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道德经第二十章,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全文解读)

关于【道德经第二十章】,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道德经第二十章: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全文解读2、道德经第二十章,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

1、道德经第二十章: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全文解读

——怎样的少数人才能是真理的发现者

不知为什么?真理从来都是由少数人发现并提出的。

有怀疑态度和孜孜不息探索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发现真理的少数者。

道德经第二十章,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全文解读)

是二千多年前就给我们指明的道理吗?

【第二十章原文】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丑,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闵闵呵!惚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原文与注释】唯(唯:1,音“委”,应答声。这里表示答应或赞同)与诃(诃:大声喝斥。这里表示不答应和反对),其相去(去:距,距离。相距,相差)几何?

【解读】让人们做同样一件事,有人由衷地答应(唯),有人坚决反对或推诿(诃),答应和反对(唯与呵),对一事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差别的(相去)是多么大(几何)!

【原文与注释】美与丑,其相去何若?

【解读】对同样一个人物或事件,有人会由衷赞美(美),有人会愤怒抨击(丑),赞美与抨击(美与丑),人们对某一事件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它们相差的也是多么的远(其相去何若)!

【原文与注释】人之所畏(畏:1,害怕,恐惧;使害怕,吓唬。2,敬服),亦不可以不畏人。

【解读】所以,有了让人们(人)害怕一些东西,也(亦)不能(不可)依仗(以)着它们不害怕(不畏)别人(人);

被别人敬畏的人(人之所畏),也不能(亦不可)依仗着人们的敬畏(以)而不敬畏(不畏)别人(人)。

有人掌握着财富或权力,所以被很多人敬畏。但根据上面提到的:由于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的“一分为二”性和事物的运动变化性,对某事或某人,有一部分人害怕敬畏,也有一部分人憎恨鄙视,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原来敬佩畏惧的人和事,也会被人们鄙视。

【原文与注释】望呵!其未央才!

望:1,远望。2,盼望,期望。3,名望,声望。4,祭祀山川。《尚书·禹典》:望于山川,遍于群神。5,埋怨,责怪。《史记·商君书》: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6,指月光盈满时,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望洋][望羊][望阳]:仰视;远视。

央:1,中心,中央。2,尽,完了。常“未央”、“无央”连用。3,恳求。

才:1,才能;人才,有才能的人。2,副词。刚刚,仅仅。3,通“裁”,裁决。

【解读】对任何人任何事,总有人报怨或责难(望呵望:理解为“埋怨,责怪”)!那是因为(其)我们根本就没有(未)公正完善(央理解为“中心,中央”或“尽,完了”,我在这里将之引申为公正和完善)的评判标准对人物或事件进行裁决(才:理解为“裁决”,“央才”就有“最公正的评判标准”的意思。)!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判别(望呵,我把此处的“望”理解为远看,引申为观察、判断)!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变化(其未央才,央:尽、完。未央:未尽,未完)!

看看吧(望呵),能够证明以上道理的事情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其未央才。这里把央理解为“尽,完。停止”)。

【原文与注释】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

熙:1,暴晒,使东西干燥。2,光明。3,兴盛。4,玩乐。[熙熙]安乐的样子。5,福,吉祥。

乡:1,古代(可能是先秦时)的一种居民组织,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也引申为“家乡;处所,位置”等。2,音“向”,面对着,面向。方向,趋向。3,音“向”,从前,过去。4,音义通“享”,“飨”:享用。5,音义通“响”,回声。

大:同“太”,大牢:帝王诸侯祭祀时所用牛羊猪三牲齐备的祭品

【解读】很多人(众人)非常幸福快乐(熙熙),就如同(若)享用过(乡)三牲祭品(大牢),而后又(而)登上高台欣赏春色无边的美景(春登台)一般。

【原文与注释】我泊(泊:1,停船,停泊。引为“止息”,“注目”)焉未兆(兆:古代占卜时,烧灼龟甲以判断凶吉,其裂纹叫做兆。引申为“预兆、征兆”),若婴儿未咳(hái咳:1,咳嗽。2,音“孩”,小儿笑。)

