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白地黑花长颈瓶怎么养

网友提问:

白地黑花长颈瓶怎么养

优质回答:

磁州窑新旧难辨别?学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怎么看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艺文通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白地黑花长颈瓶怎么养1

磁州窑作为中国自宋以来北方地区最大的民间瓷窑,其产品被仿制是很自然的。不过磁州窑一直以生产民间日用品为主,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未受到皇家以及达官贵人的重视,因此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仿制或“作伪”历史并不长。

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

磁州窑风格的古陶瓷仿制品,出现时间基本上可定在近百年左右,尤其是近20年来,在磁州窑的故乡——彭城,出现了多家仿古瓷作坊,许多磁州窑瓷枕的现代仿制品达到很高的水平,部分仿制品几可乱真。真品与仿制品同时在市场流通,如何辨别真伪成为瓷器爱好者的首要问题。

当阳峪窑仿磁州窑

安徽淮北烈山窑仿磁州窑

山西扒义窑仿磁州窑

河南神垕仿磁州窑

有一些仿品,采用元代造型,而绘上宋代的装饰,这种情况需要鉴赏者对各时代的造型、装饰要了解清楚,能够心中有数,在鉴赏时予以比较分析。

此外,对于瓷胎的辨别也是非常重要的。从陶瓷材料学观察,古代磁州窑瓷器的质地多呈现胎体疏松,而釉面融化很好,属于釉熟而胎不熟的状态。现代仿品使用的泥料在粗细方面与过去有差别。

磁州窑白地黑花云凤纹四系瓶(局部)

细究起来,是古代与现代的原料加工手段不同。过去是采用驴拉耙耙泥,大青土泥浆经过泥槽流动达到粗细的筛选目的,又经过长期的沉浮处理,达到最好的泥性。现在使用的是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加工,快入磨,快粉碎,快练泥,然后再使用真空练泥机,整个加工周期加快了,而且由于使用球磨研磨,其中又混入不少的其他成分。

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图枕

但这其中又有一种非常难以辨伪的作伪制品,那就是“老胎新绘”,仿制者收购出土的旧胎,用低窑火熏烤,除去水气,然后彩绘上釉,温火慢烧,这样的陶瓷胎上没有破绽,因而鉴定时就要多注意胎釉结合的致密情况、彩绘的效果等。

磁州窑胎釉结合情况

同时,还要综合地去看,一些入过土的磁州窑器,器物上都能看到被腐蚀的痕迹,釉面常见有细小开片出现,开片纹内可见土侵和腐蚀之痕。这种痕迹很自然,与用酸泡出的迥然不同。腐蚀之痕常在刻花纹和转折之处出现。

真品土侵由纹路侵入,常达于彩面,造成有一种白色云雾状物质覆盖其上,这种覆盖有多有少,无规律可循。现代仿品也常故意制造这种腐蚀痕迹,但常会露出人工作伪的痕迹。

器底的自然包浆

瓷器本身的特点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但因为时间的洗礼,保存再完好的瓷器也会有一些自然磨损现象,这些也是鉴定的主要依据。

任何一件瓷器,只要有年代,除非是皇宫里保管下来的,那么在民间的或者是不管你在什么环境下面,你仔细看它,它都会有一些细致的自然划痕。有多有少,有深有浅,那么这些自然的划痕,一定要多看,才能在脑中形成一定的敏锐度。

器物的自然开片

有了理论知识以后,鉴定者们就要学会多观察真品,从真品入手,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它的烧造历史、材料特性和烧成方式、彩绘技法以及材料的差别。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磁州窑产品主要以黑彩绘画为常见品,在刻、印的纹饰中,以白地黑花为多见,也有素白刻花的。在鉴识刻、剔类器物时,要特别注意其剔露的胎体上要能见到有一些细小的裂缝不经意地散布在四处,这是一个重要特征。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此外,在刻剔的胎体上应留有刀痕,这种刀痕应是下刀干脆利落且刚劲有力的,在放大镜下,能见到在开裂的地方胎体呈肥腻状,且其中有褐色的铁质点子,这也是一个鉴识的特征。

再好的作伪高手,也会存有缺点和破绽,只要鉴赏者见多识广,便能修成火眼金睛。鉴赏时需冷静全面分析,仔细辨别,而慎下结论。

磁州窑白地黑马戏图枕

现代仿制的磁州窑陶瓷,有心的仿造者制备胎料,釉料都尽可能利用传统手工制法。但新陶瓷烧成后,釉色泛有一种火气,显得非常浮躁。仿制者通常会采用氢氟酸浸泡、土埋等方法,企图去掉表面的浮光。可像宋代的磁州窑黑釉所呈现的幽黑之感即使经过手段处理,也仿造不出来。总体来说釉面的光泽是死板的,或犹如油漆过一般,毫无灵气可言。

现代仿磁州窑

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层出不穷,也有很多优秀的仿制品风行于世,可以说千百年来所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近年来,科技的测试方法已被应用于古陶瓷的鉴定。

但是,传统的陶瓷鉴定方法,能够对古陶瓷的社会属性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从而推定出被鉴器物的生产时代、窑口及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其作用不可偏废,也是任何先进的科学仪器无法替代的。

更多瓷器相关知识,点击下方李国刚《高古瓷鉴定系列教程》!

