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万年藤花怎么养

网友提问:

万年藤花怎么养

优质回答:

文冠果,才貌双全的“东方神树”,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国家林草局政府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万年藤花怎么养1

推荐词

在粗犷的北方大地上,生长着一个神秘的树种——文冠果,一经着根,千年不老。它是树木中的国宝,园林中的奇葩。有“东方神树”“东方菩提”之誉的它,以多姿的景致、特殊的功效、丰富的产品,滋养着华夏儿女,生生不息。

树木档案

文冠果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并在青藏高原有零星分布。总状花序,花瓣白色,基部紫红色或黄色斑纹。蒴果多为球形,种子黑褐色。花期为4-5月,7-8月果实成熟。文冠果主根发达,根蘖力强。一般栽植后2-3年开始结实,结实期可达数百年。文冠果种仁含油率高,可用于生产食用油和生物柴油,也可加工果汁露;花、叶可制茶;果壳可提取化工原料糠醛、皂苷等;枝、叶、果壳、油均可提取药用成分。文冠果木材坚硬,纹理美观,可制家具或用于雕刻。文冠果树姿优美,花朵繁茂,是不可多得的生态绿化树种、观赏树种、油料树种、生物产业树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很多人同文冠果的缘分都开始于对其外貌的惊鸿一瞥,但其实文冠果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 文冠果,又名文官果、崖木瓜、森登树等,起源于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已有6500年的历史,有“东方神树”之美誉。它生命力顽强,生长在黄土高原、戈壁滩、沙化地带,扎根贫瘠,傲视苍穹。文冠果不仅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应用价值,而且承载着炎黄子孙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丰富着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造福人间的“东方神树”之果 敖妍摄

历史文化厚重的吉祥树种

文冠果在中国悠久的栽培历史可从各种历史资料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文冠花,生郑州南荒野间,陕西人呼为崖木瓜。树高丈许,叶似榆树叶而狭小,亦似山茱萸叶亦细短。开花仿佛似藤花而色白,穗长四五寸,结实状如枳壳而三瓣,中有子二十余颗,如肥皂角子。子中囊如栗子,味微淡,又似米面,味甘可食。其花味甜,其叶味苦。采花焯熟,油盐调食;或采叶焯熟,水净淘去苦味,亦用油盐调食。及摘食取子,煮熟食。”这是朱橚(1361-142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在《救荒本草》中对文冠果的描述,可见,明代初年,人们已熟悉其形态特征,掌握花、叶、籽的食用方法。

另据明万历年间京官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载:文冠果肉旋如螺,实初成甘香,久则微苦;昔唐德宗幸奉天,民献是果,德宗饮之,龙颜大悦,遂官其人,故名“文官果”。从此,便有了喝文冠果可升官发财、官运亨通之说。《康熙大典》中记载:董妃常饮文冠茶,青春永驻,美如天仙,深得顺治帝宠爱,因此文冠果备受历代皇家贵族的青睐。而且,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文官当庭,金榜题名”“文官入院,高中状元”等朗朗上口的吉祥诗句,代表着文人心中登科及第的美好愿望,因此文冠果历史文化厚重,颇受人们喜爱。

文冠果的发现源于中国。1830年,俄国著名植物学家Bunge随沙皇第十届宗教使团到北京采集植物标本时发现了很多新种,其中包括文冠果,后来将其命名为Xanthoceras sorbifolium Bunge。

民间相传文冠果是神树,最早由僧人引种。在藏传佛教界,每建一处新的寺庙,僧侣都要把文冠果种子带去,它是北方寺庙的专有树种,素有“南有菩提树,北有文冠果”的赞誉。文冠果油被用作佛前长明灯用油,以示佛光普照,神道长明。目前,北方各地遗存的文冠果古树大多分布于藏、蒙佛庙中,很好地印证了上述历史史实。甘肃靖远县数百年树龄的文冠果古树早已被人们挂满祈福的哈达,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夙愿。

