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房玄龄奏,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字词
答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孙改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袜滚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翻译】
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告凯余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至公之道文言文翻译
答1. 文言文 《贞观政要》中的《至公之道》的翻译是什么
【翻译】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秦王府的老部下没有做上官的,他们都埋怨陛
下,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太宗说:“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
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丹朱、商均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
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
存偏私之心。从前诸葛孔明,激扮只是蜀国的丞相,他还说‘我的心就像秤那样公平,不能因人瞎颂而
轻重有别’。何况我如今治理一个泱泱大国呢?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
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
百姓。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
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
属而先任用?如今你们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原文】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并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之先
己。”太宗曰:“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①。管叔、
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②。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昔诸葛孔明,小国之
相,犹曰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况我今理大国乎?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此则人力已
奉于上,而上恩未被于下,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
情?凡一面尚且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今不论其能不能,而
直言其嗟怨,岂是至公之道耶?”
2. 至公之道文言文翻译
是出自资治通鉴这段么?原文:宁王宪奏选人薛嗣先请授微官,事下中书、门下。
奏:“嗣先两选斋郎,虽非灼然应留,以懿亲之故,固应微假官资。在景龙中,常有墨敕处分,谓之斜封。
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至公之道,唯圣能行。
嗣先幸预姻戚,不为屈法,许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不出正敕。”从之。
译文: 宁王李宪奏请授给候选官员薛嗣先一个小官。玄宗将此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
宋上奏道:“薛嗣先曾两次被任命为斋郎,虽说他并非明显应该留任,但考虑到是至亲的缘故,本来应当大小任命一个职位。景龙年间,皇帝经常用墨敕直接除授官职,这些人被称为斜封官。
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所有这些弊端均已革除,朝廷每颁布行一次封赏,每任命一个官职,全都是由于这些人立下了功劳,或者是由于才能出众,而且都必须通过中书、门下二省。像这样的至公之道,唯有圣明君主才能真正实施。
薛嗣先是陛下的姻亲,陛下并未法外施恩,而是将这个问题交由臣等商量,臣请求将此事交由吏部具体处理,不要直接正式降敕任命。”唐玄宗对此表示同意。
不行请追问。
3. 至公之道文言文翻译
是出自资治通鉴这段么?
原文:
宁王宪奏选人薛嗣先请授微官,事下中书、门下。奏:“嗣先两选斋郎,虽非灼然应留,以懿亲之故,固应微假官资。在景龙中,常有墨敕处分,谓之斜封。自大明临御,兹事杜绝,行一赏,命一官,必是缘功与才,皆历中书、门下。至公之道,唯圣能行。嗣先幸预姻戚,不为屈法,许臣等商量,望付吏部知,不出正敕。”从之。
译文:
宁王李宪奏请授给候选官员薛嗣先一个小官。玄宗将此事交给中书省和门下省处理。宋上奏道:“薛嗣先曾两次被任命为斋郎,虽说他并非明显应该留任,但考虑到是至亲的缘故,本来应当大小任命一个职位。景龙年间,皇帝经常用墨敕直接除授官职,这些人被称为斜封官。自从陛下登基以来,所有这些弊端均已革除,朝廷每颁布行一次封赏,每任命一个官职,全都是由于这些人立下了功劳,或者是由于才能出众,而且都必须通过中书、门下明神灶二省。像这样的至公之道,唯有圣明君主才能真正实施。薛嗣先是陛下的姻亲,陛下并未法外施恩,而是将这个问题交由臣等商量,臣请求将此事交由吏部具体处理,不要直接正式降敕任命。”唐玄宗对此表示同意。
不行请追问
4. 【初一文言文翻译、刘恕,字道原.恕为学,自历数、地里、官职、族
刘恕,字道原.刘恕治学,从历史典故、方圆地理、官职名称、家族名姓至前代的公案文书,都要单独取出来求证.为求书数百里都不觉得远,拿到书就开始读并抄写,废寝忘食.同司马光游万安山时,路旁边有碑记,读碑,原来是五代时的各位名将,其他人所不知道的,刘恕能说出此人的行事以及原委,回去查验旧史,果然是这样.宋次道是毫州知州,家里有很多书,刘恕往他家借览.次道每日备好饭菜尽主人的礼节,刘恕说:“这不是我来的目的,不要打扰我的事情.”都撤去了.独自闭门在阁内,日夜口诵手抄,住了十来天,看完书回去了.刘恕家一向贫困,没有办法自己供应的,一点也不从别人那里取.从洛南回家时,正是冬天,没有御寒的东西.司马光赠以衣服和旧褥子,刘恕推辞不要,司马光强给他,就走了,到达颍州的时候,都封好还给司马光.自己翻译的 有的地方可能翻译的不对 凑合着看吧。
5. 用人之道 古文翻译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译: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寓意大概就是不因为自己无知反来去讥讽嘲笑别人,这样只能显得更加无知。
6. 修业之道 文言文翻译
《修业之道》出自孟子所著《孟子》一书。
《修业之道》原文: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去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②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
《孟子》翻译:
