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波斯顿爵花怎么养

网友提问:

波斯顿爵花怎么养

优质回答:

晚清最后一个太监,有着怎样的悲欢往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镜鉴青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波斯顿爵花怎么养1

作者:竹映月江

晚清时代,风云万变。王侯将相们在时代的浪潮下,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而他们身边的无数小人物,也共同见证了这段传奇的历史岁月。

这其中,太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作为封建王朝统治者的身边人,晚清的太监们身上,有着不少带着时代烙印的独特经历,就像一本线装古书般,无言地倾述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起落。

那么,总是被掩盖在帝王将相光芒下的太监,究竟有着怎样的悲欢往事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晚清最后一个太监,去看看那段岁月尘封的往事吧。

一、小德张省亲

故事,要从清末大太监小德张返乡耀祖说起。

据史料记载,小德张回到天津静海县那天,当地早已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只见那小德张的派头,比县太爷还要威风,对于这些一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百姓而言,绝对是他们生平见过的最大排场。

但小德张的阔绰远远不止这些,回到老宅后,小德张不仅大手一挥,请全村老小吃肉包子,还准备了许多精致的酒席,大宴亲朋,助兴的戏班子,在小德张家里连唱三天大戏,酒桌上吃剩的泔水桶,摆了满满一条街,任凭家乡的穷娃娃们随便吃。

这般土豪气势,弄得十里八乡的人,个个都羡慕起太监的工作来,无数村民争相与小德张攀亲结交,只为沾一沾宫里的贵气。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剧照

热闹之下,却没有人发现,街头的角落里,躲着一个几岁大的孩子,看着小德张的膏粱锦绣,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二、宣统退位

那个孩子名叫留金,是静海县一户贫农家的穷小子。留金家中有六口人,但合家只有7分薄田,迫于生计,留金的父亲只得去帮村上的一位私塾先生家种田,母亲则为私塾先生做饭,用微薄的收入,养活留金兄弟四人。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剧照

可惜,好景不长。晚清动荡的时局下,官府无心过问民情。有村霸趁机抢夺了留金家的地,还反诬留金父亲侵占他人土地,让留金父母失去了私塾先生家的工作。

离开私塾先生家后,留金一家已然一无所有,不得不沦为乞丐。偏巧这时,小德张回乡省亲,强烈的贫富对比深深刺激了留金,让年幼的留金坚信,要想改变家族命运,就得像小德张一样做太监。

留金很快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当时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然而,现实的窘况生活却逼着留金的父母不得不低头,再加上留金自己心意坚决,终于让留金的父母默许了儿子的想法。

说干就干,留金的父亲找来一把剃头刀,亲手为儿子净了身。小留金当场痛得昏了过去,过了三天才悠悠醒来。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剧照

谁知,留金醒来后,看到的却是父亲一脸悲苦的泪痕。留金正待问父亲发生了何事,就看到父亲一边跺脚,一边怒吼道:“缺了大德了,皇帝下台了。”

其时正是1912年,隆裕太后以宣统皇帝之名发布退位诏书,一个时代终结了。

三、走近端康太妃

留金的太监梦碎了,但他已经成了残疾人,田里的农活干不了,只能游荡在乡里,终日郁郁寡欢。

时代的车轮下,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

不过,命运的安排往往出人意料。袁世凯称帝的闹剧,激起了紫禁城中溥仪的帝王雄心。此后袁世凯称帝虽以失败告终,但溥仪却不顾民国禁令,再次公然招起了太监。

恰好留金的一个远方亲戚,认识宫中的太监,在这位亲戚的牵线搭桥,留金终于实现了他的太监梦。

他先是在载涛的王府里做事,很快又找到机会入宫,成为了宫中一个基层太监,还有了一个新名字——孙耀庭。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剧照

要说孙耀庭还真是幸运,他进宫的时候,正赶上宫里缺人,再加上孙耀庭本身聪明伶俐,很快就被分去伺候端康太妃。

紧接着,孙耀庭又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功的让端康太妃关注到自己,再凭着一股子机灵劲,赢得了端康太妃的欢心。

眼见孙耀庭又规矩又讨喜,端康太妃欣喜之下,安排孙耀庭进了自己宫中的戏班子。这样的工作安排,对于孙耀庭这种进宫不久的基层太监来说,可谓是一步登天。

四、建福宫大火

然而,就在孙耀庭逐渐在端康太妃处站稳脚跟的时候,命运却又跟孙耀庭开起了玩笑。1923年6月26日,紫禁城建福宫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烧毁了了400多间房屋以及无数的皇家珍藏。

巧合的是,就在建福宫大火发生前不久,溥仪发现了宫中有太监偷盗的宝物,再托人带去宫外销赃的团伙作案行为。溥仪盛怒之下,决定清查宫中宝物数量,誓要把偷东西的家贼揪出来。

哪知溥仪还没来得及行动,一把大火就烧光了所有罪证。这般欲盖弥彰的行为,瞬间点燃了溥仪的危机意识,让溥仪觉得留着这些有二心的太监在身边,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

于是,建福宫大火扑灭后不久,溥仪就一纸诏书,宣布除了各宫太妃处留下少量太监外,其他所有太监立刻就地遣散,这其中便包括孙耀庭。

离开皇宫后,孙耀庭回到家乡,可多年的宫廷生活,让孙耀庭丧失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只能靠兄弟们接济生活。好在孙耀庭失业后不久,溥仪便发现宫中太监遣散后,人手不够用,于是又派人将孙耀庭招了回来。