怒放于荒漠的“中国樱花” 敖妍摄

荒漠地区生态绿化的重要树种

文冠果是第三纪(约6500万年前)的孑遗物种,历经几千年依然繁衍不息,得益于它适应性广、耐旱能力强、寿命长、易繁殖的特点。文冠果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以内蒙古、陕西、甘肃一带较为集中。根系庞大、主根发达、皮层肥厚、叶片狭小、树皮厚的特性,让其具有强大的水分和养分吸收能力,而水分消耗量却相对较低,因此耐旱能力特别强。文冠果寿命长,现存古树的树龄均已超过百年,上世纪营造的第一代人工林林龄也已超过60年,目前仍发育良好。文冠果易繁殖,播种、根插和嫁接繁殖效果均很好,根蘖性极强,平茬后很容易萌生成林。在石质山地、黄土丘陵、石灰质性冲积平原、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等多种立地上生长,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防护功能,已经成为很多干旱地区绿化荒山、植树造林的首选树种。

城市园林稀有的观赏树种

文冠果自古就是中华吉祥庭院树。花期4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恰好弥补了继桃、杏、李之后的春季赏花空档期,而且花期持续时间可达12-25天。花量极大,花朵曼妙多姿,是无患子科的家族荣耀,堪比日本樱花之美,号称“中国樱花”。其花型有单瓣花、重瓣花之分。单瓣花还包括白花型和红花型,白花型初开时花瓣基部黄绿色,之后渐变为紫红至红色,花瓣顶端则一直为白色;红花型初开时花瓣黄色,后期渐变为红色,具有极高的观赏性。重瓣花也有多种花型花色,虽不能结实,但花朵繁茂,树势强健,是城市绿化的理想树种。文冠果入院观赏历史悠久,北京故宫、圆明园等皇家园林和寺庙均保留有文冠果古树。独特的花期、丰富的花型、渐变的花色,使文冠果成为园林造景、城市绿化不可多得的优良树种,为我国北方地区创建森林城市、营造美丽乡村增添亮丽风景。

文冠果的结实期可达数百年 敖妍摄

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若探寻各地的野生文冠果资源,便常会在沙地、崖壁、石缝等困难立地下见到它傲然挺立的身影。最令人感叹的是它扎根贫瘠,却产出巨大。文冠果种子含油率30%-36%,种仁含油率55%-66%,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

文冠果油色泽淡黄,气味芳香,营养丰富,符合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是高级药、食兼用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4%(油酸占57.1%),凝固点低,不易氧化沉积,长期食用对人体极为有利。油中亚油酸占37%,可软化血管,降血脂血压和胆固醇。文冠果油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含有神经酸(3%-5%)的食用植物油。神经酸是大脑神经组织的核心有机成分,是唯一能修复疏通受损大脑神经纤维,促使神经细胞再生的成分,可以治疗老年痴呆以及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被誉为大脑营养素和神经再生素,而且只能体外摄取,因此文冠果油具有极高的保健和医药价值。相传佛教界只有活佛和少数高级僧侣、喇嘛才有资格食用文冠果油,在医疗条件不发达时期高僧能够长寿想必也与久服文冠果油有一定关系。

此外,文冠果油与石化柴油主要成分的碳链长度接近,燃烧后无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因子,符合理想生物柴油指标。发展文冠果生物柴油产业符合中国发展能源植物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以及山地丘陵资源丰富的国情。在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今天,由文冠果种子油制备的生物柴油作为可再生绿色燃料,对促进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傲然挺立的“东方菩提”

发展潜力巨大的生物产业树种

用“倾其所有,造福人间”来形容文冠果绝不为过。除却其在绿化观赏、食用药用等方面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文冠果嫁接苗第2年、播种苗第3年即可结实, 8-10年进入盛果期,结果期可在百年以上,具有见效快、附加值高、产品链延伸性好、经济效益明显的特点。打造文冠果绿色产业引擎,可转化为“文冠果同多行业联动”产业模式,同时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发展文冠果是扶贫攻坚的重要选项,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符合国家精准扶贫、惠及三农的新时代农村工作发展要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从绿化荒山到城市园林美化,从维护“舌尖上的安全”到维护国家粮油安全,从助力脱贫攻坚到建设美丽中国,文冠果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纲要》把文冠果列为我国北方发展建设林木生物质能源的重点树种之一;国家粮食局《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国粮储〔2016〕278号)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粮油行业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冠果油等新型健康木本食用油。为聚集相关领域研发力量,推进文冠果事业发展,一系列研究中心和组织也陆续成立。2011年,国家能源局成立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2016年,国家林草局成立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也在筹建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研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推进政策,解决关键技术瓶颈,制定行业系列技术标准、建立区域性示范工程,最终建成高产、优质、低耗的文冠果可持续发展产业体系。(乌志颜 敖妍 马履一 李守科 周庆源)

