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汪曾祺受戒,以下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
《受戒》赏析
![《受戒》赏析](/uploads/imgages/?K8ksyUm1fdzQ9bR/+rOOSY8bul9s7X82bwIA.jpg)
答本赏析主要围绕三个方向阐述:主题思想、叙事方法和文本特点。
一、认识作家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曾就读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文人士大夫”,“平淡中见深邃”是其文风最大特点。他的创作风格受到沈从文较大影响,他们在对于文学、对于人性的审美上,存在共通的地方。
二、作品背景
《受戒》是汪曾祺的小说代表作,也可以说是其成名作。当时处于19世纪80年代,受社会环境影响,其发表过程算是一段文坛佳话。可以说,当时决定发表此文的手嫌李编辑对艺术的忠诚,胜过了对于自身前途的担心。
作品问世以后,引起了较大反响。其题材和风格的地域化,成了鲜明的特点。故土,是作家可以受用终生的养料来源。
三、 主题探讨
这篇小说表达的是“毕枣手人性之美”,准确地说,是“淳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首先是风景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美得纯粹。
其次,是人美。文中的人真实、不做作、满身人间烟火气。
再次,是事美。这三种美在小说中是完完全全交融在一起——美丽的风景里,美好的人,在做美妙的事情。
所以说,本小说是“一篇徐徐展开的风俗画”。人的美,是最核心的部分。这里的人性之美,指的是淳朴的人性,不消极、不阴暗、不压抑、不扭曲、不做作的健康的人性。
四、叙事手法
本小说在当时的社会带有开创性,它开创了小说散文化,对于后来的新时期中国先锋文化作出了一个启示和引领。
小说在叙事方法和故事结构上非常散。具体地说,就是他淡化了情节结构,融入了一些传统的绘画的技法,在语言行文上,也是有意识地进行诗意的建构,重视诗情画意的氛围营造。
五、语言风格
本小说的语言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字眼,也没有任何词藻的堆砌,非常之清新自然,没有任何刻意地雕饰,是真正的“好文字”。
何为好文字?一是精确,二是简练。越是平常的段落越难写得出色,就像烹饪普通小菜,是最能考验厨师功力的。汪曾祺老先生就是这样的“厨艺高手岩键”,他的文字看似简单俗白,但总是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人物的特点,表达主旨与思想。
其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有江南水乡的乡土气息,同时又没有受到地域方言的限制,读起来顺畅自然,不失典雅。
(内容均摘自鳕狐读书营胡老师的分享)
那庙·那人·那水 ——汪曾祺《受戒》赏析
答 《受戒》顾名思义,讲的是一个和尚的故事。小说一开篇就交代了,“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这个地方的和尚有点怪。首先,他的家乡不叫“出家”叫“当和尚”,和尚被当做一种可以从事的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腊哗因为明海在家排行老四,没有多余的田给他耕种了,所以他娘就决定让他跟舅舅去当和尚。其次,当和尚也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二是可以攒钱。攒钱干嘛呢?娶媳妇。呵,新鲜了,和尚也能娶媳妇。二师父仁海就是有老婆的,三师父仁渡也有相好的,据说还不止一个。大师父仁山倒是没有“色欲”,他的特点概括起来就俩字“黄,胖”。
明海待着的庙里叫荸荠庵,大者为庙,小者为庵。所以荸荠庵并不大,人口简单,一共六个人。连明海在内,五个和尚。荸荠庵挺有意思的。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闲来无事就打打牌,偶尔接接法事,年下还可杀猪解解馋。和尚杀猪跟普通人家不同,和尚杀猪得念往生咒裤禅“一切胎生、卵生、息生,来从虚空来,还归虚空去,往生再世,皆当欢喜。南无阿弥陀佛!”汪曾祺一向推崇老庄无为平和的人生信条,讲究随遇而安。于《受戒》中如此不守常规的和尚,汪曾祺并没有半点嘲笑和挖苦。相反,他认为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并给予赞扬和肯定。
汪曾祺向往男耕女织,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怀念羞涩平淡简简单单的初恋。而小英子及其一家就满足了汪曾祺的所有幻想。小英子的家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住所: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颗大桑树,一个菜园子,门里是一个很宽的院子,有牛屋、猪圈、鸡窠、鸭栏。院子种了好多花,夏风一吹,那可真是,又香又美。赵大伯田场上农活样样精通,也不咳嗽、不腰疼、结结实实像一棵榆树。赵大娘精神的出奇,俩眼还是清亮的,分明就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这样的生活真谓是陶渊明笔下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了。
英子活泼可爱,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他觉得心里痒痒的。两人纯净的都可以掐出水了。明海和英子的对话很多,基本上是一问一答,英子问,明海答。英子任性直爽,明海如水般的性格却能无条件包容她。最后出现的一段对话是这样子的:
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好,不当。”“你也不要当沙弥尾!”“好,不当。”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的大大的。“你说话呀!”明子说:“嗯。”“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明子大声地说:“要!”“你喊什么!”明子小小声说“要——!”“快点划!”
