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团花放水里怎么养
优质回答:华夏美食||河北唐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华夏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粉团花放水里怎么养1
唐山区位优势,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位于河北省东部。唐山历史悠久,早在4万年前就有人类劳作生息。
唐山麻糖
唐山麻糖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唐山麻糖形似团花,由冀东地区的排叉演变而来,以面粉、香油、蜂蜜,桂花、饴糖等为原料,经过配料、和面、擀片、清面放片、剁块、炸制、浇浆等20多道工序制成。唐山麻糖产品色泽淡黄,形似花朵,薄似蝉翼,酷似玉雕,香甜可口,松软酥脆,营养丰富,多次获得省部国家级各种奖项。
唐山棋子烧饼
棋子烧饼是唐山市的特产,因状如小鼓、个似棋子而得名。使用大油和香油合酥,包肉、糖、什锦、腊肠、火腿等多种馅心,表面有芝麻,色泽金黄,里外烤制酥透,肉馅鲜香,酥脆适口不腻,便于保存。
唐山懒豆腐
唐山懒豆腐有两种:一种是生懒豆腐;另一种是熟懒豆腐。
生懒豆腐是将水泡好的大豆,用小石磨碾碎,放在大锅里熬。加入泡好的干白菜叶、咸盐、花椒水。等干白菜烂了熟了,就可以加入蒜末、辣椒油就玉米饼子吃了。生懒豆腐清香不腻,特别开胃。熟懒豆腐是将大豆在锅里炒熟加入花生米,用小磨碾碎。它的做法和生懒豆腐做法一样。就是吃起来特别香,特别解馋。
乐亭缸炉烧饼
乐亭名吃之一的吊桥缸炉烧饼,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起源据考证始于清光绪年间,有一位叫“石老化”的面点师傅,在乐亭北关开了个面食发货铺,同时也经营吊炉烧饼、包子等,当时为了更好地利用做肉包子的下脚料、肥肉和白菜帮儿,制馅做烧饼,放在吊炉里烤制,由于物美价廉十分畅销,之后他又几次改进,增添肉馅,添加大葱和各种调料,加工细作“缸炉烧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缸炉烧饼”以乐亭东街左家烧饼铺最佳,因那称吊桥,所以又称“吊桥烧饼”。
历史上制作缸炉烧饼,是把一口纵向割开的大水缸倒扣在一个方形平面炉台上,这就是所说的"缸炉"。缸炉内部形状酷似一孔封闭的拱形桥洞,制作时把燃烧的无烟木炭置于平面炉台上,先把拱形缸体烧热,再把烧饼倒贴在缸体上,这时的烧饼有缸体加热,下受炭火烘烤,从烧饼中烤出的猪油慢慢浸入外皮,烤熟的烧饼呈圆形,焦黄色,外焦里嫩,酥脆可口,味道香醇,别有风味。烧饼的馅是用上等的五花猪肉、加少许大葱和白菜、配上佐料;面为油酥面,包制后沾上芝麻入缸内烤制。
乐亭刘美烧鸡
刘美烧鸡始创于清光绪年间,因其做工精细,配料考究,开创了烧鸡色、香、味、形“四美合一”之先河,被誉为“唐山名食”,并载入“乐亭县志”。刘美烧鸡选料为家常鸡,肉质优良,富含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无药物残留,食用价值高,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2%,18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同时含有多重维生素。该产品在祖传配方、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依据中医药学及保健学原理,精选数十种健脾、醒脑的名贵香辛料,结合现代工艺,科学配方,精工细作,使刘美烧鸡的口味更具特色,刘美烧鸡获得“国家农业部优质产品”省市“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河北省优质产品”、“河北省名牌产品”等诸多殊荣。
大咯扎
把精选的绿豆磨成豆瓣,用水发泡,漂去豆皮,然后上水磨成汁,再加水过箩去渣,经过三次去毛浆,待成洁白的淀粉后,再兑好汁,搅成浆糊状,用尖锅缓火摊制成圆形薄片,一张咯扎就做成了。这样做的咯扎清香诱人,富有韧性,拎起来不坏,折上也不会裂纹。此外,从营养食疗角度看,绿豆咯扎还具有清肝合胃,泻火消暑,美容解毒,降低血压,血脂的功能,符合现在提倡的食疗合一,饮食养生的要求。
大咯扎的做法:醋熘咯扎,焦熘咯扎,玻璃咯扎,炒咯扎,烩咯扎,炸咯扎盒等。
咯扎现在在唐山地区民间分布比较广,滦县,滦南,乐亭,遵化等地都有。
相关典故:椐说当清王朝在此建东陵以后,守陵人为讨得皇家的欢心,就把这一特产送进了皇宫。当时的慈禧太后吃饭有个习惯,端上来的菜最多只夹两口就撤下。有一次,御膳房端上了醋熘咯扎,她一看没有吃过,问了声:“这是什么菜呀?”太监赶忙回答:“还没起名字呢,请老佛爷赐个名吧。”
慈禧太后一边听一边吃了两口,太监就忙着往下撤。谁知,慈禧太后还没有吃够,就说了句“搁着”吧。太监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咯扎’。”
咯扎与搁着谐音,从此以后,咯扎的叫法便在民间流传至今,咯扎的身价也大大提高。
粉团花放水里怎么养2
贺瑾
——从热门影视剧看清宫生活细节
总第1377篇
上一期档案故事,我们聊到了乾隆的真爱问题。这一期,我们继续来聊聊乾隆。如今的清宫剧越来越多,今年刚好是乾隆的丰收年,那我们就把乾隆多聊几期。如今的影视剧制作越发精良,观众们也越来越有才,不仅会看热闹更爱看门道,所以就出现了更多的质疑声。影视剧中乾隆时期宫中的生活细节对吗?这一期就从真实历史档案的角度给大家分析分析。
咬唇妆
真的是清朝就有吗?