白地黑花长颈瓶怎么养2

瓶子,是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器物,随着文明和物质水平的进步,瓶子也渐渐从实用性向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转变。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令人惊叹。今天我们就选择了部分常见造型的瓶子,和大家一起欣赏和解读。

蟠龙瓶

初为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后来,蟠龙装饰也常见于各式瓶型中,也将这种瓶型称为“蟠龙瓶”。

南宋 龙泉窑蟠龙瓶

温州博物馆

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北宋 龙泉窑青瓷多管瓶

国立故宫博物院

梅瓶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宋 白地黑花折枝花卉梅瓶

故宫博物院

明永乐 青花桃竹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

花口瓶

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辽 黄釉花口凤首瓶

故宫博物院

琮式瓶

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宋代 龙泉窑青釉琮式瓶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炉钧釉凸八卦纹琮式瓶故宫博物院

玉壶春瓶

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

明洪武 松竹梅图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 粉彩荷莲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

宝月瓶

清代的一种瓷器造型,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雍正早期烧制,后停烧。乾隆时又有烧制,多为青花。

清雍正 仿官釉八卦纹双耳宝月瓶

故宫博物院

交泰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和催总老格刻意制作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是乾隆时期的特殊制品,也是我国古代制瓷史上设计最为精巧、工艺最为复杂的制品,传世品极少。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作微小移动,但不能拆开。这种工艺被称作“交泰”,寓意“上下一体,天下太平,万事如意”。《易经》谓“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则时运亨通。这种上下两部分交接钩套的器形取“交泰”的吉祥寓意。

清乾隆 粉青釉暗兽面纹交泰尊

故宫博物院

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宣德天球瓶胎骨厚重,敛口短颈,上阔下敛;腹大而扁,砂底微凹。后仿的器型多颈长腹圆。清代天球瓶颈稍长、腹较圆,康熙时为平砂底,雍正为直口微撇,腹扁圆,乾隆时天球瓶直口较粗,圆腹,假圈足,部分为釉底。除了传统的青花品种外,五彩、粉彩等彩绘天球瓶出现。

明宣德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 粉彩六桃图天球瓶

故宫博物院

胆式瓶

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宋代 哥窑米色釉胆式瓶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祭红釉胆式瓶

故宫博物院

橄榄瓶

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清雍正 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

故宫博物院

壁瓶

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设计的瓶式,又称“挂瓶”或“轿瓶”,始见于明代宣德朝。瓶体均为整体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绳悬挂。初挂于鸟笼之中。万历时大兴,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多种形制,清代乾隆官窑多有生产,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品种丰富,并多附御题诗句。

清乾隆 黄地粉彩缠枝莲纹开光诗句双耳壁瓶

故宫博物院

凤尾瓶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康熙 青花鹤鹿盘同春图凤尾尊

故宫博物院

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样,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明万历 青花缠枝莲纹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珐琅彩花卉纹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

棒槌瓶

分为硬棒槌瓶,方棒槌瓶和软棒槌瓶。硬棒槌瓶又称圆棒槌瓶,盘口,短直颈,圆折肩,圆筒状长腹,圈足,底部多为平切式二层台。器腹有高矮和粗细之分,粗腹者,器形庄重,细腹者,器形秀丽。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成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

清康熙 青花人物图棒槌瓶

故宫博物院

油槌瓶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清康熙 五彩狮纹油槌瓶

故宫博物院

柳叶瓶

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清康熙 豇豆红釉柳叶瓶

藏草瓶

小口,直颈,颈中间凸出,鼓腹,腹一侧有流,腹下承以喇叭形足,造型奇特。清代雍正景德镇窑创制,系宫廷用器,乾隆以后不见。

清雍正-乾隆 矾红彩藏草瓶

转心瓶

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拨动上瓶瓶口,转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故称转心瓶。清代乾隆景德镇窑创制,多为官窑器。

清乾隆 黄地洋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转颈瓶

故宫博物院

净瓶

净瓶(梵名 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

唐代 青釉净瓶

故宫博物院

油槌瓶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清康熙 青花月影玉兰图观音瓶

故宫博物院

盘口瓶

因瓶口为盘状而得名。一般为细长颈、溜肩、圆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则短颈,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

宋代 龙泉窑青釉凤耳盘口瓶

故宫博物院

瓜棱瓶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

明洪武 釉里红花卉纹瓜棱石榴尊

故宫博物院

贯耳瓶

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帖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宋代 哥窑青釉贯耳瓶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双贯耳六方瓶

