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冯梦龙三言,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三言两拍”作者分别是_,_都是明朝作家。三言指、_、_。
答“三言两拍”作者分别是冯梦龙、凌蒙宽颤配初,都是明朝作家。三言指《谕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作者:冯梦龙。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作者:凌蒙初。
“三言二拍”在通俗文学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反映明代生活的最著名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曲折生动,描写准确有慎指力,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最完美结合,在古今中外备受瞩目。三言二拍"中许多故事都广为人知,如《卖油郎独占花魁》等。
扩展资料:
“三言”、“二拍”是我国古代流传颇广的短篇小说集。“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白话短篇小说总集,也是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历程上由民间艺人的口头艺术转为文人作家的案头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洞让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二拍”是指凌濛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
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三言二拍”总计四百多万字,收录故事尽200篇。《三言二拍》从中选取71篇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和可读性的故事,可以帮助读者去粗取精、一管窥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言二拍
古文中的三言是哪三言?
答三言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又和“二拍”合称“三言二拍”。
在明代中后期,通俗小说的创作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冯梦龙的"三言"就是它们的杰出代表。从表面上看,"三言"主要培棚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但实际上,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编辑与修订便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从"三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冯梦龙的思想极为复杂,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分辨出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这便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一、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冯梦龙
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明代中晚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具体表现在以道德信条为基础的国家统治机器迅速显出它的脆弱性。旧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实质上已不可避免地面临瓦解。在这种供广大听众消闲取乐的世俗小说由宋元时的涓涓细流发展成为江湖河海,由口头的说唱文学发展成为正式的书面语言。
冯梦龙毕生所从事的通俗文学的整理与编辑工作,是与当时文艺环境分不开的,当时的主情思潮弥漫文坛,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但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文艺思想及审美倾向由有着自己的特色。即是他在对通俗文艺的整理与编辑的创作中本着坚持发扬儒学的基本精神,并包容其它文化思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儒学精神是先秦的儒学精神,这里也包含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际提倡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
