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国王花怎么养指甲干枯掉

网友提问:

国王花怎么养指甲干枯掉

优质回答:

为什么门捷列夫会成为元素周期表故事中的主角?,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京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王花怎么养指甲干枯掉1

《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故事》,[美]山姆·基恩 著,杨蓓 阳曦 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7月版

本生使得元素周期表的

构建工作大大加速

或许可以说,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就是构建它的众多人物的历史。我们先从历史书中摘出几个名字,比如吉约丹医生,比如查尔斯·庞兹,又或者朱尔斯·莱奥塔尔、艾蒂安·德·希维特。你微笑起来,想着他们会不会真的听见你的呼唤。在元素周期表的先驱中,有一位值得我们奉上特殊的敬意,因为以他命名的灯使得无数异想天开的尝试得以实现,它的意义比实验室里其他任何设备都大。不过有点扫兴的是,严格来说,本生灯并不是德国化学家罗伯特·本生发明的,他只是在19世纪中期改良了设计并推广了它的使用。不过,就算撇开本生灯不谈,罗伯特·本生一辈子打过交道的危险品也够多了。

砷是本生的初恋。虽然33号元素自古以来就声名赫赫(罗马时期就有刺客把砷涂在无花果上),不过在本生之前,几乎没有哪个遵纪守法的化学家对这玩意儿有太深的了解。本生最开始研究的是二甲砷基,这种化学品的名字来源于希腊语的“恶臭”。本生表示,二甲砷基的确很难闻,会让他产生幻觉,“手脚会产生突然的刺痛,甚至会导致眩晕、失去知觉”。他的舌头上“覆盖了一层黑色的舌苔”。或许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不久后他发明了迄今为止对付砷中毒最好的解毒剂,这种化学品是氧化铁的水合物,和铁锈有点关系。它会抓住血液里的砷,将它拽出人体。不过,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一次实验中,装着砷的烧杯不慎发生了爆炸,差点儿把本生的右眼珠子给炸出来,这次爆炸让他后半辈子60年中都只能依靠一只眼睛看东西。

罗伯特·本生(《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故事》内页插图)

事故之后,本生把砷搁到一边,他的热情转移到了自然界的爆炸上。本生热爱一切从地下喷出来的东西,他花了好几年时间调查研究间歇泉和火山,亲手搜集冒出来的蒸汽和沸腾的液体。他甚至在实验室里造出了老忠实泉的仿品,并由此发现了间歇泉内部的压力如何逐渐增加,最终喷发出来。

19世纪50年代,本生在海德堡大学重回化学领域,不久后就为自己赢得了科学界不朽的声名。他发明了光谱仪,从此以后科学家们就能利用光线来研究元素了。周期表中的每种元素受热时都会产生狭窄锐利的彩色光带,比如说,氢受热后会产生一条红色、一条黄绿色、一条浅蓝色和一条靛蓝色的光带。如果加热某种未知物质,它产生了这样的特定光线,那你就能肯定该物质中含有氢。这是个重大突破,不必煮沸或用酸溶解,就能看清不明化合物的成分,这在科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了制造第一台光谱仪,本生和一位学生一起,将一片棱镜放进空雪茄盒来分离光线,又从望远镜上取下两个目镜装在盒子上,以便观察盒子内部,就像万花筒一样。当时,限制光谱仪的唯一因素是怎么找到温度够高的火焰来激发元素。所以本生及时地发明了一种设备,正是这种设备让他成了所有曾经熔化过尺子或是点燃过铅笔的人的英雄。他以本地一位技术人员制造的燃气灯为原型,在上面加装了一个阀门来调节氧气流(如果你还记得本生灯底部给你拨来拨去的小旋钮,那就是它了)。改良后,灯的火焰从低效噼啪作响的橘色变成了纯净咝咝作响的蓝色,就像今天你在一个好炉子里能看到的那样。

本生的工作使得元素周期表的构建工作大大加速了。虽然他反对以光谱来归类元素,不过总有比他大胆的科学家。在光谱仪的帮助下,立刻就有新元素被发现了。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光谱仪能够拨开迷雾,发现藏在未知物质中的已知元素。可靠的鉴别手段让化学家们朝着终极目标迈出了一大步,从更深的层面上了解了物质。不过,科学家们不光是要找到新元素,还得把它们编进家谱里。

这里我们就要谈到本生为周期表做出的另一个杰出贡献了——他帮助创建了海德堡的科学王朝。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为周期律的早期工作做出了贡献,其中就有我们要谈到的第二位主角——德米特里·门捷列夫,人们公认是他创造了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成为元素周期表

故事中的主角有许多原因

实话实说,就像本生和本生灯一样,元素周期表也并不是门捷列夫单枪匹马发明的。有6个人分别独立地制出了周期表,而且他们的工作全都基于前辈化学家提到过的“化学亲和力”。门捷列夫最初的想法很粗糙,他试图找到一种方法,将元素分成有相似性的小组,并找到某种科学规律,将这些小组纳入一个周期体系,有点像是荷马将毫无联系的希腊神话串到一起,写出了《奥德赛》。和其他领域一样,科学界也需要英雄,门捷列夫成为元素周期表故事中的主角,有许多原因。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