【解读】我(我)的目光却注视(泊)在那些(焉)没有变化征兆的事物(未兆)上,专注得就像(若)婴儿,不哭不笑(未咳)。

【原文与注释】累呵!如无所归。

【累:多音多义;音léi时,意为:1,累累:①疲劳颓废的样子;②果实等连接成串。2,累赘。音lěi:1,积累。2,屡次,连续。3,同“垒”:砌,筑。音lèi:1,疲劳。2,使疲劳。3,操劳。】

【解读】积累对各种事物存在和变化之道的认识(累呵)!就像无家可归者堆砌他们的住所那样急切(如无所归)。

【在“累”的很多的音义中,我们到底取哪一音哪一义呢?我想应该联系后一句“如无所归”。人们“无所归”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无所归者自身的原因:一个人因为大脑或身体的缺陷丧失了劳动能力;或一个人因自身懒惰不愿劳动而被家人和社会抛弃从而成为了无家可归的人。其二,人们因天灾人祸而无家可归。对“无所归”者最大的威胁不是疲劳,丧失能力和不愿劳动的人们不知或不会疲劳;因天灾人祸四处流浪的人,虽然也疲惫不堪,但对他们威胁最大的是危险和饥寒。所以,我认为此句中“累”不能解释为“疲劳”。“若无所归”的求道、从道者与真正“无所归”的人有天壤之别,他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没有危险和饥寒的威胁,因乐在求道、体道之中,不会感到身心疲惫。 “无所归”者在没有饥寒和危险时,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积累财富、垒砌住所。所了我认为此句中“累”音lěi,取“积累”、“垒砌”的意思。体道者最想积累的不是财富,而是对“道”的认识和运用“道”的经验。】

【原文与注释】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遗:音“卫”。送;给予,赠予)。

【解读】

1,很多人都想自己得到充足有余的社会资源和财富(众人皆有余),而我却想着给予别人点什么,想着为大家留下点什么(我独遗,遗:取“遗”的解释5,音“卫”,送;给予,赠予)。

2,大家都认为自己对某些事物和认识已经足够准确完善,也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有余了,但我总认为:对某些事情的观察和认识,我们还有所疏漏;唯独我还认为:我们遗漏了很多知识未能把握。

【原文与注释】我愚人之心也。

我有愚蠢人的心态,有人们看来可笑的想法呀。

【原文与注释】惷惷(惷(chǔn):1,动乱。2,愚笨。)呵!鬻人昭昭(鬻(zhōu):粥糊,指糊涂。鬻人:指糊涂人。昭昭:明白清醒、明辨事理),我独若昏呵!

昏:1,天黑,傍晚。2,惑乱,糊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君昏不能匡,危不能救。3,目不明。《新唐书·魏征传》:臣眊(音“冒”,眼睛失神,看不清楚;年老。)昏,不能见。4,神志不清。《战国策·赵策四》: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5,结婚。6,音“敏”,通“暋”,勉力,尽力。

【解读】我的愚笨不仅表现在对财物的少欲上(惷),也表现在对事物现象背后之道的迷惑不解上(惷),就连糊涂人都认为能明白的事理,唯独我还有很多地方迷惑呢(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

【原文与注释】鬻人察察,我独闵闵(闵:1,忧患,凶丧;忧虑,担心。2,哀怜,怜悯;忧愁。

)呵!

【解读】糊涂人(鬻人)认为已经明察至秋毫的事物(察察),而我(唯我)还担忧(闵闵闵:担心,忧虑。)其中还有很多没有观察到的表象啊!糊涂人(鬻人)仔细地看了又看(察察),并乐在其中的事,唯独我(我独)不忍注目,因为我怜悯(悯)当事者,担忧(悯)这些事会朝着更加不利的方向发展。

【中国人乐于做看客的心理不是从近代才有的,在老子时代,人们乐于观看的事也很多:统治者之间的斗争和屠杀场面;帝王、公侯、大夫组织的场面宏大的祭祀活动;人殉。对这些或血醒或奢糜的事,人们趋之若鹜,观察入微,津津乐道,乐于模仿,不少人还能从中分享王侯的荣耀,体会杀与被杀的快感。但遵守“人道”的人对上述场景不忍注目,并且早已经明白这些事对人类社会的不利影响。】