宋明理学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准确的说是封建等级制度及与其想适应的封建伦常的总称。二程说:"上下之分,尊卑义也,理之当也",①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②这样理学禁锢下的人的感性的枷锁的时候,个体感性的高扬就成为必然。冯梦龙所提倡宣扬的先秦儒学就成为他高扬个体感性的一种方式。先秦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其道德伦理的核心是"仁"学,"仁"配穗则学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本主义的人学,认所谓"爱人"、"爱众"为指归。而"爱人"、"爱众"就是尊重人的感性存在。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③子曰:"……汛爱众,而亲仁"④这也就是《孟子离娄下》所说的"仁者爱人",以及《礼记中庸》说的"仁者,人也"孔子之所以重视"仁学"就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仁人才能推行礼制,不然"人而不仁,如礼何"⑤这与冯梦龙的文艺思想有着共同之处。冯梦龙就是借"三言"等通俗文学的创作让死气沉沉的晚明儒族嫌学生动起来,活泼起来。
明正统文艺只讲理性,不讲情,似乎与伦理哲学,经学和史学等在理论上没有了区别,从而受到情真意切,不与诗文争名的中下层文艺的挑战,于是当时中晚明民俗文艺思潮兴起,大批进步文人学士激烈抨击正统诗论批评中的假道学,而通过儒学伦理文化批评的方式,重构以"情教"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格局,发展民艺价值观和忧患政治人生观的统一。冯梦龙也是想借此方式来实现其"情"与"理"的和谐统一。
具体到冯梦龙的"三言",其在思想上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中庸"是孔子及整个儒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总原则,在儒学体系中"仁"是总体的道德内容,"礼"是总体的道德规范,二者构成了儒学的总纲。如"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⑥"有子曰:'孔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⑦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⑧
"中庸之道"在艺术上具体表现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的美学理想对中国古代文艺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已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成为集体无意识。在明朝中晚期社会背景涵盖下的冯梦龙,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和之美"的熏陶,在"三言"这个白话短篇小说领域中垦拓出一片"中和之美"的艺术天地。我们不难看出,他编辑、整理"三言"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喻世"、"警世"、"醒世"唤醒世人改变世风。即如:"六经国史之外,凡著述,皆小说也,而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此《醒世恒言》所以继《明言》、《通言》而作也。" ⑨冯梦龙作为一个封建社会中的进步文人,尽管其思想受到了市民意识的深刻影响,但基本方面还是站在回归先秦儒学精神的立场上。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中和的调适。因此,总的来说,他仍要求小说的内容"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以求"令人为忠臣,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警世通言序》)
另外,冯梦龙特别重视小说中描写的"男女之情",他在《情史叙》中提出"情始于男女","万物如散钱,一情为线牵"只要加以正确导引,可使它"流注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以达到"情教"的目的,产生像《六经》一样的作用。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理论上反对在小说中描写色彩内容。《醒世恒言序》云:"若夫淫谭亵语,取快一时,贻秽百世"。冯梦龙在当时淫风特盛的晚明文坛发表这样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儒雅与情俗之间进行调适的结果。这一立场在当时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凌蒙初在《拍案惊奇序》中就指出:"近世承平日久,民佚志淫,一二轻薄我恶少,初学拈笔,便思污蔑世界,广摭污造,非荒诞不足法,则亵秽不忍闻,得罪名教,种业来世,莫此为甚。而且纸为之贵,无翼飞,不胫走,有识者为世道忧之,以功令历禁,宜其然也。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诸言,颇存雅道,时着著良规,一破今时陋习。"
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三言"的情感形式