情窦初开的爱情就像作者笔下的风景一样清新又甜美。
汪曾祺对农业大文化有选择的自觉与不自觉的依恋。他的美学观点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雅,所谓的雅就是正,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冷不热,胡局尘刚刚好。作品外的汪曾祺追求中庸之美,正如文中那一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一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他不止一次说过自己善于“随遇而安”,“随遇而安”和“逆来顺受”不同,逆来顺受是“避世”,随遇而安则是对社会采用“融”的态度,如水一般的“入”。力求在自身和社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汪曾祺不愿意把自己的某种目的和倾向带入到作品之中,《受戒》却有意无意的承载了汪曾祺背后真实的那个“我”的精神寄托。他抒写情感非常克制,尽力将笔力放在营造气氛上。《受戒》故事的发生没有具体时间,没有具体地点,倒是作者心中的一个世外桃源,一幅如诗如画清新秀美的江南水乡图。
论汪曾祺《受戒》的艺术特色
答
《受戒》是作家汪曾祺十七岁那年,抗战爆发时,避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住了几个月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最早曾以《庙与僧》为题在上海《大公报》发表,1980年才重新写成了《受戒》。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才酿成醇美清新的《受戒》。汪曾祺把《受戒御码》当成一个梦来写,因为这是一个永远已逝的梦,也是梦想。他肯定合理、正当、健康的世俗欲望,相信人生的意义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受戒》里所写的场景及思想内涵几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无法实现的,这形成了与现实相反的清新脱俗感。作品中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
一、 简单清新的故事情节
小说没有什么特殊的故事情节,作者将散文笔调和诗歌的意境营造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以纯朴淡雅的语言、自然洒脱的笔调,诗意的平铺直叙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子西走英子的初恋被作者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如梦,文中还插入了大量的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在小说中的人们包括和尚们看来,做和尚和种地、经商、做工一样,不过是一种职业,并不把和尚看作是一种异常的事件。菩提庵(叫讹为荸荠庵)的和尚们,也和常人一样,娶妻生子、赌钱吃荤,率性随意的生活。对待佛事,也只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明子当小和尚很自由自在,老往邻居小英子家跑。两小无猜,性格都纯朴可爱、乐观开朗。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共同劳动中萌发了朦胧的爱情。尤其是小英子,个性活泼,一天到晚叽叽呱呱像个喜鹊,对爱情大胆追求,她明知道明子是去做和尚的,但却没怎么避讳她让明子画石榴花、栀子花等绣花的模板,两人在一起裁秧、车高田水、薅头遍草、割稻子、打场子、捋荸荠、在芦苇荡里划船。要明子将来不要做方丈,“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作者对小和尚明子和英子的纯真热烈的爱情,做了细腻的诗意描绘,表达了由衷地赞美之情,充分肯定了佛门子弟一对小儿女的这种普通人的感情、欲望。可见在汪曾祺的小说里并不讲究奇与险,也不需要太多的起承转合、花头技巧,小说不需要什么爱恨情仇离合悲欢,读者却能从他那平淡简洁、洗净铅华的文字中间,去领会出旧时底层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并从中感悟世态人情,和他那颗悲天悯人的乐观情怀。
二、诗意自然的风格特色