五、冯玉祥逼宫

重返皇宫后,孙耀庭被分配去伺候皇后婉容,他终于和小德张一样,成为了伺候名媛贵妇的贴身太监。

然而逊清小朝廷终归比不得大清当政时,婉容也远没有慈禧的权势,因此孙耀庭虽然走上了职业巅峰,却依然无法重现小德张当年的风光。

但即便是这样的职业辉煌,孙耀庭也没能维持多久。1924年,冯玉祥逼宫,孙耀庭再次被赶出皇宫,成为了待业人士。

这次失业后,孙耀庭住进了北长街的兴隆寺,与四十多个同病相怜的太监一起度日。有几个太监用以前存的钱,买了些房屋出租,收取租金作为大家生活费。

不过,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风吹雨淋下,出租的房屋很快就出现了破碎,而修缮房屋的钱却比租金还高,孙耀庭断了生计,只能靠拣煤渣、废品聊以度日。

不知夜深人静时,孙耀庭是否会想到,当初,他之所以入宫,只因羡慕小德张大宴宾客的排场。谁曾想造化弄人,他虽然没能重现小德张的辉煌,却亲眼目睹了建福宫大火、冯玉祥逼宫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算得上是时代的见证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开启了新的历程,而太监,则与历史一起,留在了过往的风云中。

参考资料:《中国最后一位太监》《末代太监孙耀庭传》

为什么倾茶事件会发生在波士顿?一场暴力事件为北美独立埋下伏笔

关羽汉寿亭侯多大官,能让他天天挂嘴边?这是一个军功爵的简史

波斯顿爵花怎么养2

(陈鸣远制南瓜壶-通高10.5cm,口径3.3cm-南京博物院藏)

一、综述

清代宜兴陶业进入全盛时期,是紫砂壶艺术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特别是装饰艺术发展到了又一艺术巅峰。手工工场的出现令分工日趋细密,技艺逐渐完善,至清末鼎蜀一带出现“家家做坯,户户务陶”的繁荣景象。清代的紫砂在选料、配色、造型、烧制、题材、纹饰、工具各方面均优于明代。

清朝初期,几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纹形器和自然器已发展成熟。技巧精湛、善于创新的陈鸣远是其中佼佼者,与时大彬并称,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争鸣远碟”之誉。以陈鸣远为代表,其制作的茶具和杂件雅玩,线条清晰,轮廊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雅健,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深受时人喜爱。至今被视为珍藏。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其艺术超尘脱俗,其作品表现淋漓尽致,精妙绝伦。陈鸣远开创发扬把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画,山水梅竹的装饰艺术方式引入了紫砂陶壶的制作工艺,助饮茶兴,益人兴致,把壶艺、茶趣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在紫砂陶艺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清早期紫砂图例

