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董其昌作品,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上海博物馆的必进之馆
答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很多珍品,个人建议有机会一定要去参观。如果时间不是很充裕,只有3-4小时,个人认为一定要去青铜器馆、雕塑馆、瓷器馆、书画馆。
必进馆之一:青铜器馆
重点观看:青铜器的设计制作
青铜器馆迎面就是这个铖,正中镶嵌着绿松石花纹,做工很是让人叹为观止;这是公元前18世纪或16世纪的制作工艺,工具简陋却设计制作的如此精美。 估计那时的武士能有一件青铜武器,是极其珍贵的;故在制作时才下这么大的功夫装饰,配戴在身上,即能引来羡慕的眼光,也能起到震慑的作用,那绝对是权利财富的象征。
绿松石的这种镶嵌设计影响深远,现在这种类似的设计还在我国西藏和中亚地区流行,在去尼泊尔和摩洛哥时看到它们的首饰镶嵌绿松石的很多。碎石镶、整石镶均有,人人都有配带。人类对美的一致,从古至今没有大的改变。
上图中的簋和瓿的造型极具现代朋克风,朋克风服装的这种金属元素的灵感来自哪里,没有去查相关资料。只感叹古人的想象力太强大了,现代的很多设计理念源于古代。
必进馆之二:雕塑馆
重点观看:人物的形态与神态
观看雕塑重点观看他们的造型与神态的制作变化,以这个女彩绘俑为例,她高15CM,拿在手中只盈盈一握。她衣服的腰线那么低,还腆着小肚子,脸蛋丰满的都要下垂了,胭脂用量如村妇般俗艳,现代审美因素中的长腿、蛮腰、锥子脸一个都不具备。但她极自信的站在那,眼神骄傲俏皮,身姿娇憨可爱,风韵独特,迷倒世人。
俑类雕塑始于春秋,随后陶俑的塑制日渐精美,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日益提高,从西晋时的呆滞古拙,转向生动自然;从仅具轮廓,转向注意细部刻画。人物的面相也随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而变化,从西晋到北魏早期,面相宽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后,面相趋于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东、西魏时,面相由瘦削又转趋圆润,至唐代更是圆润丰颐,人像的体态也是神韵日增,出现不少生动传神的作品。
俑类雕塑在隋唐时期达到新的艺术高度。以黄、褐、蓝、绿等秞色烧制而成的三彩俑即唐三彩,特别能代表俑类作品新一塑造水平。唐代著名雕塑家有杨惠之,以长于塑造具体人物达到传神地步而著称。
必进馆之三:瓷器馆
重点观看:仿生瓷
进入瓷器馆怎么欣赏这些精美的瓷器呢?一定按布展的时间顺序观看。先看到是下图这种年代很早的瓷器,它美观吗?否!它造型精巧流畅吗?否!瓷釉好看吗?否!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瓷器越做越精美,直到仿生瓷察巧败达到顶端。所以一定按时间顺序观看方能体会到瓷器的发展历史。
极其有名的钧窑瓷器,大小比例堪称完美,由它的外形对比海棠花,更能体会到中国古代艺术的抽象写意。
灯光下它以难以形容的蓝色吸引了大批的观者,它就是近年在国内人人皆知的青花瓷。铁渣在高温下熔化,绽放,晕染,最后形成青花瓷。
不是所有的青花瓷都这么美,有些蓝色暗沉,花纹不精细,表面有渣滓。如上图的青花不是上成之作。一定要多去大博物馆观看珍(真)品,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品。
瓷器宽没中极喜爱粉彩,看它的图案精致细腻,寥寥几笔画出小鹿跃动的神态,瓷釉色彩柔和。静下心来仔细观看松树新绿老绿的层次,小鹿皮毛的质感为什么要观看它的材质质感的表现,我有过在瓷器上用秞料描画的体验,粘稠的秞料用毛笔在光滑的瓷器表面想画出如此精细的图案,是件极难的事情。
看光泽度温润柔和,看颜色纯正宁静,据说加了珊瑚到釉料里。 无法言说的精致漂亮,驻足良久。
看着像是珊瑚顶珠,碧玉碗身,黄金镶边,黄铜底座,但它是纯正的瓷碗,瓷器里真正100分的极品仿生瓷。只能惊叹了,其它无语。败颤一定要找到仿生瓷的展柜,一组仿生瓷器均是极品。必须找到它们仔细观看制作仿生瓷不能让秞料随意变化,要模仿珊瑚碧玉黄铜等材质,用什么样的秞料配比?控制在什么温度心里对那些制作匠人除了赞叹就赞叹!
