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常识 > 正文

为了忘却的记忆-为了忘却的记忆主要内容

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为了忘却的记忆,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为了忘却的记忆

为了忘却的记忆

答人生有八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那么是不是如果没有回忆,所有的痛苦就可以埋葬在岁月之中,被永久遗忘。

1.

少年从不曾有这种苦忧。然而他渴望有这种苦忧。

痛苦的回忆对于少年来说是一种奢侈的享受。看着血色的夕阳渐渐从远处染青的山头收起最后一抹余晖,日间发生的所有或悲伤或痛苦的事情与感受以少年可以感知的快速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吞噬内心的恐慌。

当所有的回忆都戴上虚假的繁盛的面具来欺骗,那个站在回忆中拥有徐徐笑容的自己,依旧值得相信么。

少年已经习惯在每个日此中落的山头,感受着记忆的流失。少年习惯于去追悼已经逝去的记忆,给它们重新安葬,立一座墓碑。

于是墓碑前的野草长青。

2.

普通的黄昏,平凡的悼念。山下传来两人的对话。

“真苦啊,以前那些日子如果能忘掉就好了。”

从岁月深处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沧桑的年轮留下痛苦的褶皱,回忆在其中呻吟。

“听说在最南边有一个岛,上了岛之后就会可以全部忘记。”

一个虚无的声音不知从何处响起。

“记好了,岛的名字叫……”

余音散落在不知何时撩起的山风之中。

少年缓缓睁开了双眼。

原来刚刚的对话不过是一场梦境。

只是岛的名字透过少年的耳膜,滑过心脏,刻于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能够让人忘记的地方,或许也可以让人记忆。

想来也真是讽刺,明明是让人忘记的岛屿,却叫这么一个名字。

勿忘岛。

看着镜子中自己因疲于微笑而僵硬的脸庞,少年的内心早已踏上了归途。

那些想要忘却的,真的可以忘却么。

那些想要放弃的,真的可以放弃么。

你可曾于深夜里,听到它们的哭泣。

3.

空气停止了流动。时间凝固而定格。万物皆是静止。少年的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

这么多年来,他的内心,就是这般无波无澜的死寂。

在没有痛苦的回忆中自欺欺人地感受人生,就如同是在下着大雪的火炉旁感叹并不寒冷的冬天。

世上果真有勿忘岛。然而却是这般的死寂。

少年静静地站着,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也不想做些什么。多年来,他已没有感受过这种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感觉。

“你也是来遗忘的么。”又是那个虚无缥缈的声音。然而在静止的此时此刻,却是如缠绵的细雨渗入土地一般直摄人心。

一个小小的女孩从阴影中走出。

瞳孔中的空洞,与少年别无二致。

一瞬间,少年想要去拥抱眼前的小小的人儿。

他清楚地知道,失去痛苦这种感受与回忆的感觉,有多么无助而绝望。

同样空洞的视线在空中相遇。同样虚无的情感在目光中交汇。

“你不是来遗忘的。”

“我不是来遗忘的。”

“你是来找寻记忆的。”

“是的。”

“你来错地方了。”

少女的话比寒霜冰冷。

少年笑了。

“来到这里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没来错。

你的视线同样冰冷,你的内心同样空洞。

你也渴望记起。”

满含杀意的气息裹挟着沉默将少年袭卷。

“离开这里。”

“不。我要留在这里。我总会记起。”少年依旧面带微笑。

“你也会记起。”

转身离去。

只是自说自话的你,如缺又知道些什么。少女望着少年转身的背影,心中依旧了无波澜。

4.