《延禧攻略》中的妃子们都很喜欢如今非常流行的韩式咬唇妆,其中以高贵妃更甚。那么不把嘴唇涂满的咬唇妆的鼻祖难道不是韩国,而是从我国的清朝流行起来的吗?其实它的流行在我国还要更早!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流行咬唇妆了,只是各个朝代的形状不甚相同。汉代的唇妆,崇尚上窄下宽,类似三角形或梯形;魏晋时期,男女都爱美,唇妆上风格大胆,比较像扇形;唐代的嘴唇画法,最受欢迎的是蝴蝶型,这从我们西安出土的唐三彩女俑就能看出来;宋代崇尚女性清新文雅,所以椭圆唇妆更受欢迎;明朝的唇妆与唐朝类似;到了清朝,咬唇妆发展到最夸张的地步,涂抹的范围很小,呈花瓣形。
所谓化咬唇妆的要领,就是嘴唇不要涂满,古人常说满则溢,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可见电视剧中的咬唇妆并不是空穴来风。另外,有观众质疑,电视剧中的唇色也深的令人费解。其实在古代,化唇妆有一个非常文雅的名字,叫做“点唇”,所用材料是胭脂,因胭脂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点绛唇”、“点樱桃”和“点檀唇”,也就是我们今天流行度非常高的姨妈色、鲜红色和豆沙色。看,古代人不比我们现代人审美落后。
关于咬唇妆,古代还有很多有名的诗词,比如《美人春游诗》中的“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南歌子》中的“揉蓝衫子杏黄裙,独依玉栏,无语点檀唇”。
青花瓷是乾隆帝喜爱的吗?
清宫剧,除了宫斗和服化,剧中的花瓶和茶具,也是十分精致唯美,值得细细观赏的。但是我们看到最近比较热播的剧中,乾隆宫中的瓷器摆设,多以清新典雅的类型为主,其中《延禧攻略》中还有一幕女主角拿了成套的青花瓷茶具清洗。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乾隆爷的品味当真是这样吗?
乾隆帝在位60年,爱画爱诗爱工艺美术品,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不少收藏,还有一些流落在民间和海外,最近也频频拿来拍卖。《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这份档案详细记录了当时的画院处、如意馆、玉作、珐琅作、牙作、绣作、镶嵌作等皇家作坊每天承做的各类活计情况。
(市面上的藏品)
乾隆元年玻璃厂:三月三十日太监毛团传旨:着将红色、黄色玻璃小瓶做二件。腰圆小盒做一件。红色、黄色、绿色小鼻烟壶做几件。
乾隆元年大器作:十月二十九日司库刘山九、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红漆彩金穿花凤碗十六件。传旨:着镶银里。
乾隆六年匣作:十一月十三日司库白世秀来说,太监高玉等交亮蓝玻璃花瓶一对,盛假果玻璃碗二件,亮红玻璃胆瓶一对,酒黄玻璃花觚一对,葫芦盖罐一对,葫芦壶一对。传旨:着配木胎糊锦座。
(市面上的藏品)
从目前可以见到的实物,以及这些档案资料的记载上来看,乾隆喜欢大红大绿大蓝大粉,而且配色非常大胆,喜欢各类花朵、鸟类,而且能欣赏的造型都非常夸张,钟爱葫芦形,这与他父亲雍正有很大的不同。
左:雍正 右:乾隆
乾隆爷怎么用膳?
乾隆皇帝,25岁登基,日理万机,后宫佳丽三千,但还是足足活到了89岁,在中国历史的200多位皇帝中,是活得最长的。据说乾隆帝的饮食十分讲究,记录乾隆膳食有专门的档案资料——“节次进膳底档”和“照常进膳底档”。档册记录:乾隆每日寅正三刻起床(档册记作“请驾”),御膳房即伺候冰糖炖燕窝一品。有时不用早点,即于卯时(上午5点到7点)用早膳。就乾隆十九年五月十日早膳记录:卯正三刻进早膳,菜色是肥鸡锅烧鸭子云片、豆腐、燕窝火熏鸭丝、肥鸡火熏炖白菜、鹿筋炖肉、清蒸鸭子等八荤,竹节卷小馒头、孙泥额芬白糕等主食三到四种,珐琅葵花盒小菜、酱王瓜、苏油茄子等小菜八种,外加粳米膳、野鸡汤。中午点心多用“八珍糕”(用人参、茯苓、山药、扁豆、薏米、炒芡实等制成的糕,在中医上有补脾健胃的功效),每日随着熬茶送进,乾隆帝很喜爱这点心。晚膳均在未正二三刻(也就是中午两半左右),菜蔬多与早膳大同小异。“晚向”(似宵夜)有时用酒膳,有时用果饼,有时用炉食(如猪油酥火烧、奶酥油光头、香油鸡蛋麻花等)。膳档中,“豆豉炒豆腐”常见,除了各类豆腐外,乾隆还特别喜欢吃鸭子,不仅乾隆,清朝的皇帝都爱吃。从膳档可以看出,乾隆吃饭完全符合了我们现在的营养师的理念,荤素搭配、类多量少,一天主餐只有两顿,午点和宵夜也很节制,对比中医上所述人体各个器官运作的时间表,可以说乾隆的饮食安排是非常合理的,这大概也是乾隆长寿的原因。
据野史记载,乾隆喜欢下江南除了因为江南美女多,还因为清朝的皇帝自康熙以来都爱苏州菜。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其第四次南巡期间,有个叫张东官的苏州厨子,做的菜很合乾隆的口味,乾隆不仅传旨赏银子,而且还把这个张东官带回皇宫的御膳房。从这以后,苏州厨子张东官给乾隆爷掌勺整整20年。
除了皇帝以外,清朝的皇帝还给后宫的妃子们谋福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典故”大家都知道。《延禧攻略》里也演到了乾隆为皇后在宫中种了许多荔枝树。荔枝树种没种过史料没有记载,但是当时宫中确实是有荔枝的,这荔枝是由福建进贡的。
据闽浙总督满保、福建巡抚黄国材的奏报记载:荔枝盛产于福建地方,小树插桶内种植者,官民家中旨有,其味不亚于大树所产者,此等小树木载船运至通州甚易,并不累及官民,亦无需搬运人夫。是以将臣衙门种植桶内之小荔枝树,于四月开花结果后,即载船由水路运往通州……于六月初,赶在荔枝成熟之季,即可抵达京城。
那么进贡的荔枝数量有多少,够不够宫中食用呢?在雍正年间,雍正七年福建总督高其倬的荔枝进贡单,此次他进贡荔枝树四十桶,共计鲜荔枝四百七十九个。进贡单详细开列了每桶的果实情况,可见官员是多么地郑重其事:第一号二十五个 第二号十八个 第三号九个等。最后开列了护送荔枝进贡的人名名单:“差外委千总吴俊麟,兵丁陈世伟、何朝风,花匠王文。”同时福建巡抚刘世明进荔枝四十桶,共计鲜荔枝五百二十六个。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八日,福建巡抚吴士功进鲜荔枝树五十八桶,共结二百二十个。
乾隆皇帝将新鲜的荔枝看做十分珍贵的东西,据史料记载六月十九日御茶房将荔枝三十六个,新荔枝四个,共四十个随早膳毕呈上览过。乾隆皇帝精心地将这四十个荔枝分赏给后宫的嫔妃们品尝。先恭进皇太后二个,又差御茶房首领萧云鹏送给抚养过他的温惠皇贵太妃(康熙之妃)和裕太妃(雍正之妃)每位鲜荔枝一个。剩下的赐皇后、令贵妃、舒妃、愉妃、庆妃、颖妃、婉嫔、忻嫔、豫嫔、林贵人、兰贵人、郭贵人、伊贵人、和贵人、瑞贵人,每位鲜荔枝一个。(我的妈,一个荔枝,怎么吃!)
除了荔枝以外,乾隆还十分喜爱哈密瓜。据记载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二十六日,陕甘总督杨应琚进哈密瓜三百个。恭进皇太后哈密瓜二十个,差总管马国用进讫。给温惠皇贵太妃哈密瓜四个,裕太妃等位哈密瓜六个。剩下的赐皇后哈密瓜八个,令贵妃哈密瓜四个,舒妃,愉妃,庆妃,颖妃每位哈密瓜三个。婉嫔、忻嫔、豫嫔每位哈密瓜二个。慎贵人、林贵人、兰贵人、祥贵人、伊贵人、郭贵人、瑞贵人、和贵人、鄂常在、白常在,每位哈密瓜一个。
