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百岁花仙怎么养

网友提问:

百岁花仙怎么养

优质回答:

佳节又重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青热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百岁花仙怎么养1

◎《乾隆朝钦定大清会典》载优老之礼事

《玩菊图》 (局部 陈洪绶)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指农历九月九日这天。现今说起传统的“敬老节”,首先会想到“九九重阳节”,尊老、敬老、优老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相沿传承。

典故 不解吹愁吹帽落 恨杀西风

九月初九

东晋“孟嘉落帽”名场面

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掩琴无语意忡忡。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

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一尊重九又成空。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

——蒋捷《浪淘沙·重九》

初读蒋捷这首《浪淘沙·重九》,不过平常,是蒋捷见疏桐承露,秋意满窗,心中生出悲秋之感,琴也弹不下去了。可做点其他什么罢,也没什么好做的,便静坐看它时光流逝,窗缝隙处明月光,三三两两,点滴漏下——“掐破东窗窥皓月”,这“掐”“窥”二字尤其妙,真有百无聊赖漫度光景的惆怅之感。

蒋捷便在这怅然中见它月落日升,天光乍亮,隐隐约约,池中芙蓉开正好。可叹开正好!因它终究要零落,仿佛前尘往事,当年热闹,如今已渺然不可闻,故人都成模糊剪影,仿佛江南烟水,朦朦胧胧,而自己,则是这剪影里唯一一点墨色,孤鸿展翅,天涯漂泊。即便应该阖家团圆的重阳佳节,也只能叹一句伤离别。思及至此,不免要恨它西风不解意,吹愁吹帽落,可恨至极了!

“不解吹愁吹帽落”,用的是东晋“孟嘉落帽”的典。单说孟嘉,很多人不知道;但要是加个前缀,“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便有些“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了。关于孟嘉,史书本传记载很少,最有名的,就是蒋捷在词里引用的“落帽”故事。

说某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在龙山(今湖北江陵西郊)宴请群僚。忽然一阵风来,将他府中幕僚孟嘉的帽子给吹落了。孟嘉此时沉浸在美酒美景之中,还没发现头顶空空。旁人见了,正要提醒,谁知桓温促狭一笑,眼神示意,便罢了,只坐着憋笑看好戏。

孟嘉对这一切浑然不觉,过一阵起身上厕所去,众人这才大笑。桓温让人写了篇文章笑孟嘉,连帽子一块儿放在孟嘉座位上,看他回来时的反应。谁知孟嘉回来后,容色不变,甚至还要纸笔——这是要回敬了?众人看热闹不嫌事大,赶紧拿来纸笔,孟嘉“了不容思”,挥笔立成,文章还非常漂亮,叫众人赞叹不已。

一篇文章而已,便赢得满座赞叹?似乎有些夸张,但在当时,孟嘉确实有名。很多名士都想认识他,东晋外戚、权臣庾亮还夸他有盛德——虽然这“盛德”,在后世看来,有些不负责任:“一问三不知俗事”!为官为吏,问他风俗如何,人们安居乐业否?孟嘉缓声答:“恐怕要问我手下的小吏。”言下之意,我不知道。

这后世不堪容忍的玩忽职守,在魏晋南北朝时,却是被人推崇的名士风范。那时世家大族大多就任这种不管杂事的清闲职位,只有出身寒门的人,才每天周旋于琐碎俗事中,忙碌非常。所以庾亮笑,说孟嘉有盛德。

真实又自然

深受外祖父孟嘉影响的陶渊明

不过,孟嘉并非空有名声,而无才学之人。他玄儒双修,尊重长辈,友爱兄弟,为人温文尔雅,喜怒不形于色,深得州郡赞叹。也因此,庾亮兴办学校时,将孟嘉擢为劝学从事,推广儒学。只可惜,孟嘉志向在野不在朝,担任桓温幕僚时,更是经常驾车出行,一个人去往龙山。“山气日夕佳,众鸟相与还”,四季美景,趣味不同,不必说还有美酒在侧,可谓人间至乐!不免流连忘返,至晚方归。也因此,面对朝廷的任命、皇帝的接见,孟嘉一一拒绝,后来更干脆辞官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不过,天伦之乐,于孟嘉而言,只是一乐。还有一乐,就是饮酒。孟嘉爱酒,常常喝到大醉,只是他就算大醉,也不见举止有何失态;更不必说适量小酌,任怀得意,胸襟洒然开了。桓温曾经好奇问:“孟郎君!酒有什么好?见你杯不离手,见缝插针地喝!”孟嘉悠然笑:“杯中有真趣,桓公不知道罢了。”桓温撇撇嘴,又问:“我平时听音乐,总觉得弦乐不如管乐,管乐呢,又不如听人家唱歌,这是为什么?”孟嘉惜字如金:“渐近自然。”