"三言"在总体的情感形式上呈现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形式,在"三言"中我们看不到纯粹意义上的悲剧或喜剧。情感表达上通过悲喜交织,让悲喜趋向中和。通过这种情感形式使人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又不至于使人有过分强烈的情感刺激。这主要是由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的。"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发掘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⑩
为了论述的方便,在这里姑且借用"悲剧"、"喜剧"的概念来对"三言"中的一些作品作个简单的界定。
《杨思温燕山逢故夫》是个悲剧。爱情的离合悲欢被嵌入国破家亡的大框架中。杨思温只是陪衬人物,他因靖康事变,流落燕山,而对燕山元宵灯市,"情绪索然"初露悲剧倪端。遇见嫂子郑义娘,后者的遭遇加深了悲剧性。韩思厚出使金国,在秦楼题写吊妻词。杨韩晤面义娘丈夫韩思厚叙说与义娘生死离别境况,追寻义娘遗骨,得遇义娘鬼魂。义娘说:"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杂。"愈见悲凉,但夫妇(人鬼)相见,相约决不辜负对方。悲中透出几分喜气。义娘虽死,而鬼魂时隐时现。以"喜"淡化悲剧性。韩背叛义娘,娶妻刘氏,义娘遭遇更令人同情,悲剧性得到强化。但紧接着魂附刘氏,揪骂韩思厚,在悲剧中掺入喜剧因素。最后义娘鬼魂把韩郑二人拽入水中,则稍快人心。无论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还是小说中的悲剧气氛,都未达到惨痛的地步,读者的心理也趋于平衡。《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娇鸾百年长恨》都是爱情悲剧,前者写李甲与杜十娘的相爱过程,颇具喜剧色彩,直到高潮李甲才露嫌弃之心,且将她卖给孙富,杜十娘怒斥孙、李,抱匣沉江而死,悲剧始得完成,整篇小说悲愤而不低沉,女主人公虽沉江身亡,却在道义上获得胜利,李甲郁成狂疾,孙富奄奄而终,反面人物得到应有下场。悲剧性得到缓解中和。后者写王娇鸾与周廷章相爱,诗词酬答,全无一点悲剧痕迹。近结尾处,周廷章变心,王娇鸾自缢,悲剧仿佛在刹那间形成,由原初的郎情妾意突变为负心他求。但最终一顿乱棒打死周廷章,正义战胜了邪恶,悲剧性又得以缓解。
喜剧中的"中和之美"的情感形式,在"三言"中亦十分突出,"中和之美"在喜剧的本质上,表现为"乐而不淫",即要求喜剧性不应过度,而要恰当。讽刺喜剧较之幽默喜剧,其讽刺,嘲弄的程度更为强烈,其主人公多为作者批判的对象,揭示其虚伪可笑的本质,撕破其毫无价值却伪装有价值的假面,用笑声去否定和鞭挞丑恶的人和事。而幽默喜剧对喜剧人物虽作某种讽刺,但程度较轻微,作者对喜剧人物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喜剧人物未必是坏人,只不过性格,行为具有某种弱点、缺陷,这是种轻松的喜剧。儒家的"中和之美"制约"三言"的喜剧艺术,造成讽刺喜剧少,幽默喜剧多的情况。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郎》《唐解元一笑姻缘》都属于幽默喜剧。讽刺喜剧仅《桂员外途穷忏悔》,《滕大尹鬼断家私》等二、三篇,但冷嘲热讽十分尖刻,桂富恩将仇报,作者对之予以严惩,安排了桂氏之妻及二子变犬,其女为妾,报答施金的喜剧情节。小说对桂家落难得施济时的感激涕零,掘得园中埋银别置产业时的虚伪狡诈,发迹后的倨傲负义,最终荡尽家产时的嗟伤忏悔,都刻画得活灵活现,也讽刺得淋漓尽致。更兼以夸张虚幻之笔,画出"变犬"结局,对假丑恶的鞭挞毫不留情。滕大尹始以正剧人物的面目出现,直至最后,他装神弄鬼,攫取千两黄金,把一坛黄金抬回衙内受用,才露出喜剧角色的真相。对此,作者嘲讽的态度十分严峻。
"三言"中的喜剧作品,大多把幽默戏剧与讽刺喜剧融与一篇之中,而以幽默喜剧为主导,将正剧因素注入喜剧,使喜剧性不至于过分浓烈,甚至悲喜交揉,以悲淡化喜,形成"谑而不戏"、"婉而多讽"的格调。《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的喜剧性在于"有老婆的翻没了老婆,没老婆的翻得了老婆"故事情节朝喜剧主人公愿望的对立面转化,构成诙谐有趣的情节。喜剧主人公梁尚宾乃冯梦龙鞭挞的对象,他与鲁学曾为表兄弟,鲁向其借衣,他因贪心,冒名顶替去会孟夫人,孟夫人不知,赠金银首饰,此一错也;梁向阿秀求欢,阿秀屈从,此二错也;滑稽的底蕴包含着悲剧性。梁走后,鲁求见,阿秀因已失身,赠金钗二股,叫鲁"别选良缘",此三错也;阿秀自缢,此四错也。小说掺进了悲剧性。梁回家,无意中泄露了冒充之事,夫妻感情破裂,田氏与其离婚,此一正也。顾佥事告状,鲁屈打成招,此五错也。陈御史细审此案,微服出访,掌握物证,此二正也。梁尚宾不知陈御史身份、底细,把孟夫人所赠金银首饰换成银子,一味蒙在鼓里空欢喜,运用了喜剧"嘲弄"的手法,此三正也。阿秀附魂田氏,孟夫人认田氏为义女,把她嫁给鲁学曾,结局出人意料,真喜剧也。一篇之中,一错再错,而至五错。错者,误会或失误也。其中多属喜剧性。又有三正。正者,正剧因素也。阿秀的失身,亡身,则带有悲剧性。喜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一篇之中,梁尚宾是讽刺喜剧中的恶棍歹人形象,鲁诚实善良,是无辜受害者的形象,陈御史乃正剧中的人物,阿秀却是悲剧人物。无论人物,情节,总是喜剧性,悲剧性交织,主要倾向是喜剧性。把喜剧、悲剧这些矛盾对立的因素统一起来,使得小说不至于"过"喜,也不至于"不及"喜,而达到"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
