刘兰芝与焦仲卿为反抗封建家长制与封建礼教,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以壮美的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
三、语句举要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头这句既是起兴,又是作比。诗人因物起兴,以孔雀的美丽喻兰芝。“五里”表示大体的地段。“徘徊”犹豫不前,心怀悱恻。这一句既写了兰芝的心情,又表明全诗的主题,画龙点睛。
2、“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衫猛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装束,衣履佩饰,姿态容颜的美好。
3、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这段铺陈突出的特点是揉合着一连串的比喻“流纨素”、“明月 ”、“削葱根”、“含朱丹”,而且带有夸张性。
4、“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比喻精彩。这段临别誓言与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
5、“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重复前文。相同的内容重复出于两人之口,加强铺陈的作用。
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只“指母”,“弟兄”只指“兄”,都是偏义复词。这句的意思是:我有母亲和哥哥逼迫。这是由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为了完足五字句才这样安排的。
7、“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以兴手法,暗示不幸的事情将要发生。
四、艺术特色
1、个性化的语言
本诗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众多人物的不同身份和性格。如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一个“故”字,既画出了焦母故意挑剔的凶恶,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自请遗归,一则不堪焦母虐待,二则深知遗归之势已无法挽回,兰芝也是迫不得已。兰芝辞别:“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与仲卿大道分手:“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能移”,表现对爱情的忠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预知兄长会逼迫她,心中无比悲凉、焦虑、痛苦。
再如仲卿:“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度,黄泉共为友。”不仅表现了他和兰芝笃深的感情,也委婉地表示了若休弃兰芝,他不再复娶的态度。“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
焦母的蛮横无礼,一意孤行,也是闻声如睹:“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恶语威胁。“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好言诱哄,真是软硬兼施。
刘兄性行暴戾,冷酷无情,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小人只慕富贵,不顾礼义,可耻嘴脸,跃然纸上。
2、铺陈排比的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详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由足到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诗中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教材延伸】
一、关于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今天所能见到的乐府诗大部分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这些诗篇不为儒家诗权所束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传达出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孔雀东南飞》是这方面的代表。
二、关于《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编者徐陵(公元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幼聪慧,八岁会写作,十二岁就懂得庄、老的道理;长大以后,更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08年)官东宫学士。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以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魏。后入陈为五兵尚书。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卒,年七十七岁。
“玉台”一名的取义,从徐陵序文里看,它的语意应是指说“后庭”。所谓《玉台新咏》,是说这是一部供给后庭歌咏的新诗集。《孔雀东南飞》这首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
三、互文手法:
诗中运用了互文手法,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西”与“左右”互文,即是“东西左右植松柏,种梧桐”。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
也是互文手法。互文手法可使上下文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明快,声韵的和谐和节奏的优美。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蜗牛号关于孔雀东南飞教案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