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常识 > 正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

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问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晌隐做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不孝有三,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其中无后为葬不能祭祀里的。

--张红星

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听书讲古,经常能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篇,原文是: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并没有解释此“三”究竟是哪些。

虽然孟子没有明示,但是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这一篇的时候,给出了起码是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赵岐注云: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不孝的第一条“宴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

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携弯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 《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完整的话怎么说?

答完整的话应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详细解释:

1、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这是一种不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其中孔子的键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孝经》中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赵岐所分析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贫亲老,不为禄腔答仕,二不孝也。家伍亮慧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孝经》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但赵岐为什么说不为禄仕呢?这应该和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有关。但即便是这样,为了侍奉双亲,也要去做。孔子也说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样也都要尽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给人们套上的枷锁。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结婚生子,这个社会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不排除在古代,因为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人来劳动,来打仗。可这点这无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规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经》的,人更三圣,世更三古。《易经》就是一本揭开宇宙自然规律的书。孔子赞《周易》,为《易经》写了一本《易传》,成为后世读《易经》必读之书。结婚生子是自然的规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应该的。正因为这样,孟子也许才会说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全文是什么意思?

答1.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2.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祥慧,二不孝也;

3.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释义:

1.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2.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3.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出自汉代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疏蠢数》,对孟子的话进行了注释。

拓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皆持该观点。第二,有些现代人对该文似乎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

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谨档答十三经注

》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个解释是中国自古通行的权威解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正确解释

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正确解释是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出自《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译文: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就像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是最为不孝顺的。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就是无后的解释,君子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

释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直译为不孝顺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就像父母世冲不存在一样的行为是最为不孝顺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造句

1、对老一辈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2、中国有句谚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很能说明问题。

3、历史上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不孝的行为很多,但是没有孩子,没有人继承地位、姓氏,这是最严重的事项。

4、为了繁衍后代,樱返森脊亩我必须在合适的年纪结婚生子,不想多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5、按照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海瑞抱恨终天的憾事之一。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原文出处

《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注意:这里的“后”的繁体字写法是“後”,在古代这是两个语义根本不同的字。

译文:孟子说:「不孝顺的事有三种,其中以不能尽到后辈的责任最为严重的。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就因为担心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他没有禀告如同禀告过了一样。」

扩展资料

观点争议

观点一:“无后”是“不尽后辈的本分”

把“无后”解释为“不尽后辈的本分”,最早的说法大概出自李守力在2007年1月21号发表的博文:李守力《孟子》新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博文写:【我们分析原文不难发现,孟子的本意并非是我们平常了解到的含义。我认为更中肯的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舜在取妻的时候没有禀告健在的父母,是没有尽后辈的本分。

但君子认为舜做到了禀告的本分(因为舜取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此时,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和敌意,所以首氏迅不便禀告。况且尧作为帝王是天下人民的父母,完全可以代替舜的父母)。”】

此后几年,李守力这种看法被有的报纸的小文章转述,但没提到观点的来源。再后来,江苏卫视著名节目“非诚勿扰”知名主持人孟非也转述(也没提及观点的来源),导致网上议论。

观点二:“无後”通假于无后,是目无尊长

中国伦理学会会刊、天津市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伦理学最高刊物《道德与文明》2020年第5期发表了刘霖映的论文《“不孝有三,无後为大”之“後”当释为尊者》 。内容摘要:【孟子名言“不孝有三,无後为大”带有事例式定义,“不告而娶为无後也”,即,不禀告家长而娶妻是“无後”的做法。

东汉以来学者们释“後”为“子”或“後人”,并对舜例的“无後”增加否定词“惧”,反向式改变原文以读通句意。这破坏了原文和孟子的解释,颠覆了儒家三孝观的取向,曾子和孟子都视三级孝序的首位为对家长的尊敬问题。

其实,周代“後”和“后”核携可通假,周朝礼制里“後子”在诸子里地位独尊,一般是嫡长子;夏商国王称后,而周朝礼制称王为天子,尊称其妃为后,这会导致避讳。古“后”字是司之反写,基本语义是主、君,扩指尊者,它和君字都象形着发号施令,《尔雅》训曰“后者君也”,《说文解字》释曰“君者尊也”。

孟子之“无”者此有时指目无,如“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因此,“无後”应该通假于“无后”,指无主(无君,无尊),即目无尊长,在家事语境中是目无家主(家君,家尊)。这种训义可联系三孝观而圆通地解释舜例及“为大”,并旁通《诗经》和《孟子》它处所谈的相关话题。】

刘霖映论文对各种旧说法进行了清理,第一部分末尾对“无后”释为“不尽后人的义务”的说法提出过简单而明确的否定:【有的网络文章说“无后”是“不尽后人的义务”,可是不孝就是不尽后人的义务,“为大”在逻辑上无解。】

论文第五部分提出了不孝章的全文新译是:【孟子说:不孝有三级,目无尊长居首。舜不禀告家长就娶妻,(在礼节上或行为现象上)是目无尊长。(但是,了解舜的一贯孝性及其家庭关系当时形势高度恶劣的)君子认为(舜在特殊情况下不告而娶)犹如(人们在正常情况下)禀告(而娶一样合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答“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

一、全文:

《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二、释义: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三:出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笑祥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碰圆搏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腔稿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四、作者介绍: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蜗牛号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甘孜自治州

下一篇: 隶书书法作品--隶书作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