比如说,他的一生中充满悲剧。门捷列夫生于西伯利亚,家中共有14个孩子,他是最小的一个。1847年,门捷列夫1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为了生计,他的母亲接过了本地的玻璃工厂,管着手下的男人干活,这在当时可是十分大胆的。后来工厂因火灾而烧毁,母亲的希望就全落到了头脑敏锐的小儿子身上。她带着门捷列夫,乘坐马车,翻过白雪皑皑的乌拉尔山脉,穿越荒原峭壁,匆匆赶到了1200英里(约1931千米)外的莫斯科,希望把孩子送进一所精英大学——可是这所大学拒绝了门捷列夫,因为他不是本地人。这位顽强的母亲带着儿子又坐上了马车,跑了400英里(约644千米),匆匆赶到了圣彼得堡,这里有门捷列夫亡父的母校。门捷列夫刚刚登记入学,母亲就去世了。

事实证明,门捷列夫是个才华横溢的学生。毕业后,他在巴黎和海德堡继续学习,在海德堡,他短暂地得到过名宿本生的指导(他们俩关系不太好,部分是因为门捷列夫脾气古怪,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本生臭名昭著的实验室里嘈杂且充满难闻的烟雾。)19世纪60年代,门捷列夫回到圣彼得堡,得到了一个教授的职位,他开始思考元素的本质,这样的思考最终促成了1869年元素周期表的诞生。

1869 年,门捷列夫首次发表的元素周期表(左)及其手稿,他将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揭示了元素的周期表规律(《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故事》内页插图)

当时,许多人都在冥思苦想如何归类、组织元素,甚至已经有人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还不完善,他们使用的方法和门捷列夫一样。1865年,英国一位30岁左右的化学家向化学学会介绍了自己的周期表雏形,他的名字叫约翰·纽兰兹。不过一个修辞上的失误毁了他。当时人们还不知道高贵气体(从氦到氡的那列),所以纽兰兹的周期表最上面几行每行只有7种元素,他异想天开地把这7列比作音阶中的“哆、来、咪、发、嗦、啦、西”。不幸的是,伦敦化学学会不够异想天开,所以他们把纽兰兹的“点唱机化学”奚落了一番。

为赶上教科书出版商的交稿期

匆匆拼出第一份周期表

另一位竞争者给门捷列夫带来的威胁就大得多了。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是德国人,长着一脸粗犷的白胡子,黑发油光水滑。迈耶尔也曾在海德堡师从本生,手里有正经的专业证书。此外,他还曾发现过血液中的红细胞会将氧气捆绑在血红蛋白上来运输。实际上,迈耶尔与门捷列夫公布周期表的时间几乎相同。1882年,他们两人因共同发现“周期律”而分享了戴维奖,这个奖很有含金量,几乎相当于后来的诺贝尔奖。(戴维奖是英国的,不过英国人纽兰兹却被这个奖项拒之门外,直到1887年他才争取到了自己的戴维奖章。)

此后,迈耶尔又做出了很大贡献,声名蒸蒸日上——在他的帮助下,不少当初不被认可的激进理论,后来得以被大众接受——而门捷列夫却越发古怪,他居然拒绝相信原子的存在。(要是他活得更久一些,肯定也会拒绝相信其他看不见的东西,比如电子和辐射。)如果在1880年左右把这两个人拿出来比较,看看谁是更伟大的理论化学家,你很可能会选择迈耶尔。那么,是什么让门捷列夫从同样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6位化学家中脱颖而出,获得了更高的历史地位呢?

首先,门捷列夫对元素本质特性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代的许多化学家甚至根本没有这个意识。许多人认为某种化合物,比如氧化汞(一种橘色固体)里“包含”着气态的氧和液态金属汞,而门捷列夫却不这么想。恰恰相反,他认为只是组成氧化汞的两种元素的单体形式恰好是气体和金属而已。不变的是每种元素的原子量,门捷列夫认为这是元素的本质特征,这和现代的观点非常接近。

其次,有许多人浅尝辄止地尝试过把元素排成行列,但门捷列夫却在实验室里花费了整整一生,元素摸起来、闻起来是什么样,会如何反应,他的了解比别人深刻得多。尤其是金属,这些元素性质模糊,很难放到周期表中合适的位置上。有了这样深刻的了解,门捷列夫才能把已知的全部62种元素都编进他的行行列列里。他还着魔般地修订周期表,甚至曾经把元素名字写在卡片上,在自己办公室里玩某种化学单人纸牌游戏。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门捷列夫和迈耶尔的周期表中都留有空白,因为没有哪种已知元素填得进去。

不过门捷列夫可没有迈耶尔那么保守,他大胆预测会出现新的元素。“使劲儿找啊,你们这些化学家、地质学家。”他像是在嘲讽,“一定会找到的。”分析每一列最下方的已知元素的特性,门捷列夫甚至预测过隐藏元素的密度和原子量,预言实现时,全世界都为他倾倒。此外,19世纪9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高贵气体,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通过了这次决定性的考验,它只增加了一列,就轻而易举地将这些元素纳入了系统。(最初门捷列夫否认高贵气体的存在,不过那时候周期表已经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了。)

然后就是门捷列夫鲜明的个性了。和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为了还赌债,他3周内就写出了一整本小说《赌徒》——门捷列夫也曾为了赶上教科书出版商的交稿期,匆匆拼出了第一份周期表。当时,他已经写完了整本教科书的第一卷,那是一本厚达500页的巨著,可是他才讲了8种元素。拖延了6个星期以后,门捷列夫突发奇想,觉得要介绍元素的信息,最简约的方法是画一张表格。他激动地推掉了给当地奶酪工厂做化学顾问的兼职,着手编写这份表格。教科书出版时,门捷列夫不但预测硅和硼的下方会出现性质相似的新元素来填充表里的空白,他还给这些新元素起了临时的名字。虽然他找了一种神秘的外语来为新元素命名,不过这并未损害他的名誉(一切还不确定的时候,人们总喜欢相信权威),他用借用一个梵文词(eka)来表示“超越”之意,分别把这些元素叫作类硅(eka-silicon)、类硼(eka-boron)等。

