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圆明园毁灭前的资料,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简介?
答圆明园是清朝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它的毁灭堪称中国历史文化瑰宝的巨大损失,那么它的毁灭到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
首先是“火劫”,众所周知圆明园的首次大规模的破坏是1860年,为英法联军所烧。但焚烧以后,许多建筑还算完整。1870年有一位德国人拍下了西洋楼景区12幅照片显示“虽惨遭誉搭破坏,依然楚楚动人”, 1895年康有为游圆明园时,看到“虽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福山寿海,尚有无数亭殿,有白头官监守之,竟日仅能游其一角。”参与抢劫的有不少中国人,而且带领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并出主意怂恿烧园之人,即为龚自珍的孙子龚孝拱。后来移居上海,用从园中取来的烂行财物嫖妓,得梅毒而死。
再就是“土劫”,洋人退出,管园的太监和兵丁与窃贼展开了持续40年,没完没了的"游击战”, 值钱物品被偷光后,他们又将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土中的细碎宝物上,时有谚日“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但这些除西洋楼的铜管被偷外,基本上未伤及建筑,并且尚留林泉山石之概貌。园内珍贵花木仍在,假山园林仍在,山形水系仍在,园墙仍在。仍为皇家禁园。
还有就是“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趁火打劫的人们把园内建筑、木桥的柱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滥伐殆尽。大料作为木材,小料烧成木炭。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园内碳厂林立。经过此劫的圆明园,满园古木杂树荡然无存,但仍有山石湖泉,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也还在。
接下来是“石劫”,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圆明园带来好运,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圆明园中凡能做建筑材料的东西庆历拿全部被搜罗净尽,每天几百车往外拉,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1929年,张学良为其父建陵园,所用的石料不少就出自圆明园。经过此劫,大水法、远赢观、西洋楼等残存建筑全成过眼烟云。最后的毁灭是在1940年,日本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鼓励开荒。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的湖山之胜遂荡然无存。
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
答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
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圆明园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圆明园风景是比较好的,是清朝比较独特建筑物,圆明园的损失让人非常可惜,因为那个年代的技术有限,圆明园在毁灭前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图像资料,下面看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
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1
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昨天,圆明园罹难160年了。今人看见它,只见一堆破石瓦砾、残垣断壁,难以想象它曾经的绝代风华、美轮美奂。被烧毁前的圆明园有多美?雨果用了四个字形容:恍若月宫。它的被毁,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历劫,也是中国人永远的民族之痛。
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
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
用雪松做屋架、
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
放上神像,饰以琉璃,
饰以黄金,饰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
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
