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牡丹大王家的花怎么养

网友提问:

牡丹大王家的花怎么养

优质回答:

他让牡丹流出“液体黄金”,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工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牡丹大王家的花怎么养1

来源:科技日报

经韩富军培育出的油用牡丹新品种,籽油出油率23.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3.2%,其中亚麻酸含量高达51.4%,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指标。

“牡丹根皮入药做丹皮,紫斑牡丹还是很好的木本油料作物,牡丹花蕊、花瓣、叶芽都可以做茶。”春节刚过,甘肃临夏盛宏牡业综合开发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盛宏牡业)何生宏已经在自己的牡丹基地里忙活了。作为当地的“牡丹大王”,盛宏牡业培育的紫斑牡丹苗早已“远嫁”河北、福建、山东等地,而催生这个产业的,正是甘肃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花卉所)副研究员、科技特派员韩富军。

2015年6月,在临夏州办企业的何生宏来到花卉所求教油用牡丹选种问题,作为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的韩富军刚好结束甘肃永靖县的帮扶工作回到兰州。“油用牡丹的种质提升是世界性的挑战,有研发的巨大潜力”,作为花卉专业人员,韩富军与何生宏都有这样的认识,两人一拍即合。

千百年来,国色天香的牡丹止于观赏,用来榨油闻所未闻。“实际上,牡丹籽油中的α-亚麻酸含量平均49%,堪称脑黄金之最。”韩富军说。但作为第一批培育油用牡丹的科技工作者,韩富军深知,没有一双“妙手”,想让牡丹花流出“液体黄金”是不可能的。

紫斑牡丹属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紫斑牡丹的优质种源和优质基因面临遗失的困境,油用牡丹开发是抢救资源的良好机遇。”谈起专业,韩富军滔滔不绝。

油用紫斑牡丹的生长,不是想象中的“撒下一把籽,育出一批苗,栽下一大片”,而是长一尺、退八寸,3年花蕾期不结籽是无法分辨油用品种的。选种、育苗、嫁接各个环节都要精耕细作。以往的育苗,都是沙子与种子混在一起,利用沙子的保温保湿功能帮助脆弱的种子越冬,来年出芽后,又要将沙子刨除,给种子生长空间,“不小心就把幼苗碰断了”。韩富军想了一个好办法,将尼龙袋铺在种子上面,上面铺上沙子,当幼苗长出来的时候,将尼龙袋取出,既不会影响幼苗生长,又简便易操作。如今,这一“网袋层积育苗法”在临夏遍地应用。

解决了种子的问题,下一个“拦路虎”就是培育。“紫斑牡丹具备抗寒的优势,但是花蕾期长、出苗率低、回报期长,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也让甘肃的油用牡丹产业慢人一步。”韩富军一头扎进苗圃,不断选育优良品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他培育出的油用牡丹新品种,性状稳定,经过农业部油料食品检验机构检测,籽油出油率23.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3.2%,其中被誉为血液营养素、植物脑黄金的亚麻酸含量高达51.4%,多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内同类产品指标。

近年来,借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东风,盛宏牡业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厦门厦临公司合作,进一步研发紫斑牡丹精深加工系列产品,延伸紫斑牡丹产业链,并共同研发了油牡丹春季催花技术,将牡丹的花期从原本的四五月提前到了春节期间,带动了当地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多姿多彩的紫斑牡丹沿临夏市滨河路依次盛开,长达30公里的牡丹长廊花香四溢。临夏市枹罕镇的王坪村,集中栽植170多亩牡丹,被誉为“河州牡丹第一村”。“栽培牡丹种苗,每个周期5年,亩均收入超过10万元。”富起来的农户算起了经济账。

如今,盛宏牡业栽培紫斑牡丹、中原牡丹、进口牡丹等300多个品种86万多株,成为临夏州牡丹规模最大、品种最多,集教学、生产、科研、观赏、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和全国巾帼扶贫基地。

作为致富领路人的韩富军也结束了在临夏的科技特派员工作,赶赴天水市进行花椒养殖技术培训了。今年春节,何生宏掏出电话给韩富军拜年,希望他常回临夏赏花做客。“赢得一丝牵挂,收获一份信任,知足了!”韩富军说。(邸金 杜英)