少年记不清楚自己已在这里停留了几日。少女依旧每日远远地站在一个高处,俯视着少年。直到有一日,少女来到了少年面前。

“想要告诉我怎么记起了?”少年的笑容不曾改变。

这么多年来,这个笑容早已僵硬在了他的脸上。

“你不会渣扒辩想要记起的。你现在对于回忆不过只是因为求不得而有的一种执念。”少女的话语散落入风中,一点一点侵透入少年的皮肤之中,渗入骨髓。

执念。执念。少年心中默念。或许,这么多年来,自己的苦苦寻找作茧自缚不过是一执念。然而执念又何妨,那些记忆从来都是他的一部分。强行抽出之时,痛彻心扉的感觉他再也不想日日重温。

“你可曾想好了。”少女的身影渐渐融入身后的雾色之中,声音却渐渐清晰。

“决定来这里的那一刻,我就不曾悔过。”少年的声音似乎撑起了头顶的天空。 那些于虚无的幻夜之中自欺欺人地寻欢作乐,一手撑起头顶的无尽黑暗,一手抚摸自己空虚的内心的年月,他只想全然忘却。

5.

余音消弭的瞬间,岛上的树开始飒飒作响。凝固的时间似乎终于开始重新流动,颓旧的命运之轮终于开始重新转动。风起云涌瞬息变幻全在刹那之间。

空间却开始扭曲。空气好像被撕裂,树木在分层的空间中近乎狂乱地摇摆。

“其实,这座岛,不过是你自己心中的一个幻境。”少女的声音从空中飘然而至,依旧飘渺,却紧紧攥住了少年的心魄。

“岛上的一切,其实不过是你内心的映射。当你的内心出现强烈的波动,这个世界就会崩塌。

而我,就是被你忘却的那些记忆。

这么多年来,我从未消失,始终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只是你不愿把我想起。

你没有勇气来承受。

于是你把一切都推给了时间,推给了他人。

不过是内心为了寻求因抛弃我而产生的些许不安。

现在我重新住回你的心里,你真的可以承受么。”

话音刚落,少年只感觉铺天盖地的悲怆骤然将心灵束缚在狭小的牢笼之中。眼前好似在讲一个怎样也说不完的漫长的悲伤的故事,回忆的暗黄色将视线填满。

你有能力承受么。你有能力承受么。少女的话语回荡在耳边,过往的悲伤在眼前回放。

6.

原来这么多年,这些痛苦从不曾离开,只是自己强行地去逃避,不敢去正视。原来只是当时的自己太懦弱。

真好啊,你回来了。内心痛到无可复加,少年脸上的笑容却比春光明媚。

有多久没有这样完整的感觉了呢,少年自己也不知道,少年只知道,所有记忆回来的瞬间,他终于看清了完整的自己与自己所走过的所有路途。

少年闭上了眼睛。远处抹青山头上的太阳又收起了自己最后一抹余晖,墓碑前的野草,终于。

7.

记忆从来都不会是温柔的,然而正是那些或痛苦或美好的记忆,让我们明白自己来时的路是怎样走过,能够让我们明白曾经的自己,是有多么努力。

记忆从来不是为了悼念。将记忆融于我们的灵魂,从来不是让内心痛苦煎熬,而是为了以后的自己可以更好地忘却。

《为了忘却的纪念》内容概括

答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记念”死者,既然是“记念”,作者却说是“为了忘却”,其意图是:文章一开始,作者说:“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因此很想“将悲哀摆脱”,这就是说,作者不愿自己老沉浸在悲痛之中。

所谓“忘却”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光用悲痛来“记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记念”死者掘宽。题目似乎矛盾的这两层意思,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的战斗精神。

扩展资料:

《为了忘却的纪念》的作者是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判派亮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为了忘却的记念

参考资料:羡肢百度百科—鲁迅

《为了忘却的纪念》白莽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答白莽是一个爱恨分明、冲动、坦率、敏感的爱国青年。

作为鲁迅后期杂文的代表作之档橘一,本文在材料的选择和组合,记叙、议论和抒情的结合,曲折含蓄的笔法等艺术形式方面,也不落俗套,别具匠心。对于白莽的回忆,以会面为线索,即依次介绍唯蠢敏了作者与白莽三次会面的情形;对柔石的回忆是围绕柔石“硬气”和“迂”的性格特点综合选取材料。