几年后,门捷列夫已经非常出名了,他和妻子离了婚,又想再娶一个。虽然保守的本地教堂告诉他必须得等7年,不过他贿赂了一位牧师,顺利举行了婚礼。从技术上说,他犯了重婚罪,可没人敢逮捕他。当地有个官员向沙皇抱怨此案中的双重标准——为门捷列夫主持婚礼的牧师被剥夺了圣职,沙皇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允许门捷列夫拥有两位妻子,因为我只有一个门捷列夫。”不过,沙皇的忍耐也是有限的。1890年,因为同情主张暴力的左倾学生组织,自居无政府主义者的门捷列夫被剥夺职位赶出了大学。

继本生灯之后

镓成了化学界恶作剧的重要道具

很容易看出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为什么会倾慕门捷列夫的传奇人生。当然,如果他当时没有制出元素周期表,今天的人们就不会记得他的生平。总的来说,门捷列夫的工作就像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他们都不是一个人做完了全部工作,但他们却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而且比其他人做得更为精美。他们洞见了自己研究方向的前景,并以大量证据夯实了自己的发现。和达尔文一样,门捷列夫也因研究工作得罪了不少人。为自己没见过的元素命名的确有点独断专横,这激怒了罗伯特·本生的嫡传弟子——他发现了“类铝”,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荣誉和命名权都该属于自己,而不是那个偏激的俄国佬。

类铝(现在叫镓)的发现带来了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推动了科学的进步——理论带给人们观察世界的框架,但最简单的实验也可能推翻最优美的理论。发现镓的实验化学家与理论化学家门捷列夫舌战一番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1838年,保罗·埃米尔·弗朗索瓦·勒科克·德·布瓦博德兰出生在法国干邑地区的一个酿酒之家。他长得英俊潇洒,一头鬈发,胡须卷曲,喜欢戴时髦的领结。成年后,他搬到巴黎,操作本生的光谱仪。后来,他成了世界上最棒的光谱仪大师。

1875年,勒科克·德·布瓦博德兰从矿物中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色带,凭着丰富的经验,他立刻准确地推断这是一种新元素。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镓(gallium),这个名字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法国(高卢,Gallia)。(阴谋论者指责他其实是偷偷地用自己的名字给元素命名,因为勒科克的意思是公鸡,在拉丁语中拼作gallus。)勒科克想抓住这份荣耀好好品味,所以他着手提纯一份镓样品。

花了好几年时间,1878年,这位法国人终于得到了一块又好又纯的镓。镓在室温下呈固态,但它的熔点还不到30℃,这意味着如果你把它握在掌心里(人类体温约为36.7℃),它就会熔化成厚厚的糊状液体,就像水银一样。像这样能让你摸到却不会把手指头烧焦的液态金属可不多。所以,继本生灯之后,镓成了化学界恶作剧的重要道具。其中一个流行的恶作剧是用镓来做汤勺,因为它看起来很像铝,却又很容易化掉。把镓勺和茶一起送到客人桌上,然后你就可以好好看戏了,客人看见格雷伯爵茶“吃掉”了茶具,一定会吓一跳。

勒科克在科学期刊上公布了自己的发现,理所当然地为自己发现了这种多变的金属而自豪。1869年门捷列夫制出元素周期表以来,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新元素。理论化学家门捷列夫读到了勒科克的发现,就企图横插一脚,他宣称勒科克之所以能发现镓,是因为他先预言了类铝。勒科克干脆利落地回答:“不,我做的才是实际的工作。”门捷列夫表示反对,德国佬和俄国佬在科学期刊上唇枪舌剑,就像连载小说里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章节中各自独白。勒科克被门捷列夫的喋喋不休激怒了,他宣称有一位法国无名氏早在门捷列夫之前就制出了元素周期表,俄国佬不过是剽窃了别人的创造——这在科学界是很重的罪名,仅次于伪造数据。(门捷列夫从来不乐意分享荣誉,相比之下,19世纪70年代,迈耶尔却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过门捷列夫的周期表,在后世的人们眼中看来,就像迈耶尔不过是步了门捷列夫的后尘。)

门捷列夫仔细检查了勒科克关于镓的数据,然后毫无根据地告诉那位实验化学家,他的测量一定有问题,因为镓的密度和质量与门捷列夫的预测不一样。这样的傲慢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不过正如科学界的哲人兼历史学家埃里克·思科瑞(Eric Scerri)所说,门捷列夫总是“企图扭曲事物的本性,使之适合自己伟大的哲学框架”。不过门捷列夫也不光会搞破坏,在这件事上他是正确的:不久后勒科克收回了原来的数据,重新发表的实验结果与门捷列夫的预测吻合。

还是思科瑞说的,“科学界震惊地发现,理论化学家门捷列夫竟然比亲手发现新元素的化学家更了解这种元素的特性”。一位文学老师曾教过我什么能成就一个好故事——元素周期表的制定就是一个好故事——故事的高潮“出人意料但合情合理”。我猜测,门捷列夫发现周期表的伟大框架时一定非常震惊——但同时也相信它一定是正确的,因为这张表格如此简洁优美。难怪他有时候会因自己感受到的力量而有点忘乎所以。