无论弦乐还是管乐,都要依赖乐器这些外物,有外物,就有限制;何况要把乐器演奏好,一定得勤加练习,有练习,就有刻意,如此一来,弦乐与管乐,便成了“人工之乐”。与之相对的歌声,是从人喉咙里发出的自然之声,即便五音不全,唱歌走调,但并不会被外在条件约束,不影响歌者抒发自己的感情,因此显得真实、自然,不做作,如同孟嘉的一生。

陶渊明在外祖父家长大,很明显被孟嘉这种“任自然”“任天真”的性格影响,后人说他,“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岂非正是得了孟嘉真传?所以宦海沉浮之后,陶渊明归去来兮,终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他外祖父一样了。

话是这么说,但毕竟归隐田园,有时难免生计局促。有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按理该喝点儿菊花酒,可陶渊明一看,家中已然无酒!怎么办?只好坐在菊花丛中,一朵两朵采菊花。菊花酒,菊花酒,酒没有,采些菊花满手香,权当美酒落肚皮了。谁知过一阵,前方影影绰绰,白衣乍现,醇厚酒香迎面扑来。抬头望,老友来,手上提着一坛酒!陶渊明大喜,站起来迎接,两人就着菊花饮美酒,大醉而归。白衣送酒,真可谓济人之急,解人之馋,因此后世传为美谈,也成了重阳典故之一。唐代杜审言写《重九日宴江阴》,就说“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赏菊登高辟邪

还要吃“重阳糕”

不过,要是他俩来到宋代,白衣人送的酒,恐怕就要不够喝。

宋代重阳节,到处都是菊花,什么“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铃菊”……光叫得上名儿的菊花,就有160多种!抬望眼,近前出,家庭内外,酒家门口,处处菊花架!你要是不养不插,门窗素净一片,人家都要掩口笑:“中秋不见月,重阳不见菊——成何体统?”

“成何体统”!朱熹回答人家有关祭祀的事儿,便拿重阳说事,“端午难道不吃粽?重阳怎么可以不喝茱萸酒?不先祭祀祖先,就自己享用美食,合适吗?”

当然不合适。重阳节,就得喝菊花酒、饮茱萸酒,这是规矩。为什么?茱萸别名“辟邪翁”,菊花绰号“延寿客”,这两东西吃下去,能消“阳九之厄”——重阳重阳,九月初九两九重,阳气达到极盛。正所谓物极必反,极盛之后,必要走向衰退,所以人们相信,重阳之后,阴气渐生,诸病渐起,所以要在九月初九这天辟邪消灾。

菊花么,清热疏风,明目解毒,宋代以前人们就知道了。陶渊明写诗,“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长期服用,据说能延年耐老。茱萸呢,更不得了,井上种茱萸,叶子片片落到水里,能防瘟疫;要是屋子东边种上三株白杨、茱萸,延年益寿,邪祟不敢来!若种树不便,拿茱萸子挂在房间里,也能驱鬼。驱不驱鬼不知道,但茱萸温中理气,强身健体,却是真的。所以宋人把茱萸果捏成小粒儿泡到酒里,重阳时喝一口,驱邪消灾!也戴茱萸囊,“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嘛!

但要说人们多么看重菊花、茱萸辟邪的功效,那也未必。因为从唐代开始,九开始代表永恒,重阳节辟邪的意思逐渐弱化,到宋代时,说是承袭古风,服菊花、茱萸辟邪,大多数时候还是为了好玩儿。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登高。

重阳登高辟邪,起初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萧梁的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记载,说汝南有个人叫桓景,跟人家学神仙术,结果有天师父告诉他:“今年九月初九,你家必定有灾!赶紧回去,让家里人做些红色锦囊,里面装好茱萸,配在胳膊上;再到高处去,喝一喝菊花酒,才能免灾。”师父都这么说了,徒弟还能不从?桓景赶紧照做,晚上回去时,见家里鸡犬牛羊死了一屋,算是替他们偿了命。