除了坚持不懈,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让你勤奋。一匹好马,虽然擅长奔跑,但已经精疲力竭,中途会停下来。坏马走得慢而不间断,但要先来。因此,做一件事,学习一项技能,真的可以不断提高,一定会有一天成功,(关键)就是要善于利用能源。
现在有的人有求学的愿望,一直在努力工作,无论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懒惰的情绪逐渐出现,最终放弃了学业。孔子说“太急而达不到目的”,孟子说“进得太快,退得也快”,这是事实。
有一个人栽了树,枝叶茂密,结了果实,别人追不上他。当被问及他在植树方面的经验时,他说:“我没有任何巧妙的方法,只是为了确定物理性质,确定合适的土壤,定期耕种和施肥,以及在适当的时间灌溉水。
当人们刚种下树苗时,他们迟早都会仔细观察它们。我很自然地听他们说话,好像我不在乎似的。种植果树已经很长时间了,别人已经累了,忘记了,但我更勤奋。
一个宋国的人担心秧苗生长缓慢,把它们一点一点地拔起来,累了回家,对家人说:“今天,我累了。我帮助幼苗长高。”他的儿子冲到田里,看到幼苗死了。
如果我们看这两件事,我们就会知道学习知识和学习知识的真理。如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志向,专心致志地处理事情,我们不仅要有一天的收获和进步,而且要夸耀我们的成就和成就。
以100英里的公路为目的地,90英里后的快速步行停止了,这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是有益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成效。有学问的人应该深思熟虑。
扩展资料:
《修业之道》创作背景: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的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子思门人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房玄龄奏文言文翻译
答1. 房玄龄传文言文翻译
1、翻译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
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
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
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
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结交,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
文字简约义理充足。一开始就不用草稿。
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竖州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桐缺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
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
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
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
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
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余轮蔽
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
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
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
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
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
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
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2、原文 旧唐书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
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旬月,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
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
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代萧璃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
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
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
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
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
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三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
2. 魏征妙谏 文言文翻译
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遇到少府少监窦德素,问道:“北门最近建造什么?”窦德素(将这件事)报告给了皇上。
皇上大怒,责务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要管理南面衙门里的政事就行了,北门一个小规模建造, *** 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下拜谢罪。魏征向皇上进谏说:“我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责务房玄龄等人,房玄龄等人有什么可谢罪的。
房玄龄等人作为陛下的助手和耳目,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难道有不应该知道的吗?如果所要建造的工程是合理的,就应该帮助陛下建成它;(如果)不合理的,就应当请求陛下制止它。向有关官吏打听一下,从道理上讲是应该的。
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受到责备,也不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而要道歉。”皇上对此非常惭愧。
3. 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
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
⑤乂(yì):安定。【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
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蜗牛号希望房玄龄奏,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