1,陈次伟制紫砂佛手壶

宽19.5cm -RMB 31360

2,方衡禄制紫泥六方狮球壶

宽15cm-RMB 224000

3,静远斋(雍正)制堆泥山水纹方壶

宽15.8cm RMB- 109760

4,史继长(雍正)制开光花蝶四方壶

宽21cm- RMB 39200

5,清初 紫砂开光四方壶

宽14.2cm-RMB 616000

6,清初 无款 朱泥贴花瓶

7,清初 无款 彩泥绘赏瓶

8,清初 澹然斋 加彩紫砂汉方壶

9,清康熙 朱泥贴花太师少师壶

宽20.5cm- RMB 67200

10,清康熙 朱泥贴花婴戏莲纹壶

宽15cm -RMB 201600

11,清雍正 紫泥粉彩描金花鸟纹笠帽壶

宽20.5cm-RMB 896000

12,清雍正 紫泥合菊壶

宽18.5cm-RMB 291200

13,清早期 段泥彩绘三友壶

宽17.8cm -RMB 69440

14,清早期 段泥贴花葡萄纹提梁壶

高26cm-RMB 112000

15,清早期 段泥贴紫泥百合花卉大圆壶

宽28cm -RMB 91840

16,清早期 诗句款紫泥宫灯式壶

宽21.2cm-RMB 123200

17,清早期 朱泥贴花多穆壶

宽15cm -RMB 39200

18,清早期 朱泥贴花葡萄藤大壶

宽26cm -RMB 89600

19,清早期 朱泥贴花团菊纹壶

宽12.5cm -RMB 33600

20,清早期 朱泥贴花五瓣莲花壶

宽14cm

21,清早期 朱泥贴梅花狮球壶

宽23cm-RMB 246400

22, 清早期 朱泥贴梅花狮球钮大圆壶

宽32cm- RMB 103040

23,清早期 朱泥印花四方茶叶盖罐

高23cm

24,清早期 紫泥高身宫灯壶

宽18cm - RMB 78400

25,清早期 紫泥绞胎琮式瓶

高21.2cm -RMB 134400

26,清早期 紫泥狮钮贴花壶

宽18.5cm-RMB 112000

三、陈鸣远作品欣赏

陈鸣远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几百年来壶艺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制壶技艺精湛全面,又勇于开拓创新。他仿制的爵、觚、鼎等古彝器,工艺精,品位高,古趣盎然。所制茗壶造型多种多样,特别善于自然型类砂壶的制作,作品有瓜形壶、莲子壶、束柴三友壶、松段壶、梅干壶、蚕桑壶等均极具自然生趣,把自然型壶在明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艺术化的高度。这些壶式不仅是他的杰出创造,而且成为砂壶工艺上的历史性造型,为后来的制壶家们广泛沿用。他多才多艺,还制作了许多案头陈设的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像生的菱角、扁豆、花生、玉蜀黍、鶿菇、栗子、藕片。他还开创了壶体镌刻诗铭作装饰,署款以刻名和印章并用,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的装饰艺术和书款方式,引入了砂壶的制作工艺,使原来光素无华的壶体增添了许多隽永的装饰情趣,也使砂壶更具有了浓厚的书卷气,再加之诗铭、书款的书法雅健娟秀,富有晋唐笔意,从而把壶艺、品茗和文人的风雅情致融为一体,极大的提高了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进入了艺术殿堂,这是陈鸣远在壶艺发展史上建立的卓越功勋。

1,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莲瓣水洗

款识:"陈"篆书圆印,"鸣远"篆书方印. 尺寸12×5.5×6厘米

说明:洗被设计成莲瓣形,朱泥制成。洗一侧有一莲蓬叠在洗口边,弯曲的茎延伸至洗底,形成洗的把柄,并支撑着洗。洗底另有螺蛳一只和半块藕,其既是装饰亦是两足。整件器物构思巧妙,将池塘中三种水生动植物合理布局,整合在一起,并没有给人突兀的感觉,仿佛在观赏池塘中一景,春色盎然。康熙朝名士查慎行曾有《以陈鸣远旧制莲蕊水盛、梅根笔格,为借山和尚七十寿口占二绝句》,我们知道在当时此类水洗被文人们称为"莲蕊水盛"。

参阅:1.上海博物馆藏品(见《紫泥清韵》P114-115页);2,谢瑞华1977,图版37,贝聿铭藏 品;3.苏富比(香港)1978,342号;又刊香港艺术馆1981,图版32,水松石山房藏品;4.波士顿美 术馆藏品,刊康斯托克1942,P75页;5.庞元济,下册,P18、20页。

2,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茄子水注

-尺寸12×7×6厘米-款识:“鸣远”楷书款,“鹤邨”篆书方印。

说明:水注仿茄子形。茄子自然弯曲,上翘的茄梗就是水注的出水孔,气孔则隐藏在扁豆叶之下。茄子以紫泥制成,茄子之上还俯有带着枝叶的扁豆,扁豆以黄色的段泥制成,扁豆之上还留有虫蛀痕,其中一颗扁豆只剩下一半,漏出里面的豆子,形象逼真而构思奇巧,极具想象力。这种象生器,也是文玩紫砂,相对于松竹梅等文人喜爱的立意清远的传统题材,陈鸣远的这种以瓜果蔬菜制成的文玩,因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更接近自然、贴近生活,反而更为受到人们的喜 爱。

参阅:1.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见《紫泥清韵》P76-77页);2.苏富比(香港)1978,338 号;3.苏富比(香港)1978,351号;再刊于苏富比(伦敦)1995,332号;4.陈克立1985,图 版38;5.庞元济,下册,P12页;6.哥伦比亚艺术馆藏品。

3,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湘妃竹臂搁

-14.5×6厘米-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铭文:仙乡半百醉长旅,清竹一片留残痕。拾遗古风读潇湘,朗轩砚池伴鹤影。鸣远。

说明:臂搁仿湘妃竹,在朱泥上以深色紫砂泥绘出湘妃竹特有的泪斑痕。臂搁制作精细,雕工自然,不着一丝人工痕迹,竹子上特有的开裂痕、竹皮、竹节都与真竹一般无二,就连竹节处的拗折痕和竹段的切割痕都丝毫不差地保留着。这些都是陈鸣远深厚的艺术功力的体现。两竹节之间刻有隶书诗句:"仙乡半百醉长旅,青竹一片留残痕。拾遗古风读潇湘,朗轩砚池伴鹤影",诗句意境高远。这类仿竹臂搁不仅是逼真的象生作品,同时也是文房雅玩,是具有实用功能的器具,而仿竹子文玩有着较强的文人意趣,则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

参阅:1.香港中文大学文物 馆藏品(见《紫泥清韵》P118-119页);2.香雪莊1978,图版22、27;; 3.陈克立1985,图版34-36。

4,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竹节臂搁

-19.5×5.5厘米-款识:“远”楷书款,“鸣远”篆书方印。

铭文:弹曲片瓦新篁旧,月察烟阁标清兴,梦春长河天音近,晚风境幽吟古心。

说明:臂搁模仿竹节,以朱泥制成。臂搁模仿竹子根部的形态,有四个竹节,造型自然幽雅。中间有七言诗一首,"弹曲片瓦新篁旧,月察烟阁标清兴,梦春长河天音近,晚风境幽吟古心。"诗句意境深远,所刻字体为楷书,笔力劲健。陈鸣远不仅善陶,而且善书,史称其书雅健,有晋唐风格,此作品中的书体即可作为陈鸣远书法之代表。臂搁的一侧刻有"远"字楷书款。

5,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湘妃竹臂搁

-18×7厘米-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铭文:陶家千秋师天工,潇湘遗风化苍节。红楼一曲歌长恨,今古奇缘诉道然。鸣远。