"三言"的此种情感形式,与当时的市民文艺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市民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所谓常人,是指那些天真朴素,没有受过艺术教育与理论,却也没有文艺上任何主以及学说的成见的普通人。他们是古今一切文艺的最广大的读者和观众。文艺创作家(11)往往虽看不起他们,但他自己的作品之能传布与保存还靠这无名的大众。"而"常人犹爱以'人性'附与万物,诗人,小孩,初民,这些十足的常人都相信'花能解语','西风在树林里叹息'"。(12)也就是说冯梦龙为了更好的达到"情教"的目的,必须尊重广大市民(常人)的审美习惯,接受心理。儒雅与情俗的内在调适在冯梦龙那里成为必然。
三、中和--"三言"的叙事结构形式
"三言"的叙事结构缺乏像西方小说那样强烈的戏剧冲突,在叙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平和冲淡的结构形式。此种结构形式主要是通过让人物性格带上软弱性,局限性,当情节发展到严峻关头,以"中庸"、"中和"来冲淡缓解的方式来实现。这或多或少减轻了作品批判的锋芒与力度。
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蒋兴哥与三巧儿天作之合,感情笃厚,过了几年幸福的夫妻生活。小说在此呈现出一种和谐美满的气氛,但由于蒋兴哥出门逾期未归,三巧儿寂寞难耐,又加以薛婆和陈商的引诱、挑逗,终于背叛与蒋的誓言与陈发生奸情,并将蒋兴哥所赠的传家之宝珍珠衫赠与陈商。后被蒋兴哥发觉,一纸休书将三巧儿送回娘家。情节发展到这里,似乎蒋兴哥与三巧儿的感情完全割绝,但是峰回路转,三巧儿被迫无奈嫁与吴杰进士做妾,蒋兴哥在吴杰所任县内因人命官司而受审。最终三巧儿与蒋兴哥久别重逢,抱头痛哭。当吴杰县主看出他们不是兄弟,而是夫妻时,让三巧儿重回蒋兴哥的身边。整个故事的发展呈现出平和的迹 象。
《陈可常端阳仙化》吴七郡王的婢女新荷与人私通怀孕,受吴唆使,新荷诬陷和尚陈可常与她有染。陈可常被押至府衙,屈打成招,后真相大白。按照生活逻辑,必有一番抗挣,辩诬风波。但在"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制约下,作品安排陈可常不作任何的辩解,反而赋词说:"前生欠他债负",坐化圆寂,以妥协求得和谐、宁静。《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莫稽恩将仇报,中举后将金玉奴推入江中欲淹死之,金玉奴被官员许德厚救起,认作女儿,入赘莫稽。"中庸之道"、"中和之美"在此决定了作品的思想构思,对如此负心险恶之人竟然只安排了一顿篱竹细棒的痛打和"千薄幸,万薄幸"的一顿臭骂,便和好"比前加倍"。冲突的调和,使一出正剧或悲剧成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还有一种形式,即悲剧主人公既有痛苦遭遇,又有幸福结局,二者矛盾统一,中和平衡。《玉堂春落难遇夫》中玉堂春与王景隆有段欢乐光阴,不久离散,玉堂春被鸨儿骗卖,身陷囹圄,几乎惨死,但结局为两人团聚。《乐小官团圆破毡笠》,《范鳅儿双镜重圆》等篇男女主人公历尽磨难,终于团圆。痛苦、灾难,悲剧性的遭遇,在叙事结构上用喜剧性的结尾来冲淡。作品遵从传统的大团圆结局,典型地体现了儒家:"中和之美"的美学理想。
"三言"的"中和之美"的艺术形式是冯梦龙在晚明对当时文坛的一种匡正与革新,为通俗世情小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从单纯的伦理说教或色情描写中走出,成为一部儒雅与情俗,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高度融合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史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注释:
①:《伊川易传》
②《朱熹文集》卷七《读大纪》
③《论语·颜渊》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八佾》
⑥《论语·雍也》
⑦《论语·学而》
⑧《礼记·中庸》
⑨《中国小说史略》第139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月第一版
⑩ 宗白华《中国艺术与社会》 《宗白华全集》第410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11)(12) 宗白华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宗白华全集》第313页 安徽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① 游国恩等着《中国文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年版
② 章培恒 《中国文学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③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年版
④ 王运熙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版
⑤ 敏泽 《中国美学思想史》 齐鲁书社 1987年版
⑥ 宗白华 《宗白华全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⑦ 成复旺 《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⑧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⑨ 钱穆 《国学概论》 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⑩ 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⑾《中国古典文学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⑿ 胡有清 《文艺学论纲》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⒀ 冯梦龙 《喻世明言》