从此,重阳登高的风俗流传下来,直到宋代。但宋代和魏晋南北朝时可不同。毛驼冈、独乐冈、愁台、砚台,可以理解;仓王庙、四里桥,竟也成了登高妙处!可见这登高,已不完全算登高,像是庙会一般的娱乐活动了。既然像逛庙会,那自然少不了各种美食。其中一种糕,专门在重阳节吃。一种做法,粉面加些小果儿,什么石榴籽儿啦、银杏啦、松子啦,蒸好后插上剪彩小旗。另一种呢,五色米粉做成狮子蛮王形状,周遭围一圈小彩旗;下方是加了麝香、糖、蜜的熟栗子粉捏成的糕饼小段,生动可爱。这糕名字简单,就叫重阳糕;寓意可不简单。“糕”,就是高,吃了糕,登得高,走得高——把做好的片糕放在小孩子头上,百事皆高!吉利话一说,满屋子的人都笑,唯有蒋捷凄楚叹息。

他没有孟嘉、陶渊明那样的悠然自得。眼见重阳节热闹,身边无关紧要的人越开心,便越衬得他自己形单影只,孤单寂然,因此不免用冷意,写热景,埋怨西风,恨杀西风。文并供图/谢玩玩

传统 且向长眉拜瑞年

优老制

对需要赡养老人的子孙法外开恩

中国官方优老礼制,可追溯到夏代,当时按年龄级别给老人以尊贵地位,类似做法在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有所传承。清代官方曾颁布了一系列尊老敬老优老的法令,成为了历代官方优老政策的集大成者。

《大清会典》中这样规定:百岁老民赐银30两,建坊里门题以“升平人瑞”四字,若是老妇人,则题“贞寿之门”四字,逾百岁者加赏银10两内府币;一百有十岁者,倍之;百二十岁以上者,请旌加赏不拘成例。

不仅对待长寿老人有这样礼遇,对孝子贤孙们也同样会给予表彰。京师及各地都建有节孝祠和大坊,凡是孝顺父母及祖父母的人,均由各地官员报告礼部予以褒扬并赏给银两,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孝顺的子女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同时,清代官方对需要赡养老人的子孙法外开恩。在处理刑事案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留养承嗣”:年老父母尚在,对其子孙后代要“慎刑”,如果死刑犯是独子,其祖父母、父母年老无人奉养,可免其一死以便侍奉老人,改判重杖一顿并枷号示众三个月。

不仅有律例上的规定,还有一些“特事特办”也体现出了优老之策。清宫档案中有一份乾隆朝的上谕档,将优老政策和会试举子们联系起来,档案记载称当年会试多士云集,发现其中“庞眉皓首”者不乏其人,虽然有的都已过耄耋之年,依然赶来会试,于是下旨将本年会试举子中90岁以上的郭毓麟著加恩赏给国子监司业职衔;80岁以上的鲁道传、郑兆球两人俱著加恩赏给翰林院检讨职衔;还有70岁以上的五位举子也都加赏了职衔。面对这些已经年迈仍孜孜不倦的士子们,乾隆帝施以恩泽,宽慰他们的“寒聪绩学之志”。

对于身边的老臣,乾隆帝亦是非常敬重,曾有一位80岁的老臣申请退休回家休养,乾隆帝特发谕旨:“听其自为酌量,如一二年后,精神清健,仍可来京办事,以昭优老念旧之意。”

饮酒礼

古代最为隆重的敬老活动

乡饮酒礼制源于周代,延续至清代,是古代最为隆重的敬老活动,意在“正齿位,序人伦”,举“长幼之序”为纲,以倡扬“敬老尊贤、兄友弟恭、内睦亲族、外和乡党”的美德。

清代重视乡饮酒礼,相关制度经过不断发展最终成型。以京师(顺天府)乡饮酒礼为例:顺治二年(1645年)“定京府每岁于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举行乡饮酒礼,设宾介、主人、众宾之席,以府尹为主人”,“以申明朝廷之法,敦序长幼之节”。顺天府尹作为京师乡饮酒礼的主人(主持),在行乡饮酒礼之前负责各项筹备工作,每逢乡饮酒礼之期,顺天府尹须预先选举宾介,“访绅士之年高德劭者一人为大宾,次为介宾,又次为众宾,皆由州县详报府尹核定举行”,“每岁由顺天府具题,将所举宾介等姓名、履历呈部存案”。清初,在京旗人并不参加乡饮酒礼,康熙九年(1670年)起满汉一体参加京师乡饮酒礼。为保障乡饮酒礼能够切实有效地举办,雍正元年(1723年)特命礼部堂官前往监礼,遂成定制。