后宫粉黛有颜色之服饰
每次追清宫剧,大家总是被其中的服装惊艳到。尤其是发源于清代的旗袍,虽经过不断改良,至今依旧风靡。皇帝的后宫,自然是花团锦簇的,但是皇后与妃子,论身份地位品级,在服饰上会有什么不同吗?
首先,从头饰上讲起,后妃、公主、福晋、命妇在正式场合与大臣一样是要佩戴朝冠的,称之为冠服,以示庄严。据记载朝冠分为冬夏两种:冬以薰貂,夏以青绒,周缀朱纬。因为位份等级不同,所带朝冠镶嵌也是不同。从吉祥物分为:凤、翟、孔雀、簪花。从数量上有大小金凤八枝,大小金凤六枝,小金凤六枝,金孔雀六枝,簪花三枝。垂珠有五行二就与三行二就之分。垂绦分为明黄、金黄、石青。皇太后、皇后朝冠,顶三层,贯(三等)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二等)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皇太后为三等珍珠各一,皇后为四等珍珠各一,小珍珠各十六),上衔(三等)大东珠一。硃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二等)东珠各九, 猫睛石一,(小)珍珠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四等)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二等)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二等)东珠、(三等)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由此可见,朝冠不是你想怎么设计都可以的,那是按等级设置,各有规格的。
(博物馆藏品)
再来说说衣服,在《延禧攻略》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皇后衣服上竟然有绣龙的,这是不是一个错误?不是的,据记载,后妃的吉服褂,就是现在的晚礼服,又叫龙褂,就是绣龙的。但是龙褂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子福晋、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等所穿就叫吉服褂而不叫龙褂。
皇后的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都是石青色。第一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二团;下摆装饰八宝、寿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纹;袖子行龙各二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摆袖口无纹饰。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摆加水浪江牙、寿山、立水纹。
那么正式场合穿绣龙的服饰,日常呢?后妃们都喜欢什么样的绣图呢?花朵是常用的,在花朵之中“牡丹”更是常用,因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如牡丹、蝴蝶组合寓意「富贵无敌」;与石榴花、菊花、梅花、海棠组合寓意「富贵长寿,多子满堂」;与海棠、月季一起还寓意「富贵满堂,富贵长春」;搭配五色祥云、团寿字、桃子(桃花)又寓意「富贵长寿」;与龙、鸾鸟、鸳鸯、凤凰组合的「凤戏牡丹」;与瓶(博古纹)组合的「富贵平安」;独立的牡丹团花或缠枝牡丹,则有「富贵团圆」、「富贵万年」之寓。如此多样的形式可见牡丹纹样在清代服饰中受重视程度。
后妃的服饰在颜色设置上又有什么不同?据记载就龙袍来说,皇后、皇贵妃是明黄,贵妃、妃是金黄,嫔以下为香色。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乾隆朝日记收账》中,载了乾隆很多妃嫔的遗物,其中就有她们的衣服。
庆贵妃遗物:石青缎绣五彩八团金龙有水天马皮褂一件
石青缎缀绣五彩八团缉碎珠龙黑狐肷褂一件
石青缎绣八团金龙上身羊皮下接银鼠褂一件
石青缎上身羊皮下接银鼠皮褂一件
石青缎绣五彩八团金龙有水褂一件
石青缎绣五彩八团金龙绵褂一件
石青缎缀绣八团金龙袷褂一件
皇贵妃(令妃):
月白金寿字缎绵衬衣一件
月白漳绒袷衬衣一件
月白缎单衬衣一件
月白缎织花卉袷衬衣一件
月白纱单衬衣一件
月白绫绵衬衣一件
皇贵妃:
藕荷纱镶领袖单袍二件
藕荷缎袷衬衣二件
藕荷纱绵衬衣一件
藕荷缎镶领袖袷袍一件
藕荷纱镶领袖绵袍一件
藕荷纱镶领袖单衬衣一件
从这些遗物清单中可以看出,乾隆后宫的妃子钟爱的颜色为石青色、月白色(其实是我们现在说的浅蓝色)、藕荷色,还有常用的黄色。
妃子们的耳洞和指甲
在《延禧攻略》有这样一幕,选妃时,一位秀女说,“要遵循老祖宗的传统,一耳三钳。”我们仔细观察《延禧攻略》和《如懿传》这两部剧,可以发现,果然许多后妃都是一个耳朵上串了三个耳洞,这是什么典故呢?
据载,清朝满洲宫内的规矩,满族女孩儿出生后,一耳穿三孔,戴三钳,称为“一耳三钳”,富者用金、银、翠、玉为质,贫者以铜圈充之。历史上乾隆尤为看重“一耳三钳”,即一耳穿三孔、戴三钳。这一风俗从乾隆四十年直到清末都一直被遵守着,光绪《大婚典礼红档》还记录了大婚典礼时皇后“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东珠各二”的冠服。
(皇后和令妃的真实画像)
据载,乾隆四十年选秀女时,乾隆皇帝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已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
(清代,金环镶东珠耳饰,故宫博物院藏)
除了耳饰,清宫剧中后妃们长长的指甲套也十分精美、种类繁多。
拒载,古代中国地位很高的男人、女人都留起长的指甲,显示他们无须劳动,男士则显示他们的雄性力量及身份地位。
(博物馆藏品)
影视剧中,后妃们的指甲都以金银为主,事实上,中国清朝时期的皇宫贵妇们还爱在金银上做文章,比如镶珠嵌玉或者用当时非常流行的景泰蓝指甲套,以保护他们精心留饰的指甲。
如今的影视剧虽然在剧情上总有戏说的成分,但在制作细节上却越来越认真,许多剧组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去查找档案,用史料为影视剧佐证,也就更好地为观众还原了当年的情景,档案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档案是什么?档案是保存历史的载体,也是故事,是可以流传的宝藏,我们专注档案事业,善于挖掘历史,也愿意讲有趣的故事。
粉团花放水里怎么养3
清朝
