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日常】没想到有一天,我也成为了“安排他人人生”的长辈

昭为光明,焯指透彻,志作记录。点击上方?蓝色字体[昭焯志]关注,看见人文,社会,教育万花筒。缘由今年有个平时联系不多的亲戚小孩Q参加了高考,考试成绩还行,但在填报志愿上面,Q的父母可能认为还是应该多听一听家里人的意见,于是上周,Q的妈妈、在大学工作的我、社会阅历丰富的姐姐姐夫等,还有等待求证的其他可靠人士,参与了关于Q的大学志愿的探讨。我平时和Q接触得很少,可以说从来没有真正交流过,所以谈不上了解,但从其他熟悉Q的亲戚口中得知,Q应该是个蛮内向的小孩,读的文科,大学心仪的专业是师范和护理,所以Q也很想到我所在的大学,只是分数没有达到,只好作罢。我个人是很乐意去帮忙的,因为大学志愿的选择的梳理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不管是外在客观的还是内在主观的,需要在学校考察、城市发展评估、专业和行业背景、个人意愿、个人性格、个人家庭背景、个人未来规划发展等方面综合判断。因此认认真真来考虑的话,其实把合适的大学与专业梳理出来还是挺不容易的呢。Q来了之后,我还是先跟ta确认了一些想法,但是其实从我们交谈中我还是能够发现,作为一个刚满18岁,普通家庭成长起来,没有其他特殊经验的小孩,Q对自己基本上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就和当年的我一样。Ta选择师范,是觉得这份工作较为稳定,有寒暑假,仅此而已。但不同的是,作为00后,似乎比起我们,ta的信息渠道很多,自我意识较强,但这样的自我意识却没有通过有效的沟通得以呈现,导致我们后来的沟通出现了壁垒…“墙”的形成相信最开始Q和我们是有一个想要共同探讨大学选择的意愿的,我在通过和Q的交流中,通过综合城市、名校、非名校、专业等因素,帮Q整理出了六所个人认为较为适宜的选择。而这六个选择不管是Q本人还是其他的亲戚都比较赞同,但在顺序上我们出现了较大的分歧。我们认为,社会的优质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而由于马太效应的作用,优质的资源和人才依然会朝着发达城市集中,城市之间的差距可能还会进一步拉大。而发达城市具备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行业资源,广阔的平台视野、更多的发展机遇以及志同道合的氛围。另外,文科不同于理科,我在了解非技术类的高薪行业时,感受到这些行业与选择什么专业关系并不大,更多的看的是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各种综合能力。在今年教育部的1号文件也指出,我们国家需要那些能够把“中国故事”讲好的人文社科类人才,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对文科来说,文字和处事的思考很重要。所以,尽管我们的判断不一定百分之百准确,但都一致认为北京的一所文科学校很不错,而且有Q喜欢的师范类专业(只是招收人数少),我们就把它排到了第一位。另外还有一所大学,其所在城市以及专业和行业发展我们都认为非常具有潜力。而本地的学校由于分数问题,只能上一所非常一般的学校,所以,我们建议让本地的学校作为保底填报。在先后顺序上,我认为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对于Q我确实了解的太少,Q家庭的具体情况,性格特征都需要一个了解的过程。只是以Q的分数和文科生的前景来说(中规中矩),我们认为有一些选择,是可以给到Q更多的可能性去冲刺一些更发达的城市中的学校的。而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在把第一选择的理由告诉Q的时候,Q选择沉默。不管是姐姐姐夫的强硬态度,还是我这样慢慢给ta梳理思路,Q都表示“我不知道”,或给出觉得不去北京的理由是因为空气不好,物价高,在我们反驳这一点之后,Q又陷入了沉默和玩手机…与此同时,Q非常积极把我们的观点与ta的班主任沟通,班主任似乎也与我们的想法有些出入,于是,Q仿佛更加“不知道”了。其实如果Q表达自己是真正的不知道的的话,或许我们还能进一步沟通,后来我也从ta的眼神和行为中,发现ta已经不再听我们讲话。那一刻我就明白了,Q心里其实已经有主意了。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ta不愿意表达,更不愿意沟通,或许认为我们太强势吧。(我没有)后来Q妈妈的话证实了我的想法,Q回到家中表示。我们这些人不懂,本地的发展很好很有潜力,只要好好在学校学习,毕业肯定能找到工作(这一点应该是班主任说的),而Q自己也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还表示,我们大人在安排ta的人生,说自己难道就不能有独立的想法和选择吗听到这句话我其实还是震惊到了,原来我们一系列建议在Q看来已经变成了干涉ta人生选择的障碍,我,自认为不走寻常路的人也成为了Q口中的说教式的,自认为“为ta好”的大人了。我竟然觉得有点可惜,还有一丝丝的挫败感。其实整个事情的可惜之处,倒不是Q最终的选择跟我们的预期不一致。在所有因素考虑后,最终的选择依然是自己做决定,我们作为家人,理解和支持也许就够了。但这一系列的想法的探讨,由于我们都无法顺畅地进行思维的互换和情感的流动,我还不清楚Q的认知来源于哪,还不清楚Q是否有其他难言之隐,于是,单方面的沟通最终形成了一堵无法逾越的墙。而这一点,是最可惜的。思考和追溯我不禁在想,如果这是一个问题,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与此同时脑中也出现了许多答案,但貌似都不是最为准确的。例如,我们大人,或者家长真的足够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过问题吗,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行为是不是也印证了家长一直以来的思想和格局呢;再例如,目前的学校教育究竟培养的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呢?在教育过程中有重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与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培养吗?这个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你这小孩怎么这么不听话”的问题。除了多方沟通之外,大环境问题依然值得关注。国内的高考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无奈,高考后的孩子刚刚步入成年,在极其懵懂无知的状态下就突然要开始自己为人生做主,要主动选择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而这个选择是在一个人被灌了十二年的应试教育、对现实生活和工作没有一点概念的情况下做出的,一旦做出选择,不是每个人都有改变的权利的。最后,我想引用知乎上的一句话,作为不是结尾的结尾吧。“于是大多数的人背负着沉重的学业,沉重的家人期许,沉重的自我期望,基本上毫无退路胡乱在某个专业上压上自己的一生做赌注。如果能有多一点的自由,大概很多的人生可以得到改变。如果进入了大学收到各种身心的人为的环境的折磨的时候,可以退出、重来,也许很多高校中的悲剧能够被避免。”祝愿,选择的成本每个人都够得到,选择的自由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机会每一个步骤都存在。至少,可以选一选,就是一种幸福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立刻删除)请扫右边二维码欢迎成为昭焯志的读者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clickhouse编译安装以及搭建mysql实时复制

下一篇: 知乎才是活雷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