地方的乡饮酒典礼也大致相同,由各地方官在学宫亲自主持,仪式按老龄齿序,设主宾、介宾等席位,仪式上地方官和主宾间相互揖拜。此外,乡饮酒礼上还会特别邀请乡居显宦观礼,令当地生员案前行揖拜礼,又召集不尽孝道和品行不端者前来听律令,“以申戒尤”。

敬老节

祭祀之外还要演出应景剧目

重阳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当时人们主要是为了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地、祭祖,后成为历代相承的传统节日。因为“九”是单数中的最大数,又谐音“久”,重阳节逐渐具有了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敬老寓意,具有了“敬老节”的内涵。

在清代皇宫中,也有重九节的祭祀活动。据《大清会典》记载:凡立春端阳重阳等节,于奉先殿后殿陈香镫每神位前,设酒脯果实,毕内监启神龛,内务府掌仪司司官一人具补服,上香行礼。重阳日,掌仪司郎中一员,在各神位前贡香三次,行三跪九叩头礼,若郎中有事,员外郎行礼。其供献之物,俱由奉先殿饭房、茶房预备;至祭献帛、酒,令侍卫供献。

清宫的重阳节,依然离不开敬老的主题。比如这日的承应戏中,就有《九华品菊》《众美飞霞》两出与“祝寿”相关的剧目。《九华品菊》说的是九华先生令催花御史在众香国挑选花仙18人(数字寓意重九),贡入神京为宫中的皇太后献舞祝寿之事;《众美飞霞》说的是众花仙在朱儒子、康风子两位仙人前试演为皇太后的祝寿歌舞一事。两出剧的情节紧密衔接,场面热闹,烘托出了重阳节敬老、喜庆的气氛。清代档案里记录和反映的敬老传统,蕴含着长辈慈爱、子女孝顺、家庭和睦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并供图/鲲帝

诗词 学他年少插茱萸

唐代诗人王维14岁的时候便离开了故乡,只身前往长安游学。在17岁那年的重阳节时,他写下了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对于一位身在异地的17岁少年来说,没有什么情感能比思乡怀人之情来得真切,于是,他在诗中道尽了思乡之苦。王维在诗中提到了古人重阳节时的习俗,那就是“登高”和“插茱萸”。因为重阳节时要在头上插茱萸,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在插茱萸时难免会瞥见或联想到自己那苍苍白发,这多多少少会引起一些愁绪。

宋代文学家宋祁晚年被贬到地方上为官,辗转多个军州任职。他平生热情好客,总能以豁达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有一回的重阳节,他和朋友们一起宴饮,吃饱喝足后想着重阳节要插茱萸,便忍不住感慨了一句:“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宋代的文学家姚孝锡面对白发时也忍不住有些怅惘,但他的心态却很年轻,也跟着年轻人将茱萸插上鬓发,而且还自我宽慰道:“且插茱萸慰衰鬓,莫将诗句挠回肠。”将茱萸插上白发来慰藉那日渐斑白的头发,别老是写诗发牢骚,即使愁断了肠也无济于事啊!

但并不是所有人面对白发都有着好心态。比如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他在重阳节插茱萸的时候便发起了牢骚:“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九月九日重阳节,茱萸熟了,他也拿起茱萸插上自己的鬓发,结果发现自己还不算上了年纪,鬓发却已经白了许多,不由得感到十分伤感!

和李白一样发愁的,还有唐代诗人朱放。话说朱放上了年纪之后,有一年的重阳节突然想去爬山,结果刚要出门的时候却感觉精力不济,顿时兴致全无:“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本想着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拿起茱萸插在头上,摘下帽子,却发现自己的头发已然所剩不多,剩下的也已经白发如雪了,不由得悲从心来。于是将摘下的帽子戴了回去:一把年纪了,还学那些年轻人将茱萸插在头上干啥?