说明:臂搁系文玩用具,是陈鸣远作品中最具艺术性的作品之一。臂搁仿湘妃竹形,紫泥制成,仿若竹子经长期使用抚摸而形成了深厚的包浆。陈鸣远善师法自然,臂搁之上以深色泥绘出湘妃竹特有的泪斑,极其形似,而所仿竹节,连竹子特有的斑节以及竹子年久开裂而形成的裂痕,都惟妙惟肖加以模仿,宛若天 成。臂搁上刻以隶书铭文:"陶家千秋师天工,潇湘遗风化苍节,红楼一曲歌长恨,今古奇缘诉道然。""陶家千秋师天工"诗句则是陈鸣远自己艺术创作的最好写照,师法自然,而不拘泥,具有自然天成而不矫揉造作的艺术效果。

参阅:1.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见《紫泥清韵》 P118-119页);2.香雪莊1978,图版22、27;3.陈克立1985,图版34-36。

6,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梅枝笔架

-18×7厘米-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说明:紫泥制成。笔架采用象形的手法来表现,模仿一截梅枝。梅干苍劲古朴,附有穿插的枝桠,并点缀有或绽放或含苞的梅花,极富情趣。梅枝笔架是陈鸣远最喜欢和最擅长制作的题材,康熙朝名士查慎行曾有《以陈鸣远旧制莲蕊水盛、梅根笔格,为借山和尚七十寿口占二绝句》,其中提到的就是此类笔架,清乾 隆年间张燕昌的《阳羡陶说》亦提到了陈鸣远的"梅根笔架"。

参阅:1.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见《紫泥清韵》 P120-121页);2.谢瑞华1977,图版42,纳尔逊博物馆藏品;3.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 品;4.苏富比(香港)1978,340号;又刊香港艺术馆1984,图版111;5.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藏 品,刊康斯托克1942,P76页;6.庞元济,下册,P35-37页。

7,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古泉笔架

-15×4厘米-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铭文:吾法有法,残痕遗风。眼中一线,通观今古。鸣远。

说明:笔架采用一串古钱币的造型,朱泥製成。穿钱的绳带为底,其上错落起伏的古钱形成了搁置笔的地方,造型极富创意。陈鸣远在製作古钱时,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古钱因年代久远而出现的破损和残缺,以及绳带穿过钱孔眼时的那种细微的变化,製作一丝不苟,表现出了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艺术构思以及高超的 製作技艺。底部刻有楷书诗句:"古法有法,残痕遗风。眼中一线,通观今古。"文意切题,极富历史沧桑之感。

参阅:1.上海博物馆藏品(见《紫泥清韵》P128-129页);2.唐云1992,P39页。

8,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松竹梅笔筒

-12×11×12厘米-款识:“陈鸣远”篆书方印

铭文:岁寒清韵,山翁长梦,砚池情侣,百年因缘。鸣远。

说明:笔筒为海棠型不规则体,四面分别立体雕塑出松、竹、梅。其中三面各自表现岁寒三友"松、竹、梅",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另一面则模仿竹节以及竹根的根须,竹节之上刻有"岁寒清韵,山翁长梦,砚池情侣,百年因缘。"楷书铭文。题记点明了此作品的功用,并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笔筒与砚间犹如情侣的关系,而"岁寒三友"高洁脱俗的"清韵"也一直为中国文人所追求。陈鸣远作品中各自表现松竹梅题材的笔筒有多件,但将松竹梅合在一起表现的,则仅此一件,作品并没有如传统的将松竹梅方在一起的方式来表现,而将笔筒设计成海棠式,四个面分别表现不同。

9,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瓜果摆件(八件)

-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说明:陈鸣远製象生紫砂陶。八件瓜果为胡桃两枚、栗子两颗、荸荠两个、慈姑两个,分别采用紫泥和浅褐色泥,以象生手法製成。这些瓜果与实物完全相似,放置在一起,几乎不能区分,反映了陈鸣远紫砂製艺的鬼斧天工,极富自然妙趣。

参阅:1.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见《紫泥清韵》 P176-177页);2.香港艺术馆1984,图版118;又刊于香港艺术馆1981,图版34;3.香港中 文大学文物馆藏品(见《紫泥清韵》P182-183页);4.香港艺术馆1984,图版113;5.庞元济,下 册,P43页;6.上海博物馆藏品(见《紫泥清韵》P188-189页);7.香港艺术馆1984,图版 114-115;8.谢瑞华1977,图版50,贝隶铭藏品。

10,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莲蓬水洗

-10.5×9×9厘米-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说明:紫泥製成。水洗采用象形的手法製作,仿自成熟的莲蓬,表皮褶皱而具有机理质感。莲蓬的顶部有十颗可以活动的莲子,莲蓬洗的一侧有不规则的开口,仿佛是随手剥开,生动自然,随意而富有情趣。另一侧为一藕段,亦作为水盂支撑脚。水盂、水洗是陈鸣远紫砂文玩中数量最多而样式最丰富的一类,其师法 自然界瓜果蔬菜,而又结合水盂水洗的实用性,其造型复杂,充分体现了陈鸣远的奇思妙想和创作能力,而莲蓬水盂则是其中最为逼真、最富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作品。

参阅:1.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品(见《紫泥清韵》P112-113页,另见P110-111页);2.谢瑞华1977,图版38,旧金山亚州美术博物院藏品;3.李佑任等1987,P98页;4.莫斯1978,P9页,图版 9;5.顾景舟1992,图版209。