先放下门捷列夫在科学上的“霸气”不提,这场争辩真正的核心是理论和实验谁主谁从。是理论为勒科克带来了灵感,让他发现了新东西,还是说实验提供的是切实的证据,门捷列夫的理论不过恰好吻合了实验数据?在勒科克为周期表中的镓找到证据之前,门捷列夫还不如预言火星上有奶酪。那么法国佬就得再次撤回数据,重新发布吻合门捷列夫预言的新结果。尽管勒科克宣称自己从未见过门捷列夫的表格,但他仍可能从别人那里听说过周期表的内容,又或者是整个科学界都在谈论周期表,间接启发了科学家留意新的元素。正如天才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所说,“理论决定了我们能观察到什么”。

伯特格尔和契恩豪斯发现了

中国瓷器的秘密

归根结底,要厘清理论和实验谁先谁后,谁为推动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更大,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考虑到门捷列夫也作出过不少错误的预测。他真该庆幸是勒科克这样优秀的科学家先发现了类铝。如果有人揪住了他的小辫子——门捷列夫说过氢之前还有许多元素,他还信誓旦旦地说日晕中有一种叫作“coronium”的特殊元素——那俄国佬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不过正如人们原谅古代占星家那些错误甚至自相矛盾的观测,只记得他们准确预测到了一颗闪亮的彗星,大众也倾向于只记住门捷列夫成功的预测。

此外,将历史化繁为简的过程中,人们总倾向于给门捷列夫和迈耶尔这样的人物过高的评价。他们的确搭建了元素周期表的初步框架,使元素得以各居其位,但截止到1869年,所有元素中只有三分之二被发现了,而且接下来的许多年里,就算是最好的周期表里也有某些元素被放在错误的位置上。

工作的重担压在门捷列夫肩上,他根本无法写出一本现代的教科书来,尤其是考虑到那堆乱七八糟的镧系元素(现在我们把这些元素单独放在周期表下方)。镧系元素从57号元素镧开始,它们到底应该放在周期表里的哪个位置,这个问题直到20世纪仍深深折磨着化学家。埋藏起来的电子使得镧系元素喜欢挤到一块儿,这给研究者带来了额外的困难,要把它们分离开来,简直就像是解开野葛或常春藤纠缠的藤蔓一样。在镧系元素面前,光谱分析也不太好使,因为哪怕科学家探测到了几十种新色带,他们也不知道这到底代表着多少种新元素。就连最敢于预测的门捷列夫也觉得镧系元素太麻烦了,难以揣摩。

1869年,人们知道的就只有镧系元素中的老二——铈。不过门捷列夫并没有预测“类铈”什么的,而是老实承认了自己的无奈。在他的表格里,铈后面只留下了一行行丧气的空白。后来在将新的镧系元素填进周期表的时候,他经常搞错这些元素的位置,部分是因为许多“新”元素其实是几种已知元素的混合物。似乎铈就是门捷列夫所知的世界的边界,就像直布罗陀是古代水手的边界一样,一旦越过这条界限,他们就得冒着掉进漩涡或是从地球边缘冲下去的风险。

事实上,门捷列夫只需从圣彼得堡往西走上几百英里,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个村子在瑞典,离铈的发现地很近,村名很滑稽,叫于特比(Ytterby)。如果门捷列夫来到这里,就会和一种难以归类的制瓷矿物不期而遇。

1701年,一个名叫约翰·弗莱德里奇·伯特格尔(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的年轻人骗来了一群人,在他们面前欣喜若狂地掏出两枚银币,准备给他们变个魔术。他手舞足蹈,给银币施了点儿化学巫术,银币“消失了”,一枚金币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当地人从没见过比这更有说服力的炼金术,伯特格尔觉得自己一定会声名鹊起——不幸的是,他的确声名鹊起了。

关于伯特格尔的流言终于传到了波兰国王、号称“强力王”的奥古斯特二世的耳朵里。国王逮捕了这位年轻的炼金术士,把他关进了城堡里,让他替王国生产金子,听起来有点像是童话里的故事。显而易见,伯特格尔没法满足国王的要求,几次徒劳无功后,这位人畜无害的小骗子发现自己快要被送上绞刑架了。为了挽救自己可怜的脖子,伯特格尔恳求国王宽恕自己。他表示,虽然他不会炼金,却懂得如何制造瓷器。

在当时,这样的宣言简直是天方夜谭。自从13世纪末期马可·波罗从中国回来以后,欧洲贵族就迷上了洁白的中国瓷器,它们如此坚固,指甲刮蹭都不会留下划痕,可是与此同时,它又呈现半透明的奇妙光泽,就像蛋壳一样。帝国的兴衰竟能从他们所用的茶具来判断,还有不少关于瓷器拥有神奇力量的传言。有传言说,用瓷质的杯子喝水就不可能中毒;还有传言说,中国的瓷器多得吓人,中国人用瓷器砌成了一座9层的高塔(这个传言是真的)。几个世纪以来,实力雄厚的欧洲人一直在资助瓷器研究,比如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可最终他们只做出了低劣的仿制品。

伯特格尔很走运,奥古斯特国王手下有个瓷器高手,他的名字叫埃伦弗里德·瓦尔特·冯·契恩豪斯(Ehrenfried Walter von Tschirnhaus)。契恩豪斯此前的工作是对全波兰的土壤进行取样,寻找合适的地点挖掘宝石矿,为王室提供宝石,他刚刚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炉子,能够达到约1648℃的高温。利用这个炉子,他能将瓷器熔化,分析它的成分。

