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孔孟的仁爱思想是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什么)

关于孔孟的仁爱思想是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菲菲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孔子“仁爱”思想提出的背景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末期,是一大动荡的时期,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当时的社会,那就是“礼坏乐崩”。

2、这就意味着社会的整体结构,如经济、政治、道德、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大破坏、大崩溃之中。

3、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具体地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室与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4、春秋时期,名义上还存在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的周王朝,但事实上周王朝与各诸侯国之间、各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以及各诸侯国内部,都存在着深刻的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矛盾,主要就是王室与诸侯之间的土地分配的矛盾。

5、产生资料分配的不公等。

6、这种“公室”与“私室”、“公田”与“私田”的冲突,往往酿成战争和杀戮,以战争或杀戮的手段作为解决这种冲突的形式,结果给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活动带来无穷的痛苦和残酷的灾难。

7、面对这样的形势,孔子出于“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为避免战争和杀戮,拯救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他企图寻求一种新的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这就是把外在战争与杀戮的手段,转化为主体人自身内在的道德意识的提升;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精神, 使采取极端的战争等手段,转变为推己及人的道德自律的方法。

8、这种转变的要旨是使暴力消融在道德之中,以道德的约束力来阻止战争暴力的发生,把权力财产的再分配的斗争,转变为道德主体的自限、自律的行为实践。

9、孔子并不是取消春秋时期社会所需要的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而是希望这种权力、财产再分配活动能在道德理性的范围内进行,以使社会能够在比较正常的运作中,实行生产方式的变革。

10、二是,法规制度遭到全面的破坏,处于一个无政府状态。

11、当时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一方面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和礼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所遵循。

12、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

13、孔子发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乎。

14、”(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他的礼将如何?人如果不从仁爱主旨出发,它所防崇尚的音乐将是什么样的呢?)、“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5、”(必须有内心的反复的修养,从自身的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来警示自己,观察自己与仁爱标准有多大的距离,长久下去,社会就是一个仁爱的社会了)呼吁。

16、三是,新的价值观念亟待调整解决。

17、春秋时期,随着“礼坏乐崩”的形势,各种观念也受到激烈的冲击而面临危机。

18、首当其冲的是旧有的、先在的价值观念遭到破坏,原来为了维护周天子、周王朝利益,而牺牲各诸侯国自我利益,为维护家国利益而牺牲个体利益的价值观受到严峻的挑战。

19、各诸侯国的独立意识、个体意识以及为自我的功利意识大大增强,这种意识的增强和扩大,有其合理的方面。

20、因此,一些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取得了盟主的地位。

21、这种功利的价值导向,自然很快被各诸侯国所接受,而不断严重地损害着周王朝的利益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共同利益,并由于上行下效,诸侯国内部的大夫亦不断损益诸侯国的共同利益,这样层层扩大,“利”便成社会的较为普遍价值,而破坏着社会的道义。

22、过多的“利”的趋使,使“利”欲膨胀,从而危害了社会和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23、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4、以君子与小人之别来区分“义”与“利”,这就意味着高扬“义”而贬斥“利”,以君子的高尚的道德人格与小人低下行为活动作了两极的比较。

25、“义”与君子划等号,“利”与小人划等号。

26、概括起来说,孔子为解决当时社会冲突,提出了两个理论原则:一是仁,二是和。

27、仁的功能和价值,不仅是调整生产方式的变革、礼乐典章的改革、观念转变的外在方法、工具和钥匙,而且是和谐此三者的内在原则、原理和规范。

28、“和”既是具体解决冲突的方法,亦是促使对象世界、人类社会继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的动力。

29、“仁”、“和”是统一的,“仁”即“和”,“和”即“仁”。

30、“仁爱”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并经后儒的不断充实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

31、二、孔子“天人合一”“仁爱”观的科学内含和现代意义孔子和“仁爱”是博大的,是推己及人,推己及天的一种博爱。

32、具体的讲就是“天人合一”。

33、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仁爱”简述。

3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3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这来源于人们当时对“天”——自然的认识,是一种对自然的人格化的认识,他们认为:人与天应该有一样的品德,天的品德是自强不息的,与天同样的地的品德是厚德载物的,从古到今人们对天有着无比的崇敬,人们对宇宙的探索从没有间断过,对天与人的关系,人们认为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孔子在哪时就能认识到这一点,并由此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天来似人,要人去法天,这一思想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是至深的,可以说:从朴素的“敬天”到依据自然规律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反映——从自然维度来关注生命,关爱人类自身,追求永固的发展,持续的发展科学的发展。

39、所谓“天人合一”,用现代的话来加以解释,应当说是指人类的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40、即在终极的和最高的存在意义上说,人与自然是统一体。

41、而从人类的生存处境考虑,人类又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

42、如何才能达成协议呢?就是要有一个度,各自都能接受的就是合一的,是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不能离开谁,这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

43、就是说,人要生存,人类社会要要延续和发展,总不得不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的相分离,既认识到自己在现实生存中与自然相分离,同时又不满足于与自然的分裂与分离,而追求人与自然的相统一。

44、这是人的理性功能,也是人与之不同于其它动物之所在。

45、因此说,“天人合一”代表着人类理解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较深刻的观点。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健脾和补脾的食物有哪些_补脾健脾的食物有哪些

下一篇: iphone13mini尺寸(iphone13 mini与iphone13对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