责任编辑:姚怡梦

牡丹大王家的花怎么养2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既是四时风物变化,也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漫长的岁月积淀成传统和风俗,人们劳作,人们生息,一直通向我们今天的生活。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立春 2月3—5日

细风先动柳,残雪不藏梅。《江南立春》【宋·吕夷简】

立春,又名打春、正月节。作为春天的第一个节日,立春的大部分活动都围绕着“劝春”展开。在周代以至汉代,天子要亲自前往京城东郊迎春,所谓迎春,就是迎接春天和春神句芒。到了后代,改由官员迎接。在民间,也有演春、拜春神、戴春花、打春牛、咬春、吃春盘等活动。及至今日,立春依然是人们较为关注的节气之一。不过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迎春习俗也逐渐简化为“吃”。对于北京人而言,立春的时候要吃炒合菜配春饼,又或者由面蚕演化而来的炸春卷。

雨水 2月18—20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即将到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正月中,天一生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这其实是古人对降雨的一种朴素认识。当然,雨水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下雨,根据气象资料显示,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雨水前后降雪反而更多。在雨水之时,最为有趣的习俗是卜谷或者“占稻色”,用稻米来占卜该年早稻的丰歉。在雨水前后,人们将稻米放入锅中爆炒,爆出白色米花的数量越多,则意味着丰收。

惊蛰 3月5—7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惊蛰,最早叫“启蛰”,后因避汉景帝刘启的讳而改称。这一节气,顾名思义,与百虫有关。伴随着阵阵春雷,春意渐浓,沉睡的蛇虫鼠蚁也都苏醒过来。在一些地区,有惊蛰全家吃梨的习俗。不过,惊蛰的习俗其实大多与驱虫、杀虫有关。俗语有言:“春杀一虫,胜过夏杀一千”,人们会在家中沿着墙壁等边缘撒些石灰粉阻挡虫蚁进入,并用艾草熏赶家中的害虫。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惊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标志着春播的开始。

春分 3月20—22日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春分日》【唐·徐铉】

春分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这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等长,正所谓“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在这一天,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都有竖蛋的习俗,这是一种祈求吉祥的仪式。在中国,春分立蛋的传统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传说中,春分是一年之中最容易把鸡蛋立起来的一天。当然,天文学家认为,一年之中的任何一天都可以通过一些小技巧将鸡蛋竖立起来。除了竖蛋以外,春分这一天的习俗还有很多,比如春祭,吃春菜,酿酒,祭祀耕牛和百鸟,放风筝等。

清明 4月4—6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破阵子·春景》【宋·晏殊】

春雨过后,气温升高,天气宜人,草木青翠,给人一种清爽、明净的感觉,这便是清明的由来。今天提到清明,人们往往会想到扫墓、踏青等,这是因为清明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合了与之时间相近的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禁火,祭奠祖先;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日子。在宋元时期,这两个节日的习俗逐渐融汇于清明节气,并由此演变成为合三者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延续至今。

谷雨 4月19—21日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唐·元稹】

对于农桑而言,谷雨是个大好时节。作为春耕的重要时段,谷雨时要种花生、插红薯、插秧、种玉米等;同时,谷雨也是采茶、制茶的好时期。谷雨的由来有两个传说,一个与仓颉有关,另一个则与牡丹仙子有关。谷雨祭祀仓颉,是自汉代以来流传的习俗,以纪念玉帝以“天降谷子雨”作为仓颉造字酬劳。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时节,因此牡丹花又被称为“谷雨花”,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会在谷雨时节举办牡丹花会。渔业地区会选择祭祀海神,祈求来去平安,收获丰足。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立夏 5月5—7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夏日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立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里的“夏”指的是大的意思,也就是说,春天播种下去的作物现在已经长大了,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在过去,立夏也被称为“立夏节”,是天子祭祀炎帝、祝融的日子。在民间,人们会用新收获的果实供神祭祖,比如苏州就有“立夏见三新”之说。此外,立夏有吃蛋的习俗,对于孩子们而言,会在吃蛋之前,用这颗蛋进行“斗蛋”,蛋头胜者为“蛋大王”,蛋尾胜者为“蛋小王”。

