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小常识 > 正文

与高司谏书

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与高司谏书,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书信鉴赏·友书·与高司谏书》注释与鉴赏

《书信鉴赏·友书·与高司谏书》注释与鉴赏

答《书信鉴赏·友书·与高司谏书》注释与鉴赏

宋·欧阳修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 某年十七时,家随州②,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③,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④,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⑤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⑥,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⑦,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⑧,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⑨,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⑩。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 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⑪,论前世事,历历可听⑫,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⑬,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⑭,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⑮,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⑯,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⑰,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⑱,是可怪也。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⑲,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山渣乎饰己不言之过⑳。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㉑;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㉒。

且希文果不贤耶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㉓,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㉔。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㉕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㉖,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耶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㉗,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㉘,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㉙,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以来㉚,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㉛。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㉜。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亩纯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㉝,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㉞,师鲁待罪㉟,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㊱,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㊲,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㊳。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㊴,亦谏臣之一效也。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B40,伏惟幸察。不宣㊶。修再拜。

[注释] ① 高司谏: 指高若讷,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山西榆次)人。官至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司谏: 谏官,掌规谏朝政缺失等。② 家随州: 欧阳修四岁丧父,叔父晔时任随州推官,跟随母亲郑氏前往投靠。随州: 今湖北随州市。③ 天圣: 宋仁宗赵祯的年号。进士及第: 考中进士。④ 未与人接: 未与社会上的人交往。⑤ 宋舍人兄弟: 指宋庠、宋祁。宋庠: 字公序,官至宰相,曾担任起居舍人之职。宋祁: 字子京,官至工部尚书。二人都有文名。⑥ 叶道卿: 即叶清臣,长洲人。官至翰林逗耐悄学士,有文名。郑天休: 即郑戬,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官至吏部侍郎、枢密副使。⑦ 卓卓: 卓越,突出。⑧ 更(gēng): 经过。⑨ 御史里行: 见习御史。高若讷曾任监察御史里行和殿中侍御史里行。⑩ 尹师鲁: 即尹洙,河南人。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博学有识,善作古文。⑪ 侃然: 刚直的样子。⑫ 历历: 分明。⑬ 范希文: 即范仲淹,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⑭ 安道: 即余靖,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以直谏著称。任右正言(谏官)时,因反对范仲淹被贬事,与尹洙、欧阳修等同时被贬,后官至工部尚书。⑮ 立朝有本末: 指在朝廷里做官秉公办事,懂得政治的要领,并把它贯彻始终。⑯ “今又”句: 指范仲淹由于谈论政事而得罪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⑰ 非辜: 无辜,无罪。⑱ 黜(chù): 贬谪。⑲ 闵: 怜悯。 ⑳ “庶乎”句: 企图掩饰自己不敢进谏的过错。㉑ “夫力”二句: 因为力量不够而不敢做,连愚蠢的人也不如。㉒ “以智”二句: 用狡猾的手段去文饰自己的过错,这就是君子中间的败类。㉓ 大理寺丞: 司法官。前行员外郎: 礼部员外郎。待制: 天章阁待制,即皇帝的顾问。㉔ 班行: 指朝臣的班次、行列,即同僚。㉕ 不贤之人: 这是反语。㉖ 耳目之官: 谏官可使皇帝了解许多事情,明辨是非,犹如皇帝的耳目,故称之为“耳目之官”。㉗ 忤意: 违背旨意。逐贤人: 贬逐贤者。㉘ 萧望之: 山东兰陵(今枣阳)人。汉宣帝时任太子太傅,宣帝临危时,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作宰相,颇有政绩,后因反对宦官把持朝政,被弘恭、石显诬陷下狱,饮毒酒而死。王章: 字仲卿,钜平(今山东宁阳)人。汉成帝时为谏议大夫、京兆尹,刚直敢言,因反对外戚王凤专权,被王凤陷害,死于狱中。㉙ 石显: 字君房。汉元帝时任中书令,权重当朝。成帝即位后,他被罢官,死于还乡途中。王凤: 字孝卿。汉成帝的舅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跋扈专权。㉚ 今皇帝: 指宋仁宗。㉛ “如曹修古”二句: 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曾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和尚书刑部员外郎。宋仁宗初即位时,刘太后临朝,曹修古遇事敢于直言,他因劾奏太后,被贬谪而死。太后崩,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赐其家钱二十万。刘越: 字子长,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官至秘书丞。直言敢谏,曾奏请刘太后还政,触犯太后而被贬。仁宗亲政时,刘越已死,追赠右司谏,赐其家钱十万。㉜ 孔道辅: 字原鲁,山东曲阜人。官至御史中丞。同范仲淹一起谏阻废郭皇后被贬。至景祐二年(1035年)起用孔道辅为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擢(zhuó)用: 提拔重用。 ㉝ 御史台: 掌管监察、弹劾的官署。榜: 通告。㉞ 安道贬官: 范仲淹被贬,余安道上书谏阻,因而落职监筠州(今四川筠连)酒税。㉟ 师鲁待罪: 范仲淹被贬,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尹洙上奏曰:“仲淹忠亮有素,臣与之义兼师友,则是仲淹之党也。今仲淹以朋党被罪,臣不可苟免。”宰相怒,落校勘,复为掌书记,监唐州(今河南唐河)酒税。待罪: 等待处分。㊱ “《春秋》之法”二句: 《春秋》的准则,对于贤能的人求全责备。㊲ 区区: 这里是诚恳的意思。㊳ 朋邪之人: 和奸邪结为朋党的人。㊴ 释然: 明白,了解。㊵ 布: 陈述。区区: 自谦词,即微不足道的意思。㊶ 不宣: 言不尽意。