和朱放一样怕摘帽子的还有杜甫。话说杜甫上了年纪之后过重阳节也免不了惆怅:“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害怕风儿一吹帽子掉了,把自己的短发给暴露了出来,所以风吹帽子时,还得笑着请旁人帮忙正一正。所以和朋友们重阳节聚餐喝酒,也只能“醉把茱萸仔细看”。

拥有类似烦恼的还有“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耿湋。话说他晚年时也面临着“脱发危机”,有一年的重阳节,他拄着拐杖勉强出游,看着年轻人在插茱萸,他也忍不住说了一声:“发稀那更插茱萸”。

南宋词人吴文英也惆怅,不过相比于杜甫对于形象的注重,他对自己的穿戴倒是没有那么在意:“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白发已苍苍,只因愁绪万千,所以任由着狂风把帽子吹去。自己也只能独自一人默默地看着那茱萸,但愿明年能够再登临那山峰高处。

还有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沈榛,重阳节到来之际也插上茱萸,看见那日渐苍白的鬓角,不由得伤感地说道:“眼看菊蕊黄金笑,首插茱萸白发愁。”眼看着菊蕊灿烂得如黄金一般,再看看自己的满头白发,怎一个“愁”字了得?

除了插茱萸愁,有人登高时也会发愁。春秋时期重阳节还没有定型,不过有一次,齐国的齐景公到当时的风景区牛山游玩。正玩得兴起,大伙都高高兴兴的,齐景公却突然痛哭流涕。原来,他向北一望,看到了自己那金碧辉煌的宫殿,不由得伤感起来:“我的国家多美呀,我要是长生不老该多快乐呀!”其实,古往今来有谁能不老的,何必像齐景公那样自寻烦恼呢?

文/邱俊霖

百岁花仙怎么养2

每日7点,文化早餐 ▵ 点击 读 史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博文 | 通识| 知古 | 鉴今 | 有品有趣

100句精华

1、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记》

2、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

3、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

4、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史记》

5、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7、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史记》

8、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

9、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史记》

10、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

11、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汉书》

12、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书》

13、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

14、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汉书》

15、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汉书》

16、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汉书》

17、事不当时固争,防祸于未然。《汉书》

18、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19、廉约小心,克己奉公。《后汉书》

20、丈夫有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1、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

22、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后汉书》《后汉书》

23、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后汉书》

24、精诚所加,金石所开。《后汉书》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26、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后汉书》

27、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忧智之不博。《后汉书》

28、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三国志》

29、迷而知返,失道不远;过而能改,谓之不过。《三国志》

30、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

31、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三国志》

3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国志》

33、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三国志》

34、国之兴也,视民如赤子;其亡也,视民为草芥。《三国志》

35、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国志》

36、全一人者德之轻,成天下者功之重。《晋书》

37、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滥者,乱败之恶也。《晋书》

38、非得贤之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信之难。《晋书》

39、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晋书》

40、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晋书》

41、变通革弊,与时代宜之。《晋书》

42、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威。《晋书》

43、疾风知劲草,严霜识贞木。《宋书》

44、罚慎其滥,惠戒其偏;发滥则无以为罚,惠偏则不如无惠。《宋书》

45、不务先富民,而唯言益国,岂有民贫于天下,而国富于上邪?《南齐书》

46、有贤而不知,知贤而不用,用贤而不委,委贤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齐书》

47、不充诎于富贵,不遑遑于所欲。《梁书》

48、溪壑可盈,志欲无满。《梁书》

49、居后而望前,则为前;居前而望后,则为后。《陈书》

50、取草绝根,在于未蔓;扑火止燎,贵乎速灭。《陈书》

51、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魏书》

52、迷而知返,得道不远。《魏书》

53、尚俭者开富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魏书》

54、思政不察逆顺之理,不识大小之形,不度强势之势,有此三蔽,宜其俘获。《北齐书》

55、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远期,惟君子为能及矣。《北齐书》

56、俭为德之恭,侈为恶之大。《周书》

57、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道。《周书》

58、学不精勤,不如不学。《周书》

59、士必从微而至著,功必积小以至大。《周书》

60、化于敦朴者,则质直;化于伪者,则浮薄。《周书》

61、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周书》

62、人生不得行胸怀,随寿百岁犹为夭。《南史》

63、蝉躁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史》

64、行生于己,名生于人。《北史》

65、审而后发,犹未为晚。《北史》

66、时不可再,机不可失。《隋书》

67、因人成事,其功不难。《隋书》

68、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须端其末。《隋书》

69、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旧唐书》

70、与人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旧唐书》

71、乐闻过,罔不兴;拒谏,罔不乱。《新唐书》

72、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新唐书》

73、在善用,不在众。《新唐书》

74、不才者进,则有才之路塞。《新唐书》

75、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旧五代史》

76、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旧五代史》

7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78、毁誉乱真深可畏,直言不闻深可畏。《新五代史》

79、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新五代史》

80、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宋史》

81、世之治乱,在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既无不治。《宋史》

82、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史》

83、上有忧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84、恩赏明则贤者进,刑罚当则奸人消。《辽史》