1永陵【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礼敦—塔察篇古】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座落在呼兰哈达(满语,汉译烟筒山)下,苏克素浒毕拉(满语,汉译鱼鹰河,今称苏子河)北岸,尼雅满山岗(今称启运山)南麓。东距县城22公里,距永陵镇2公里。东南距兴京故城赫图阿拉约5公里,西距夏元行宫约3公里。
陵内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兴祖直皇后)、祖父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晋(追封景祖翼皇后)、父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母亲喜塔拉氏(追封显祖宣皇后)以及伯父礼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福陵【清太祖】
清福陵,又称沈阳东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为盛京三陵之一。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福陵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处。天聪三年(1629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从东京尼亚满山迁至福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1662-1722年)和乾隆(1736-1795年)年间又续有增建。
清福陵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福陵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被代辽宁省政府辟作公园。除方城明楼曾毁于雷火后又修复外,其余皆保存完好。1988年,清福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3昭陵【清太宗】
清昭陵,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的陵墓,位于盛京(今地名:沈阳)北部,因此也称"北陵"。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清昭陵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4孝陵【清世祖】
清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孝献皇后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陵墓。清孝陵背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后世四座帝陵依次分列左右,深刻体会了"居中为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观念。孝陵的陵址是由顺治皇帝生前择定的。但由于定鼎之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加之顺治帝正当英年,并未急于兴建。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崩逝后才开始兴工,到康熙三年(1664年)十一月十九日,主体工程告峻。
顺治皇帝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他生前特别喜欢佛教。他常常把和尚召进皇宫,和他们研讨佛门理论。顺治皇帝迷信佛教的灵魂升天说,生前多次指示他死后必须实行火葬。顺治十八年,这位佛门天子病死,后代和大臣们不敢违背其遗旨,破例为他举行了火葬。按照佛门惯例,教徒死后,功德高者要筑宝塔以为墓室。但是,这个佛门惯例对这位“痴道人”来说,有点行不通,因为他毕竟是一位皇帝。大臣们经过认真讨论,决定仍然按照皇家礼制为他兴建大型的陵墓。陵墓建制均同于其它皇陵,所不同的是陵墓中不是一个完整的“龙体”,而是一个盛着皇帝遗体骨灰的骨灰罐。 顺治皇帝的陵墓是清东陵中的第一座帝陵,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只有皇帝遗体骨灰的皇帝陵。
5景陵【清圣祖】
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市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开始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营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同奉安地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掩闭地宫。《钦定大清会典》卷42:景陵在昌瑞山,孝东陵之东。仁孝皇后(孝诚皇后)合葬,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仁皇后祔葬,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雍正因允祥之故,将其母敏妃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和其谥号)从葬景陵地宫。景陵亦是清朝皇家陵寝中第一个废除火化实行土葬制的陵寝;康熙首开皇帝陵内先葬皇后,不闭石门,以待皇帝的先例。
景陵发生过两次重大火灾,分别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和1952年。光绪年间的那场大火烧毁了隆恩殿,直至宣统年间才完成重建,着火原因至今未知,怀疑是由于守陵大臣玩忽职守,误使火种进入以木制为主的宫殿而引起的。而1952年的那次则是由于接触雷电引起的。另外还有多次火灾由于损失较上述两次较少故不一一列举。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中国仍是动荡不安,清东陵附近的一些土匪掀起了继1928年7月孙殿英之后的第二次盗掘清东陵文物的狂潮。同年9月当地一个姓张的人纠集约300余人对景陵展开了大规模的盗掘,将尘封了200余年的景陵地宫打开把随葬珍宝全部盗走,康熙皇帝及四后一皇贵妃的骸骨散落在地宫之中,一片狼藉惨不忍睹。
景陵地宫的盗口一直“对外开放”了7年,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当时的工作人员,把景陵的盗洞口密封起来,但是对地宫里面没有做任何清理。1995年到1996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景陵的地面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使景陵的地面建筑基本上已经恢复历史原貌。
6泰陵【清世宗】