小满 5月20—22日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插秧歌》【唐·契此】

小满一到,意味着夏天已然到来。在节气之中,小满时节充满了温暖与生机。此时,北方地区正值小麦由青转黄;江南地区,水车、丝车、油车一派繁忙。农耕时代,“男耕女织”是典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小满前后,南方许多农村有祈蚕节,要祭祀蚕神,桑葚既是这一天的供物,也是这一天人们享用的果物。与此同时,郊外的菜籽成熟,农民还要忙着将其送到油坊榨油。在个别地方,小满这天还有祭祀车神的习俗——这里的车神,指的是水车之神,形似一条白色的巨龙。

芒种 6月5—7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宋·赵师秀】

芒种是小满之后的节气,对于这一名字,曾有人提出质疑,二十四节气之中,为何只有小满与芒种不同其他,没有“大满”。有人认为,这一命名,可能和儒道观念有关。芒种又称为“忙种”“忙着种”,这一时节,是农民最为繁忙的时节,与其他节气相比,芒种的习俗并不算多。农耕时代靠天吃饭,祈雨、祈晴活动自不可少。这一时期百花即将凋零,一些地方也会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表达对其感激之情。

夏至 6月21—22日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二分二至”的说法。夏至是白天最长的一天,北半球白昼从此渐短。在宋代,夏至属于“法定假日”,官员可以放假三天。夏至的习俗多以吃为主,比如江苏等处吃豌豆糕,北京则吃生菜、凉面,以降火开胃,谓之“冬至饺子夏至面”。浙江杭州喜欢吃乌饭,广西吃酸粉、各种凉糕等,山东吃生葱、黄瓜、煮鸡蛋。夏至之后,便准备进入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了,故而从夏至开始,人们还要进行各种防暑、避暑。

小暑 7月6—8日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唐·武元衡】

暑代表炎热,但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所以称之为小暑。相传,小暑前夕,也就是六月初六,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因此,小暑前后,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晒伏”,将存放在衣柜箱笼之中的衣物被褥等拿出来晾晒。小暑节气的习俗同样大多和吃有关,比如要食新——吃新米,尝新酒祭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喝羊汤,吃藕,吃芒果,吃伏面等。虽然夏季的暑热让人烦闷,但这些应季美食想来可以开胃解馋。

大暑 7月22—24日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惊秋。《六月十八日夜大暑》【宋·司马光】

要说天气炎热,还要数“三伏”。大暑正值三伏中的中伏,可谓热力加倍,单是想一想,都会令人恍若已提前进入“上蒸下煮”的“蒸锅”模式,也难怪被称为是“苦夏”。消暑是大暑的绝对生活主题。正所谓“荷花荡中夏日长,围井乘凉话家常”,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里,凉茶豆糕大蒲扇,井水竹榻冰西瓜,都成为了驱赶炎热,消暑降温的好帮手。在一些靠水而居的地方,俗称“荷花生日”的观莲节,是大暑期间难得的户外活动之一。

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立秋 8月7—9日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立秋日》【南宋·刘翰】

俗语说“一叶落而知秋”,这里的叶指的是梧桐叶,在古代,“梧桐报秋”曾是一种宫廷仪式,意味着秋天的到来。在古人看来,立秋是夏秋之交的一个重要时刻。“立了秋,凉飕飕。”虽然依旧是盛夏,但此时的风不同于暑天,已浸染了冷意。度过“苦夏”之后,人们难免清减,到了立秋之时,就需要“贴秋膘”,特别是以肉贴膘。汪曾祺专门写过一篇《贴秋膘》,言明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文中还提到内蒙古也有“贴秋膘”的风俗,特指吃手把羊肉。