国王把聪明的伯特格尔派给了契恩豪斯当助手,研究工作从此一日千里。这对搭档发现,中国瓷器的秘诀是一种名叫高岭土的白色黏土和一种长石,在高温下,二者会熔合成玻璃质。他们还发现了同样重要的另一件事情:和大多数陶器不同,瓷器的釉面和黏土必须同时烧制,而不是分步进行。高温下釉质和黏土互相熔合,正是这个步骤赋予了瓷器透亮的外表和坚韧的内在。两人完善了整个工序,然后放心地回到宫廷向国王汇报。奥古斯特慷慨地赏赐了这对搭档,他梦想着瓷器会让他立刻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君主,至少在社交上最有影响力。既然取得了这么大的突破,伯特格尔觉得自己一定会得回自由。可不幸的是,国王觉得他现在太有价值了,不能放走,所以反倒把他看得更紧了。

在于特比发现了门捷列夫表格里

空缺的镧系元素

不可避免地,瓷器的秘密泄露了出去,伯特格尔和契恩豪斯的秘方传遍了整个欧洲。既然有了基础的化学理论,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手工匠人即兴发挥,又对工序进行了改良。不久后,人们一旦发现长石马上就地开采,哪怕冰天雪地的斯堪的纳维亚也不例外。在这里,人们更喜欢用瓷质的炉子,因为比起铁炉来,瓷质的炉子能达到更高的温度,保温时间也更长。为了满足欧洲蓬勃发展的制瓷业的需求,1780年,在离斯德哥尔摩十多英里外的于特比岛上,一个长石矿动工了。

伯特格尔和契恩豪斯方法烧制的瓷器,约1720 年(《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故事》内页插图)

于特比的意思是“偏僻的村落”,它看起来就是个典型的瑞典海滨村庄,水面上矗立着红顶的房屋,屋子都有大大的白色百叶窗,宽阔的院子里种着许多枞树。人们乘着渡船在群岛间往返,街道都以矿物和元素的名字命名。

于特比矿场位于岛屿东南角,就像是用勺子把山顶挖去了一块,这里为制瓷业和其他产业提供了优质的矿石。对于科学家来说更有趣的是,这里的矿石能制出富有异国情调的颜料,还能用来给瓷器上釉。

今天,我们知道明亮的色彩是镧系元素的馈赠,由于某些地质原因,于特比的矿脉里富含镧系元素。地壳中的稀土元素原本是均匀分布的,就像是有人把整个调料架上的佐料倒进一个碗里,又搅拌了一番。不过金属元素喜欢成群结队地行动,镧系元素尤其如此,所以随着地壳内部熔化的泥土的搅动,它们聚到了一块儿。最后,镧系元素矿脉恰好出现在瑞典附近——当然实际上是地底。斯堪的纳维亚附近有一条断层,在遥远的过去,板块运动将富含镧系元素的岩石从地底深处刨了出来,这个过程中本生钟爱的热液喷发也帮了一把手。最后一次冰河期中,广袤的斯堪的纳维亚冰川刮去了大陆表层,最终使于特比附近富含镧系元素的岩石暴露出来,人们轻而易举就能开采。

就算合适的经济条件使得在于特比采矿有利可图,优越的地理条件也使采矿在科学上颇有价值,不过要真正发掘出这个地方的财富,还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17世纪晚期,斯堪的纳维亚刚刚走出维京时代,当地的大学甚至还大规模举行猎巫活动,跟他们相比,塞勒姆审巫案 简直不值一提。不过到了18世纪,瑞典从政治上征服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瑞典启蒙运动又从文化上侵入了这片土地,斯堪的纳维亚人投入了理性主义的怀抱,伟大的科学家开始纷纷涌现。相对于这里的人口基数而言,比例简直高得吓人。其中一位就是生于1760年的化学家约翰·加多林(Johan Gadolin),他的家族中有好几位富有科学头脑的学者(约翰·加多林的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兼神学教授,他的祖父更加不可思议,老爷子居然身兼物理教授和主教二职)。

年轻时代,加多林走遍了欧洲大陆——也包括英国,在英国,他参观了瓷器制造商约书亚·韦奇伍德的黏土矿,还为他们提供过帮助——后来他在图尔库定居下来。图尔库这个地方现在属于芬兰,毗邻波罗的海,与斯德哥尔摩隔海相望。在图尔库,加多林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地球化学家。业余的地质学家开始从于特比寄给他一些不同寻常的岩石,征求他的意见。加多林发表的文章渐渐引起了科学界的重视,人们开始注意到于特比这个小小的采石场。

7 种元素发现地——于特比(《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故事》内页插图)

虽然加多林手中没有合适的化学工具(也没有相应理论)来把14种镧系元素全部鉴别出来,但他仍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他把寻找新元素当成一种消遣,甚至可以算是种嗜好。等到门捷列夫已近迟暮,那时的化学家们有了更好的工具。他们回头去重温加多林对于特比岩石的研究,新元素就像硬币一样哗啦啦掉了出来。

为了纪念这些元素的故乡,加多林把即将出现的新元素命名为“yttria”。在他的带领下,化学家们开始在周期表上为于特比树起丰碑。包括镱(ytterbium)、钇(yttrium)、铽(terbium)、铒(erbium)共有7种元素可以追根溯源到于特比(Ytterby),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多。趁着字母表里的字母还没用完(rbium这种名字感觉可不怎么对劲),化学家们也给另外3种新元素找到了名字:钬(holmium),采用斯德哥尔摩(Stockholm)的后半部分音节;铥(thulium),神话里斯堪的纳维亚的名字;在勒科克的坚持下,加多林(Gadolin)的名字也登上了周期表,属于他的元素是钆(gadolinium)。