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清泰陵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五孔石拱桥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筑,10.94米宽,87米长,拱高4.9米,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五孔桥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左右。大红门是西陵的总门户,门有三洞,设东西便门各一。
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为引人注目,不在于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规模最大。而是在于雍正究竟是不是金头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杀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东陵乾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发掘泰陵,而且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泰陵地宫一直被认为早就被盗。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1980年4月8日,正式发掘泰陵地宫,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头头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媒体云集泰陵。上午9点,发掘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当时北京幻灯制片厂在北京日报上把这个消息捅了出去,事情为夏鼐得知,当即向国家文物局汇报要求停止发掘,并把国家文物局关于立即停止发掘泰陵地宫的命令急告当地。、4月11日,夏鼐亲自来到易县清西陵泰陵发掘现场宣布了国家文物局的书面指示,泰陵地宫的发掘即告终止,重新把琉璃影壁下的盗口砌死,恢复如此,雍正金头之迷未能揭开。
为了弥补好奇者的遗憾,随后通过了解,在1980年7月发掘清理了1938年曾经被盗的光绪皇帝的崇陵地下宫殿,在棺木下的金井里出土了250件珍贵文物,并整修了地宫对外开放。到2020年雍正和他的后妃仍然躺在保存了285年完好如初的泰陵地下宫殿里。
7裕陵【清高宗】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地宫内葬有乾隆帝本人、两位皇后和三位皇贵妃。 [1] 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裕陵以顺治的孝陵为轴心,清孝陵以西的胜水峪就是乾隆的裕陵。乾隆皇帝弘历继承父祖之业,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武功十全,拓疆两万里,使清王朝达到了极盛时期。他的皇陵,工精料美,富丽堂皇,雄伟与豪华程度已不必多言。且不说他陵前神路上石像生的数量超过了康熙的景陵,单是这座陵寝门前小小玉带桥的奢华与精美,在历代皇陵中可谓独树一帜了。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十七年(1752 年)告竣,历时9年,耗银203万两。
清东陵地宫对外开放的共有四座,除慈禧的一座之外,其余三座都在裕陵体系中。这就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乾隆的葬身之所,去探究他在人生旅途的终止处所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理解与追求。裕陵地宫对外开放至今已经十几年了,仍然充满着神秘色彩,存在着许多不解之谜。
一、石像生设置8对,比其祖父康熙帝的景陵多了麒麟、骆驼、狻猊各一对,虽数量少于孝陵,但种类却与孝陵一样。
二、裕陵大殿东暖阁辟为佛楼,供奉各式佛像及大量珍宝。以后帝陵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三、陵寝门前的玉带河上建有三座规制相同的一孔拱桥,龙凤柱头栏杆,桥两端以靠山龙戗住望柱。这三座拱桥造型优美,雕工精细,在清陵中仅此一例。
四、地宫内布满了精美的佛教题材的雕刻:三世佛、五方佛、八大菩萨、四大天王、二十四佛、五欲供、狮子、八宝、法器、佛花以及三万多字的藏文、梵文经咒,雕法娴熟精湛,线条流畅细腻,造型生动传神,布局严谨有序,堪称“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
裕陵的这些特征既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笃信佛教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处于鼎盛时期的清王朝综合国力的反映。裕陵地宫内葬乾隆皇帝、孝贤纯皇后、孝仪纯皇后两位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三位皇贵妃,共计六人。
裕陵妃园寝是乾隆皇帝的妃园寝,位于裕陵西旁,始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二十七年完工。 裕陵妃园寝初称妃衙门,建有一孔拱桥及平桥、东西厢房、东西值班房、大门、燎炉、享殿、琉璃花门、宝顶,环以红墙。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乾隆帝的宠妃纯惠皇贵妃薨,乾隆帝下令改建妃园寝,增建了东西配殿(各五间)和方城、明楼、宝城;把三座园寝门及两侧的面阔墙拆除,改建到享殿两旁。改建工程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告竣,直接动用白银134004.303两。裕陵妃园寝内葬乾隆皇帝的一位皇后、二位皇贵妃、五位贵妃、六位妃,六位嫔、十二位贵人、四位常在、共计三十六人。其中较著名的人有:那拉氏皇后、纯惠皇贵妃、庆恭皇贵妃陆氏、容妃(香妃)等。裕陵妃园寝从乾隆十七年(1752年)葬入仪嫔起至道光三年(1823年)葬入晋妃止,前后达七十一年之久。裕陵妃园寝室是清代妃园寝中规制较高的一座,显现了有清一代鼎盛时期的特色。
1928年,孙殿英指使手下盗掘慈禧定东陵及乾隆裕陵,尸骨不全。1956年,国家对定陵进行发掘,实际是为发掘明永乐皇帝的长陵而先期进行的一次试点性发掘。然而,此事在当时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后,国内便兴起了一股挖掘帝王陵墓的狂潮。为此,在明定陵地宫发掘后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二人当年均对发掘定陵持反对态度)的联合提议下,国务院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可是,十几年后又有开启乾隆帝的裕陵之举。