⒁ 冯梦龙 《警世通言》
⒂ 冯梦龙 《醒世恒言》
从冯梦龙其人看“三言”的文学特色及影响:冯梦龙的三言
答摘 要:《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明代文学家就是冯梦龙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三言”,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本文着重从冯梦龙所处的时代以及冯梦龙其人的思想剖析“三言 ”的文学特色及其对当世与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通俗小说;文学特色
明代著名通俗文学家、戏剧家冯梦龙,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苏州人士。据《苏州府志》卷八十一《人物》记载“冯梦龙,字犹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崇祯时,以贡选寿宁知县”。虽然在众多文虚虚史记录里,关于冯梦龙的片段记载并不是十分详尽,但据其留下的著作质和量来看,冯梦龙是一个勤于著作的人。据不完全统计,冯梦龙的作品总数超过五十种,被称为通俗的全才,在戏曲、小说、民歌造诣非凡。而冯梦龙所编选的“三言”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宝库。
冯梦龙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写“八股文”为规范的科举制度时代。“八股文”是文章之僵尸,无思想,无生气。冯梦龙是一个具有改良主张的文人,他充分认识到了文学艺术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作裂渗用,在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方面形成了独到的见识。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见《喻世明言》序)提到,好的小说应该能够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噫!不通俗而能之乎?”而在今天,我们读冯梦龙的“三言”不难发现,在冯梦龙严肃的创作态度之下,他的作品无不具有一种温和而善良的真诚劝喻,即有娱乐性,又有文化品味,格调不俗而风格高雅。
一、汇集大成 题材广阔
早在唐朝时期,“说话”的艺术已经流行于世。及至宋时,“说话”的内容已经可以细分为四“科”:讲史、小说、讲经、合生。当时所谓“小说”,其实是指说话艺人来讲述的世态人情、悲欢离合等的短篇社会故事,题材多样。据记载,“话本”的由来正是说话艺人为了便于开讲和传授徒弟而记录整理产生的。随着说话艺人对内容的不断丰富,加之后期文人的加工与润饰,一种被称之为“拟话本”或者“小说”的东西应运而生。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明代洪楩编印的《清平山堂话本》,书分六集十二卷共六十篇,又名《六十家小说》。而冯梦龙收集了大量的宋、明、元不同时期的话本,这些话本“程度不等地经过冯梦龙增删和润饰”,编辑加工先后印刷成书,成为今天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边是著名的“三言”。
纵观“三言”一百二十篇,我们不难发现:春秋战国故事占了四篇,秦汉故事六篇、两晋南北朝故事两篇、隋唐故事十八篇、五代故事五篇、宋代故事五十篇、元代故事两篇、明代故事二十八篇,题材更是覆盖了爱情、友谊、官吏、公案、神鬼怪异等内容,反映了当时各个阶层和各个方面的生活,俨然一个“大杂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三言”收集了当时所有优秀的话本,汇集大成,展示了宋、元、明代说话艺人和文人加工整理的集体劳动成果。也难怪凌濛初在《初刻拍案惊奇》的序中说:“三言”已经把“如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纵有“一二遗者”,亦是“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
二、大胆改编 突破创新
冯梦龙对原有题材和内容的改编,是大胆而创新的,这也是“三言”之所谓名垂文坛的关键。到目前为止,一般认定“三言”中仅《老门生三世报恩》是由冯梦龙原创,其余皆为改编。但我们论定冯梦龙的功绩,也正是指这些搜集、改编与整理。事实上,正是由于冯梦龙秉持以“恒则习之商不厌,传之而可久”之恒心和理念,在大量的唐、宋、元、明的作品中精挑细选,并以“话须通俗方传远”为则加以编写,甚至是重写,才使得“三言”中的这些故事灼灼生辉。
拿我们熟知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举例,不管是在此之前的唐代流传的《白蛇记》,还是《清平山堂话本》的《西湖三塔记》,都只限于讲一个普通的以突出故事怪异可怕为中心的简单故事:一条专门害人的白蛇,经常化为白衣女子迷惑人,后被真人收服,连同其他两个怪物被镇在了三个石塔之下。而到了冯梦龙手里,故事情节就被大为丰富:许仙遇到白娘子,结为夫妇,也有种种离奇怪异之事,但白娘子已经是一个不再害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故事形象,对许仙也是真诚相差源燃爱。而在此基础上,这才有了后来的《西湖佳话》、《义妖传》、《雷峰塔传奇》。而在以旧本《玩江楼》改编的《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中,我们更是由柳耆卿原来的“恃强凌弱、浪荡无耻”的花花公子形象,变成为一个不畏权贵、义薄云天的“风流义士”,同时我们也看到“情恋玉英”、“错封词笺”、“吊柳七”等诸多情节。