[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累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早年支持范仲淹,积极参加政治改革。主张诗文应该关心现实,对宋初以来的浮艳文风表示不满,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纡徐委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流畅自然,词风婉丽,得南唐冯延巳之衣钵。后人辑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鉴赏]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时任开封知府的范仲淹与当权宰相吕夷简发生正面冲突。范要求改革,指陈时政,矛头对准大权在握的吕,而吕则反诬范“越职言事,离间君臣”。范由是被贬。此事顿在朝中引起轩然 *** 。朝臣们纷纷论救,欧阳修的好友尹洙甚至表示“愿从(范)降黜”。使欧阳修尤不能容忍的是左司谏高若讷非但不救,还对范有微言。欧激于义愤,严词厉色地写下这封信。信一改欧文一向纡徐委备、平易明丽的风格,将自己的凛凛正气和激迫慨然之情,一泻于辞。文风棱角峭厉,略无委屈含蓄之致。说到高若讷的人品,则有“君子之贼也”的定论;说到高的官品,则骂高虽身为谏官,却“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说到自己愿与范仲淹共同蒙冤的决心,则有“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在政治斗争复杂的宋朝,写下这样的言辞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文中或层层递进,对高的嘴脸进行描画;或援古论今,以为佐证,显出高的言行之卑劣。欧公深明攻击文字的缓急、擒纵之法,直使高若讷无地自容。

与高司谏书的作品赏析

答《与高司谏书》一文,作者通过层层铺排对比,直接戳穿高司谏虚伪、谄媚的面皮,言辞激烈而理据充足,是书信体议论文的典范作品。

一、反话正说,直砭肌骨。开篇一段,欧阳修以他对高司谏的耳闻传言展开叙事,写出他的“三疑”。一疑其文名不彰,“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其人虽列进士及第榜,但在欧阳修眼里,不过默默无闻辈。二疑其品节问题。欧阳修坦言他从朋友那里对高司谏的了解,是“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在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论据,“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谏,却“俯仰默默,无异众人”,岂可不疑?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断近乎有误,几乎已认定高司谏为人人可爱的真君子了。因为高司谏“侃然正色”“无一谬说”的表现,作者虽有疑虑,但内心已倾向于认为高司谏是真正的君子了。十四年里而存三疑,作者铺叙不可谓不丰厚曲折,然至此笔触一转,“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书信里直陈其言,毫无遮掩矫饰,言辞之犀利,语锋之尖锐,充分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情义激愤的慨然之态。而欲言其弊却先存疑,波澜曲折,层层蓄势,反话正说,笔触激荡,大有针砭肌骨的锋利。