总体来说,在于特比发现的7种元素中,有6种是门捷列夫表格里空缺的镧系元素。如果门捷列夫再往西走一小步,穿过芬兰湾与波罗的海,来到这座元素周期表上的科隆群岛,那么他也许就能亲手修订元素周期表,补充铈后面的所有空白,我们看到的历史也就大大不同了。

本文节选自《元素的盛宴:元素周期表中的化学探险史与真实故事》,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原文作者/[美]山姆·基恩

摘编/安也

编辑/何安安

校对/赵琳

国王花怎么养指甲干枯掉2

最近有一部新片,在外网被骂疯了。

IMDb评分,在4分边缘徘徊。

多达三分之一的观众,怒打1分(比豆瓣一星还低)。

评论区开启花式吐槽模式:

「我只看了5分钟就看不下去了。」

「史上最差电影,不敢相信有人拍了这么个玩意。」

还有人把观影过程,比作「有人在你面前拿指甲刮黑板」。

总之就是两个字:快逃!

播出平台兼制作方亚马逊也成了千夫所指。

有观众甚至一气之下注销了亚马逊账号,一周没网购。

而这条吐槽获得了最高点赞。

这究竟是怎样一部电影?

虽然国内还没多少人关注。

但它可是翻拍自家喻户晓的IP:

灰姑娘。

很难想象,这么经典的童话也能被拍砸。

到底怎么回事?香玉今天就带大家看看——

《灰姑娘》

Cinderella (2021)

灰姑娘的故事,人尽皆知。

仙女教母、南瓜马车、水晶鞋,曾是多少女孩的童年幻想。

灰姑娘和王子冲破身份藩篱的爱情,同样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这个古老的童话,早在17世纪以前就已开始流传。

在现代人看来,它的内核难免显得过时而无趣。

而亚马逊的这部真人版《灰姑娘》,对原版童话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想要给这个几百年前的童话,注入现代精神。

并且以此为影片宣传造势。

比如,为了支持少数群体。

片中的仙女教母一角,由黑人男星比利·波特扮演。

造型浮夸至极,显然是一个drag queen(变装皇后)的形象。

而灰姑娘则由古巴裔歌手卡米拉·卡贝欧出演。

再看各个版本的海报,灰姑娘占据绝对C位,王子甚至连全身都不配露。

显然,传统童话中备受欺凌的灰姑娘,摇身一变成了大女主。

姐就是女王

然而等到正片上映。

这些噱头都变成了十足的嘲点。

这片难看到什么程度呢。

IMDb评分仅4.2。

国内观众也不买账。

豆瓣评分5.3,是所有灰姑娘改编版本当中的最低分。

好好的IP,何以至此?

与前面的版本相比,它的缺点非常明显。

首先,审美全面下线。

就拿仙女教母给辛德瑞拉变装的名场面来举例。

1950年的动画版丝滑流畅,不乏想象力。

2015年的真人版,一袭蓝裙将华丽梦幻做到了极致。

而这一版,仙男教父利用树上的花朵做裙子。

但效果更像是用无数卫生纸碎片变了一个巨型卷纸出来。

连重头戏的礼服都是这个成色,全剧的服化道水平可想而知。

基本可以用艳俗、杂乱、廉价来概括。

灰姑娘和两个姐姐

对比提名过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的2015版。

高下立判。

2015版

童话的核心其实就一个字:

美。

如果抛弃了这个大前提,童话就不再成立。

就算从创新的层面来看。

这一版《灰姑娘》也做得十分失败。

各种风格、古代与现代的服装肆意混搭,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毫无整体性可言。

其次,剧情全面降智。

抛开「审美」这种外在因素,单看故事。

这部电影更是天雷滚滚级别的烂。

人物动机不足,剧情转折生硬。

国王与王子、后妈与灰姑娘这两对核心矛盾,居然全在最后20分钟强行化解。

国王因为王后的一句话,就幡然悔悟,放王子自由;

而后妈只是讲述了自己不幸的经历,就成功洗白,得到灰姑娘的谅解。

这可能是史上最仓促的大团圆结局。

更要命的是,全片充斥着尴尬土味的对白。

有一场王子和灰姑娘的重逢戏,感情是火花四溅的。

对白却是这样的:

-你是骑马来的?

-没错!

-太酷了。

-你可真美。

-你真帅。

-谢谢。

就这??