三、思想复杂 区别褒贬
冯梦龙是明末浪漫主义思潮的倡导者之一,是“复社”的成员。据史料记载,他的思想深受李贽的影响,他称:“酷爱李氏之学,奉为蓍蔡”。 李贽早于冯梦龙一百余年,字宏甫,号卓吾,明代思想家、禅师、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从思想主张来看,二者有诸多共同之处,都反对假道学,对孔孟、道学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轻蔑、鞭挞。冯梦龙曾言,希望“三言”能成为“六经国史之辅”,能达《论语》、《孝经》所不及。
从冯梦龙所著《麟经指月》我们可以揣测,冯梦龙自幼经受系统而完整的传统思想教育。他的父亲曾与当时大儒王仁孝来往密切,成长于典型封建阶级上层家庭,他的哥哥冯梦桂是著名画家,弟弟冯梦熊是知名诗人,兄弟三人被称“吴下三冯”声蜚后世。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冯梦龙笔下的“三言”充分体现了他深受传统思想影响,却又积极突破禁锢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矛盾冲突。所以,我们在通篇一百二十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有对封建黑暗统治的揭露和批判,有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同情和反映,有对妇女争取人权的呼声、对封建官吏的抑扬、对信义和任侠的讴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作品反封建思想和封建思想混杂参半,甚至是明显带有封建思想的糟粕和低级趣味。比如《蔡瑞虹忍辱报仇》、《庄子休鼓盆成大道》、《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新桥市韩五卖春情》等等,不少作品宣扬了封建礼教、荒诞迷信、因果报应的思想,以及涉及淫秽情节的描写。
四、流传广泛 影响深远
“三言”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对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冯梦龙在编写时非常注重内容和语言的通俗化,减弱了讲说的内容,加强了艺术性和阅读性。作为“话本”,这些故事原本就情节复杂,引人入胜。因为说书艺人面向的是层次不全的普通大众,说书艺人又不得不把故事组织的有头有尾、结构严谨、线路清晰。它不同于小说,没有情节的中断或飞跃,没有环境的转换,却又有取舍、有详略,不枝不蔓,有条有理。所以这也难怪在“三言”出版以后,会大受群众欢迎。据史料统计,单《醒世恒言》在当时就有4种刻本:衍庆堂刻本两种、叶敬池刻本、叶敬溪刻本,《警世通言》有3种刻本:三桂堂王振华刻本、金陵兼善堂刻本、衍庆堂刻本。后来更被流传到欧洲、日本等,翻译成了英、德、日等多种语言,造成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冯梦龙的“三言”之后,自明末至清朝中叶以前,它对短篇小说创作和其他犹以戏剧为典型的文学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影响表现突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比如模仿冯梦龙第一人——凌濛初,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浙江乌程人。虽然人们普遍认为,由其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在总体艺术上会逊色于“三言”,但仍被人们合称为“三言两拍”,奉为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之作。而在对戏曲的影响与渗透方面,影响更是明显。例如我们熟知的杜十娘、白娘子、金玉奴、玉堂春等人物故事,被改编成戏曲、剧本、说唱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比比皆是。当代文学史家谭正璧在《三言两拍本事源流述考》中曾提到,在明末清初,“三言”中的诸多经典故事被改编成传奇的多达四十余个。即便是在当代,“三言”中的故事仍被世人所不断研读,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灌园叟晚逢仙女》、《十五贯》等等,或被演绎成现戏剧,或拍摄为电影,经久不衰。
不止是国内,“三言”在明清时期就已经传播到了国外。瑞典著名汉学家马悦然曾表示,欧洲人最早接触中国文学正是冯梦龙的“三言”,欧洲人知道冯梦龙比曹雪芹还要早上好几十年。英国、德国都有“三言”中一些故事的译本。这其中较为有名的典故,便是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读了“三言”一些故事的德译本后,在写信给歌德时被饶有兴趣的提起。而在日本,“三言” 对日本的通俗文学产生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徐震.20世纪冯梦龙戏曲研究综述[J].戏曲艺术,2007,(01).
