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数学家刘徽的简介数学家刘徽的故事,具有一定借鉴价值,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大有收获,下面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关于小数点的数学小故事 一百字
分享一则关于小数点的故事,具体如下:
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发事故——减速速降落伞无法打开。前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播音员沉重宣布,宇宙飞船将在两个小时后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电视台上,观众看到了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带微笑地对与母亲告别,就在此时,科马洛夫的女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她只有12岁。
科马少夫告诉女儿不要哭。女儿她强忍悲痛地向父亲承诺“要想英雄一样的活着”,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学习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数点。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距离宇宙飞船坠毁只有7分钟了,科马洛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告别。
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告别仪式。科马洛夫永远地走了,他留下了对亲人对祖国永恒的爱。但更震撼人心的是他对女儿说的那番话。它警示着人们:对待人生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否则,即使是一个细枝末节,也会让你付出深重的甚至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代价。
小数点由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使用十进位制计数法,一些实用的计量单位也采用十进制,所以很容易产生十进分数,即小数的概念。第一个将这一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是魏晋时代的刘徽。
他在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中,用到尺、寸、分、厘、毫、秒 、忽等7个单位;对于忽以下的更小单位则不再命名,而统称为“微数”。
欧洲数学家直到16世纪才开始考虑小数,其中较突出的是荷兰人斯蒂文(1548~1620),他在《论十进制》(1583年)一书中明确表示法。例如把5.714记为:5◎7①1②4③或5,7'1''4'''。
而第一个把小数表示成今日世界通用的形式的人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1537~1612),他在《星盘》(1593年)一书中开始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之间的分界符。
中国比欧洲早采用了小数三百多年。
1、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或去掉任意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例如:0.4=0.400,0.060=0.06。
2、把小数点分别向右(或向左)移动n位,则小数的值将会扩大(或缩小)基底的n次方倍。(例如对十进制来说就是10ⁿ)。
小数点的由来30字
小数点,数学符号,写作“.”,用于在十进制中隔开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小数点尽管小,但是作用极大。
由来
中国自古以来就使用十进位制计数法,一些实用的计量单位也采用十进制,所以很容易产生十进分数,即小数的概念。第一个将这一概念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是魏晋时代的刘徽。他在计算圆周率的过程中,用到尺、寸、分、厘、毫、秒 、忽等7个单位;对于忽以下的更小单位则不再命名,而统称为“微数”。
到了宋、元时代,小数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和更明确的表示。杨辉《日用算法》(1262年)载有两斤换算 的口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即1/16=0?0625;2/16=0?125。 这里的“隔位”、“退位”已含有指示小数点位置的意义。秦九韶则将单位注在表示整数部分个位的筹码之下,例如: —Ⅲ—Ⅱ表示13.12寸 寸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法。
在欧洲和伊斯兰国家,古巴比伦的六十进制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一些经典科学著作都是采用六十进制,因此十进制小数的概念迟迟没有发展起来。15世纪中亚地区的阿尔卡西(?~1429)是中国以外第一个应用小数的人。欧洲数学家直到16世纪才开始考虑小数,其中较突出的是荷兰人斯蒂文(1548~1620),他在《论十进制》(1583年)一书中明确表示法。例如把5.714记为:5◎7①1②4③或5,7'1''4'''。而第一个把小数表示成今日世界通用的形式的人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1537~1612),他在《星盘》(1593年)一书中开始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之间的分界符。
而中国比欧洲早采用了小数三百多年。
小数的由来?
