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露不一般,农村谚语总结3大特征,都是什么呢?早看早知道
时间过得真快,10月8日将正式迎来今年的寒露节气,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在每年的公历10月7日-9日之间交节。此时,太阳刚好到达黄经195度。
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都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所以,白露是干支历戌月的起始,是深秋的节令。
古人为什么要设立二十四节气?
古人在从事农事劳作的过程中发现,作物生长和太阳的角度变化息息相关,并且,太阳角度的变化,也带来寒来暑往。为了让人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也就是我们说的冬至,日影最短定为“日短至”,也就是夏至。把“春秋”两季各有昼夜时间长短相等的一天定为“春分”和“秋分”。
经过长期观察,人们发现当太阳直射点到达冬至的时候就开始往北回来了。所以,古代历法家就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作为一年的长度。
现行列入“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300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将黄道等分成24份,每份之间相隔15度。由于,是等分了24份,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国际通用的公历日期上几乎是固定的,每年相差不超过3天,从这点上来看,二十四节气又属于阳历。
二十四节气设立完之后,人们就可以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事活动,可以在两个冬至日之间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
古代历法学家可能感觉,二十四节气还不能够完全体现一年中的气候变化情况。所以,又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了七十二候。把一个节气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这里的时,就是季节,四时就是四季,岁指的是年。
寒露节气的三候分别是: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意思是说,从寒露节气开始的第一个五天,北方的天气开始变得寒冷,鸿雁列队大举南迁;寒露节气的第二个五天,深秋天气寒冷,雀鸟都销声匿迹了,海边却突然出现很多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的蛤蜊;寒露节气的最后一个五天,菊花已普遍开放了。老话“草木皆华于阳,独菊华于阴”,也是说,都有菊花因阴气而开放。
“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农民不怕寒冷,但是怕降温太快,霜来得太早。因为,温度降得太快,霜来得太早,作物还没来得及成熟,植株就枯萎了,给农民带来损失!
今年寒露不一般,“早寒露、九月寒露、寒露逢甲日”,是什么意思呢?
今年寒露是农历九月十三号,壬寅年,庚戌月,甲午日。所以,今年寒露逢甲日。
什么是甲日?
“甲日”是干支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第一位带有“甲”的日子,是旧历每旬的第一天。
今年寒露和农历九月十三是同一天,老话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甲日有雨,十天难晴”,“六甲无云,十天少雨”的说法。意思是说,九月十三这天通常会下,如果不下雨,当年的整个冬天也会干燥少雪。
但是,今年比较特别,九月十三不仅是寒露节气,还逢甲日。由于,寒露节气也是三秋大忙的季节,农民不仅要忙于收割玉米,还要播种三麦。并且,寒露时节也南方晚稻抽穗灌浆的时期。所以,这个时候刮风下雨不仅影响收割,还影响下茬作物播种以及后期收成。老话“寒露雨,烂谷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是戌月的起始。古人认为,寒露节气在戌时交节为最好,也就是晚上19点左右。并把在19点之前交节称为早寒露,之后称为晚寒露。今年白露的交节的具体时间是公历10月8日15点22分16秒,很明显今年是早寒露。
戌之前火气不尽,金气不藏,戌之后水气逐渐强旺,寒气盛行。今年是在戌时之前早寒露,意味着火不尽,就是白天和晚上温差比较大。
当然,这只是古人的一种说法而已,现在气候条件和过去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就拿今年来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冷空气都要比去年来得早。
节气在公历上比较固定,但是在农历上就相差很大了,有的年份落在八月份里,有的年份落在九月份里。老话有“九月寒露兆丰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寒露节气如果在农历八月份交节,意味着节气到了,月份还没到,到了。如果,在九月份里交节,就是节气和月份都到了。节气按规律正常到来,冬小麦等越冬作物也能正常生长,意味着是丰收之年。
当然,农谚不是预言,不能够预测明年到底是啥样,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做好相应的安排。
明年的年景如何呢?古书《地母经》中有一段话可以作为参考:
分享农谚只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古人是如何和自然相处的,这些农谚都是古人长期经验的总结,能够流传这么久,还是有定的道理在里面的。
还是哪那句话:农谚只是古人通过经验进行的总结,不是预言,不要用农谚来预测后来的天气。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