[2]缪永禾.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定璋.白话小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王昕著.漫说「三言」「二拍」[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陆树仑.冯梦龙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明代冯梦龙编撰的三言小说,分别是什么?
答明代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小说,分别是什么?
三言,是明朝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经典短篇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统称,是明朝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品。这种著作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朝拟话本开展编写,冯梦龙在对其开展编写的与此同时,开展了一定的修订,能够当作是冯梦龙的文字重新构建;此外也是有创作者的写作。
“三言”体现了冯梦龙极其繁杂的思想,其思想的整体结构形式是:以近古新起的3D渲染当然人的本性的主情历史人文思想去结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与此同时,又以吸收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去兼容和消化吸收主情思想。
“三言”就是冯梦龙那类思想方式下的别具特色的小说集艺术流派,能够归纳为温文尔雅与凡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观方式,这实际反映在“三言”的审美观感情方式,场面调度方式等诸方面。
作品介绍
“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统称。创作者为明朝冯戚禅高梦龙。和“二拍”统称“三言二拍”。“三言”是明朝后半期通俗文学写作的杰出成就。“三言”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朝拟话本开展编写与修订,也是有创作者的写作。
主题思想
伴随着大城市工业的发展趋势,物质财富的提高,明朝中后期发生了专制制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社会道德使命为基本的我国执政设备快速凸显它的易损性。
老旧的社会道德价值取向,本质上已难以避免地遭遇分裂。在这类供广大听众休闲作乐的凡俗小说集由宋元时的汹涌澎湃发展趋势变成武高尺林河海,
由口头上的说唱文学发展趋势变成宣布的语言表达方式。冯梦龙一生所从业的通俗文学的梳理与编写工作中,是与那时候文艺范儿自然环境离不开的,那时候的主情思想弥漫着文学界,这一点对冯梦龙的危害是极为深入的,但不会太难发觉他的文艺范儿思想及审美观趋向由拥有 自身的特点。
就是他在对简单文艺范儿的梳理与编写的写作中秉着坚持不懈弘扬儒学的基本上精神,并宽容其他文化艺术思想的一种思维模式。在这儿特别注意的是冯梦龙所倡导传扬的儒学精神是秦代的儒学精神,这儿也包括了一些释、道思想,而不是宋明之时倡导传扬的"存如如不动,灭人欲"的理学类。
程朱理学精确地说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及与其说想融入的封建社会礼教的统称。二程说:“左右之分,长幼尊卑义也,理之当也”,王夫之说:"宇宙空间中间,一理罢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其理之时兴,没有适而没有。"那样理学类束缚下的人的理性的束缚的情况下,个人理性的自己就变成必定。
冯梦龙所倡导传扬的秦代儒学就变成他自己个人理性的一种方法。秦代以孟子为意味着的儒学,其道德伦理袭腊的关键是“仁”学,“仁”学在某种程度上说,便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学得,认说白了“恋人”、“爱众”为指归。
而“恋人”、“爱众”便是重视人的理性存有。如:“樊迟问仁,子谓:‘恋人’”子谓:“……泛爱众,而亲仁”。这也就是《孟子?离娄下》常说的“仁者爱人”,及其《礼记?中庸》说得“智者,人也”孟子往往高度重视“仁学”就由于在他来看,
仅有仁人才可以实行礼乐制度,要不然“人而不仁,如礼何”这与冯梦龙的文艺范儿思想拥有 相同之处。冯梦龙便是借“三言”等通俗文学的写作让缺乏活力的晚明儒学栩栩如生起来,开朗起来。
明正统文艺范儿只讲客观,不说情,好像与伦理道德哲学思想,经学和社会史等在理论上没了差别,进而遭受情深意切,不与诗词争名夺利的中低层文艺范儿的挑战,因此那时候中晚期民俗文化文艺范儿思想盛行,大量发展文人学士猛烈批判正统诗论指责中的假道学,而根据儒学伦理道德文化艺术指责的方法,
重新构建以"情教"为管理中心的社会道德指责布局,发展趋势民艺价值观念和忧虑政治人生价值观的统一。冯梦龙也是想借此机会方法来完成其"情"与"理"的和睦统一。
