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为臣纲出处?
出处为汉朝班固所写 《白虎通·三纲六纪》。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妻为夫纲”即三纲,“三纲”是韩非提出的,韩非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孔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孟子则认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君不正臣不忠原文?
君不正臣不忠,臣投敌国;父不慈子不孝,子奔他乡
古人说:“君不正,臣不忠,臣投外国;父不正,子不孝,各奔东西…
出自《三纲五常》,原文如下: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扩展资料: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纲: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君为巨钢的意思?
答:君为巨钢用错了两个字巨与钢,巨应为臣,钢应为纲。君为臣纲意思是臣要无条件服从国君,这是封建的道德忠君思想,它同父为子纲、妇为夫纲称为三纲,都是封糟粕。君为臣纲乃主谓短语,君为主语表示什么的问题,为是判断词是同臣纲组成判断合成谓语。
君不仁臣投他国出处?
出自《三纲五常》。
原文: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为父望。
释义:国君是臣子的准则,国君于无道,做臣子的就可以离开他,投向别的地方。国家是人民的准则,国家混乱不上正轨,人民就奋起攻击。父亲是儿子的准则,父亲邪恶,儿子就远走他乡。
韩非子的三纲原文?
首先最早提出三纲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出自出自《韩非子·忠孝》: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
其次儒家对三纲完整的阐述是:
“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中国古代的三纲是指?
“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 汉 班固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纪纲” 唐 孔颖达 疏:“《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三纲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要求,而是人们对于社会秩序规律的一种普遍认识,而不是一种主张。即臣喜欢效法君主的行为,子喜欢效法父的行为,妻喜欢效法夫的行为,于是总结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为臣之表率,父为子之表率,夫为妻之表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出于这种认识。作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
君为臣纲意思?
意思是:国君是臣子的准则,父亲是儿子的准则,丈夫是妻子的准则。要求为臣,为子,为妻必须要绝对服从君,夫,父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丑女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等级提出了的理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原文出自哪里?
君为臣纲:君为主、臣为从;
父为子纲:父为主,子为从;
妻为夫纲:夫为主,妻为从。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这里的纲,就是纲领、纲纪的意思。
“三纲”是出自西汉大儒董仲舒而是有西汉大儒董仲舒发现古时所写。而后世所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自《礼纬·含文嘉》。
三纲本身并不具备什么要求,而是人们对于社会秩序规律的一种普遍认识,而不是一种主张。即臣喜欢效法君主的行为,子喜欢效法父的行为,妻喜欢效法夫的行为,于是总结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君为臣之表率,父为子之表率,夫为妻之表率。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出于这种认识。作为君权社会的文化产物,已不适用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
扩展资料:
关于三纲的涵义,朱熹指出,“三纲者,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中,“父为子纲”是基础,而它所要求的社会规范就是孝敬,这里的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也只能柔声以谏,不能触怒父母,“按照“父子相隐,直在其中”原则,子女隐瞒父母的罪责和过失,是符合天理人情的。
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确的是孝敬,社会规范中的是非,善恶的标准都可不予考虑”。对父母行孝的延伸物就是弟对兄的“悌”,孝与悌是人子与兄弟的行为规范。孝悌是子、弟的责任和使命。朱熹把孝悌作为维系“父为子纲”的核心和纽带。
君为臣纲的纲什么意思?
“君为臣纲”意思是国君是臣子的准则,“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出自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