1975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偕夫人到清东陵进行参观旅游。名为旅游,实际上是一次工作暗访,所以事先既未通知河北省、唐山市,也没有告诉遵化县和东陵保管所。清东陵陵寝虽然有15座之多,但当时开放的却只有慈禧陵一座,游人也很少。当时东陵保管所的办公室和接待室就设在慈禧陵的神厨库内。王冶秋夫妇刚刚进入参观区,就被经常进京出入国家文物局大门的谢久增认出。他急忙将王局长夫妇请进接待室,休息了一会儿,由乔青山所长和谢久增陪同,参观了慈禧陵。参观结束后,乔青山向王局长汇报了工作,并重点介绍了开启裕陵地宫的想法。王局长听得很认真,但未作任何明确表态。王冶秋先生是当时掌管全国文物工作的最高长官,也是国内外知名的文物专家,他问开启裕陵地宫需要多少钱?有关人员回答说两万元就够了。王局长点了点头,当天就回北京了。谁也没有想到,就在王冶秋走后的第七天,国家文物局就拨来了两万元钱。不久,河北省文物处派人来监督指导裕陵地宫的开启工作。
1.出水之谜
裕陵建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成当年地宫里就出现了渗水。乾隆皇帝曾命大臣三和等加紧维修整治,费了很大劲儿才解决问题。当年,葬入了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又分别葬入淑嘉皇贵妃和令懿皇贵妃(后追赠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9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在这前后47年的时间里,地宫里始终没有再出现渗水情况。说明乾隆17年那次对地宫的整治是十分成功的。可是,在1928年重殓裕陵遗骨时,地宫里竟有两米多深的积水。自1978年裕陵地宫开放至今,每到盛夏阴雨连绵的季节,更是必须天天抽水,否则渗水就会涌冒上升。裕陵地宫为什么会出现积水,渗水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再度出现的?这些都未找到答案。
2.漂棺之谜
裕陵地宫里的每具棺椁的四角,各有一块重达数百斤的龙山石,将棺椁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下部伸出的四棱形榫,根部细,头部粗。榫插入石制棺床上的长方形眼中,向旁边相通的方眼一推,由于这个方眼口小下大,龙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上面凿有纵向和横向的通槽。椁的竖向边棱被卡在龙山石的纵向槽内,椁底部伸出的横向边棱被龙山石横向的槽卡压,这样棺椁既不能升起,又不能前后、左右移动。然而,孙殿英匪兵在进入裕陵地宫时,竟发现乾隆帝的棺椁不在棺床上,而是顶住了第四道石门。既然棺椁的四角都被龙山石牢固卡压,怎么会飘浮起来呢?至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3.女尸之谜
东陵盗案发生后的1928年8月,溥仪派载泽、耆龄等人进行善后处理。他们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参与清理重殓的清室遗臣在东陵期间所写的日记中,都曾提到此事。据这些宗室遗臣判断,此具女尸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卒年49岁。裕陵地宫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龄小的,也有比她岁数大的。为什么其他5人都成了一堆乱骨,唯独她却尸体完整,没有腐烂,面目如生?至今无法解释。
4.石柱之谜
现在裕陵地宫的前三道石门,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顶,共有石柱12根。人们一看便知,这些石柱并非原来就存在,而是后来增加的。如果原来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椁是根本无法进入地宫的。为什么要支顶这些石柱,它们又是什么时候支顶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前三道石门的上门槛及以上的枋子,带门簪皆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第一道石门尤为严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后果会不堪设想。这12根石柱中,第一道石门里侧的两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门的8根,都是1989年由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支顶的。而第一道石门外侧的两根石柱。支顶日期至今不明。
1928年孙殿英匪军盗陵时,是不会支顶石柱的。是否是溥仪派出的东陵善后大臣所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他们在东陵善后期间,每一位都做了详细的日记,就连一些琐碎小事都有记录,但对支顶石柱之事却只字未提。1975年开启裕陵地宫时,这两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支顶。
这样看来,两根石柱只能是清朝遗物,而且只能是在乾隆入葬地宫后、隧道填堵前那几天支顶的。因为乾隆入葬前的嘉庆四年(1799年)7月,在修筑裕陵地宫隧道券内的斜坡地面时,曾计划筑打夯土,但负责工程的大臣绵课发现“头层石门之上横安石槛已见有裂缝斜纹两道”。为了避免震动,遂奏请皇帝,将筑打夯土改为用砖铺砌,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隧道券砖铺地面。石门上槛出现裂缝,嘉庆皇帝是不会置之不管的。可是,在乾隆帝入葬后,绵亿、弘谦、特清额、成林在向嘉庆皇帝奏报“敬修填砌裕陵元宫门隧道并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折中,并未提及支顶石柱之事。是根本没有支顶,还是因为事小,没有必要写进奏折?我们不得而知。这两根石柱到底是什么时候支顶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8昌陵【清仁宗】
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合葬的陵寝,位于 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唯隆恩殿地面独具特色。清代皇陵都是皇帝本人或嗣皇帝为先皇建造的,只有昌陵是嘉庆皇帝的父亲 乾隆皇帝为他督造的,是父亲给 儿子造陵。