再烂的玛丽苏剧,恐怕都不敢用这么水的台词敷衍观众。

这还不算完。

王子和贵族朋友的日常活动就是斗嘴。

而他们翻来覆去争吵的话题竟然是:谁的脑袋里有大便。

像这样令人智熄的情节,不胜枚举。

有理由怀疑,编剧已经破罐破摔,彻底放飞自我。

难怪片方会在最后阶段放弃上院线,转投流媒体。

大概早就预料到口碑会扑街了。

如果只有上述两个缺点。

那新版《灰姑娘》只能算烂得平平无奇。

它最大的槽点在于,挂羊头卖狗肉。

上映前的宣传重点,基本都围绕它的女性主义内涵。

豆瓣剧情简介上也赫然写着:

「一部具有现代性和女权主义的新式公主电影」

「表达女性的自主和自我」

但看完全片就知道,这完全是「伪女权」。

这种虚伪,尤其体现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

为了衬托出女性的美好品质,本片把男性角色统统设定成了愚蠢无能的形象。

要么是国王这样,控制欲爆棚,暴躁易怒;

要么像王子这样,没有任何事业心,纯粹恋爱脑。

相反,女性角色基本上都自带独立自强、事业心的标签。

代表就是女主灰姑娘,她喜爱服装设计。

所以,她的梦想是搞事业、实现自我,而不再是嫁给王子。

这个设定本身是有新意的。

可随着剧情的发展,问题出现了:

女性角色看似独立,实际还是依附于男性。

就算片中的男性角色都已经如此愚蠢。

灰姑娘仍旧要通过依靠男人,才能取得成功。

事业起步阶段,她拿出自己做的裙子到街上叫卖。

一开始无人感兴趣。

最后是微服私访的王子,过分热情地出了3倍价钱买下了这条裙子。

给了她人生第一桶金。

为了开拓上流社会的消费市场,她接受了王子的舞会邀请。

就在她为没有合适的礼服和交通工具苦恼时。

仙男教父又从天而降,替她解了围。

从头到尾,每当灰姑娘遇到困难时,都是靠男性来出头化解。

而她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突显。

所谓的大女主设定,就只是摆设而已。

更进一步来说,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人物动机的自相矛盾。

编剧有意把灰姑娘塑造成一个有主见的女性。

随时随地把各种口号挂在嘴边。

被姐姐问「我美不美」时。

她开口就是一番说教:不要在意他人的想法,你本来就很美。

在事业和爱情之间,她也口口声声选择前者。

但实际的所作所为却更倾向于后者。

比如,她对舞会嗤之以鼻,之所以答应去参加舞会,是因为王子说这里能认识志同道合的人,有助于打开服装事业。

结果在遇到仙男教父后,说法又变了。

本来对王子不感兴趣的灰姑娘,也承认想吸引王子的注意力。

再比如,灰姑娘在舞会上结识了一位女王,并且答应跟着对方环游世界、发展服装事业。

她们约定好见面时间,对方强调不能迟到。

可是灰姑娘半路上碰到了王子,立马打得火热,不顾自己即将迟到的事实。

由此可见,本片的女性主义只是流于表面的口号。

既没有做到彻底的革新,也没能和叙事本身很好地结合起来。

结果就是女性角色自相矛盾,左右横跳。

总之,整部电影给人的观感非常矛盾、割裂。

越仔细推敲越会发现,内部的女性意识是缺失的。

其实,这不是个别现象。

浮于表面的女性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创作弊病。

就拿公主电影来说。

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公主童话,天然带有时代局限性。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的公主形象表达不满。

毕竟,这些形象本身就是男性凝视的产物。

英国知名女星凯拉·奈特莉更是公开表示:

「不会让女儿看《灰姑娘》和《小美人鱼》。」

因为女人必须依靠自己,不能依靠男人。

但矛盾之处就在于。

这些过时、封建的童话,个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很少有这样的文本,能够突破文化差异,覆盖全世界的受众。

以迪士尼为首的巨头,当然不会放过这绝佳的IP。

也正是迪士尼,从90年代开始对公主电影做观念革新。

近几年,进一步为公主们注入强烈的女权意识。

《沉睡魔咒》的主线不再是睡美人等待王子吻醒。

而是睡美人救赎女反派玛琳菲森。

《美女与野兽》由积极为女性发声的艾玛·沃森主演。

贝儿变成了一个书不离手的智慧女性。

直到近三年Me Too运动兴盛,把这类改编推向了高潮。

从动画到真人电影,统统扛起了女权大旗。

但。

这些电影,大都只是浮于表面的改编。

哪怕是气场全开的反派玛琳菲森,其设定也是被男人伤害的苦情女人。

真正做到突破的,恐怕只有《冰雪奇缘》。

纯粹从女性视角,讲述女性如何实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觉醒。

以及女性之间相爱、相助的情谊。

没有依附男权,也没有与男性对立。

可惜,这已经是8年前的片子了。

之后的公主电影,就算班底再豪华,制作再升级。

在女性主义这个层面上,依然没有太大的进步。

归根到底还是创作者的心态出了问题。

为陈旧的公主形象,注入新时代的内涵,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但如果只是观念先行,迎合热点,而忽视对剧作的打磨。

那拍出来的必定是经不起推敲的投机之作。

口碑全面翻车的新版《灰姑娘》,给创作者敲响了警钟。

这样浮于表面、自相矛盾的所谓「创新」。

除了贡献满满的槽点,消耗无数人的情怀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不走心的剧本,一次毫无诚意的改编。

绝不可能靠IP本身的光环来盘活。

国王花怎么养指甲干枯掉3

感谢作者【七宝】的原创独家授权分享

编辑整理:【多肉植物百科】百科君

坐标:山东 潍坊

我生活在农村,九零后的二孩妈妈。刚开始接触多肉是在2015年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工作,有了大宝在家带孩子,孩子睡着了,空闲之余就打开手机看看订阅号上的一些小文章,偶然间看到多肉文章里面的肉肉真是好漂亮。

农村遍地都是土和肥料,那时趁孩子睡了就骑电动车去村前的大马路边捡松针,去村东头的小河边挖河沙,去草园挖草垛底下的有机土,然后网购小花盆、多肉小幼苗,在家栽多肉忙得不亦乐乎……

秋丽,真爱爆头很容易出状态也很好养护。

乙女心,很喜欢它的果冻色像糖果一样。

蒂亚,也是大普货全红的时候最美了。

小钱串,怕晒夏天晒厉害了就黑叶,现在黑黑的地方就是后遗症。

广寒宫,叶子上薄薄的一层白粉真的很仙啊,高冷范。

冰绒,长大了变多头,不过气味很大。

八千代,乍看的时候跟乙女心差不多,但是更有气节。

央金,喜欢它一圈红红的边边状态佳。

蛛丝卷绢,曾经看到长生草大户分享的美文因此种草了入的。

一个单头变多头的凤凰。

姬胧月,曾是叶插苗,在小鱼缸实验养护长这么大了,真的很皮实,普货中的战斗机!