11,陈鸣远制南瓜壶

-通高10.5cm,口径3.3cm-南京博物院藏

陈鸣远制壶新颖灵巧,铭刻书法古雅,有晋唐风格。茶具瓜果小品等均极精妙,名驰中外,影响甚广。此壶壶嘴堆雕瓜叶,把手饰瓜茎纹,盖状瓜蒂。砂质温润,色近橘红。叶脉筋络自然逼真巧夺天工,妙趣盎然。壶身一侧刻楷书“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十字,刻款“ 陈鸣远”并钤阳文篆书“陈鸣远”方印。

12,陈鸣远制-松鼠偷瓜洗子

-通高5.1cm,纵10cm,横8.8cm-苏州市博物馆藏

整个器形如一瓜,瓜上饰折枝藤叶,最大的叶片上有一只小松鼠在吃瓜叶。紫砂呈灰白色,在大叶下的瓜身上有阳文小印款“鸣远”两字。

13,陈鸣远-竹根笔筒

-通高12.4cm,口径7cm-笔筒内底部有篆书“陈鸣远”三字方形戳记。-镇江博物馆藏

传世品。造型古雅,雕刻精妙,无论竹节、竹的根须、竹的裂痕,还是竹断裂破皮处的竹丝,无不雕刻得维妙维肖,竹的色泽也达到以假乱真的境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14,陈鸣远-藏六居士壶

-高7.7厘米,宽17厘米。-壶底有“陈鸣远”篆书阳文方印。-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壶为紫褐泥色,器身呈扁六角形,弧形把手,弯流,器腹鼓成六角形并向上下收敛,壶嘴、把手、壶足、盖面、盖顶均呈六角形,等分均匀,整体和谐协调,线面挺括,制作工整。壶艺家设计此壶颇具匠心,不愧为大家名壶。

15,陈鸣远-束腰方壶

-高9.8厘米,宽12厘米-壶底铭文曰:“一壶清茗,万卷藏书,明窗净几,其乐蘧蘧。”署款“廉斋”。

此器出自闽南,出土时壶嘴与盖子口沿俱残,乡人无知乃以砂轮磨整,殊为可惜。壶胎砂质坚致,掺以五色砂泥,文采斑谰。壶底平整,假圈足中留出四个犴门,以虚空间破沉闷感,形成虚怀若谷之热。壶钮作桥形,上方镂出长方孔,与壶的底足遥相呼应。器形敦穆稳重,中束腰带纹,壶纽、底足亦饰方线圈束。壶底铭文曰: “一壶清茗,万卷藏书,明窗净几,其乐蘧蘧。”署款“廉斋”。笔韵雅致,骨肉亭匀,书卷味十足。《阳羡砂壶图考》载有一件风雨楼所藏“曹廉让束腰鸣远方壶”拓本,该书作者张虹记曰:“邓秋枚以鸣远方壶拓本寄赠,并云此壶题识乃曹廉让手笔,盖鸣远客海宁时,尝馆于廉让家。”廉让,别号廉斋,海宁人。此壶其形制铭文书法皆与张拓本极为相似。

16,陈鸣远-马上封侯壶

-高10.3厘米,宽14.6厘米-壶底有“鸣远”行书刻款,把上有“鸣 远”篆书阳文方印,

壶底刻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行书诗句。-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壶谈墨色紫泥调砂,通体作树桩造型,壶流、壶把呈枝干状,与器身连成一体,是一件实用与玩赏俱佳的茗壶。枝叶、树瘿、蔓藤刻划细致。以一卧马作盖钮,壶壁近把下端堆塑一向上攀伸的猴子。“猴、侯”、“蜂、封”谐音,与“马”合成“马上封侯”之吉祥寓意,壶名因此而来。

17,陈鸣远-蟾蜍莲蓬壶

-高9.5厘米,宽14.2厘米。-壶底有 “远”字行书刻款与“陈鸣远”篆书阳文方印。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壶取材团泥,色呈蟹壳青。以倒置的莲蓬作壶身,卷曲的荷叶为流,细长的藕茎作柄,双红菱、残藕片及小螺蛳作足,蓬顶掀开一片作盖,跳跃其盖上的蟾蜍作钮。莲蓬内十六颗莲子粒粒均可转动,造型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莲蓬外观与内层的不同质感以及蓬上的蛀虫、蛀孔等,均达到了足以乱真的程度。

18,陈鸣远-蚕桑壶

-高6.7厘米,宽17厘米-底有“陈鸣远制”四字篆书方印。-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此壶材质为白泥调幼砂,砂质润泽。壶体造型扁圆折腹,上部雕镂成蚕虫啮食桑叶的自然情景。腹下部保留素面,壶盖作成一片带有桑枣的桑叶,上卧一条全蚕食小桑叶作盖钮。多条蚕虫蠕动于布满大小孔洞、仰覆不一的桑叶间。此外,壶流由片叶卷成,壶把作成桑枝,还有许多半露半藏的蚕虫在桑叶之中,形态十分生动。这是陈鸣远仿自然形的优秀作品,乍看壶泥颜色与蚕虫相似,再赏其壶造型,可见鸣远壶艺确实巧思不凡。