85、贤达哀乐,不在穷通祸福之间。《辽史》

86、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87、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金史》

88、人之聪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89、教化之行,兴于学校。《金史》

90、学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元史》

91、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元史》

92、为国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须人而行;人不滥用,惟贤是择。《元史》

93、天下未尝乏才,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理势然耳。《元史》

94、天地之间,人寿几何?恶可无闻,同腐草木也!《元史》

95、待人以诚,人亦以诚待我。《元史》

96、富贵一时,名节千古。《明史》

97、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蝇之附骥,即千里犹蝇耳。《明史》

98、居高位者易骄,处佚乐者易侈。《明史》

99、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明史》

100、言路者,国家之命脉也。《明史》

3000对偶佳句

写人记事

过五关,斩六将。亲贤臣,远小人。

鸿门宴,桃园盟。孙行者,祖冲之。

言必信,行必果。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登高极目,览水送归。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名扬四海,声震八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指鹿为马,画地为牢。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棋逢敌手,将遇良才。功盖天下,誉满山河。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

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

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

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

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

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

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云楼。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景物状物

桃灼灼,柳依依,雪茫茫,雨霏霏。山抹绿,燕剪柳。

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十里荷红,三秋桂香。

天欲飞霜,云将作雨。烟迷远水,雾锁深山。

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水流云在,雨到风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明月如霜,好风似水。

千峰凝翠,万峦吐霞。百花含蕾,千枝泛翠。

百花吐艳,万木争荣。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纷纷黄叶坠,对对塞鸿飞。

清霜浸碧波,白露下黄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半壁见海日,中空闻天鸡。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花草相掩映,云霞共吐吞。桃花飞绿水,野竹上青霄。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云卷千峰色,梅供一枕香。

霜蹄千里骏,风翻九霄鹏。

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丝飘弱柳平桥晚,雪点香梅小院春。彩霞照万里如银,素魄映千山似水。

茸铺草色春江曲,雪剪花梢玉砌前。亭亭玉树览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漠漠水田飞白鹭,阳阳夏木啭黄鹂。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一池芙蓉新出水,千层芳草远浮山。

高树夕阳连远巷,小桥流水接平沙。满地绿阳飞燕子,一帘晴雪卷梅花。

日照棉球晶闪闪,风吹稻穗浪悠悠。

江水流长还绕似青罗带,

海蟾轮满澄明如白玉盘。一丝春风要把一株新曲吹绿,

一滴春雨要将一朵蓓蕾染红。

哲理生活

满招损,谦受益。水不干,鱼不尽。

私心重,骨头软。心胸阔,天地宽。

朝前看,往前走。

明枪易挡,暗箭难防。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叶多花蔽,云破月来。勤能补拙,俭可助廉。

风雨齐猛,水火无情。一芽知春,一叶知秋。

动静相宜,虚实相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天来头顶,路在口边。读有字书,识没字理。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拳不离手,歌不离口。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疾风知劲草,岁寒识松柏。

疾风知劲草,事久见人心。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不随时俯仰,自得古风流。

古径无人到,深堂有月来。山石不流动,天日自高明。

终身争一息,每事必三思。鸟听娇欲语,花看半开时。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阳雨。碧从天上得,红自日边来。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

惟止乃能动,因昧而为明。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春归华不落,风静月长明。直如朱丝绳,清似玉壶冰。

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花香风气暖,云淡日光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勿临渴掘井,宜未雨绸缪。

人多出韩信,智多出孔明。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竹雨侵窗润,松风吹面寒。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单丝不成丝,独木不成林。

人多力量大,柴多火焰高。

山和山不相遇,人与人总相逢。

闲逸磨损意志,勤奋陶冶智慧。刀不磨会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患难时要坚毅,顺利时应谨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春华不如秋华好,今月常同古月明。明月不能无秋思,故人所在有春风。

泽以长流乃称远,由因直上而成高。世事静观知曲折,人心甘苦见交情。

鱼鱼入世难为海,燕燕依人别有天。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

知多世事胸襟阔,阅尽人情眼界宽。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欲论古来兴废事,须平自己是非心。莫言前路无知己,但恐此心难对天。

云润早含及物意,水清不易在山心。风因得竹若殊遇,水不在山无泪流。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下坑多路不平。无言者天此理显,有道之世其日长。