二、对比叙事,戳其贼貌。与其说欧阳修对范仲淹充满同情之心,不如说欧阳修在心底潜隐着“猩猩相惜”之意。范仲淹“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这段判词,显示出欧阳修对范仲淹的推重与赏识。正直之人反遭贬黜,刚直本性不得伸展,这已使有识者愤恨不已;而小人者如高司谏之流,却要翻白为黑,落井下石,推波助澜,助纣为虐,更令人激愤不平。欧阳修以人之改裤模常情来推断,庸人惜身核缓自保,无可厚非;但卑鄙如高司谏者,却要“昂然自得,了无愧畏”,诋毁贤能,以其为己能,那就是“君子之贼”了。欧文层层推理,婉曲中显现出绵长透辟的说理风格,让人无可辩驳,无可回避。在事理对比中,人格与品节的高下、尊卑,道义与情感的价值评判,真实与虚假的对比取向,都已昭然若揭、历历分明。作者在文中活画出高司谏媚骨十足、颠倒黑白的丑态和贼貌。

三、穷究其理,无可遁形。欧阳修绵长深厚的说理论证风格还表现在他能够将道理条分缕析,于细微处见出奇崛笔力。他依理说事,直言范仲淹正直的操守与超群的才具,并以此来反责高司谏:“倘使范仲淹能力不及,品节不当,却能在朝为官多年,你身为朝廷谏官,岂不有失职之实?而当其为皇帝‘骤用’之际并无谏讽之语,一旦官事颓败,却又刻意纯埋逐贤,不正是谄媚权贵以自保、诋毁贤人以自高吗?”欧阳修义正词严,理据充分,透辟深邃,极尽论说家义理、考据风范,让对方无可遁形,真相毕露。

这篇文章采用层层说理的论证方法,先从时间的纵向角度叙事,虚写高司谏正直秉性,却以实写来揭穿其虚伪本性,前后文顿显跌宕之姿,行文灵活多变;后以横向对比凸显范文正与高司谏人格的高下,比较中杂有浓浓的批判精神;最后层层剥茧,依情循理,对高司谏的丑陋与卑劣行径予以痛击,从而使说理呈现出睿智锋利的光芒,真正收到了有的放矢、针针见血的论证效果。从语言风格上讲,欧阳修褒贬分明,直言不讳,把他的喜怒爱憎情感毫无遮拦地加以表述,情愤激越,体现了一代文豪不存芥蒂的畅达胸怀和硬朗豪迈的气节风骨。

与高司谏书原文及翻译

答欧阳修《与高司谏书》原文|注释|赏析|译文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隧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1。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2,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3。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4。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5。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6。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7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言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8。噫,持此辨以示人,熟不爱之9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10。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11。足下诋诮希文为羡毕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12,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13,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14。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能责人之必能15。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16。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17。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18;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19。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20;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21。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22,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23。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何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基兄;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24。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搏派袭祸而不诔,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25。今希文与孔辅,皆自谏诤擢用26。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27。是可言者惟诔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28。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29,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诔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诔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30。《春秋》之法,责贤者备31。今某区区犹望足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32。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33。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效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弘4,伏惟幸察。不宣35。修再拜。