19,陈鸣远-束柴三友壶

-高4.5厘米,宽9厘米-壶底镌刻“陈鸣远”三字楷书款。-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所谓“束柴三友”,乃集松、竹、梅三干而成,亦称“岁寒三友”,意指寒冬腊月,独近自然之精神。壶身仿似松、竹、梅三树段束于一体,松段的松鳞、松针,梅段的杆枝、花卉,以及竹段的竹节、竹叶,都刻划仔细,自然夹置,于繁复中见规整条理。壶把状若虬屈的松枝,壶流有如横生的梅枝,盖纽又巧塑成一段竹节,更为绝妙的是,在树干小洞中,还塑有两只小松鼠。全器浑若天成,成为绝妙名壶。赏鉴壶品,观其是否有松之坚、竹之虚、梅之贞,此乃文士之品。而此壶构思脱俗,技艺精绝,文化品味极高,显然是一件完美的传器。陈鸣远出身紫砂世家,制陶得家传,其父陈子畦亦是制陶名手,鸣远后来 更青出于蓝,其巧思、技法及名声皆远超其父。他上承明代精粹,下开清代格局,在壶艺风格上,鸣远仍保留许多明代制壶手法,即如在壶底刻楷款。但另一方面,开始在壶盖内用印,这都是清代制壶的特色,这些可作为赏鉴明清名壶的依据。

20,陈鸣远-松段壶

-高10.5厘米,口径8厘米。-壶底“鸣远”两字楷书刻款,下钤篆书“陈鸣远”三字方印。-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此壶取精选紫砂团泥为材质,泥色呈古老苍松树皮质感。造型以松段一截做壶身,结构极严谨,比例合理协调,整体气势古朴。树皮斑驳苍劲,松枝虬蟠其上,针叶写形亦写意,形意俱佳。壶嘴与把手均以老松枝塑成,质朴古雅,挺秀有神,形象逼真;壶盖为嵌入式,口盖紧密无间,盖呈不规则形,有年轮效果。盖钮塑成开叉 的松枝及松叶朵朵,与壶身对应以小视大,颇具画龙点睛之效,艺趣盎然。此壶是自然形体花货造型的佳作,不仅达到造型逼真、均衡,而且使壶充满动感活力。

21,陈鸣远-四足方壶

-高12.1厘米,宽13.4厘米-壶底有“陈”圆形、“鸣远”方形篆书阳文印款。-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壶材质为淡墨色紫泥调细砂,造型仿古代青铜盉而成。外鼓的四楞形壶腹与四柱形细足,形成强烈对比,既夸张而不失古意。直流向上翘起,盖钮作成横形,把手上端雕刻兽面。这是一件胎质细腻、造型古朴,制技精湛的上佳紫砂名壶。陈鸣远是明末清初的制壶高手,集明代紫砂传统之大成,历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壶艺名家。所制茗壶,杂件等均极精妙,他的实践树立了紫砂艺术史的又一个里程碑。

22,陈鸣远-梅桩壶

-高10.8厘米,宽14.6厘米-壶身刻:“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鸣远。”行书款,

款下盖“鸣远”篆书阳文方印。-此壶现藏美国西雅图博物馆。

此壶紫砂泥胎,呈深栗色。壶身、流、把、盖全部是用极富生态的残梅桩、树皮及缠枝组成,作品是一件强而有力的雕塑,壶上的梅花是用堆花手法,将有色的泥浆堆积塑造成型,栩栩如生。现代宜兴紫砂艺人也有摹仿这梅桩壶的新壶出现。在 宜兴陶人中,除了惠孟臣,陈鸣远作品可算是被后人摹仿最多。陈鸣远以技术精湛及富创新精神著名,很受当时文人欢迎。他多才多艺,他制的紫砂茗壶什么形状都有,除了制壶外,还造案头摆件及小型像生果品,如板栗、乌菱、茨茹、白果、核桃、荸荠、红枣、花生及瓜子等,泥色深浅不一,善用巧色,逼肖原物色泽及质感,塑工精妙。

23,陈鸣远-天鸡壶

高10厘米,腹径8.3厘米。-壶体四周阴刻行楷书:“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庾子山句, 廉让书,仿古,壬午重九前三日。”后钤有阳文篆书“陈鸣远”、“”二方印。

壬午”当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此壶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此壶通体呈紫棠色,紫中泛红,色凝重,砂质润泽。壶身直口,长颈,鼓肩,肩一侧与口之间塑鸡首形流,对侧设兽形衔环。腹下收敛,平底。颈上饰回纹和倒垂蕉叶纹,肩部饰一周绳纹。圆形平盖,平顶中心饰阴阳鱼,周围饰五朵凸起的祥云,盖周壁饰云雷纹。此壶造型构思独 特,口盖上部有云雷纹,下部有莲瓣纹,盖上还有祥云和太极图符号,寓意吉祥,加上名诗佳刻,奇趣天成,堪称紫砂壶艺术精品。

24,陈鸣远-弯楞形壶

-高6.8厘米,长15.2厘米-壶底有“鸣远”行书刻款,“陈鸣远”篆书阳文方印。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壶为紫褐色泥,长圆弯楞形壶身,呈六半瓜状。把手上部稍有翘出,下部折收,圆流略弯,壶底有三圆饼形足,一足在流下,二足在把手两侧,上附平顶盖,壶表泥质光滑细腻,壶内壁稍毛糙。壶口、壶盖子口密缝,形制极为规整,是一件制作水平极高的壶艺作品。

25,陈鸣远-四足方壶

-高10.3厘米,口径6.7厘米-壶腹刻铭:“且饮且读,不过满腹。为禹同道兄,远。”