故宫博物院

莱菔瓶

莱菔即萝卜,故又名“萝卜尊”,清康熙朝独特尊式之一,器呈侈口、细长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若萝卜。

清康熙 冬青釉暗刻海水龙纹莱菔尊

故宫博物院

荸荠瓶

清代流行的一种瓶式,粗长颈,扁圆腹,状如荸荠而名。清代康熙年首创,雍正官窑多有烧造,且形制规范。该器型直口长颈,扁圆腹,外侈圈足,器形规正,削足考究,足端露胎,胎质洁白细腻。平坦底。

清乾隆 斗彩缠枝莲纹荸荠扁瓶

故宫博物院

来源于网络

白地黑花长颈瓶怎么养3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魏沛娜

宋徽宗时代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制瓷业也正逢其盛。那么,徽宗时代的瓷器有什么特点,具体有哪些成就和影响?徽宗时代的瓷器,与经济社会以及礼制文化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11月12日,深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原调研员刘涛受邀做客“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十季第九期活动,结合实例图片,解析“徽宗时代的瓷器”。

“了解徽宗时代的瓷器,首先要对整个宋代的制瓷业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刘涛介绍,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宋代瓷业大体可分为白瓷(包括青白瓷)和青瓷两大系统。前者以定窑 、景德镇窑为代表;后者以耀州窑、汝窑及其一脉相承的钧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最负盛名。此外以“化妆土艺术”为特色的磁州窑类型瓷器及黑釉瓷器等,也占有重要地位。考古证实,北宋中晚期特别是徽宗朝,制瓷业最为兴盛,南北各大窑场都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文献上有明确记载的“京师自置”官窑(汴京官窑),也相传出现于此时。瓷器在形制、釉彩和装饰上有了更明显的官民之别、文野之分。徽宗时代的瓷器,可谓有宋一代瓷业繁荣发展的精彩缩影。

其中,汝窑是最负盛名的中国古代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市清凉寺村。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记 :“本朝以定窑白瓷器有芒不堪用 ,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南宋时期汝窑瓷器已“近尤艰得”,备受珍视。“在这之后‘河北’,因为后面提到唐州和邓州都是在黄河以南,也就是现在河南的南阳,属于南阳市。这个‘河北’我推测应该是指淮河,而不是黄河。通常在古文中一般出现的‘河’都是特指黄河,但是在这里应该不是。‘汝窑为魁’,就是汝窑瓷器称冠于天下,南宋时汝窑瓷器‘近尤艰得’,就是难以得到的意思。”刘涛解释称,这种青瓷因为是专供给宫廷使用,所以又把它称为“供御青瓷”。供御青瓷烧造于徽宗朝。徽宗宣和六年(1124)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有“越窑古秘色,汝窑新窑器”的说法,据此推知,汝窑奉命烧造“新窑器”的时间应距宣和不远。

定窑始烧于晚唐五代,北宋中晚期进入繁荣阶段,徽宗朝达到鼎盛,除主窑区涧磁岭外,燕川、北镇等窑区也相继复烧或创烧。徽宗时代的白瓷,釉色牙白,装饰手法以刻花(“浅刀”)、印花最富特色。位于晋中汾河谷地的介休窑,也是北宋时期白瓷的一个重要产地。“介休窑过去一直是被轻视的窑口,介休窑的工艺成就还是相当不得了。介休窑(洪山镇)的细白瓷,无论透光度和白度,都不在定窑之下。特别是印花,印纹清晰且富有层次,工艺品质上甚或优于同时期的定窑。”刘涛说。

谈及景德镇青白瓷,他指出,青白瓷属白瓷系统。入宋以来,在北方白瓷的影响下,景德镇等南方地区白瓷、青白瓷生产蔚成风气,仁宗以来(11世纪中期)大量烧造,徽宗时达到鼎盛。优质的青白瓷,透影性强,清代又有“影青”之称。需要注意的是耀州窑和河南地区青瓷,其窑址在陕西铜川黄堡镇。鼎盛期(北宋中晚期)青瓷以“橄榄青”为特色,装饰以刻花(“浅刀”)、印花为主,工艺精湛,特别是刻花装饰,刀法圆熟,线条流利,富有浅浮雕艺术效果, 最能代表耀瓷的工艺水平。

至于磁州窑类型瓷器,则是宋金以来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生产的一类以“化妆土艺术”为特色的瓷器。今河北省磁县等地,是此类型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因窑场地处古磁州,故明清时有“磁州窑”之称。产品与之相类的其他地区一些窑场,而今则被划入“磁州窑系”,或将其产品统称为“磁州窑类型”。主要品种有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红绿彩等。磁州窑早期白地黑花器以如意头形枕较多见,亦有各式瓶、钵等,而几乎所有制品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绘黑花与剔、刻、划工艺完美结合,图案典雅,工艺考究,素朴中显华贵,格调颇为不俗。根据器物排比,其年代应属时风奢华的徽宗之世。

