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真实的玄奘晚年有多惨(西游记在清朝是禁书吗)

大家好,本篇文章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相信很多人对真实的玄奘晚年有多惨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真实的玄奘晚年有多惨以及西游记在清朝是禁书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唐玄奘晚年真的被打压了吗?他的晚年都做了什么事情?2、唐僧玄奘并非御弟,他的晚年有多么的让人唏嘘?

唐玄奘晚年真的被打压了吗?他的晚年都做了什么事情?

麟德元年(664年)春天,玄奘圆寂。“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送葬时,“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百万余人”。与民间相比,官方的表示却是寥寥。唐高宗李治的神情尽管哀伤,但真正给出的待遇并不高。只是报销丧葬经费,允许僧尼吊丧,妥善保护经书。

相比于以前去世的其他高僧,玄奘未获追赠、追谥,更没有一个官员参加他的葬礼。如果李治真的很认可玄奘,这些荣誉应该一项不少。而且他的长子李显也应该去参加葬礼,因为李显名义上是玄奘的弟子。

玄奘作为一个得道高僧,又是有“留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取经归来后,曾经得到唐太宗的优待与支持。唐太宗甚至两次请求玄奘还俗,帮自己分忧朝政,都被婉言谢绝。

李治曾经为玄奘写过《述圣记》,慈恩寺落成后他还下令以玄奘为上座。李治既然对玄奘如此礼遇,为什么玄奘死后他却是这番态度?

唐太宗第一次见玄奘后便对他大加点赞。长孙无忌、褚遂良也紧跟唐太宗的脚步,推崇玄奘,表达了对玄奘的高度认可。为安置玄奘从天竺带回的佛经、舍利、佛像而建的大雁塔落成后。塔南立起两块碑,碑文内容都出自实力派人物唐太宗与李治。而提笔书写的正是褚遂良。

永徽五年(654年)五月,尚药奉御吕才著书立说,攻击玄奘及其弟子,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此事给玄奘带来很大的压力。他的弟子明白他的处境,致书宰相于志宁,渴望得到帮助。

于志宁知道事情的原委后,决定出手相助,吕才这才收敛了很多,不敢再大肆渲染。直到后来吕才与玄奘辩论失败,事情方彻底结束。

唐太宗晚年身体不好,自知阳寿将尽,而佛教又很强调因果报应。玄奘的归国正好迎合了唐太宗的需要,因此常常被请入宫当面求教。长孙无忌、褚遂良一派看中了这点,便经常力挺玄奘。为的是迎合唐太宗的喜好。只要在唐太宗驾崩前把他伺候得舒舒服服,自己未来辅政大臣的位置就稳了。

玄奘跟长孙无忌等人来往过多,在回国前十年倒是好事,可在后十年就相反了。随着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趋白热化,李治决定剪除长孙无忌一党。而玄奘理所当然被划入老臣一边。从李治下定决心清洗老臣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对玄奘的监视、打压。

显庆初年,李治移驾东都,特意命玄奘同往,居住于宫中。名义上是优待法师,实际上形同软禁。玄奘根本就没有什么自由,只好在屋内翻译佛经。可就连这件事也很难做好,因为只准随行“翻译僧五人、弟子一人”。人手不够,效率难以保证。更难受的是,医疗条件也满足不了,有次玄奘生了病,没有医生救治。只好私自出宫就医,李治闻讯后极为不悦,方才安排太医前往救治。

玄奘的高声望也是李治忌惮他的原因之一。

显庆年间,玄奘曾经得到李治的允许回家乡探望亲朋好友。玄奘的返乡之旅喜忧参半,喜的是他找到了多年未见的姐姐。忧的是给父母扫墓时发现坟茔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了报答父母,玄奘上表请求为二老改葬,并希望团码皇帝能够多给点资助,李治准奏。谁知改葬的消息不胫而走,有上万人特意跑过来,只为一睹大师的风范。

一个与反对派走得很近的人,声望还这么高,这么得人心,李治岂能无动于衷?

对于这一点儿,玄奘自然也清楚。永徽六年以来,上层政治塌兆哪血案频发。长孙无忌一派大臣贬的贬,死的死,李治早就对他动起了心思。为了让李治放过自己,玄奘主动要求前往少林寺,结果被悍然驳回。并要求他以后不要再提这个要求。此时正是清洗老臣的关键时刻,在这么敏感的时间点,玄奘请入少林显然是犯了忌讳的。玄奘收到回复后,意识到铸成了大错,连忙上表说坚决服从安排。

尽管碰了钉子,但玄奘并没有放弃避祸的想法。显庆四年(659年)十月,玄奘求往陕北玉华寺翻译《大般若经》,李治准奏。李治之所以会批准,是因为在三个月前,长孙无忌已经被逼死黔州。褚遂良两年前就猜启已经死于爱州。曾经帮过玄奘的于志宁,也在废王皇后立武媚娘时因保持中立而被贬。

玉华寺原为行宫,是唐太宗避暑、疗养的地方,永徽初改为佛寺。既然是皇家营造,寺内建筑自然不会差,缺点是地势高,位置偏僻。对身有顽疾的玄奘来说极为不合适。可当时的政治形势已经由不得他挑三拣四了。