必进馆之四:字画馆
观看要点:提前做攻略方能看懂大家之作
宋 米芾《潇湘图卷》
宋 赵佶《柳鸦芦雁图卷》
元 赵孟頫《洞庭东山图轴》《兰石图轴》
元 倪瓒《渔庄秋霁图轴》
元 吴镇《渔父图》
元 王蒙《青卞隐居图》
明 仇英的《梧竹书堂图轴》《修竹仕女图轴》
明 文徵明《句曲山房图卷》《石湖清胜图卷》《真赏斋图卷》
明 唐寅《款鹤图卷》《秋风纨扇图》《落霞孤鹜图》
明 沈周《京口送别图卷》
明 徐渭《花卉图卷》
清 吴昌硕《四季花卉》《篆书临石鼓文轴》
清 朱耷 (八大山人)《湖石双鸟图》
清 石涛《西园雅集图卷》《细雨虬松图轴》 ……
这些都是在讲中国绘画史必讲的大家。能一起看这些大名鼎鼎画家的画作真是幸事。观看这些绘画作品,确实需要提前做些功课。
例如我们观看宋微宗赵佶的花鸟画时,最好了解一下中国花鸟画分二类:
1、工笔花鸟是形似大于神似,形似第一,神似第二
2、写意花鸟则是神似大于形似,神似第一,形似第二
而宋微宗的《芙蓉锦鸡图》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他是工笔花鸟画的顶峰人物。
元倪瓒的山水画为什么有名?
"三远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指的是在一幅画中,可以用不同的透视角度,表现景物的"高远"、"深远"、"平远"。“平远”的代表当属元代倪瓒。
倪瓒开创了 “一河两岸式” 的构图,即近坡、中水、远丘的三段式结构模式。他用一种极其简洁的笔法,描绘了平远风光。
《渔庄秋霁图轴》采用三段式的构图方法,远处山石渺茫,中段水域宽阔空明,近处小丘上的几株枯树参差错落,画面中无房、无人,这种构图方式是倪瓒山水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代书画家陈振濂评论:《渔庄秋霁图》是倪云林艺术格局中的定鼎之作,也是他的技法发挥得最称极致的得意之作。
明徐渭一生坎坷,自身的经历使他将水墨写意花鸟画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开创了独属于自己的“涂抹、狂扫”的艺术表现形式,画作中的寓意和诗词有自己的特点。他的画让我们知道了看懂中国画要先看懂中国诗词。
明 董其昌 赠珂雪山水图卷 绢本水墨,21.1×723.2厘米
该画是长卷,董其昌善画山水长卷,这幅画不是常设展画,是举办活动时的特展。有幸看到实属运气好。不看真作,无法感受7米多的长卷是什么气势!在观看时,我站在展柜的右侧无意中向左侧的画看,发现画中的山水云雾有一种云雾环绕山峰的立体感,云雾缥缈莫测,极其生动。遂驻足良久。想和旁边观者分享,展柜前却没有人。
《随园女弟子图卷》描绘的是袁枚十三女弟子雅集的场景。古代文士雅集很少出现女性身影,这幅画详细描绘了古代女性参与文艺公开活动的场景,姿态各异,有垂钓、作诗、抚琴、执笔题芭蕉者…… 画中女子服装的色系同莫兰迪色系,这种长卷绘画的方式让我想起那个非常有名的:百雀灵手机广告长卷。以这种长卷方式表现一个主题的网页设计目前很流行。
这幅画仅仅是表现一些贵族女子闲及无聊在游玩吗?不是! 晚明,秦淮青楼女子中很多都有诗画才能,而那个时代的良家女子反倒默默无闻。到了清代,情况发生了变化,良家女子爱读诗书、吟诗作画的女才子渐渐多了起来。清代女诗人大量涌现,与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开放有关,也与少数思想开放的文人大力倡导有关。袁枚就是这些倡导女子要受教育的重要人物之一。 封建教育观阻断了女子受正规教育的途径。女子不可以科考、求功名、不可以介入政治,甚至认为女子没必要接受教育,“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袁枚不这样认为,他不同意“女子无才便是德”之说。
在袁枚的时代,还没有出现女子学堂教育。袁枚晚年招收女弟子,的确是惊世骇俗之举,这些女弟子或出生于官宦之家,或嫁入书香门第,经济生活优裕,学习环境优越,闲暇较多,可安心作诗。
清吴昌硕是现代写意花卉的开山人,在技法上一改传统文人画一味强调清雅,大胆引入西洋红与国画中的赭石花青互相辉映,呈现临摹对象的浓厚妍丽,浑然天成。造就了海派雅俗共赏、大气谦和的艺术风格。他的缶门弟子有百余人,陈师曾、潘天寿、诸闻韵、诸乐三、钱瘦铁、陈半丁、王个簃、沙孟海等,所谓“天下几人学缶翁”。
董其昌为什么要在船上画画?