钤“陈鸣远”篆书方印。-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壶材质为紫褐色泥,砂质隐现,造型寓圆于方,敦实厚重。弯曲流,环形把手,下附四饼形底足,制作精细,质朴大方,结构合理,用功独到。盖面鼓出,子口密缝紧凑,盖顶与壶身形制相若。这件是陈鸣远的代表作品,属几何形类的方器。此 壶的饼形底足,在陈鸣远款紫砂壶上屡见,已形成一种特征,亦可作为赏鉴鸣远壶的依据。陈鸣远是继明代时大彬后最著名的壶艺大师。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具有两大特点: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着重发展了精巧的仿生写实手法。他的作品塑镂兼长,构思脱俗,富于创新,并能自制自署,铭刻书法,古雅流利,被誉为“清代砂艺第一名手”。

26,陈鸣远-莲形银配壶

-通高8cm-壶身一莲瓣上刻有“资尔清德烦暑成涤君于友之以永朝夕”铭文,

并列有陈鸣远名款及二篆书印“陈”、“ 鸣远”-苏州文物商店藏

壶身呈莲蓬形,鼓腹下部渐收敛。壶身四周饰八片宽体莲瓣。壶嘴短,饰荷叶纹。壶盖面上以六颗莲子装饰在圆形钮四周,钮和莲子均能活动。壶盖和壶口 结合紧密。壶肩部装有一藕节形的银配。

四、陈鸣远作品分类

(一)几何形

28,陈鸣远 一粒珠

29, 陈鸣远款六方壶

-RMB 1120000

30,陈鸣远制紫砂壶

31, 陈鸣远款委足方胜壶

32, 陈鸣远制

33, 陈鸣远款方壶

通高7.2厘米口边长5厘米 重庆博物馆藏 李初梨捐。

(二)仿古形

34,陈鸣远-四足方壶

-高12.1厘米,宽13.4厘米-壶底有“陈”圆形、“鸣远”方形篆书阳文印款。

-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35, 陈鸣远-天鸡壶

-高10厘米,腹径8.3厘米。

-壶体四周阴刻行楷书:“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庾子山句, 廉让书,仿古,壬午重九前三日。”

后钤有阳文篆书“陈鸣远”、“”二方印。“壬午”当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此壶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36, 陈鸣远紫砂

37, “陈鸣远”款紫泥仿古簋

(三)仿生形

Ⅰ-仿莲荷

38,“陈鸣远”款紫泥螃蟹荷叶形笔洗

39, 陈鸣远-蟾蜍莲蓬壶

-高9.5厘米,宽14.2厘米。-壶底有 “远”字行书刻款与“陈鸣远”篆书阳文方印。

此壶现藏上海博物馆。

40,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莲瓣水洗

-款识:“陈”篆书圆印,“鸣远”篆书方印.

41,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莲蓬水洗

-10.5×9×9厘米-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42,陈鸣远-莲形银配壶

-通高8cm--苏州文物商店藏

壶身一莲瓣上刻有“资尔清德烦暑成涤君于友之以永朝夕”铭文,并列有陈鸣远名款及二篆书印“陈”、“ 鸣远”

Ⅱ-仿三友

43,陈鸣远-束柴三友壶

-高4.5厘米,宽9厘米-壶底镌刻“陈鸣远”三字楷书款。

-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44, 清 陈鸣远制束柴三友壶

45,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松竹梅笔筒

-12×11×12厘米-铭文:岁寒清韵,山翁长梦,砚池情侣,百年因缘。鸣远。

款识:“陈鸣远”篆书方印。

46,陈鸣远-松段壶

-高10.5厘米,口径8厘米。-壶底“鸣远”两字楷书刻款,下钤篆书“陈鸣远”三字方印。

-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

47, 清 陈鸣远制松段紫砂壶

48, 陈鸣远-竹根笔筒

-通高12.4cm,口径7cm-笔筒内底部有篆书“陈鸣远”三字方形戳记。

-镇江博物馆藏

49,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湘妃竹臂搁

-18×7厘米-铭文:陶家千秋师天工,潇湘遗风化苍节。红楼一曲歌长恨,今古奇缘诉道然。鸣远。

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50, 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竹节臂搁

-19.5×5.5厘米-铭文:弹曲片瓦新篁旧,月察烟阁标清兴,梦春长河天音近,晚风境幽吟古心。

款识:“远”楷书款,“鸣远”篆书方印。

51,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梅枝笔架

-18×7厘米-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52, 陈鸣远-梅桩壶

-高10.8厘米,宽14.6厘米-壶身刻:“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鸣远。”

行书款,款下盖“鸣远”篆书阳文方印。

-此壶现藏美国西雅图博物馆。

53,陈鸣远制拼砂梅桩壶

-龚心钊旧藏

Ⅲ-仿果蔬

54,“陈鸣远”款段泥笋状水呈

55, “鸣远”款段泥笋状水呈

56, 陈鸣远款紫砂葫芦形水丞

57, 陈鸣远制南瓜壶

-通高10.5cm,口径3.3cm-南京博物院藏

58,陈鸣远制-松鼠偷瓜洗子

-通高5.1cm,纵IOcm,横8.8cm-苏州市博物馆藏

59, 陈鸣远紫泥白菜

60,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瓜果摆件(八件)