【注释】1家随州:欧阳修四岁丧父,母郑氏带他投奔叔父随州推官欧阳晔,定居于随州(今湖北随县)。进士及第榜:考中进士的名单。2未与人接:未与社会名流交往。3宋舍人兄弟:指宋庠、宋祁兄弟。《宋吏》本传称“祁兄弟皆以文学显。”叶道卿:叶清臣,字道卿,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宋史》本传称他“善属文”。郑天休:郑戬,字天休,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宋史》本传称他“以属辞知名。”按四人与高若讷同为天圣二年(1024)进士。得人:指天圣二年进士考试录取了很多人才。4厕其间:参与其中,列名其中。5更(geng):经历。里行:官名,唐置,宋承之,非正官,无定员。6尹师鲁:即尹洙。贤否(pi丕):好坏。7言事之官:指谏官,掌弹劾纠察之权。俯仰:凡事随人,没有主见。8侃然正色:刚直严肃。侃然,耿直貌。9“持此辩”二句:意谓高若纳以如此雄辩的言论出现在人们面前,谁能不敬佩他呢10推其实迹而较之:以高若纳的实际行为和他的言论相比较。11范希文:即范仲淹。安道: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当时任集贤校理。12立朝:处理朝政。本末:树木的根和梢,此指光明磊落、政绩赫然。13以言事触宰相得罪:景佑三年(1036),范仲淹上《百官图》,斥责宰相吕夷简任用私人,又论迁都事与吕不合,上四论讥指时政,且说“恐今日亦有张禹坏陛下家法”,吕大怒,二人交章对诉。范由此获罪,落职知饶州。14非辜:无罪。黜:贬斥。15禀:承受。16闵足下之不能:怜悯你不敢直谏的卑微心理。闵,同“悯”。17便(pian骈)毁:随言诋毁。《论语·季氏》:“友便佞。”郑注:“便,辩也。”18“力所不敢为”二句:意指有能力去做,还不如没有能力做的愚人。“愚者之不逮”是“不逮愚者”的倒装。19文(wen问):掩饰。20“自三四年来”几句:天圣七年(1029),范仲淹任大理寺丞时,因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明道二年(1033),召拜右司谏。景佑二年二月,范仲淹由苏州知州迁官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同年十一月,因言事为吕夷简所忌,调任开封府。“三四年”指擢升之速,并非准确数字。前行:唐宋时六部分为前行、中行、后行三等,兵、吏二部及左右司为前行。前行员外郎,指范仲淹任吏部员外郎事。班行:指朝廷上同列的官员。21骤用:破格提升。不贤之人:这是承前“希文果不贤邪”而言,并非真的说范仲淹“不贤”。22聪明有所未尽:言指宋仁宗观察不够周到。听觉灵敏叫聪,视觉灵敏叫明。23耳目之官:谏官负责纠察官吏,是皇帝的耳目。24忤意:违背意志,此有恼怒之意。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今山东峄县)人。汉宣帝临终时,以太子太傅受遗诏辅幼主(元帝),领尚书事。后因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为中书令,被诬下狱,饮鸩自杀。王章:字仲卿,巨平(今山东泰安县)人。汉元帝时任左曹中郎将,因反对石显被罢官;成帝时任京兆令,时外戚大将军王凤专权,王章上奏章言王凤不可任用,被诬下狱,死于狱中。25今皇帝:指宋仁宗赵祯。曹修古:字述之,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县)人,曾任监察御史。《宋史》本传说他“立朝慷慨有风节,当太后临朝,权幸用事,人人顾望畏忌,而修古遇事辄言,无所回挠”。仁宗亲政时,曹修古已死,“帝思修古忠,特赠右谏议大夫。”刘越:字子长,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曾任秘书丞,仁宗亲政时刘越已死,赠官右司谏。26今希文与孔道辅皆用自谏诤擢用: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吕夷简助成仁宗废郭后,御史中垂孔道辅率谏官范仲淹等十人伏阙谏阻得罪,孔贬知泰州,范贬知睦州。至景佑二年(1035),复擢用孔道辅为龙图阁直学士,范仲淹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事。27“御史台榜朝堂”二句:景佑三年,范仲淹与吕夷简交章互诉时,吕攻击范“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后御史韩渎迎合吕夷简,“范仲淹朋党榜朝堂,戒百官越职言事者。从之。”当时范仲淹不是谏官,却屡次讥讽时政,故目为“越职言事。”28“便当去之”二句:意为高若纳应该辞职,以免妨碍能够胜任谏官职务的人出任谏官。29安道贬官:余靖因发表反对贬谪范仲淹的言论,贬为监筠州酒税。师鲁待罪:尹洙义愤填膺地自告是范仲淹之党,因当时尚未处理,故称“待罪”,后贬为监郢州酒税。30“书在史册”三句:意为高若纳的行为,将来载入史籍,会成为宋朝的耻辱。31《春秋》之法,责贤者备:意谓孔子作《春秋》的义理,在于对贤者要求高,多所责难。32绝:断绝关系。33朋邪之人:与坏人结党之人。意为如果高若讷仍然认为范仲淹是坏人,则自己就正属于坏人的“朋党”。因吕夷简等人攻击范仲淹等革新人士是“朋党”,所以用这句反讥。34辄:特。布区区:陈述个人的看法。35不宣:意谓言不尽意。