读书有味千回少,对客无情一句多。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世上本无常照月,天边还有再来春。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落魄无心求富贵,运通富贵逼人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坐间移。风定始知蝉在树,灯残方见月临窗。

好花偏遇三更雨,明月忽来万里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院小有竹春常在,山间无人水自流。

静可观人虚能修已,贤当述古智足察今。

天欲飞霜塞上有鸿行已过,

云将作雨庭前多蚁阵先排。世事如椇一著争来千古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托物寄兴

千峰竟秀,万壑争流。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芳草有情,夕阳无语。

皓月无幽意,清风有泪情。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雨过天愈碧,风来花送香。

群鸦恋晚树,孤雁入寥天。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眼界高时无物破,心源开处有波清。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纵怀花事当春去,畅足清游载月归。

千家树色浮山阁,一片冰心在玉壶。无力东风花半露,有情春水燕双飞。

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石间坐久春云起,花底吟成夕照收。

数重山翠疑见胆,一派水清欲留人。苍松翠柏看颜色,秋水春山见性情。

帘外淡烟无墨画,林间疏雨有声诗。人得交游是风月,天开图画即江山。

一代典章垂涣汗,万年法守仰都俞。野烟有路知依寺,明月无心也进城。

山闲水静天无事,竹少兰初日有情。清风能感水能化,修竹有情兰有怀。

万里长空开眼界,一川春水润心田。春能蕴藉如相识,风入襟怀只自知。

波漾流溪冬月影,风回碣石夏潮声。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莫学杨柳半年绿,要学松柏四季青。

有花有月圆中乐事,无春无夏城外清游。

云出人间合而为雨,泉流石上清于在山。

观水有情不言自喻,游山寄兴未尽所怀。

三江潮涌波澜壮阔,九州音悲石裂天惊。

鱼恋水水阔凭鱼跃,鸟爱天天高任鸟飞。

吟成赏月之诗只愁月堕,斟满送春之酒惟憾春归。

噪晚齐蝉岁岁秋来泣恨,啼宵蜀鸟年年春去伤魂。

千尺水帘今古无人能手卷,

一轮月镜乾坤何匠用功磨。万象更新水水山山入画诗,

一元复始家家户户庆新年。

言志抒怀

鬓虽残,心未死。煮沸江海,融江冰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白吟千里月,律至九重春。

春情寄岸柳,香气凝寒海。

清游向天目,幽抱托风怀。

吟怀山川趣,观感古今文。

秀语夺山绿,奇情破石坚。

放怀形骸以外,浪迹山水之间。

放怀于天地外,得气在山水间。骋此长风快浪,欣然临水观山。

文气曲如流水,天怀和若春风。推倒一世豪杰,拓开万古心胸。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移风易俗光荣,因循守旧可耻。

朝饮木兰之堕露,夕餐秋菊之落英。

十里水光心地朗,一林花色性天空。

使我开怀唯夜月,令人深省是晨钟。

知味人当风月夕,多情心爱雨花天。

山川卉木花不息,风云月露天何言。

大翼垂天四万里,长松拔地三千年。

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

高峰霞漫寒潭里,绝壁光生晚照红。

忠骨遍地地更暖,壮志满天天更新。

碧血丹心照青史,壮歌浩气贯长虹。

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

雪打青松松更翠,风扑烈火火更明。

心志光明同日月,功勋盖世重山河。

愚公未惜移山力,壮士须怀断腕观。

狂澜欲倒同心挽,旭日方升旦气扬。

迢遥不畏千程路,辛苦惟存一片心。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不为私情萦梦寐,只将贞志凌冰雪。

棋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情寄高山山起舞,志毛托大海海欢唱。

石可破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而不可夺赤。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即景生情粉蝶翻春花弄影,

涉园成趣红桃映日草铺茵。

春亦多情鸟向枝头催逸兴,

人其得意梅从窗外放诗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得其所,

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其中。

立大志展宏图足下踏破万里浪,

先天下后局部胸中常有一盘棋。

生活实践

胜不骄,败莫馁。

苦读有恒,好学无时。

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

挥毫列锦绣,落纸如云烟。世事催开卷,人情逼杜门。

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读书破万卷,落笔超群英。

吟哦出新意,坦率见真情。高论明秋水,新诗动洛川。

雪夜书千卷,花时酒一瓢。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学识靠积累,聪明寓勤奋。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勤奋出天才,实践出真知。