清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华富丽亦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 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满堂 宝石,别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不建圣德神功碑亭。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 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 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 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 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清昌陵西边是昌西陵和昌陵妃园寝,分别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嫔等人。
9慕陵【清宣宗】
清慕陵是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 。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慕陵位于泰陵和昌陵的西侧,距二陵较远。是清宣宗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即道光皇帝的陵寝。清乾隆皇帝后,清朝皇帝陵寝要按西陵、东陵的昭穆次序依次选址,父葬于西陵,子要葬于东陵,道光皇帝的陵寝按制应建于东陵,但道光皇帝在东陵的陵寝竟出现了渗水情况,并把已经下葬的孝穆皇后的棺椁浸湿了,道光皇帝十分气愤,便命令在西陵另觅吉地,道光皇帝陵就搬至西陵了。慕陵中还随葬着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三位皇后。其中孝全成皇后是咸丰皇帝的生母。
慕陵建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到十五年(1835年)。是大臣穆彰阿、贵庆主持建造的。慕陵在选址时吸取东陵宝华峪陵寝渗水的教训,选择了高平之地龙泉峪。并根据 “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 以侈观瞻” 的宗旨、鉴于地势的限制、道光对慕陵的建筑规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筑规模显著缩小。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二柱门、方城、明楼等大型建筑。该陵设计上更加刻意求简,仅有建筑27座, 占地45.6亩, 比泰陵缩小近80亩。最初选在东陵,后因发现地宫浸水,便改在西陵重建。道光认为,地宫浸水,可能是群龙钻穴,龙口吐水所致,如果把龙都移到天花板上去,就不会在地宫里吐水了。于是便在西陵中用金丝楠木雕成许许多多的龙,布满天花藻井,造成「万龙聚会,龙口喷香」的气势。因此慕陵的隆恩殿别具一格,不仅天花板上每一小方格内都有龙,而且梁枋、雀替,全是楠木雕成的游龙和蟠龙,表面都不饰油彩,保持原木本色。这些龙都张口鼓腮,喷云吐雾。殿门一开,楠木香气便会扑鼻而来。
慕陵虽然外观上保持了 “节俭”之意,但其材质结构却异常精美。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用精巧别致的石牌坊代替琉璃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慕陵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造价惊人,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道光两次建陵耗白银440万两,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
10定陵【清文宗】
定陵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和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合葬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净耗白银三百一十三万四千五百四十七两。定陵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南与孝陵神道相接,一直西行,直至西大河东岸北折,第一个建筑是一座五孔平桥,每侧栏板7块,然后是涵洞一座、五孔拱桥一座、望柱一对、石像生(狮、象、马、武将、文臣)共五对、冲天牌楼门、神道碑亭、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东西相对布瓦卷棚顶值班房各一座,正中为隆恩门,隆恩殿仅月台南东西三面有石栏杆,大殿本身取消了环绕的石栏杆,殿后为三座门,定陵裁撤了二柱门,其余与祖陵同。1966年,拆除了西朝房和西配殿。
11惠陵【清穆宗】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寝。死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为惠陵。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醇亲王奕譞、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等。
惠陵建筑规制依照定陵,除未建神功圣德碑亭和二柱门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碑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老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外围环以砂山。除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他建筑屋顶均用黄琉璃瓦。该陵虽是清晚期营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为楠梃木,木质坚硬,俗有“铜梁铁柱”之称,因而大木构架保存完好。
惠陵建筑规制依照定陵,除未建圣德神功碑亭和二柱门外,又裁了石像生和接主神道的神路。建筑布局从南往北依次为:五孔拱桥一座、平桥两座、石望柱两根、牌楼门一座、东西下马牌各一座、神道碑亭一座、神厨库一座、井亭一座、三孔拱桥三路、平桥两座、东西朝房各一座、东西值班房各一座、隆恩门一座、东西老燎炉各一座、东西配殿各一座、隆恩殿一座、琉璃花门三座、台石五供一座、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各一座,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外围环以砂山。除东西值班房为布瓦盖顶外,其他建筑屋顶均覆以黄琉璃瓦。 该陵虽是清晚期营建的皇帝陵,但所用木料均为楠梃木,木质坚硬,俗有“铜梁铁柱之称。