【今译】我恭敬地向司谏大人陈述己见。我十七岁那年,家居随州,从天圣二年的进士及第榜上,第一次看到您的名字。当时我还年轻,没机会同名人交往,加之又住在远离京城的僻壤,只听说与您同中进士的宋舍人兄弟、叶道卿、郑天休等人都是斐声文坛的人士,所以公认那年考试录取了人才。但是,您虽列名其中,却惟独没有让人称道之处;我由此对您产生怀疑,不知您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在以后的十一年中,我虽去京城两次,但您已升任御史里行,使我无缘见您,只能常向我的至友尹师鲁询问您的好坏。师鲁称您人品正直,学问渊博,是位君子。但我仍存有疑问。正直的人是不会使他屈服的,有学问的人定能辨别是非,既有不可屈服的气节,又具辨别是非的聪明,加之谏官的责任在身,却凡事随人,毫无主见,同凡夫俗子有何差别,这难道果真是贤人所为吗这不能不使我存有疑问啊。

自您升任司谏后,我才得以与您相识。您耿直严厉,评说前代事件,陈述得条条在理;褒贬是非,尽现真知卓见。啊!把这些观点表白于众人,何人不爱呢就是我,也因此猜想您是真正的君子。

我和您从仅闻其名到相识,共十四年之久,三次对您产生疑问。如今,把您的实际行为同平时的言语比较后可以断定,您并不是真正的君子。

前几天,在范希文被贬官后,我在余安道家中见到了您,听到您责骂范希文的为人。我刚听到您这些话时,怀疑你是在开玩笑。后见到尹师鲁,他也说您非难范希文的所做所为,我的疑问才得到答案。范希文一生刚豪正气,好学博古通今,处理政务光明磊落,政绩赫然,这是天下人所公认的;如今,因抒发己见触犯宰相而获罪。您既不为他的清白辨解,又畏惧有识之人责难自己,便跟着别人诋毁他,认为他应该罢黜,这实在是怪事一桩。

人的品性,有刚强果敢与懦弱之分,此乃天赋,不可硬求;即使圣人也不以别人不能做到的要求他一定做到。如今,您上有老母,又珍惜自己的官位,畏惧饥寒,留恋利禄,不敢有任何言行顶触宰相,怕因此遭遇刑罚,这是凡人之常理。可对于您,就只能算一个不称职的谏官。即使朝廷上的君子们,也只会怜悯您,而不会强求您去办您无法做的事。遗憾的是,您自己反而意气昂扬,自命不凡,毫无羞愧畏惧之色,随意中伤贤士范希文,说他当贬,不如说是为了掩盖自己不敢进言之过。能力低而不敢为之,是愚昧的人能力不够;把智能用来遮掩自己的过错,这是君子中的盗贼。

况且,范希文真的没有贤能吗这三、四年中,由大理寺丞被提升为吏部员外郎;担任天景阁待制期间,皇帝每天向他询问各种事情,如今朝廷同列官员中有谁能同他相比。这难道是皇上偶然重用不贤之人吗皇帝对不贤之人以为贤人,那是对他了解不够,您身负司谏之职,负责纠察官吏,当不贤之人被任用时,你为何不向皇帝辨解他的不贤,而一直保持沉默现在他失意了,你又随着别人诋毁他。如果范希文真的具有贤能,那么,现在皇帝与宰相因他触犯自己的意志而驱逐有贤能之人,您必须表述自己的意见。可见,您承认范希文有贤能,会有人责备您;您不承认他有贤能,也会有人责备您。您的罪过大概就在于始终保持沉默。

