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总结发表此周期表(第一代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原子量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特性相近的元素归在同一族中,如碱金属元素、碱土金属、卤族元素、稀有气体,非金属,过渡元素等。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且分有七主族、七副族、Ⅷ族、0族。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
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归纳起来主要有:短式表(以门捷列夫为代表)、长式表(以维尔纳式为代表)、特长表(以波尔塔式为代表);平面螺线表和圆形表(以达姆开夫式为代表);立体周期表(以莱西的圆锥柱立体表为代表)等众多类型表。
门列捷夫元素周期表?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于1869年发明此周期表(第一代元素周期表),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
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
门捷列夫元素短式周期表是最原始的周期表,由于那时人类尚未发现稀有气体,锕系元素没有被发现,仅仅发现了几个镧系元素,因此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并没有这些元素。
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门捷列夫短式周期表添加了许多现代化学知识,表中第1、2、3周期各占一个横排,而4、5、6周期各占2个横排,这样,就在后3个周期出现每个纵列2种元素现象,为此门捷列夫创造了“主族”和“副族”的概念,这一概念一直被延续至今。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门捷列夫在编写《化学原理》时,他不知道该怎么用合乎逻辑的方式组织63种元素,他就开始研究,他选择将63种化学元素写在像扑克牌一样的卡片上,再进行元素分类。
在1869年的3月1日,门捷列夫先把常见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就是不常见的元素,最后的稀土元素门捷列夫只能放边上,很快他就发现已经知晓的元素是按照原子递增排列,相似的元素会有一定的间隔出现,这个发现让门捷列夫制作好了人类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这张表的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有多少元素?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有63种元素,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原子量的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雏形。
门捷列夫是如何编制元素周期表的?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