实际到冯梦龙的"三言",其在思想上关键反映为儒家思想的"中庸思想"。“中等”是孟子及全部儒家思想在为人处世层面的总标准,在儒学管理体系中“仁”是整体的社会道德内容,“礼”是整体的职业道德,二者组成了儒学的总纲。如“子谓:‘中等谓之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有子曰:‘礼的用处,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致中和,天影响力焉,天地万物育焉”“中庸思想”在造型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的艺术美学理想化对古代中国文艺范儿发生了极为普遍而长远的危害,并已积累为中华文化深层次的审美观心理状态构造,变成集体无意识。在明代中后期社会背景包含下的冯梦龙,不经意地、主动不自觉地接纳了“中和之美”的陶冶,在“三言”这一白话文短篇小说中垦拓出一片“中和之美”的造型艺术乾坤。
可以看出,他编写、梳理“三言”的关键目的便是为了更好地“喻世”、“劝世”、“醒世”唤起大家更改世风。即如:六经国史以外,凡著作,皆小说集也,而尚理或病于晦涩,修辞或伤于藻绘,则不能触里耳而振毅力,此《醒世恒言》因此继《明言》、《通言》而作也。
冯梦龙作为一个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发展文人墨客,虽然其思想遭受了市民意识的深远影响,但基本上层面或是立在重归秦代儒学精神的观点上。在温文尔雅与情俗中间开展中和的调节。
因而,总体来说,他仍规定小说集的内容“不害于风化层,不谬于圣人,不戾于书香经史”而求“让人为贤臣,为孝子贤孙,为贤牧,为益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警世通言序》)
《醒世恒言序》云:“若夫淫谭亵语,取快一时,贻秽百世快递”。冯梦龙在那时候淫风特盛的晚明文学界发布那样的看法是弥足珍贵的,是他在温文尔雅与情俗中间开展调节的结果。这一观点在那时候就遭受大家的高度重视。
就是我的详细介绍,希望看完对你有所帮助。
冯梦龙的“三言”是什么
答1、冯梦龙的“三言”是:《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和《警世通言》。
2、《三言》原称“古今小说”,首芹本意就是包括了宋、元、明三者如毕代的作品。下百二十篇小说里,有宋、元、明三代的“小说家”话要屯有明代人用话本体写的通俗小说;有说话人、书会才人的旧本,也有文人拟作的新篇。它包罗古今,融会场也间作品和文人的创作或再创作,前人统称之为通俗小说或话本小说。
3、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橡棚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三言是指哪三言
答三言指的明代作者冯梦龙编选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作。这些作品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可以看成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另外也有作者的创作。
“三言”反映了冯梦龙极为复杂的思想,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可以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耳犹、子犹,号龙子犹、茂苑外史、顾曲散人、姑苏词奴、平平阁主人等。中国古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明朝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
冯梦龙思想上陵基虚受王守仁、李贽影响,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主张以“情教”取代“宗教”,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其家多藏书,辑有《三遂平妖传》《智囊》《广笑府》《春秋指目》《古今谭概》《墨憨斋定本传锋昌奇》等。
冯梦龙在文学创作上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冯梦龙诗集今已不存,而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中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品。
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冯梦龙百度百科-三尺燃言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冯梦龙三言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蜗牛号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