忆往昔,西汉末年杀害肖望之、王章二人,料想当时的议论,肯定不会明说是杀害了贤人,而且会将石显、王凤视为忠臣,肖望之、王章则因不贤遭到惩罚。如今,您还认为石显、王凤真的是忠臣吗而肖望之、王章又真的不贤吗当时虽有谏官,但他们肯定不会说自己因惧风险而不敢谏阻,而肯定会说肖望之、王章罪当诛杀,不值得谏阻。如今,您认为真的该杀吗这只能欺骗一时之人,却欺骗不了后世之人啊。现在,您又想欺骗今天的人,难道不怕后世之人是欺骗不了的吗况且,今天的人也是不能欺骗的啊!

如今的皇帝自即位后,能够提拔任用谏官,接受和合理的意见。比如曹修古和刘越,人虽已死,却仍受到褒奖;今天的范希文与孔道辅同样是由谏官提升起来的。您有幸生于这样的时代,遇到这种善于纳谏的圣明皇帝,您还不敢站出来说话,这又是为什么呢前几天,又听说御史台在朝堂张榜,告戒百官不准越职言事,可见只有谏官能说话了。如果您也不开口,这天下便无能说话之人了。您身在谏官之位却不开口,就应速速离开谏官之位,以免妨碍能胜任此职的人出任。昨天,余安道又被贬官,尹师鲁也正在等侯处理,而您却还有脸回来见同仁,在朝廷上走出走进自称谏官,可见您已经不知道人世间尚有让人羞耻的事情,遗憾的是,朝中出了事,谏官不敢出来说话,却叫别人去说话,这件事写在史书上,以后为朝廷留下耻辱的,正是您。

《春秋》的义理,对贤德之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今我仅仅希望您说一句话,是不忍心这样同您断绝关系而不依据贤能之人的标准来要求您。如果您仍认为范希文属不贤之辈,应当驱逐,那么,我今天说的这些话,实属范希文的同党。请您直接把这封信送到朝堂,让朝廷指责我的罪过并惩罚我,让天下所有的人都明明白白的知晓范希文这个人实应驱逐,这可是您作谏官的一件“功劳”啊。

前几天,您在余安道家叫我去商议范希文的事情,因当时有其他客人在坐,我不便尽述衷情,所以特意写这封信陈述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万望见谅。言不尽意。欧阳修敬上。

【集评】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此石守道四贤一不肖之诗所由作也。棱角峭历,略无委曲,愤激于中,有不能遏抑者耶。而欧公亦贬斥矣。公是年只三十岁,气盛故言言愤激,不暇含蓄。”

宋·蔡襄《四贤一不肖诗》:“累幅长书快幽愤,一奏司谏心无疑。”

宋·黄庭坚《跋欧阳公红梨花诗》:“观欧阳文忠公在馆阁时《与高司谏书》语气,可以折冲万里。”

陈兆仑《欧文选集》:“高司谏一书,发之最激,而亦不掩其往复百折之常度。”

【总案】景佑年间,吕夷简以老病在相位日久,政事多废驰,因循守旧,不思振治,任人唯亲,同有志改革者时有矛盾。景佑三年,范仲淹上《百官图》,提出近臣进退,不宜全出之宰相,触怒了吕夷简,不久,两人又因建都一事再生冲突,范又进“四论”讥评时政,指责吕夷简;吕遂攻击范“越职言事,离间君臣,引用朋党”,并以辞相职要挟。范因而被贬为饶州知州。_为此,朝臣纷纷论救,而朝廷规定,非谏官不得越职言事。身为左司谏的高若纳不仅含糊不言,且在余靖家诋毁范仲淹。欧阳修出于义愤,写出本文。文章议论风发,鞭辞入里,足见作者刚正不阿、义正辞严、气势充足、逐层揭露,且语语击中对方要害,使阿谀尸位之徒无地自容。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欧阳修》原文与赏析

答欧阳修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春思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作《与高司谏书》,为遭贬的范仲淹鸣不平。高司谏(名若讷)将此书呈送朝廷,于是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欧阳修于十月江行抵达贬所任职。第二年春,谢伯初(时官河南许州法曹参军)寄诗安慰他,他写了这首歌行作为回答。