这是一篇写人的纪念文章。目的是要让人们了解五位烈士的为人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因此,文章的主体必须以记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例如写白莽,通过三次见面的细节和几回通信的记叙,描述了他单纯、热情指枝、朴实、坦率、坚强、乐观的性格和献身革命的精神,从而控诉了反动派的罪恶。

《为了忘却的记念》简介

《为了忘却的记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此文是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作者通过对烈士生平的回忆,赞美他们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品质;通过和烈士交往的回忆,表现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情。

内容参考: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创作杂文) - 百度百科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什么意思?

答的意思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作者不愿自己老沉浸在悲痛之中,所谓“忘却弊旦含”就是要“摆脱”悲哀的重压,即不能光用悲痛来“纪念”死者,而应该用别样的方式:化悲痛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死者。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杂文。作者写此文是为了“纪念”死者,既然是“纪念”,作者却说是“为了忘却”。题目似乎矛盾的这两层意思,正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悲愤和坚韧迟贺的战斗精神。

此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左联五烈士”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对国民党当局卑劣行径的愤恨,号召民众应化悲愤为力量,以战斗来纪念死者。对革命前途,作者也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租笑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其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华盖集》《中国小说史略》等。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忆

答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忆》的相关资料 评论 分析: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1日《现代》第2卷第6期,后收入《南腔北调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蒋介石进行反革命军事“围剿”的同时,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先后颁布《出版法》《危害国民紧急治罪法》《宣传品审查标准》等法令,查禁进步文艺书刊,封闭书店,通辑著名作家,秘密逮捕、杀害左翼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5位“左联”作家被捕,2月7日深夜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颤仿华警备司令部。为纪念死者,鲁迅写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前驱的血》来揭露国民党刽子手们是“在灭亡中的黑暗的动物”,指出遇害同志的鲜血,“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与此同时,鲁迅还为美国《档斗新群众》杂志撰写了《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一文,并托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将文章译成英文后寄出。史沫特莱担心该文发表后会对鲁迅不利,鲁迅却说:“这几句话,是必须说的,中国总得有人出来说话!”后来鲁迅为英文期刊撰写的《写于深夜里》一文,更是把黑暗的中国比作看不见的地狱。

1933年2月7-8日,在柔石等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怀着深厚的感情,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左联”五烈士简介

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曾当过小学教师,1923年在北京大学旁听过鲁迅的课,后来在浙东一带中学教书,参加过农民暴动。1930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左联”成员,先被选为执委,后任常委兼编辑主任,是“左联”出席1930年5月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的行洞磨代表之一,作品有诗剧《人间喜剧》,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旧时代之死》《三姊妹》等。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白,又名殷夫。浙江象山人。同济大学学生,17岁即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辍学,专心致力于党的青年工作,并担任共青团中央地下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辑。他的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反动派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决绝,并与他的哥哥所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奋战到底的决心。平时从事诗歌创作,作品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等。

冯铿(1907—1931)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五四时期,曾为潮州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参加革命团体。大革命失败后,到了上海。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左联”成员,受任于全国苏维埃中央准备会宣传部工作,兼从事文艺写作。作品有《重新起来》《红的日记》等。

李伟森(1903—1931)又名求实,湖北金口人。早年参加工人运动,后赴苏留学。1926年到广州,同萧楚女等合编《少年先锋》杂志。后到上海创办《上海报》,。作品有《小品文杂感集》《杜思退也夫斯基评传》等。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1919年受五四运动影响到上海,后又去天津进大沽口海军学校,该校关闭后,开始过流浪生活。1924年开始献身文学运动。作品有《也频诗选》和小说《往何处去》《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面前》等。

读《为了忘却的记念》

答痛苦悲哀折磨时,文章就将其竦身一摇,忘却它们,投入新的战斗。

看到开篇这种陈述时,我只觉两个字:

