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云南民族习俗文化的特点?
1、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着25个少数民族。在民族分布上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绚丽多彩,各具特色。
3、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边疆省份,全省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3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22个少数民族使用26种语言,14个民族使用22种文字。
4、云南是全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原始宗教在云南均有,堪称中国的“宗教王国”。
贵州的地理特点与民族习俗文化?
贵州地貌的特征是地表崎岖,贵州地貌类型多为喀斯特地貌。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的主要文化特点体现在饮食文化、剪纸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和民族文化方面。
民族的文化习俗有哪些?
少数民族的习俗有:
一、藏族习俗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二、彝族习俗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前一天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三、壮族习俗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 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四、布依族习俗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五、满族习俗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 春节习俗
少数民族文化习俗?
藏族除夕那天,穿上艳丽的服装,带着假面具,用唢呐、海螺、打鼓奏乐,举行隆重的“跳神会”。
兰州民族融合的习俗文化?
兰州历史上曾经多次被汉族和少数民族交替占据,因此农业和游牧业也曾多次交替成为主导产业。明朝以后社会进入相对稳定阶段,随着大量汉族群众迁徙至此,生产方式呈现出农业为主兼顾牧业的形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民俗文化,就带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清代诗人叶礼的《兰州竹枝词十首》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各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劳动人民辛勤耕作之余,欢快地对唱花儿,是一幕多么温暖的画面!不仅如此,兰州人的饮食习俗,也充分展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
兰州人都离不开一碗牛肉面,然而这里面的牦牛肉和小麦粉,不正是农业和牧业的代表性产品吗?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民族风味餐饮了。它们给兰州人提供了抵御严寒、高海拔和干旱少雨环境以及生生不息、繁衍发展所必需的足够热量,也形成了兰州市餐饮文化特有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民族习俗范畴?
民族风俗是指一个民族在某一方面的独特生活习性或社会习惯。而且能够一直沿袭下去,虽然在没袭过程中会发生不断的变化与演变。主要包括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韩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都有哪些?
韩国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是源于中国文化。韩国人素以喜爱音乐和舞蹈而著称。韩国现代音乐大致可分为“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两种。民族音乐又可分为“雅乐”和“民俗乐”两种。韩国的舞蹈以民族舞和宫廷舞为中心,多姿多彩。韩国的戏剧起源于古代中国,主要包括假面具、木偶剧、曲艺、唱剧、话剧等5类。其中假面具又称“假面舞”,为韩国文化象征,在韩国传统戏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各民族生活文化习俗的差异表现大范?
主要体现在价值观方面,这也是文化的核心所在。
例如美国这些年来对外的文化强权主义,就体现在传播其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价值观。
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形式多样,如服饰,饮食,生活方式,文化产品等等。
离山西最近的少数民族及文化习俗?
蒙回都很近的,还有一些西北地区的少民
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
牛年习俗文化?
牛,在我国文化中是勤劳和力量的象徵,给人的最深印象是,憨厚、老实,勤劳。所以有人赞扬它:“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尽管08年发生了有人在三聚氰胺里掺对牛奶的事件来诋毁老牛,我想老牛对此一定会深恶痛绝、横眉冷对,因为孺子牛才是老牛心甘情愿、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性格。
牛,是草食性反刍家畜。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属和水牛属家畜的总称。牛具有多种用途:肉和乳可供食用,牛黄是中药药材可制多种药物,皮属工业原料;牛还可提供役力和为农业生产提供,牛的全身都是宝。有关牛的故事、典故、名词、成语可谓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我国的汉字中,只要与牛配伍的,不是带那么点牛劲,就是有那么些牛的精神,要不然就是一头货真价实的牛。“牦”、“牯”、“犊”、“犀”、“犋”等字指不同种类的牛。“牧”指放牛之地。“犁”则指牛耕地之器物。“牺牲”古意为以牛充当的祭品。脾气倔如牛的称“犟”。牛角称为“犄”。死不悔改的牛性谓之“牾”。此外,如“牡”、“物”、“特”、“牿”等字也都与牛沾点亲、带点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