磁州窑类型瓷器中还包括“三彩”,三彩在北宋时期曾长期陷于低潮,在整个11世纪北宋考古编年资料中,三彩十分少见。一直到徽宗时期,情况才有较大改变。河南中部的宝丰清凉寺、鲁山段店和登封曲河等窑场都开始烧造三彩。三彩的再度流行,折射出社会生活“由俭入奢”的变化。

豫中窑场三彩划花鸳鸯纹枕 深圳市翰熙古陶瓷博物馆藏

另外要提的是建窑黑釉茶盏,其窑址在福建建阳水吉镇。据史料记载,建窑兔毫盏大抵从北宋中期以来成为“点茶”用盏之上品,至迟徽宗时更为宫廷所用。纪年墓出土建盏,也以徽宗时期最为集中。建窑黑盏除兔毫外,还有油滴(鹧鸪斑)等。

那么,徽宗时期瓷业兴盛是基于怎样的背景?刘涛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人口增长进入峰值。经过唐末五代的动乱,宋初全国人口只有3540万。而在此后的一百余年间,人口迅速增长,到12世纪初(徽宗即位之初)进入峰值阶段 ,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和大理等区域内,总人口达到1.4亿。二是城市高度繁荣。北宋末年东京开封的居民已达150万左右。风俗奢侈 ,无论饮食还是服饰器用都追求精致,可谓“金翠耀日,罗绮飘香”。城市的勃兴,消费主义的盛行,必然有力拉动制瓷业的发展,并带来产品花色品种的变化。三是制瓷业得到鼓励。宋朝“钱荒”严重,铜材料短缺,国家屡禁民间用铜制作生活用器,故制瓷业得到鼓励。

刘涛指出,从文献上看,两宋历朝皇室大都比较节俭。约在神宗年间,宫廷所用的部分祭器已由过去的金器和铜器改用陶瓷器了。至少哲宗时,宫中瓷器的使用又推广到日常生活,哲宗本人“饮食皆陶器而已”,“一应华巧奢丽之物不得至于上前”。徽宗为风雅天子,又热衷搞政治形象工程,如兴建明堂、艮岳等。汝窑御用瓷器的烧造也在他统治时期,他的意志与喜好对御用瓷器的烧造应有直接影响。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他直接干预瓷器烧造的证据。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有个说法很流行:汝窑烧造御用瓷器请示釉色时,徽宗指定了青色,也就是“天青”。对于这个说法,刘涛认为显然是从所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的柴窑传说敷衍而来的。“还有个说法,徽宗沉迷道术,由于相信命中带火,喜阴不喜阳,在瓷器的选择上可能就偏爱于‘火气’不大、釉色不那么明亮的汝瓷。这些说法均为附会臆测,虽有一定道理,但难以凭据。”

钧瓷天青釉花口钵 河南博物院藏

刘涛补充说,天青釉滥觞于晚唐五代越窑秘色瓷,受其影响,耀州窑早期(五代宋初)青瓷中亦有烧造。汝窑的天青釉则更为纯正和稳定,成为供御青瓷的基本釉色,并深刻影响到后世青瓷的发展。“天青”包括粉青,成为中国古代高端青瓷的代表釉色。南宋以来的官窑、哥窑、龙泉窑和金元时期的钧窑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汝窑影响。中国古代高端青瓷的发展,从越窑到耀州窑,又到汝窑;再从汝窑到南宋官窑、龙泉窑和钧窑。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个两宋(宋金)时代。

讲座最后,刘涛对徽宗时代瓷器的成就、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徽宗时代瓷业高度繁荣,南北各大窑场都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新器式新品种迭出,长腹梅瓶、长颈瓶、玉壶春瓶、纸槌瓶、花口瓶、曲流长颈茶瓶、孩儿枕、如意头形枕、腰圆形枕以及仿古礼器的樽、鼎等,都出现或定型并流行于徽宗朝。“浅刀”刻花、白地黑花等装饰工艺也于此时臻于纯熟。这一时期的瓷器雅俗兼备、官民并存。随着汝窑等进奉宫廷,瓷器有了更明显的官民之别、雅俗之分,而且富丽之风日盛。此风折射出徽宗朝社会生活“由俭入奢”的变化。此外,汝窑深刻影响到后世青瓷的发展,如南宋的官窑、哥窑、龙泉窑和金元时期的钧窑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汝窑的影响。这种影响之深远,以致最终造就出一种绵延至今的美学趣味和鉴藏传统。

审读:喻方华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夏季朱槿花怎么养才好呢

下一篇: 油墨画的花怎么养好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