厉害。

四个被秘密杀害的青年里,白莽、柔石他是着重写的。

鲁迅写人总是如此,通过零碎片段使读者轻而易举地看到人物的缺点,优点反倒要仔细理解出来。

但人物仍旧鲜活。

在寓里弄文学、搞创作、作翻译的青年,艳阳天里裹着厚棉袍奔波,迂腐地在街上和女性保持三四尺距离,却在和鲁迅一同走马路时,扶着鲁迅怕他被汽车或电车撞死。

青年们十分天真。

被捕时以为自己“开政治犯从未上镣之记录”,实际上他“向来看得官场太高,以为文明至今,到他们才开始了残酷”。

甚至在狱中仍旧更加努力,也在记念鲁迅,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一般——于是做出了在信中提到鲁迅的天真鲁莽的举动。

说其天真鲁莽,是因为这种信要是落在“三道头”等的人手里,鲁迅便安全难保了。

语文老师说这满篇都洋溢着革命青年的单纯热血,而只有单纯热血的人才会起来搞革命。

说他们蠢吧,不太合适,毕竟那时的中国需要这样一些看似不聪明的、耿直奇怪的、勇往直前出头的青年。

而这样的革命,多是鲜血与失败铺就的。

鲁迅不是这样的人,他太过沉冷,所以不会起来搞革命。

他认为《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这种理想化死法,是 奴隶所幻想的脱离苦海的唯一的好方法 。

而他 不是高僧,没有涅盘的自由,却还有生之留恋,于是就逃走。

仍旧像《记念刘和珍君》所表达的一样,他觉得不必要的牺牲是毫无价值的。我十分认同他的观点。

然而,逃走的人并不会过得轻松,以前看复联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片段,钢铁侠在幻觉中看见所有队友都死去,而自己无力救他们。于是有了这样一段让我的记忆深刻的台词。

鲁迅也是这样的: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数悄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最终没有发表。

因为“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 。

鲁迅也不再是写刘和珍君时,那个愤怒的青年了。

这篇悼念文在事发两年以后才写出,是沉淀以后的结果。

但那时候, 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

恕我直言,在我身处的这时候,仍然如此。

以下是我让我最觉触动的一段,我把它摘抄在了语文书旁边:

年青时读向子期①《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

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①[向子期]即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魏晋时期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好友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后,他很悲痛,写了一篇《思旧赋》来纪念他们。由于当时司马氏的高压,向秀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 哀思,所以文章写得简短而隐晦,全文只有156字。

目睹层层淤积的青年的血,而对此无能为力、敢怒不可言,身处这样一个时代,配早是极度痛苦的。

然而,鲁迅在感叹完“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后,却又放下了世界培毕雀、放过了自己——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在透彻之黑暗中,正确心态诚可贵。

正因有了这种正确坚强的心态,鲁迅才成为了鲁迅吧。

大卫对此也做出了榜样,任意翻取《诗篇》的一页,都能找到向上祷告的呼喊。

如《诗篇》43章:

神啊,求你伸我的冤,向不虔诚的国为我辨屈; 求你救我脱离诡诈不义的人。

因为你是 赐我力量的神 ,为何丢弃我呢?我为何因仇敌的欺压时常哀痛呢?

求你 发出你的亮光和真实 ,好引导我, 带我到你的圣山,到你的居所!

我就走到神的祭坛,到我最喜乐的神那里。神啊,我的神,我要弹琴称赞你!

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脸上的光荣(原文是帮助),是我的神。

愿神赐予我 随时祷告的积极 和 消化苦痛的容量 。

我们通过阅读,知道的越多,能解决的问题就会越多,对待世界的看法也随之改变。所以通过本文,蜗牛号相信大家的知识有所增进,明白了为了忘却的记忆。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怎样预防妇科病-怎样预防妇科病毒感染

下一篇: 爱情买卖改编后的歌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