长行何怕千里,恒学焉畏万册。

县管端由心正,生花还觉梦奇。有志宜师逸少,多才肯效班超。

听曲能生万感,作文不放一丝。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知识在于积累,才能在于忍耐。

放开眼孔观书,抖起脊梁立行。

自有高明将学讲,且教童子抱诗来。

无尽波涛归学海,长春花木在词林。尽日相亲惟有石,长年可桨莫如书。

铦锋梳尽山中兔,蘸墨惊飞海上鱼。悟得柳公书内法,生来江子梦中花。

读破万卷诗愈美,行尽千山路转赊。落笔已吞云梦客,舒纸吟啸万里风。

梦里花仙觅奇句,山中木客解吟诗。书到疑时须逆志,事当难处但平心。

春天诗思行花径,月夜书声坐竹楼。大力可能通纸背,尖毫仍觉吐花香。

玉露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几番磨琢方成器,十载耕耘自见功。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观书到老眼如月,得句惊人胸有珠。

梅月横窗成画本,兰风度槛入情诗。常吟卷里相酬句,自画湖边归住山。

爱看春山疑读画,静研古墨试听香。一帘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

深院著书桐叶雨,曲栏联句藕花风。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

淡妆浓抹调新色,顽绿痴红发古香。四壁墨花飞丽藻,一帘佳句占阳春。

好书不厌百回读,佳客时来一座倾。天机所到都成趣,人力非关别有神。

论古不外才识学,博物能通天地人。长大知才须有用,平常莫等指无名。

书城高大能藏道,心地光明始爱才。文当妙处风行水,夜正中时月满天。

行文若师心自得,守道如国书为城。灯火迄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

学海无涯勤是岸,云程有路志是梯。

登高而尽四野所有,著书以成一家之言。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万丈高台始于一石。

思考乃攀登书山之路,毅力是游渡学海之舟。

争先进当先进赶先进,学科学用科学追科学。

长吟玉海诗兴动江山皆入句,

大开春酒会醉余天地总为家。

. End.

精选好物

喜欢的朋友一定要 赞 哦!

百岁花仙怎么养3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的绘画作品融汇了宋代院体技巧与元人笔墨韵味为一体,呈现出劲峭而又不失秀雅的品貌风骨。构图简约清朗,画面层次分明,疏密有致,用笔清隽,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寓有刚柔相济之美。墨色淋漓多变,和泽有神;意境平淡朗逸,清雅幽丽,超凡脱俗。山水画宗法李唐,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书法奇峭俊秀,取法于赵孟頫。

一代文豪唐伯虎,以女子口吻所作的一首闺怨词。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诵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下半部分是为感情而自我封闭状态的思妇形象,通过皱眉、洒眼泪、看白云、看蓝天、走走看看的几个动作,表现坐立不安的无限思念。

怀念

活过之物终将凋零,只可在“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中,“愁聚眉峰尽日颦”。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人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把酒对月歌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这首诗前六句赞颂李白善于写明月,说李白的诗至今还有人在吟诵。中间四句表示向李白学习的愿望,特别要学习李白饮酒赋诗的狂放性格。最后六句写作者自己虽无李白那样的诗歌才华,但一定要像李白那样,不追慕功名,藐视权贵。这首诗通过歌咏李白,表现了作者蔑视权贵,视功名如粪土而以诗酒自娱,不拘礼法的豪迈情怀。同时也表现倜傥不群、超尘脱俗地追求自由反抗权势的精神,和豪放飘逸的句调风格都酷似李白。以其人之风格还咏其人,妙在古今同调。

奉上

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

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任风牵。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陇上田。恨杀牧童鞭不起,笛声斜挂夕阳烟。

画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美人对月

斜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桃花庵遇仙记

那时那日此门中,桃花树下初相逢。只见仙人种桃树,未闻仙人看花红。朝朝期待仙人顾,日日桃花笑春风。忽闻仙踪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红。桃花谷里桃花仙,桃花美人树下眠。花魂酿就桃花酒,君识花香皆有缘。美酒消愁愁不见,醉卧花下枕安然。花中不知日月短,岂料世上已千年。不入浊世凡尘染,情愿枝头做花仙。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花奴问君安。

无题

人生在世数蜉蝣,转眼乌头换白头。百岁光阴能有几,一张假钞没来由。当年孔圣今何在,昔日萧曹尽已休。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地栽炮仗花冬天怎么养

下一篇: 月季花土培怎么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