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常识 > 正文

论语讲解于丹(于丹解读论语)

各位网友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论语讲解于丹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论语讲解于丹以及于丹解读论语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于丹的《论语》讲什么的?

2、于丹论语心得主要讲的是什么。

于丹的《论语》讲什么的?

《论语》——2500多年前的孔子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对我们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 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来解读《论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新闻午报》特从新近推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一书中选取若干节,以飨读者。

  文/于丹

  1 快 秘诀

  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 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 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 的生活,而幸福快 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 。

  子贡曾经问 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 ,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 ,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 富足、 有礼的君子。

  一个人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 。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曾经当过83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

   告诉他,上级 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今天,你要穿正装,扎上领带,去见 。

  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就是说,他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

  回家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归去来兮辞》。

  他说�“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身体已经成了心灵的主人,无非是为了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不得不向人低三下四、阿谀奉承, 心灵受了多大委屈啊!

  他不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于是就回归到自己的田园。

  安贫 道,在 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 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在 社会,我们应该如何为人呢?

  又是子贡问了 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 受益吗?

   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么叫“恕”呢? 师又加了八个字,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人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2 保持一颗诚敬的心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真能解开 人的心结吗?

  孔夫 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这么多学生,也是家家都有难心的事情。那么他们是怎样看待人生遗憾的呢?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有一天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

  他的同学子夏就劝导他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自称自己的名字叫“商”。他的话分几个层次:

  既然死生、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

  但保持一颗诚敬的心,减少过失,对他人谦恭有礼,却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做到的。

  一个人能做好自己,普天下的人就会 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个有良好修养的真君子,又何愁没有兄弟呢?

  尽管这段话不是出自孔子之口,但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 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 了。”

  3 提倡人格的尊严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 的过失。

   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乍听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 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4 为人之道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 人出门后,自己才走。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这都是一些小礼节。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 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又追问:“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 。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君子吗?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 力争做“最好的自己”,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问子路:你的 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以忘忧,不知 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 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 所当 的过程中,不知道 生命已经垂垂 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 人格的一个写照。

  5 交友之道

  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少年、壮年、 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

  孔子说:“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情感上出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高中生、大学生 感情问题出事。这时候,一些 作为旁观者看得更客观、清晰,所以好多自己解不开的疙瘩也许会从朋友那里找到答案。

  到了中年。孔子说,人在这个阶段,“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人到中年,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就会谋求更好更大的 ,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假如一个更好的职位最终没有选择你,你应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在这个时候,你要结交那种有平常心的朋友。他会帮你看开暂时的得失,超脱利益的纠缠,得到心灵的抚慰,获得精神的栖息地。

  那么到晚年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孔子说,“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 了,心态容易走向平和。这个时候,人要正确对待你得到的东西。这里面其实 深意。

  人年轻的时候,都是在用加法生活,但是到一定层次后,要学着用减法生活。

  你从社会上收获 ,收获金钱,收获情感,此时你已经收获了很多,就像是一个新家,逐渐被东西堆得满满当当。你的心灵如果被所得堆满,最后就会累于得。

  我们经常看到, 年朋友在一起,往往是抱怨。抱怨儿女,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们拉扯大了,现在都去忙了,连回家来看看都没有时间;抱怨说我们当年干革命,一个月才拿几十块钱,你看看我孙女,现在一去外企就挣三四千块,这对我们 干部公平吗?

  如 在说这些东西,那么原来的所得就变成生命的一种隐痛,一种负累。这时就需要朋友的开导,学着舍弃一些东西,这样也就远离了烦恼。

  《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也就是说,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 的前提;而交到 ,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

于丹论语心得主要讲的是什么。

孔子原本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但是于丹却用它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将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而我们仿佛是跨越了时空在和圣人直面对话,讨论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字字句句沁人心脾。《论语》原本是一部深奥难懂的教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和道理的古代文学作品,虽然有很多诸如“三十而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十而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名言警句出自于此,但是每每读起来仍然觉得如读天书,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而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却用许多浅显的故事,朴素的语言,使之变得懂俗易懂。于丹仿佛是一位美 快餐的加工高手,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 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 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 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有些也许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在我们身边时常会听到 说:他凭什么就有而我没有?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 ,而我依然普普通通?记得于丹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 :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 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我想这些嫉妒别人的人就如同是上面这个故事中的“台阶”一样,只付出了一点点就开始邀功请赏。他们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如果这些人能够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那么他们的内心就会平和许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我崇尚以淡泊的襟怀, 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 的心态去生活。 在当今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但是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应该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赏识(赏识是敬辞还是谦词)

下一篇: 使我快 的作文400多字(什么使我快 作文400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