惠陵就是同治帝的陵寝,在东陵景区里并未开放。可以远远的看一下。这里修建的相比他妈妈慈禧的陵寝来说就简单了许多,没有石像生,没有神道。只因为当时国库空虚,大把的银子都给慈禧建陵了。这里长眠这一个驾崩是年仅19岁的皇帝,和一个在同治帝驾崩后75天就相继去世的皇后。这位专情的皇后离世时只有22岁。这里也被无情的盗了,据说盗墓者听说皇后是因为思念皇帝吞金而死,还特意剖开了皇后的肚子,一通乱翻。真是恐怖。
12崇陵【清德宗】
崇陵是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寝,位于清西陵泰陵的东北面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是中国历代皇帝陵寝中的最后一座。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二年(1913年),光绪皇帝入葬,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被盗。1980年6月,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组织对其保护性清理。同年9月,向游人开放。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帝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孝定景皇后,东边的崇陵妃园寝埋葬着瑾妃和珍妃。
清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的惠陵。虽不如雍正、嘉庆的陵墓那样庞大,没有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它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隆恩殿木料均为异常珍贵的铜藻、铁藻,质地坚硬无比,用这种木料制作一把普通太师椅,重量竟高达百余斤,所以隆恩殿被誉为“铜梁铁柱”,且梁架之间增加了隔架料,既能托顶,又使殿内更加美观。隆思殿内的四根明柱,底部有海水江涯图案,柱身为一条金龙盘绕向上,较其它帝陵的宝相花更加富丽堂皇。殿内彩绘鲜丽,殿前的龙凤石,雕刻精巧,有立体感。因崇陵建成距今时间不长,保存比较完整。
崇陵地宫是清西陵唯一开放的皇陵地宫。地宫是拱券式的石结构建筑,整个地宫有隧道1条,石门4道,券9道(隧道券、闪当券、罩门券、明堂券、穿堂券、金券各l座,门洞券3座),金井l眼,龙须沟2条,漏眼14个,墓道全长63.19米,面积349.95平方米,空间2170.61立方米。地宫内金券是九券中最大的一个,是地宫的主体建筑,高大宽敞,券顶四周、海墁全部是青白石结构。每道石门顶上都装有重达十几吨的铜管扇,既能支撑门上的巨石,又能使高3.52米的巨大沉重的石门开关自如,石门之上还有用整块的青白石雕成的石门楼,八扇石门上,浮雕有造型生动的菩萨立像各一尊,菩萨的立像,高1.99米,神态庄严,气势威武。
穿过第四道石门进入金券,金券高大宽敞,是地宫的主体建筑,东西长12米,南北宽7.2米,高8.95米,全部用青白玉石构筑而成。宝床上放置有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棺椁。光绪居中,隆裕居左,梓宫四周有十六块绘有五彩山水云龙的龙山石,夹住梓宫边角。两座梓宫皆为内棺外椁的形式,光绪帝棺木周身朱红涂漆,雕有镀金的藏文和梵文经咒以及万字不到头的底饰纹案,隆裕皇后棺木顶盖上雕有金凤一只,挺立山岩,展翅欲飞,旁边云团朵朵,脚下海浪涛涛,山花灼灼。金凤头上雕有九尊菩萨坐像,整个画面布局紧凑,造型优美,刀法玲珑,线条细如发丝,五彩涂金,是具有高度水平的木雕艺术品。光绪帝的棺内有围锦十三层,其中一层为升龙、彩云和寿山福海图案,一层为明黄底行绣绿色团花图案,其他十一层均用金粉写有梵文经咒,机头处有“杭州织造臣舒麟”等字样的陀罗尼缎,彩缎锦色为蓝、紫、红三种。隆裕皇后棺内仅有围锦三层,均以紫色,写有金粉梵文经咒,帝后两棺底层,均垫有灰白色灰土,上覆紫色香粉。
1938年秋,一股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窜进崇陵,他们从方城月牙城罩壁前撬开墁地的砖石,凿开地下城砖,掘一深洞,透过月牙石影壁下的土层再往上翻挖,便进入了地宫的隧道券。这些人对崇陵的结构很熟悉,盗掘起来亦很内行。他们不像孙殿英那样,遇到石门和阻碍用炸药硬崩,而是用松杆木片拨开各道石门的自来石,进入金券。他们用斧头把光绪帝梓宫正面砍开一个直径约3尺的圆洞,把光绪帝的尸体拖到棺外,再盗走棺内的随葬品。隆裕太后的梓宫是从上面宁丁开了盖子,盗走随葬物。而且,把册宝箱也打碎了,盗走了里面珍贵的玉册和宝玺。有人听说,这伙人把盗来的金银珠玉器皿文物卖给了京西八国教会,换得了五百套棉军装。在清官档案中存有光绪帝随葬品的清单,主要的随葬品当时都被盗了。其中有绿玉佛手簪、绿玉葫芦、大东珠、饭块珠、珍珠、小飞珠、各色宝石、各种名贵皮毛、绸缎料衣服袍褂等等,计100多件。其中还有许多没上帐的。
13溥仪墓【清废帝(清朝宣统帝)】
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溥仪墓距离光绪皇帝的崇陵后围墙仅200米。 当时,清西陵的工作人员找到溥仪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并说服她,于1995年将溥仪的墓葬迁到了清西陵。清西陵有关负责人介绍,将溥仪墓葬迁入清西陵,一是因为溥仪登基之初,就确定此地为他的陵墓,此外清西陵所在地保定易县经济条件差,这样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末代皇后婉容60年前葬荒野,60年后衣冠冢落葬清西陵。末代皇后郭布罗·婉容的衣冠冢落葬清西陵,终于和丈夫“团聚”。衣冠冢落葬在末代皇帝溥仪墓的左侧。 当年婉容跟随溥仪在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下前往长春,在那里生活长达14年之久。日本战败后,婉容与溥仪一起逃亡,历经磨难,1946年病逝于延吉监狱。婉容死后被人用旧炕席裹卷起来,埋到了附近山坡上。解放后,当地政府曾多次试图寻找这位末代皇后的尸骨,但始终没有下落。因此,这位中国最后的一位皇后一直没有坟墓。2005年,婉容的弟弟郭布罗·润麒(已是95岁高龄)向代理人黎园表达了希望能为姐姐修建衣冠冢的愿望,终于在2006年10月23日的落葬仪式上,把婉容的一张坐姿端庄最能反映她身份气质的一张照片,在背后签名后装在水晶相框中埋入墓穴,同时被埋入墓穴的还有一罐从安葬婉容的吉林延吉南山附近铲来的黄土。还有仅存的一把贴身使用的手镜陈列于溥仪博物馆,婉容戏剧般的悲惨人生落下了历史的帷幕。
千古悠悠多少事,终化作一抔尘土,帝陵系列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