开头四句描写西湖暮春景色。原注: “西湖者,大缓纤许昌胜地也。”用以区别著名的杭州西湖。作者于二月写这首诗,但他是在三月才到许州去续娶的,因此,这种描写或是作者想象,或是得自传闻。他把许昌西湖描写得十分美丽:湖水比染过的还要绿,繁花似锦,到了暮春,落花委地,不可挽留,春风吹来,花瓣还在飞散,这样渲染,是为了同夷陵的春天形成对比,即诗尾说的“异乡物态与人殊”。

“参军”四句,是作者对好友谢法曹的答谢,交待寄诗的原委。作者在“白发”句后有注: “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这就说明“参军”二句的依据。这当中的“愁”字,是指谢法曹的愁,他一愁春之将归,二愁友之远贬,难以相聚。实则这“愁”笼罩着全篇,是作者情绪的写照。“天涯万里人”是作者自称。夷陵对京城来说,既非“天涯”,亦无“万里”,这只是作者遭贬后心理上的感觉。他在《戏答元珍》中说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也是以夷陵为“天涯”的。这里就含有作者的愁闷在内。

“万里”四句,写夷陵的春日景色。“万里春思”,指谢法曹的“春思”。作者贬至夷陵,由于愁绪满怀,似乎已经忘记了春天,经友人提醒才感觉到春天已至,你看;冬天的雪已消融,门外的群山显露出青翠之色,长江两岸鲜花盛开,在阳光下尤为艳丽。这春景是经友人提醒才突然感觉到的,故有惊奇之态。

最后四句写夷陵生活的落寞。作者采用对比手法,把自己在春天里的不同感受写了出来:少年时无忧无虑,以诗酒迎接春天,如今逢春,却是愁绪满怀,满头白发了。(这时作者才三十一岁,头白滚仿之说当系夸张)况且对这里的春天(实际上是指一切)是如此的陌生,只有东风还有相识之感。

欧阳修在哪拿《六一诗话》中对这首诗曾有过说明: “闽人有谢伯初者,字景山,当天圣、景祐间,以诗知名。余谪夷陵时,景山方为许州法曹,以长韵见寄,颇多佳句。有云: ‘长官衫色江波绿,学士文华蜀锦张。’余答云: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盖景山诗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故余以此戏之也。”本诗通篇都以春愁立意,围绕着“愁”字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感情深挚,语言浅白,始终以推心置腹的谈话口吻,读来荡气回肠,具有欧诗清新雄健的特点。

与高司谏书的作者简介

答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中进士,初任西京留守推官,与尹洙、梅尧臣交游,以诗唱和。后入朝任馆阁校勘,因指责谏官高若讷,被贬为夷陵纯猛县令、乾德县令,又复任馆阁校勘,轮厅进集贤校理、知谏院,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因事被贬滁州,又被贬扬州、颍州、开封府。后来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又出任枢密副使、参知事先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以“太子少师”退位,在颍州(今属安徽阜阳)去世,谥号文忠。有《欧阳文忠公集》。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他的文学成就以散文最高,影响也最大。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做桐桥动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他不仅能够从实际出发,提出平实的散文理论,而且又以造诣很高的创作实绩,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欧阳修代表作

答欧阳修的代表作品有:《醉翁亭记》、《鸣蝉赋》、《秋声赋》、《与高司谏书》、《卖油翁》、《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培铅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文学成就

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例如《醉翁亭记》的开头一段,语言平易晓畅,晶莹秀润,既简洁凝练又圆融轻快,毫无滞涩窘迫之感。

深沉的感慨和精当的议论都出之以亩做委婉含蓄的语气,娓娓而迅中衡谈,纡徐有致。这种平易近人的文风显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后宋代散文的发展历程就证明了这一点。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与高司谏书。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蜗牛号的其他内容。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海参豆花,海参豆花是哪个地方的菜?海参豆花的做法是什么?

下一篇: 乌鸡白凤丸的功效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