我国是最早采用十进位值制计数的国家。小数也是我国最早发明并运用的。公元3世纪,也就是16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就提出了小数。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长度的记法采用的单位是:丈、尺、寸、分、厘、毫、秒、忽,忽是最小的单位忽做为单位,以下那些没有明确单位的数就是小数,刘徽称作“徽数”,或者把它舍去,或者化成简单分数,或者用十进分数表达。
中国数学家刘薇用什么得出了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
公元263年魏晋时代的中国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
科坛春秋精选
2017-09-30 · 《上海科技报》主任记者 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
圆周率(Pa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4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
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在公元前三世纪,他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
公元263年魏晋时代的中国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
而我们熟悉的南北朝时代中国科学家祖冲之并不是发现圆周率的科学家,但是他准确得到了小数点后7位的π值,辉煌成就比欧洲至少早了1000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后来科学家又不断突破,到了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小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2011年10月16日,日本长野县饭田市公司职员近藤茂利用家中电脑和云计算相结合,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特别有意思的是过去圆周率并不叫π(pai),π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本来它是和圆周率没有关系的,但大数学家欧拉从一七三六年开始,在书信和论文中都用π来表示圆周率。
圆周率的故事
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 。
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遛尔遛死,扇扇刮,扇耳吃酒。
求算圆周率的值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圆周率的计算,而公元5世纪祖冲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圆周率计算的一个跃进。 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于公元429年出生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有研究,他从小就接触数学和天文知识,公元464年,祖冲之35岁时,他开始计算圆周率。
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圆的周长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也就是圆的周长是圆直径的三倍多,但是多多少,意见不一。在祖冲之之前,中国数学家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用这种方法,刘徽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4位数。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查考。如果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000多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
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除了在计算圆周率方面的成就,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Cavalieri)原理,但这是在祖冲之以后一千多年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数学上也称这一原理为“祖原理”。
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的成就,只是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一个方面。实际上,14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比如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在中国早期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大约于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即有论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另一本重要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13世纪时,中国就已经有了十次方程的解法,而直到16世纪,欧洲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
求算圆周率的值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圆周率的计算,而公元5世纪祖冲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圆周率计算的一个跃进。 祖冲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于公元429年出生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有研究,他从小就接触数学和天文知识,公元464年,祖冲之35岁时,他开始计算圆周率。
在中国古代,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圆的周长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也就是圆的周长是圆直径的三倍多,但是多多少,意见不一。在祖冲之之前,中国数学家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用这种方法,刘徽计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4位数。 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即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查考。如果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000多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
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圆周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圆周率π叫做“祖率”。 除了在计算圆周率方面的成就,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Cavalieri)原理,但这是在祖冲之以后一千多年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数学上也称这一原理为“祖原理”。
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的成就,只是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一个方面。实际上,14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比如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在中国早期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大约于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即有论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另一本重要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13世纪时,中国就已经有了十次方程的解法,而直到16世纪,欧洲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
历史上最马拉松式的人手π值计算,其一是德国的鲁道夫·范·科伊伦(Ludolph van Ceulen),他几乎耗尽了一生的时间,于1609年得到了圆周率的35位精度值,以至于圆周率在德国被称为Ludolphine number;其二是英国的威廉·山克斯(William Shanks),他耗费了15年的光阴,在1874年算出了圆周率的小数点后707位,并将其刻在了墓碑上作为一生的荣誉。可惜,后人发现,他从第528位开始就算错了。[12]。
在谷歌公司2005年的一次公开募股中,共集资四十多亿美元,A股发行数量是14,159,265股,这当然是由π小数点后的位数得来。[13](顺便一提,谷歌公司2004年的首次公开募股,集资额为$2,718,281,828,与数学常数e有关[14])
排版软件TeX从第三版之后的版本号为逐次增加一位小数,使之越来越接近π的值:3.1,3.14,……当前的最新版本号是3.1415926。[15-16]。
每年3月14日为圆周率日,“终极圆周率日”则是1592年3月14日6时54分,(因为其英式记法为“3/14/15926.54”,恰好是圆周率的十位近似值。)和3141年5月9日2时6分5秒(从前往后,3.14159265)
7月22日为圆周率近似日(英国式日期记作22/7,看成圆周率的近似分数)
趣味数学故事8------小数的产生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难题时就提出了把整数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徽数。小数的名称是公元十三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西方,小数的出现很晚。 直到十六世纪,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
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是谁
祖冲之
(公元429-500年),字文远,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历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等职。他博学多才,在数学、天文历法方面造诣尤深。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求出了圆周率值约等于3.1416,这在当时世界上已是一个相当精确的数据。但祖冲之并不满足于前人的成就,他应用刘徽创立的割圆术,在刘徽的计算基础上继续推算,求出了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的圆周率。
祖冲之求出的圆周率,不足近似值是3.1415926,过剩近似值是3.1415927,用式子表示就是:3.1415926<圆周率<3.1415927。这样,圆周率的精确值就达到了小数点后七位。祖冲之的成果在世界上一直领先了1000年。到了公元15世纪和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和法国数学家才求出更精确的数值。
满意望采纳
小数点是谁发明的。
小数点是用来隔开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符号,现在的小数点是用一个实心的圆点来表示的,然而,从前表示小数点的方法却很多.16世纪,比利时有个叫西蒙斯芬的人,把9.65表示为9(0)6(1)5(2);17世纪初,英国人威廉﹒奥垂德用9∠65表示9.65.这些记法都不方便.17世纪末,英国人约翰瓦里司创造了现在的小数点.。
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注》里,为了表示不尽根,指出在“忽”以下的第一位,作为以10为分母的分数,第二位数作为以“百”为分母的分数…这是最早的十进位分数.可见刘徽那时就有了小数思想的萌芽了.。
现在小数点的使用大体分两派.欧洲大陆(德、法等国)用逗号做小数点,而小圆点用来表示乘号的符号,乘号避免用“×”以防止与字母X相混淆.中、英、美等国用小圆点而不用逗号做小数点,逗号用来做分节号.。
希望能帮到你,谢谢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