答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套晚明画家董其昌的山水册页《秋兴八景》。册页有八张,尺幅较大且张张精致,设色古雅,用笔灵动,多是一河两岸式的构图。
比如第五开:前方山坡上一丛古木,高低掩仰、参差交错,树叶以夹叶为主,点叶为辅,在花青色为主基调的树丛中兼有一棵朱砂色的小树,两种色派改庆彩形成对比,顿时画面的秋意被点染出来,树丛后起伏有致的远山被宽阔的河面隔开,一派江南景致跃然纸上。
这件作品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董其昌花了38天时间在船上完成的。可是董其昌为什么要在船上作画呢?
原来创作此图时,董其昌正从吴门去南临长江的瓜步游历,来回有一个多月。可以想象,在古代所有交通工具中船是最为舒适的一种,船舶的行驶缓慢,画家可以坐在船上一边赏景,一边吟诗,一边作画,何等风雅。这种特殊的观景方式为画家带来了别样的创作灵感,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创作类型—舟行山水。
从现存董其昌的大量书画作品看,很多都是在船上创作完成的。
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成为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大画家米芾的“米家书画船”,米芾曾在随行的船上携带自己心爱的书画作品作为鉴赏之用,或在船上从事书画创作、写作书信。后世文人画家们皆以此为典尘握范,逐渐演变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一道特有的风景。
总结:
以蹊径之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董其昌认为如果以具体山水为真山水,“如意自在,绝膜忘形”,那是妄见;如认为山水大地都是幻,都非真有,离山河大地而追真,也非真念;唯有去真幻之别,不在白云青山,又不离白歼数云青山,方为真见。
明代董世昌简介
答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董其昌主张学古变古,但在书法神韵问题上的迷信观念,却比古人尤有过之”。
其存世作品有《岩居图》《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册》《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2]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极多的书画作品,流传至今的也很多,其存
董其昌画作精品(19张)
世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昼锦堂图》《白居易琵琶行》《三世诰命》《草书诗册》《烟江叠嶂图跋》等,著有《画禅室随笔液轿悔》《容台文集》《戏鸿堂帖》(刻帖)等。
其中已定论为真迹的收藏在故宫、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处。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董其昌作品最多,绘画方面较著名的有:《高逸图》轴,作于63岁,略仿倪、黄、笔墨丽秀是中晚年佳作;《关山雪霁图》卷,作于81岁,是老年的用力之作,根据卷末自题,此卷是从关仝的《关山雪霁图》原幅改写而成。藏于故宫的著名书法作品有:《月赋》卷,作于47岁,取法唐晋,笔画秀娟,是早年小楷书精心之作;《东方先生画赞碑》,作于50岁,所作楷书,师法颜真卿,字体规整,行气疏朗,是中年时期楷书代表性杰作;《三世浩命》卷,作于71岁,楷书、师法颜真卿,结体端正,法度严谨;《岳阳楼记》卷,作于54岁,大行书,师法颜真卿、李兆和(李北海,即李邕)。运笔中锋直下,转折流畅,反映了中年时期行书面貌。《路马湖记》卷,代表晚年行书之作;《观海市》,作于69岁,以“米家法”为其同年袁可立所书,十分秀逸飘洒,成为山东蓬莱阁上的传世名品。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代表作有:山水画《江干三树图》、《秋兴八景》大画册(为董其昌一生之精心杰作,与此同样还有一本大画册,已流往海外);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有一件书法作品《金沙帖》;天津博物帆锋馆有一幅其晚年为同年袁可立所创作的《疏林远岫图》(2012年4月19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南京博物院藏有书法作品《松江府制诰》;安徽省博物馆收藏有16幅《董闹正其昌纪游册》,本为河南袁可立家藏品,吉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著名山水画《昼锦堂图》卷。
明白了董其昌作品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蜗牛号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