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学霸都是生出来的,你怎么还不放弃教育?

《娃比娃气死妈,没事不要和学霸的妈妈聊天》里这样说:“学霸绝不是家长鸡血一样推出来的,普通家长能把孩子推进211已经是功德圆满,想推进顶尖高校,家长努力不努力,已经不重要了,全取决于孩子是不是那块料。”是这个理儿吗?是啊!我很认同!目及之处,凡能在某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真学霸根本都不是家长努力堆出来的。每有人向学霸的妈妈请教育儿经,这些妈妈回答得如出一辙。高晓松妈妈说,她给孩子削过两只铅笔后,就再也没管过。作家郝景芳的妈妈说,她的学习我们真的没管过。我一点都不怀疑这些妈妈们的话,骨子里热爱学习的孩子是真有,而且根本用不着管。有的不仅不用管,还得往后拽呢!譬如钱小雅,她高中的时候,我真的经常往后拽!问题是,教育,如果单指能否成为学霸这一方面,那就太容易了,用不着汗牛充栋的教育典籍。我想说的是,对于学霸型孩子,生命教育、亲情教育、善良教育、诚实教育、合作教育更重要,如果这些跟不上,学霸越长大,对社会的破坏力越强;有这些作铺垫,他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深究成才的学霸型孩子的父母,他们不是不管,而是从一开始就比那些只管学习的父母想的更深更远更智慧。如果他们不是那么深刻的理解教育,就算他们培养了一个学霸,那个学霸也只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走得远的,终归是教育在起作用。对于绝大部分普通型孩子,教育的作用力更为巨大。此时不必论证,因为我想到两个家庭。 *第一个,您可能知道,是“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的梁家——梁启超先生家。梁启超先生长子梁思成,著名建筑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次子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五子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其他几位思忠、思达等,也都是诗词研究专家、人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活动家等,你看,哪一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为各自研究领域的翘楚。一个大知识分子家庭,出一两个优秀人物,我们相信那是自然的选择,可以理解,子女个个出类拔萃,那只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了。首先,在人品学问上,梁启超可以给所有孩子一个高屋建瓴的指导。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做成一个人,知识自然越多越好;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可见,梁先生最为重视的是如何成为一个人。而不是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成为学霸。十年前,我读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十二册,他在给长女梁令娴的信中,这样写道,“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人人都要做李、杜,不做姚、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对子女的学问事业,既有信手拈来的宏观性启发,也有具体到个人的建议;既有大原则性大见识的指引,也有细密如发的叮咛。从厚厚一本年谱中我还注意到,梁先生作为一个时代大人物,生活中居然特别和善,无比幽默,简直是一位可亲可近的邻居老爹啊!我又想了,一个大人物,回到家若是端着一副威严像,孩子就算表面上尊敬你,心里也不会跟你亲近,有事也不敢请教,那教育怎么开始呢?我们平凡人可能会这么想,梁先生作为思想家、革命家、大学者和百科全书式人物,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国家强盛竭力呐喊、四处奔走,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教育孩子,关注家庭。而事实上,你看,教育好孩子与个人事业并不矛盾,孩子可以个个成才。 *第二个家庭是蔡笑晚家。就是用多年的教育扎扎实实改变了孩子命运的蔡笑晚。蔡先生一介村医,连大学都没读完,却将六个孩子都送进了世界级高等学府。八口之家,一共培养5个博士、1个硕士,小女儿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这个人,远没有梁先生那么大的学问和名望,却有一种把家庭教育做到极致、把父亲当成职业的精神。他们当年住的那栋屋子破旧不堪,蔡笑晚尽己所能,给了孩子们最充实的童年。早上,他会拉二胡叫孩子起床。怕孩子听腻,有时候换成葫芦丝或者笛子。要是孩子们在外面玩,到了回家时间,他也会吹奏乐器。当悠扬的音乐声响起,蔡笑晚的乐园也要“开课”了。这些看似简单,却能看出这个父亲动脑了。由于家里孩子多,房间少。他亲手做了一张大床,上面可以睡四个孩子。白天把床翻过来,就变成了写作业、读书的案台。架上一张网,还是简易的乒乓球桌。学累了,跟孩子们在这里厮杀一场。这些也不是很难,但能看出这位爸爸用心了。孩子们在学校学习时,他也从不闲着。四处帮他们搜集卷子,在打印不方便的年代,他就用手抄写。家里各种各种抄写的习题,塞满了一书柜。他经常引导孩子们发现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迅速找出最关键的部分。我坚信,举这些例子,只是他日复一日的启发和支持所付出的万分之一。所以,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半个的孩子有出息,我相信是遗传的结果,但要是一个家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成功了,我不得不想到教育的功劳。 *是的,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太可能有梁启超那样的高度,也不大可能有蔡笑晚那样的家庭奉献精神——把教子当作一份重要事业(我并不赞成把教育自己的孩子当成一个事业)。我们有自己的工作、爱好和生活,孩子也绝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但是,拿出一点时间,去学习如何做父母,让自己见识多一点,思想独立一些,多一些耐心和修养,通过自己的臂膀让孩子稍稍站得高一些,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教育专家尹建莉、刘称莲的女儿都同时被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我仔细看她们的书,发现她们的孩子跟钱小雅一样,不是神童,也非天才,甚至刘称莲的女儿高一高二在年级是中下等的成绩,尹建莉女儿的成绩也起伏很大,但因为她们的用心和投入,摸索出了教育的规律,孩子被培养得出类拔萃。所以,很多学霸看似是生出来的,其实一半源于他们笃学向上的性情,一半源于他们的父母背后付出的心血。梅拾璎:钱小雅和钱小能的妈妈。北京大学法律硕士,简书签约作者,纸媒专栏.作者,著名教育公号蓝橡树、尖叫童年、文汇教育等专栏作者。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同安“寻堡记”:“德安楼”,楼?还是堡?

下一篇: 我不是药神:没有一个人错,悲剧却无可避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