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
祥早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
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这段华丽无比、如梦似幻的文字,出自法国作家雨果,它所描述的,是圆明园罹难前的盛况。
文字越美,它所经历的劫难就越让人心痛。
1860年10月18日,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连亮和续两天,浓烟形成的黑云一直漂浮在昔日繁华富丽之乡的上空,西北方向吹来的清风,将这浓密的黑云刮向北京城,浓烟带来了大量炽热的余烬,一浪接一浪地涌来,无声地落在大街小巷,日光被黑烟和浓云遮蔽,仿佛一场持久的日食一般。暗红的火光映照在往来忙碌的士兵脸上,使得他们活像一群魔鬼,在为举世无双珍宝的毁灭而欢呼雀跃。”
如今,160年过去了,在这160年里,有叹息不完的遗憾,有磨灭不了的伤痛,更有无法忘却的耻辱和时时悬顶的警钟。
残垣无语,几番梦回。
技术复原圆明园被烧毁前的样貌
画面出自纪录电影《圆明园》
圆明园之美
圆明园约始建于1707年,即康熙四十六年,原是皇四子胤禛的御赐花园,康熙帝为之题写“圆明园”匾额,并先后多次到该园游览进宴。
从雍正开始,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有近140年的时间,都在圆明园园居理政。
圆明园代表了18世纪中国皇家园林艺术的最高标准,被誉为“中国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曲水岛渚,亭榭楼阁,错落有致。
壮观华丽,美轮美奂,灿若白玉。
凌空俯瞰,景色重重,一碧万顷。
这些美好到失真的词全部都可以用在它的身上。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中国皇帝的夏宫很有名,远征期间,我一直在想象它的美丽,当我真的置身其中时,它的豪华仍然令我震惊……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敬宴盯的,再也找不出可以与之媲美的花园了。”
“一个英国军官说,法国所有的皇家城堡和宫殿,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圆明园。”
“夏宫中到处都是宫殿,其中充满了古玩、书籍、绫罗绸缎和各种珍宝,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这是狂想也想象不出的我们眼前确实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集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引自纪录电影《圆明园》
圆明园之殇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向北京城西北郊进犯,清军残部不战而逃,侵略军直扑圆明园。当法军抵达圆明园时,咸丰帝已经逃往200多公里外的避暑山庄,帝国的军队也已经跑光了,奋起抵抗的只有20几个太监。
10月7日起,英法侵略军涌入圆明园大肆抢掠,亿万文物珍藏被洗劫一空,携不走者则击而毁之。
10月18日、19日,英军3000余名官兵,连续两天在圆明园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一代名园惨遭焚毁。
这种毁坏之所以特别残忍和屈辱,是因为它甚至不是毁于自然,毁于意外,毁于不可抗力,而是毁于他人。它是被人强夺的,也是被强行毁掉的。
但在那些毁坏者的眼里,这种掠夺却化作了赤裸裸的炫耀。用雨果的话来说,“这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英军和法军的轻步兵、炮兵、北非骑兵、女王龙骑兵,乃至印度士兵和随军苦力,以及闻风而来的当地盗匪,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贪欲中烧,无数声音在窃窃私语,最珍贵的东西被拿走了,我们也要进去,该轮到我们了,不是吗!
一声军号造就了彻底的恐慌,大家一哄而上,推开了站岗的哨兵,开始各自去搜罗自己中意的东西……人头攒动,用各种语言欢呼喊叫着,一些人埋头在皇后那一个个上了红漆的首饰匣里翻找;另一些人几乎淹没在丝绸和锦缎堆里。有些人胸前挂满了大珍珠串,把那些红宝石、蓝宝石、
水晶石一股脑地往衣袋、内衣、军帽里揣。有的人抱起座钟、挂钟就往外走。工程兵为了把镶嵌在家具上的宝石取下来,动用了斧头,一些小火灾被引发了,有人高呼“救火”,丝绸、锦缎和珍贵的貂皮被毫不吝惜地用来盖灭火焰,真是一场疯狂的幻梦!
——法军军官埃里松伯爵的日记
我们烧毁了被叫作圆明园的皇帝夏宫。
您听好了,三千五百人,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才完成了点火的工作。您现在对着火面积之广,该有一个具体的'概念了吧
成百上千座建筑被烧成了灰烬。
我收集了几件圆明园里的漂亮玩意儿。我想,家里的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礼物。
我还有一件华贵的战利品:皇帝的御玺!关于这些东西,等我回家之后,会有更多惊喜告诉你们。