处暑 8月22—24日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处暑后风雨》【元·仇远】

处暑是温度变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处暑之后,早晚的温度下降已经很明显了,一旦下雨,更让人平添几分萧瑟之意。在迎来了处暑之后,南方和东南沿海等地方还要经历一段炎热的时光,也就是俗称的“秋老虎”。但在北方,处暑之后,迎来的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随着暑气的消散,天上的云朵也格外好看,此时与好友或家人到野外迎秋赏景,出行游乐都是不错的选择。有谚语说“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说的是处暑要喝药茶的习俗。

白露 9月7—9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孟秋结束,仲秋开始,白露便到了。《诗经》中爱情诗《蒹葭》的起兴,就开始于“蒹葭”“白露”。所谓白露,指的是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附着在树木花草的叶子、花瓣之上的水滴,清晨时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得名“白露”。白露时节,苏南和浙江过去有喝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老苏州人要吃鳗鱼,老南京人喜欢喝白露茶,福州则要吃龙眼,认为能够大补身体。白露时节也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打渔杀家》是活动期间的必演戏目,表现的是当地人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秋分 9月22—24日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点绛唇》【宋·谢逸】

秋分同样是昼夜平分的日子。早在周朝,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也就是说,在秋分时节,要祭祀月神。北京的月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是明清两朝皇帝祭月的场所。北京祭月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民谚所说的“男不拜月”,这一思想或与过去男尊女卑的观念有关。根据史料记载,最早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天的,但不能保证每年的秋分都有圆月,于是将祭月节调整到了中秋。

寒露 10月8—9日

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送十五舅》【唐·王昌龄】

露已寒凉,意味着时节已是深秋。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到了寒露之时,便要开始为冬藏做准备了。对于国家而言,积累了一年的案子,也需要在这个时候做个了结。待到寒露之时,大雁已经往南飞走了。因为气温波动剧烈,这个时间段的人们是最不好穿衣服的,可能今天刚把厚衣服穿上身,明天又在暖暖的阳光之下晒出了一身“白毛儿汗”。不过,时至深秋,倒是赏菊、赏红叶的好时候。金秋时分,菊花盛开,端的是一派灿烂悠然。如果想要赏红叶,便去香山。

霜降 10月23—24日

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赋得九月尽》【唐·元稹】

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树叶已经枯黄,每有风吹过,便是片片飘落。霜降时候登高远眺,是不少地方的习俗。又因霜降时节临近寒衣节,扫墓也是这一节气的惯例。柿子是霜降时的美食,过去的老北京人喜欢在四合院里种植柿子树,现在在老舍故居、梅兰芳故居等处都可以看到。老北京人把霜降后的柿子叫“蜜罐儿”,如果存到冬天,还可以吃冻柿子。同样好吃的还有板栗,这个时节走在街头,买一袋糖炒栗子,热乎乎地抱着随走随吃,也是别样的享受。

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立冬 11月7—8日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立冬即事二首》【宋·仇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旧时,人们会在立冬这一天举行祭祖祭天的活动,在感谢祖先苍天之余,用酒食来犒劳自己一年的辛劳。立冬也算是古代版的“教师节”,在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举行拜师活动,学生们会在这一天去看望老师,一些老师也会设宴招待前来看望自己的学生。时至今日,北方很多地区还流行着立冬吃饺子的习俗,认为立冬不吃饺子,要冻掉耳朵,南方则会选择一些膏滋、药膳等进补。

小雪 11月22—23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其一》【唐·高适】

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寒冷冬季的真正开启,当然,此时即便有降雪,地面上也不会留有积雪。此时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北方降水跌入低谷,南方降雨相对较多,天气阴冷潮湿。在小雪节气前后,土家族人会开始一年一度的杀年猪活动,以吃刨汤迎接新年。所谓刨汤,就是由猪杂、肥肉、脑髓等食材,剁细加上糯米饭、猪血及花椒等香料,灌入小肠煮制而成。一些南方地区会将糍粑作为传统节日祭品,或者开始加工腊肉等,台湾地区则开始晒鱼干,储存干粮。