受戒》中的景物环境描写表现了意境美,具有一种清新独特的田园抒情风格,有点像“陶渊明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由于《受戒》在文体风格上,追求小说与散文、诗歌的融合,淡化情节和人物性格心理文中有 几处画面的描写使情寓景中,情景合一。,明 子看到英子走后的一串脚印,而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 的心搞乱了。可能一串脚印留不下什么,但当读者处于明子 的位置,看到心爱的人拎着篮子离去的背影,步步远走,最 后消失在远方,从背影歼拆橡到模糊到一个点,到消失,能让人想 念的仅仅是松软泥土上的一串脚印……这似乎是一个电影的 片段,让我们深入其中,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小说的最后“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透出一种率真美好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人内心的生命活力得到了完全的释放,生命处在一种完全的自由自在中,与自然在内在上达到了完全的和谐之美。
三、风俗化的语言风格
受戒》是以汪曾祺的故乡苏北水乡为背景,《受戒》中语言表现出风俗化、口语化和美文化,使小说的地方色彩更加浓厚:
文中 描写荸荠庵和和尚们时用了具有地方风俗化的语言。介绍荸 荠庵时,门上的对联是“一花一世界,三藐三氏旁菩提”这正是 和尚念经的佛语,而三师傅仁渡唱情歌时,还唱了安徽情 歌,具有更加浓郁的风俗化。口语化体现在人物的对话中, 例如:“要死了,儿子!”“ⅹ妈妈的,又输了”
作者没有任何避讳,而是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 征,也是对人性“真”的体现。美文化从最后一段看得最明 显,“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颇有宋词的 味道。
《受戒》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表现一种人性美,人性的善是世间最美的音符,是世间生命的精髓,这种美没有国界,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男女、平凡人和佛家弟子的限制,是人就会对生活有需求,对世俗有渴望。《受戒》中的荒唐故事是美,是人性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正如汪曾祺在文章写成之后所说的:“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汪曾祺的散文化特点 --《受戒》
答汪曾祺的小说在结构上, 具有较强的散文特征 ,结构零散,注重对人情的描摹、淡化情节。它不似小说,但又保存小说的特征,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 。
在《受戒》这篇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一个叫明海的小和尚与船家的女儿小英子的爱情故事。在本文中,开头简单地叙述“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来描述他出家的情形,下一段直接跳转到介绍庵赵庄。在介绍庵赵庄时,汪曾祺也是 只介绍了庵赵滚基庄名字的由来,没有用大源谨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叙述庵赵庄。这些都是汪曾祺的这部小说《受戒》故事情节淡化的表现。
《受戒》里着重描写围绕着明海,小英子,以及明海师兄们的风土人情。最典型的当属明海的舅舅这个人物,形象生动,有趣。随着汪曾祺的笔墨走,在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时而埋头伏案,时而跳着吟唱,时而趟胸露乳多样化的他。在汪曾祺的笔下,有食色,有男女,有民风,有民俗,语言生动活泼,以及对民间文化的天然亲和,这都让我们对《受戒》的风土人情倍感亲切。
说到汪曾祺的小说《受戒》故事情节淡化的表现和对人情的重点描摹, 《受戒》的最大特色便是“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特征 。它并不像小说那般在介绍完庵赵庄的名字由来时,用空间和时间顺序来描写庵赵庄的环境,以及与庵赵庄有关的人和事。反而直接叙述明海家的情况,把庵赵庄的环境放到明海在去当和尚的水路的后面。就像是看到海市蜃楼,正当欣赏着它的美时,忽而不见,让人感到失落,等在另一处看到真景时,让你心喜的同时又感到震惊。文中类似裂亏的这样的结构还有很多,从这些就可以看出《受戒》的结构零散,但却又不失违和感,这便是散文的魅力。
汪曾祺在《受戒》这里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写作心态。他苦心经营的不是结构的严谨,恰恰是结构的“随便”。
点评:汪曾祺小说创作秉承的创作观念是:“我追求的不是深刻,是和谐。”这篇 文章 直接抓出“散文化指什么”这样的要点,表述很清晰,没有含混。
相信关于汪曾祺受戒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蜗牛号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