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2
1860年,北京才有了第一张照片。至1900年的40年间,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都曾为北京留影,但目前能找到的照片仅有500张左右,而谢满禄在北京只待了四年,就凭一己之力拍摄了一千余张照片,可谓数量惊人。
在玻璃底片造价昂贵的年代,谢满禄能随心所欲地拍这么多张照片,跟他显赫的家世分不开。谢满禄的本名是罗伯特·德·赛玛耶,其中的赛玛耶是他的家族姓氏,这个家族非常有名,在法国有一个小镇就以他的家族命名。
1880年,他作为外交官不情不愿地来到中国,职位是二等秘书。这四年的经历,被他写入《北京四年回忆录》中,但书中对摄影,却只有寥寥数笔。除了在回忆录中用到的照片,其他底片也没有被批量洗成照片而大量传播。
从此次拍卖的照片可以看出,他在北京期间,经常与好友结伴同行,到处取景采风。他的作品涵盖了当时法国驻华人物、北京城区的大量建筑景观、西郊皇家园林、北京城外的寺庙风景及天主教堂等等。
1882年前后,谢满禄买到了圆明园十二兽首中的鼠、牛、虎、兔、龙、马、猪,但在运输回国的过程中,猪首、兔首、鼠首被窃遗失,只有牛首、虎首、马首及龙首被他带回法国。随着谢满禄家族陆续将他的收藏售卖,这些在19世纪拍摄的影像也慢慢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与当时的一些商业摄影师相比,谢满禄的照片更具研究价值。借用职务之便,他总能拍下别人接触不到的画面,再加上是原底洗印,清晰度极高,大量细节清楚可见,他无意中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建筑的“第一”和“唯一”影像。
在谢满禄的作品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圆明园木构建筑照片。笔者接触到这些照片,就像一个研究天文学的人发现了兔子在月球上蹦的照片一样,那感觉就像一个永远只能存在于理论上的东西终于落实了。
在这组照片被发现前,学术界一直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圆明园虽然被毁,但仍然是皇家禁地,西方摄影师无法涉足,他们的活动范围只能在西洋楼地区。但谢满禄不仅进入了圆明园区域,而且随行人员数量很多(至少有六人)。
以照片为线索进行分析,1882年前后,他们从长春园宫门进入,拍摄西洋楼后,一向西,拍摄范围几乎贯穿了整个圆明园。他们拍摄了许多木构建筑照片,这些建筑虽然躲过了英法联军的“火劫”,但没逃过1900年的“庚子事变”后的“木劫”。因此,谢满禄的照片成了研究这些建筑毁坏变迁的唯一依据。甚至,对于那些传说中有争议的建筑,他的照片也成为了无可辩驳的“铁证”。
难得的是,谢满禄对圆明园不仅感兴趣,而且在拍摄前进行了研究,他只拍没有被毁的著名建筑、中式园林,这些照片恰恰是别的摄影师没有拍过的。
在他的镜头下,那个以往仅停留在文献记载或画作中的圆明园,更加精致且赋有细节地呈现出来。那些未被焚毁的中式木构建筑群映入眼帘,雕梁画栋之间,彰显出皇家园林应有的气派与典范。
圆明园被毁前的资料3
1860年,英法为了获取更多的在华利益,出动1.8万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此时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近20年,清政府依然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导致再次惨败。图为1960年,英法联军攻占的大沽口炮台。
清政府在通州八里桥附近组织防御,僧格林沁率领2.1万蒙古马队,胜保组织绿营军1万抵抗,最终三万清军全军覆没,只剩七人六马,后谈判破裂,咸丰帝仓皇逃亡热河,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图为1860年10月的北京天安门前,尽是杂草。
图为1860年的紫禁城午门,斑驳的城墙,就是风雨飘摇的大清的真实写照。占领紫禁城后,英法联军随即火烧了圆明园。火烧圆明园在狭义上指焚烧圆明园,广义概念焚烧范围不仅只是圆明园一处,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等,其焚毁的范围及程度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包括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清漪园是当年圆明园的五园之一。英法联军走后,慈禧太后曾重修圆明园,开工10个月之后资金枯竭,只得放弃。选择修破坏程度不深的清漪园,并更名“颐和园"。但并未完全放弃修复圆明园,曾多次修复,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京西皇家园林的三山五园再次被毁,清政府放弃修葺圆明园。图为圆明园被毁的前一天,清漪园的昙花阁。
图为清漪园文昌阁城关,阁三层,楼顶大钟指向6点30分,据推测这张照片就是在1860年此阁被毁当天或前一天拍摄。现存的文昌阁是慈禧时重建的,减为二层,造型简单,跟之前的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清漪园万寿山花承阁的多宝琉璃塔,高16米,八面七层结构。是乾隆皇帝给母亲过六十大寿而修建了,佛塔精致无比,历时60年建成,现存颐和园后山。