【原文与注释】惚(惚:恍惚,不分明,模糊不清)呵!其若海。

【解读】我们没有发现的事物和不明白的道理(惚)!多得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其惹海)。

【原文与注释】望呵,其若无所止。

【解读】所以,对事物存在和变化之道进行观察和探索(望)啊(呵),这工作(其)不会有(无)终止的地方也不会有终止的时间(所止)。

【原文与注释】众人皆有以(以:依据,根据),我独顽(顽:1,愚蠢;迟钝,固执;顽固,不驯服。2,贪婪。3,坚硬。)以鄙(庸俗,浅陋。看不起,轻视。)。

【解读】大家都认为是有理有据准确无误的道理,我独独认为它愚蠢(顽)粗陋(鄙)。

【原文与注释】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解读】1,我的欲望和想法(吾欲)独特(独),不同于别人(异于人),并且(而)非常珍视(贵)食物(食)和生养我的母亲(母)。

2,我的欲望独特,不同于别人(吾欲独异于人),重视体验和观察现实生活(贵食),重视对事物存在和变化根本的探索(贵母)。

2、道德经第二十章,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若晦,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第二十章,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全文解读)

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若晦,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注解:

“绝学无忧。”

人在天地之间,如不知物性,不通人情,则难以生息。欲通物性,必以进学。既知如此,本经此章要讲绝学者何谓?如单学一科,独造一门,虽自感有进有益,实是以管窥天,似锥指地,不能复得天地之大全,事物之总体,悟性命精微之奥理,观造化至极之妙用,通阴阳消长之情理。只有绝弃虚妄荒诞之学,持守大道的清静之体,才能明晓万物之理。

《老子》第一章中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十六章说:“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三十八章说:“前识者之华,而愚之始也。”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六十四章说:“学不学,复众人之所遇。”均与此条命旨相通。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唯”是谦逊柔和的应声。“阿”是怠慢忿怒的问答。出口以谦让柔和而应于人,人皆得好感而结善缘;以怠慢忿怒而回答人,人皆因反感而种恶恨。“唯”与“阿”同出于口,相去不远。然而,因“唯”而得结善缘,因“阿”而会种恶感,其结果,相距天壤。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性体一动一静的微妙之机,确为善恶的因由,动之于“唯”结善缘,而得吉庆;动之于“阿”结恶果,而遭祸殃。真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故天地间的事物无不以此而畏惧,人亦不能脱离这种运化之道,故亦应畏之。

“荒兮,其未央哉!”

“荒”是杂草丛生。“央”是中心。常人失了性体的根本,流荡身心,迷于世情,好象杂草丛生,荒芜了灵根一样,不知万物的中心准则。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熙熙”是嬉戏和悦之意。“乘乘”是似同驾车快然自如之意。众人沉溺于妄见之中,还自感嬉戏和悦,迷惑于世情之内,似春登高台,极目四望,自觉得意。唯独我恬淡无为,心地未有一点贪念,犹如初生的婴儿和混纯的孩子一样,无识无知,无忧无虑,无有归往。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众人皆以为得意有余,而我呢?却感到空虚而有失遗,象愚人的心地一样,笃厚真诚,纯粹素朴。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各炫聪明,各逞机智,而我却好象昏昧不明。常人对大小事物能明察窥探,而我认为事物与我同体,闷闷然如无贵贱上下之分。

“忽若晦,寂兮,若无所止。”

常人因脱离了本,贪享世味,追求功名货利,无涯无际,不能济岸,不能自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

常人舍真逐伪,愈逐愈迷,愈逐愈深,认世情有味有为,而我相似愚顽者,没有作为,并认为功名利禄皆为幻罔。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母”指万物的本根,即“道”。我和常人不同:常人忘本逐末,贪享世味,失去了本来性体,只顾枝梢。我只遵循和抱持大道。我贵养的是本根,本来的心渊性海。

本文关键词:道德经第二十章注音版,道德经第二十章朗读,道德经第二十章拼音版及译文,道德经第二十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及译文。这就是关于《道德经第二十章,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译文(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全文解读)》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那一类小说比较容易火,什么小说最容易火

下一篇: 手机开机键坏了怎么修(华为手机开机键失灵如何开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