孔雀,法师中的三仙,大气。

劳尔,全河沙养护的夏天有香味哦,很喜欢的品种,可惜上个月在院子里冻僵了,再也没有缓过来。

秀妍,夏天的秀妍基本上绿得像草,其他三季里红起来真好看,可是在上个月冻僵了……

养肉这几年,第一次遇到像今年这样的极寒天气。好几颗喜欢的品种都在低温下牺牲了,而且都是我从小苗带大的,很心疼。还是大意了,怕冻的多肉一定要搬回家,不要存侥幸心理。

小苗长大后粗壮地吸财树。

我很大一部分的肉都是小苗和叶插苗带大的,可能大家会觉得太费事了,一点一点带大,但是这样下来成本低哦。

曾经的小苗苗,那时候的养功挺菜的。

网购一元一颗的小肉。

后来又入的一批小单头,现在想想那会真是有耐心啊,家人开始的时候都不看好,以为这么一丢丢的养个啥劲头嘛,关键也没看头。但是,我就是爱好,不管他们怎么说,从来没有动摇过!

红法师,单头带大法师里面钟爱的一种。

再到后来,当初的小苗苗都长大了,像孩子一样出落得亭亭玉立。除了冬天,我基本都放在我家大门口,有时街上附近的邻居串门就走过来欣赏欣赏,跟我探讨一下多肉的品种,更多的是夸奖,那会儿内心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哈哈哈!

丸叶姬秋丽

艳日辉

晚霞

苯巴蒂斯

冰梅,很喜欢的品种,买了两盆,可惜没有冰边这就是最好的状态了。

血罗,小幼苗跟指甲盖大入的,长开了。

黄皮乌木,也是小幼苗带的,不是很大。

婴儿手指,长得有点徒了。

百合丽丽,夏天太阳大的时候味道好香啊。

红覆轮,法师应该是喜欢水,在小盆里长不大影响发挥了。

恩熙诺,这种好像长不大,从入手到现在基本没变化还是光棍一个。

不知名,叶插苗带大的。

蓝色惊喜,看到一层白白的边好仙啊。

TP,名字很洋气,长得也很安静。

不知名~看到球类开花真惊艳,也入手了几个球,平时不敢动它,怕它硬硬的刺。

荷花?樱桃?慈禧?分不清楚啦。

小人祭,它长大出造型了挺耐看的,配个高档的盆应该更好。

这叫那个啥,名字在嘴边叫不出来了特别好养活,容易出状态,也是叶插的,哦想起来了,它叫莎莎女王。

因地卡,猪肝的颜色,大普货,现在不多见了。

蜡牡丹,叶子像有层油,容易患蚧壳虫。

橙梦露,终于出来最佳状态,不容易啊,很皮实,等天暖和了再入几颗。

白月影,很爱爆头哇,当时入手的小单头现在一大群了。

奥利维亚,它也很爱爆头。

昂斯诺,很优雅,从一头变了两头。

桃蛋,一颗小苗带大的。

红粉佳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艾伦,现在掉色了,状态好的时候颜色跟桃蛋一样的粉。

吉娃娃,它母本是爆头分出来的,爆了九个头,招了蚧壳虫,差点一窝端。

再后来有了二宝以后,我就在附近的工厂上班了,空余时间也随之少了。所以大多数时间是白天上班,晚上回家照顾孩子,老公常常出差,幸好有公公婆婆在一起拉一把。小日子虽然累但也充实,转眼又是一年。不期而遇的除了年龄,期望来年的所有美好不期而遇,家人健康,宝宝们快乐成长!

虹之玉,生命力顽强的大普货,冬天差点冻死自愈了,出状态红红的极美。

玉蝶,很有层次感,听说夏天不好养护,已经入手第二年了,得过蚧壳虫,今年夏天要悠着点呀。

蓝苹果,冬天真红,好养护,个人很中意它。

“一切让我们强求和努力维系的关系,不会增长我们的能量,更多带来的是疲惫以及不自信的消耗。有意识地改变和快乐地自我成长,顺其自然,才是真正的缘分。”——出自一个朋友圈的经典语录,很喜欢这句话,第一次投稿没有经验,个人水平有限,在文末与大家共勉,不足之处请见谅,再次感谢大家。

========

本篇文章经作者自发投稿并独家授权“多肉植物百科”,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和立场!

养花没有太多五花八门的捷径,唯有用心!这里有最真实养肉人的生活,分享多肉养护技巧!如果你也喜欢多肉植物,请订阅【关注】“多肉植物百科”

多肉植物百科--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多肉&园艺自媒体!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多肉和梦想!如果觉得不错,别忘了关注并转发收藏哦!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常青藤花图片怎么养

下一篇: 嫁接龙骨花怎么养好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