清漪园万寿山智慧海。现存颐和园万寿山,下层外墙上的琉璃佛像时均被打烂,现在看到的均为后来重修的。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仅安佑宫中,就有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很多人投湖自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群被毁,150万件文物被掠夺,是近代世界文明史上的第一暴行。
圆明园毁灭前的资料
答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空敏雍正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
“圆明园”,这一名称是由康熙帝命名的。
康熙帝御书三字匾牌,就悬挂在圆明殿的门上方。
对这个“圆明”雍正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
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
这年正月,雍正帝奏准由内务府派员前往热河围场一带采伐林木。
自此之后,凡大内、西苑及三山五园营建所用木料,大部分来自围场。
雍正三年(1725年)7月,内务府再委派商人于长生采办圆明园所需石料。
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
清朝中期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
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以及紫碧山房、藻园、渗携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丛亏伏。
扩展资料:
1、鸿慈永诂,为皇家祖祠,是圆明园模样最大,地位最高的建筑,凡是到历任皇帝的生辰忌日,这里绝对是热闹无比,这里也是圆明园的传承中心,主打庄严厚重、低调奢华,以体现皇家威严。
站在鸿慈永诂前,绝对有一股尊贵的皇家风气扑面而来,让人不自主的肃静。
2、别有洞天,是一个意境深远的地方,“别有洞天”是在雍正时期修建完成的,那时候还不叫这名,因其坐落位置山清水秀,所以被命名为“秀清村”。
后来被乾隆改名为“别有洞天”,取自位置隐蔽,环环相接之意。
这里环境优雅,适合休闲放松。
3、紫云普护,坐落在后湖北岸的重要地段,位置显著,主要是用来供奉神灵的。
清军入关后,大多汉化,崇尚 *** 的风情习俗,所以这里供奉了许多与 *** 文化有关的神灵,是圆明园中气氛最凝重,让人不敢亵渎的地方。
4、勤政亲贤,主要是皇帝日常批改奏折的地方,取这四个字主要是为了勉励自己要勤于政务,不能昏庸度日,还能广纳贤言,亲近贤臣。
这里整体的气氛也是类似于书房子类的读书场所。
5、蓬岛瑶台,取自传说中的仙岛蓬莱岛和西王母的瑶池,都是人们向往的仙境。
蓬岛瑶台坐落在福海中央,岛上的建筑的也严格按照古书上所描绘的琼楼玉宇、仙人楼阁的的样式去建造的。
它位于水中央,人能看到的极限距离的200米,而当时的能工巧匠慧心独具,把它建在离岸边刚好200米的距离,这样造成一种视觉欺骗,在湖中升起水雾时,蓬岛瑶台真的像若隐若现的仙山一般,充满神秘感。
圆明园的毁灭资料,要简短一点的啊
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安佑宫、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判察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扩展资料:
在英法侵略者看来,焚毁圆明园可以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动,迫使清政府尽快投降。
清代圆明园“为皇帝游息之所”,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它相当于清代皇帝的第二个皇宫,是清统治者经常居唯悄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从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全年大部分时间在圆明园生活居住指冲渣、处理政务、召见群臣,并在园内接待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
从某种意义上说,圆明园在清朝皇帝心目中的影响和地位,毫不逊色于紫禁城。这一点英国人非常清楚,巴夏礼比喻说,圆明园“之于中国人,正如白金汉宫之于我们”(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219页);额尔金更清楚地知道“圆明园乃是清帝所最宠爱的行宫”(戴逸《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338页)。也正因为如此,侵略者深知,焚毁圆明园足以有效打击和震动清政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火烧圆明园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蜗牛号关于圆明园毁灭前的资料就整理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