-款识:“鸣远”篆书方印。

61,明末清初 陈鸣远製 紫砂茄子水注

-尺寸12×7×6厘米-款识:“鸣远”楷书款,“鹤邨”篆书方印。

62,清 陈鸣远制紫砂南瓜壶

-高:13.3cm 长:17cm-估价 RMB 250,000 - 300,000

-款识:花有时,茗助兴,君子自醉。鸣远。陈鸣远(阳文)。

说明:此件南瓜壶仿生而制,是花货的典型器形之—。

该壶以瓜身为壶体,瓜藤为壶把,瓜叶为壶嘴,叶脉藤纹瓜叶卷成嘴,

又以南瓜花苞藤蔓做底足,刻画逼真,构思巧妙。

壶盖制鸣蝉为钮,生活气息浓重,取法自然,

雅而不俗。一侧行书铭文,刻写工整有力

Ⅳ-其它

63,陈鸣远-蚕桑壶

-高6.7厘米,宽17厘米-底有“陈鸣远制”四字篆书方印。

-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64, 陈鸣远蚕食桑叶形盘壶

65, 陈鸣远-马上封侯壶

-高10.3厘米,宽14.6厘米-壶底有“鸣远”行书刻款,把上有“鸣 远”篆书阳文方印,

壶底刻有:“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行书诗句。-现藏上海博物馆。

66, 陈鸣远款包袱壶

67,陳鳴遠 漩渦紋瓜形壺

-高:7.5厘米,闊:10.6厘米-香港茶具文物馆藏

波斯顿爵花怎么养3

吕纪(活动于1439-1505)明代画家,字廷振,号乐愚,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以花鸟画著称,初学边景昭工笔法,亦受林良水墨法影响,后临仿唐宋诸家名迹,遂自成一体,独步当代。

其花鸟画风呈两种面貌,一作工笔重彩,精工富丽,多绘凤鹤、孔雀、鸳鸯之类,辅以树木坡石、滩渚流泉背景,既具法度,又富生气。另一类为水墨写意画,粗笔挥洒,简练奔放,接近林良的风格。他亦兼善人物、山水,宗法南宋马远、夏圭画法。他的花鸟画风在当时宫廷内外影响甚大,继承者不乏其人。

吕纪 残荷鹰鹭图 绢本设色 190×105.2cm 故宫博物院

此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存世最著名之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甦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线上,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著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悬崖上有草亭,背后衬以远山。左侧平坡委迤,遂觉有千里之遥。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吕纪 荷渚睡凫 轴 绢本设色画 174.5×104.2公分 台北故宫典藏

月夜时分,岚雾凄迷,芦苇、荷叶隐现其间,洲渚上栖息大雁四只。构图上只有近、中景,远景则多省略不绘。本幅虽有吕纪名款,然有存疑之处,且通幅之笔力较为薄弱,当非吕氏之原迹。但其景物布置与气氛营造与另一张本院收藏吕纪「秋渚水禽」颇为接近,故此应为一相当忠实于吕氏风格之仿作,可从此画中一窥吕纪写意风格的面貌。

吕纪 杏花孔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

画中以一姿态优雅的盛开杏花树圈围出一对姿态各异的孔雀,周围红白牡丹盛开,树梢麻雀跳跃,画面用色华丽且细緻,整体呈现一既优雅又不失热闹的景象。杏花为春天的象徵,孔雀与牡丹意指富贵,而「雀」与「爵」谐音,则暗示高官禄位,为原本富丽堂皇的表现更添吉祥寓意。

吕纪 秋鷺芙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

秋日粉色芙蓉盛开,绿柳摇曳,搭配白鹭,展现明媚秋色。构图上,有大型禽鸟如白鹭立于前景坡石,主要树木如柳枝斜跨画面,上栖较小型雀鸟,为吕纪常见的构景方式。幅中花鸟用笔均匀流畅,不硬挺;树石有起落变化,间有断续感;色泽明丽淳厚,为吕纪宫廷系列富丽面貌的代表。

吕纪 秋诸水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

萧疏雪景,江天如墨。群凫畏寒相依,多已入眠,衰柳上栖息著冻雀寒鸠。作者充分掌握真实情境的氛围,令人体现冬日的寒意。笔墨色泽展现吕纪浑厚的风味,但更为朴实简洁,和其别的作品相比较,更添一层古朴的趣味。

吕纪 秋诸水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原)

烟岚迷漫的秋夜,明月半悬。芙蓉、芦苇坡地栖息豆雁四隻,三已入眠,一对月长鸣。幅中画花鸟的笔法工细而不刻板,画坡石则写意。不但表现雁群夜间栖息时,由一雁警戒守夜的习性,也画出秋夜的凄清,并寄託著借时、借景抒发情怀的心境,是表现吕纪结合工写,擅于掌握情境气氛特色的代表作。

明 吕纪 南极老人图 立轴 绢本设色 217×24.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吕纪 榴花双莺图 绢本设色 南京博物院藏

吕纪 梅茶稚雀圖 絹本設色 浙江省博物館

吕纪 桂菊山禽图 绢本设色 现藏故宫博物院

吕纪 秋景珍禽图 设色绢本184×109.5cm

明 吕纪 双雉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吕纪 鹰

吕纪 毛鸡图

吕纪 五伦图

吕纪 梅花鸳鸯图

吕纪 丹凤朝阳

吕纪 九鹭图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花龟怎么养不咬尾

下一篇: 菲花玉怎么养才能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