《大般若经》梵文本有二十多万颂,翻译起来压力很大。起初弟子们请求退而求其次,删节局部,玄奘同意了。可自此后玄奘经常梦见极其恐怖的事情。时而梦到有人在翻越万仞高崖,时而又梦到与野兽搏斗,每次梦醒时分,玄奘都吓得汗流浃背。玄奘思索再三,认为噩梦必与翻译之事有关。看来还得老老实实地翻译完整版的《大般若经》。

于是玄奘将此决定向众僧讲明。没想到还真能奏效,等到玄奘再次做梦时。只见梦中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神采照人,玄奘的心情特别舒畅。因此,玄奘坚定了之前的想法。

繁重的工作让玄奘身心俱疲,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天,他突然托付起了后事:“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麟德元年正月,一个来自高昌的弟子慌慌张张找到玄奘。说自己刚刚做了一个噩梦:“见有一浮屠端严高大,忽然崩倒。”

玄奘听后并不吃惊,安慰道:“别害怕,与你无关,这是我即将灭亡的征兆。”第二天晚上,玄奘不小心在屋后绊倒,随后身体越发不好,病情加重,卧病在床。五日后,玄奘圆寂。

玄奘圆寂后数月,李治继续铲除异己,直到朝堂安静下来。只是上朝时,大臣们个个保持沉默,既不进谏,也不举贤,完全不是李治所理想的模样。

唐僧玄奘并非御弟,他的晚年有多么的让人唏嘘?

86版的《西游记》想必陪伴了无数人的童年,每到假期电视频道里总能响起“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师徒四人与白龙马一行优哉游哉的西行之路,九九八十一难关上孙大圣带着猪队友(尤其是唐僧)一路上降妖除魔。

在《西游记》中,唐僧既是心怀慈悲、信仰坚定的高僧,又有着固执迂腐的个性,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斥责甚至劝退大圣。想必大家宏基还记得最初的情节吧,唐僧向众人讲解佛法,受到众人疯狂的追捧。临行前,唐太宗李世民甚至为其践行赠马,亲切的称呼三藏为“御弟”。然而,我们应当也知道《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所著的一部神魔小说,与真实的历史其实是有着不小的距离的。

玄奘法师即我们后世人所熟悉的唐僧(唐代的高僧),作为西行天竺带回了并翻译了诸多著作的高僧,玄奘法师、鸠摩罗什、真谛合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

“御弟”一词更是无稽之谈,李唐初期是崇尚道家学说的,玄奘能够给李世民带来的不过是异域风情。

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玄奘便由凉州前往玉门关开始了五万里的西行天竺御历各地之旅,途径百余国带回了不只是佛经还有着他国的地域风光,《大唐西域记》便极大的满足了李唐的统治需求,毕竟更多的了解当时的“国际”状态是一代天可汗所渴望的。

不过,即使玄奘并非“御弟”,且其信仰理论也不受李世民的感冒,但是他身上文化交流的底蕴还是具有不错价值的。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而此时李世民正在洛阳指挥辽东的战争,因此玄奘又被马不停蹄地召见过去了。

657部佛经与脑子里的学识见闻正是这个新兴国家所需要的,因此李世民不仅没有责罚玄奘偷溜出国的罪责,还三番两次地劝说其还俗任官。

可以看出,唐僧的待遇是相当不错的,即使没有所谓的“御弟”身份,厚厚的西行简历也为自己赢得了统治者的尊重。然而,玄奘的晚年却还是十分凄苦,既不能随意走动,圆寂时也没有荣誉加身,这是为何呢。

玄奘圆寂于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这一年是上官仪被诛杀、武后正式开始了垂帘听政。玄奘的晚年凄凉自然与上官仪的事件无关,不过却也是同样的境况——都是得罪了二圣:唐高宗李治、武后武则天。

太宗李世民晚年,或许是人生最后几年对于长寿永生的渴望,也开始了礼佛的仪式。自然,得道高僧玄奘便经常入宫讲解,

一来二去便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有了交情,而这些人与高宗后来的关系可不大好。

作为国舅,长孙无忌试图操控朝堂,而李治自然对于娘舅的做法十分反感蔽拆谨。而“废王立武”的决策上,长孙无忌是坚决反对的,毕竟王皇后也是自己一派的,岂有自断手足的道理。就这样,长孙无忌等人与二圣的矛盾愈加激烈,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流放途中自缢而亡。

长孙无忌等人被二圣诛杀,而玄奘由于与这些人的密切关系也被打入了一派,此后被受到了诸多限制。显庆年间,玄奘便被李治召进东都居住在了宫里,似乎是皇帝的恩宠有加,然而随行的人员却只有寥寥数人,这是对玄奘的软禁。

与长孙无忌等人的结交与德高望重的名声,使得高宗李治有着芥蒂

。在晚年,玄奘只能默默的翻译着佛经,其他想法都被打压的冒不了头,即使是人之常情的事儿也不敢做。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100个笑喷的动态图(100个经典gif作品)

下一篇: 斗战神灵猴选什么系(斗战神灵猴平民攻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