大雪 12月6—8日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夜雪》【唐·白居易】

大雪一定会下雪吗?实际上,大雪节气前后,真正降雪的区域并不多。大雪这个节气,意味着自此以后降雪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倒不是说一定会下大雪。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小雪节气之时,雪随下随化,而进入到大雪以后,地面便会出现积雪了。在过去,大雪节气的来临意味着气候已经不再适合人们出行,居家的日子也格外难熬。但在如今,冬季变得好过很多,平日里无论是上班、上学,还是呼朋引伴去雪地里玩耍,都不会令人“望而却步”。

冬至 12月21—23日

日光绣户初添线,雪意屏山欲放梅。《十一月二十七日冬至》【元·朱德润】

周代历法中以十一月冬至为岁首,秦代沿用其制,汉代后冬至才和岁首分开,但民间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祭天是最为古老的习俗之一。它的源头想必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代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时期。唐代对冬至极为重视,冬至节仪被称为“国之大典”,皇帝需要到长安城南郊的圜丘祭天,朝会群臣与各国使节,还会大赦天下等。在冬至这一天,普通百姓会求亲访友,阖家团圆,相聚饮宴。冬至时节,冰雪中的游戏也颇受欢迎,比如打雪仗,堆雪狮子、雪人等。

小寒 1月5—7日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冬至》【宋·朱淑真】

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小寒和在此之后的大寒,是一年之中最为寒冷的日子。画图数九是黄河流域农家小寒前后颇有意趣的避寒方式,九九消寒图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书“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繁体字,每个字均为九画。当然,九九消寒图实际上是从冬至当天开始填充的,每日按照笔画顺序填充一笔,直到春天来临。也有一些九九消寒图为画梅花等。一些地方会在小寒时节用膏方进补,旧时天津则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这种黄芽菜是用白菜芽做成的。

大寒 1月20—21日

际海烟云常惨淡,大寒松竹更萧骚。《元沙院》【宋·曾巩】

同小寒一样,大寒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不过,从历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小寒可能才是一年里气温最低的日子。大寒这一节气临近春节,因此有一个特殊的年俗,就是尾牙祭,过去在东南沿海以及福建一带特别盛行。及至今日,很多公司会在年终的时候举办年会,其实就是尾牙祭这种习俗在当下的一种扩展和演变。

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既是四时风物变化,也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在二十四节气的轮回中,漫长的岁月积淀成传统和风俗,人们劳作,人们生息,一直通向我们今天的生活。

来源:千龙网

牡丹大王家的花怎么养3

这两天上班有点事,有两天没上露台了,洗洗刷刷,都忙活差不多了。上露台一看,太阳花一朵朵开的正艳。小小的太阳花,一层又一层,像雍荣华贵的微小牡丹。牡丹在江南想养的好,非常难。太阳花在我的家乡叫午辰花,就是在正午时分开的花。那年我二十岁,小镇也没什么娱乐,也没电脑,更没手机。倒是有个图书馆。于是下了班就去图书馆,什么书都看,一本又一本。有天沿着小巷,蓦地就看见了一朵小红花。松针似的叶片,靠着墙角一小撮泥巴。倔强的开了一朵小红花。真美啊。从此它就在我的心中发了芽。幽长寂静的小巷,青石路,小巷两旁高墙,一扇门就是一家。门里面是个四方小天井。养着吊兰,辣椒,指甲花。有时会看见细长柄小喇叭的紫茉莉。一方天,潮湿的天井,用竹枝晾挂着衣裳。大抵这是最纯朴的江南人家了吧。莫名就很喜欢,小巷,高墙,小天井,沿着小巷,一路走,可以看见小晾晒场。也有土垒的残壁,残壁边长满杂草,紫茉莉开得一大片。有竹扁晒着笋干,晒着豇豆,晒绿豆。随意一面墙,靠墙搭几个竹架子,直接把衣物挂上。袜子就挂竹杈上。有时候也会看见长长的仙人掌,肆无忌惮地长着。有一回在一家泥巴垒的土墙上看见几个白底红花的搪瓷脸盆,种了一大盆太阳花。我痴痴的看了很久。终是不敢折一两枝。真美啊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海棠花怎么养不精神

下一篇: 买的花怎么养姨妈早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