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我的读书历程——为“世界读书日“而作

今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World Book Day),想起了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其名著在《悲惨世界》中的一段话: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会放射火星。确实是这样,一本好书,一段好的章节,甚至几个点睛的字词都会点燃我们内心深藏着的“火炬”,而激发出人生砥砺前行的“火星”。我出身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解放初期的家庭生活非常清苦。但是我从小就喜欢看书,从在地摊上用一分钱租看一本的“小人书”(连环画)开始,一直到现在,我依然黄灯青卷,喜欢阅读。想起来,有这样几件事值得分享——读书和抄书读书,尤其是读课外书似乎和抄书没什么关联。但是在我年轻的时候,抄书几乎是我读书中的一件大事。原因主要是买不起书,所以一旦借到名著,便会挑灯夜战,不知疲倦地抄书,连续几天,抄成之后,真是高兴得不得了。现在我还保存着当年抄的一些书稿,有些还是剧本!如描写列宁功绩的剧本《克里姆林宫的钟声》,作者是包哥廷,我几乎是把其中的第4幕第11场全都抄了下来,至今还在,读起来依然激情荡漾。1963年上中学时,我作为语文课代表,每周可以有一个下午到校图书馆担当学生管理员值班,结果我在值班时,大抄特抄,把当时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旗谱》、《三家巷》等书中的好段落都抄了下来,最为高兴地是我竟然抄完了《唐诗小札》全书。还有《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的很多诗词,也抄录了下来。我也曾经把图书馆里的书私自带回家,没有及时还回去而被发现,挨了批评。但是,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积累了大量的阅读卡片,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学知识,为我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益处。读书和说书说书,好象只是说书人的专利,其实我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连队里当知青的时候,几乎每个晚上,我都要作为“说书先生”来给宿舍里的知青“说书”,以便度过北大荒那寒冷而漫长的黑夜。那时候,小说只有《金光大道》等,但各种手抄本的知青文学以各种方式在我们中间流传着,什么《第二次握手》、《梅花党》都是我曾经讲过的。讲之前,不但要认真回忆我曾经看过的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而且还要自由发挥,移花接木,以吸引大家。由于讲得生动,宿舍里来听的人也越来越多,后来“名声”在外了,附近连队的知青也来听,这也说明了当时文化生活的枯燥和知青们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前年,我在北京和连队北京知青聚会,一位绰号叫“老四”的知青说起当年为了央求我多讲一个小时的故事,愿意第二天一大早为我值班去挑井水的事,使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读书和写书多年下来,积累的读书卡片有好几个抽屉,大概光专业方面的就有6000多张。看着这么多的血汗结晶,自然就想到了写书。于是乎便开始把梦想向现实转化了。我写的第一本书是50万多字的《抗癌本草》,当时全家三口住在迎凤街的一个只有6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回想起来,都难以想象出来是怎么过来的),一个方桌,一个小木凳,在餐蚊嗡嗡声中,我浑身抹着风油精,就这么一笔一划地写了3个春秋,终于如愿以偿地完成了。这本书最初是在1984年由中国微循环与莨菪类药研究学会和宁波中西医结合学会内部出版的,我的大学老师邢绍周教授和当时的中医院的副主任中医师张沛虬、第三医院的洪中立主治医师分别写了序言。后来此书正式在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不但获得了优秀图书奖,而且还在台北出了繁体字版,在汉城出了韩文版,1992年还因海外读者的要求,出了英文版——《ANTICANCER MEDICINAL HERBS》(抗癌传统草药)。如此写书的艰辛和出书的快感,非经过人是难以体会的。从那以后,我边读书,边写书,竟出版了七、八本学术著作,还评为了宁波首届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和全国百位优秀中医药科普作家。读书和造书互联网的普及,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人的幸运。电脑中那神奇莫测的变化,那目不暇接的知识流,那弹指之间的惊讶,真是风景网上独好!特别是看到一本本电子书在网上,任你随意浏览,使我萌生了自己在电脑上给自己“造书”的念头。于是我运用WORD文档和PHOTOSHOP图片制作技术,把自己没发表过的诗词、散文和摄影等,制成一本本漂亮可心的电子书。然后再用E-mail发给海内外的亲朋好友,或听他们的赞扬,或看他们的批评,然后或重写,或复制,或粘贴,不断修改。沉醉其中,美不胜收。我的第一本自己制作的电子书是在1997年7月,书名叫《逸行集》,搜集了我的103首诗词。此书仅仅印了6本,其中一本还被宁波市档案馆收藏。这本电子书的最后一篇是我五十岁过生日那天写的《鹊桥仙?五十初度》,下半阙是:塞北饮马,江南放歌,传奇画卷春秋。风景前边应更好,休止步,日正锦绣!上个月,我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名为“ 流光弹指记年华”。实际上就是网上“造书”的一种新形式,行文更规范,展示更便捷,也更直观,看到自己发的一篇篇回忆录,受到群友的精彩留言和慷慨“打赏”,真的是发自内心的高兴,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别的感受。读书和诵书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读书,实际上是看书,是一种不出声的默读。但古人的读书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我看书遇到好的文章,也向来是朗诵出声的。现在电子音响很有助于带有激情的朗诵,选上一段好听的音乐,对着手机,便可以低吟浅唱地朗诵起来。然后回放,自己便会沉如其中。那带着回音的读书声,实在会给人以激情或某种微妙的情感。我最喜欢朗诵的就是高尔基的《海燕》,我在中学时代第一次读到这篇散文,就深深地爱上了它,海燕的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坚强和渴望,使得我们热血沸腾。我至今依然能倒背如流的朗诵起来: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种气势磅礴、情感激越,充满艺术感染力的激扬文字,使你不得不放声朗诵出来,这种豪情万丈,激荡人心的作品影响了整整我们那代很多人一生的追求和渴望。显然,诵读给人的感应和默读完全不同。唐代的秦观所云:“发函展读,殆不能释手”的这种境界,是客观真实的。吟诵,确实会令人沉醉其中,经久不散!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丁酉话鸡

下一篇: 为了这个话题,我们编辑部竟吵起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