作者简介

乌志颜 国家林草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文冠果良种选育、规模化繁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组织开展文冠果产业发展基础性研究和产品研发中试工作。

敖妍 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国家能源非粮生物质原料研发中心委员,主要从事文冠果种质资源调查开发、生殖生理学、分子生物学、良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和开发利用研究。

马履一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科负责人。

李守科 山东省经济林协会文冠果分会会长,国家林草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冠果的全产业链开发。

周庆源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国家林草局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冠果生殖生物学等基础研究。

万年藤花怎么养2

文物

   隋唐铜鼓 1985年6月,逻沙乡村民杨胜堂、杨胜庆在偏岩(地名) 开荒造田时,在距离 地表0.18米深处挖出铜鼓1面。出土时鼓面向上,无其它伴随物。鼓高0.19米,面径0.39米, 底径0.33米,厚2毫米,胸突,鼓腰4耳,脚已腐烂,属冷水冲型,考证为隋唐之物。现藏于 县文化局内。   明珠寺铁钟 为幼平明珠寺内遗物。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仲春由邓钟魁、邓钟铨二匠 师以铁铸成。钟呈喇叭形,下大上小,钟顶设有十字桥形钮,上部铸一周“皇图巩固,帝道 遐昌、风调雨顺、佛日增辉,法轮常传。明珠寺”铭文。钟高108厘米,重169公斤。钟四周 饰云纹与各民族图案。1989年为县博物馆收藏。   铜佛坐像 存于逻沙乡和平村麻阳寨。像高29.5厘米,底台面宽19厘米、深13厘米,重 3.13公斤,背椅右柱写有“乙卯梦春正月二十九日”、左柱写有“自造永远供奉”、上横写 有“信善李永芳合家眷”等字。该像铸造比例匀称,纹饰精致,姿态端正自如,双脚叉开安 然而坐,赤足,右手搭膝,左手推算,精神静肃,道气岸然。坐台前有一蛇一龟相缠物。   春牛雕模 存于甘田镇、逻沙乡的大平、陇昌一带汉族地区。它是用较硬的木头雕刻而 成,经过着色、绘画,牛模形态逼真,大小一般在10×25厘米或15×30厘米。过去,每当春 节或喜庆日子,艺人为当地民众表演“唱春牛”,左手拿着“春牛雕模”和小锣 (有时用木 鱼),右手拿着锣锤,走村串寨,挨家挨户祝贺新春。

名胜

   古迹   明珠寺 位于幼平乡政府所在地。为清代寺庙,原有山门、前后殿及南北两排厢房 (禅 房) 。现整个组群建筑布局已被破坏殆尽。仅有的一座石殿,是建筑在高约50厘米的石条压 边的台基上,平面呈长方形的砖木结构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的抬梁结构式小建筑。殿内 布局及装修已被修改得面目全非(现为乡政府会议厅及招待所)。   文昌阁 位于甘田镇夏福村离平浪屯1.5公里处。相传建于宋代狄青征南时。为三层塔 式砖楼, 有菩萨多尊。清道光十七年重修整,1953年拆毁。仅存碑刻3块及墓内的破碎陶瓷 片等。   天龙山塔洞 位于逻沙乡天龙山后笋子石洞。面积约150平方米,为天龙山大庙前身, 建于清道光初年。坊为洞门,刻有“华藏世界,极乐联邦”等字。有石鼓2个,洞内原有木、 石雕菩萨数十尊、石凳两排,洞口旁立一碑。现有牌坊、石凳。   天龙山大庙 位于离逻沙圩500米的天龙山上。建于清道光九年。分庙房、位房,位僧 多人。1953年被毁。今尚有“万古明碑”等3块。石雕菩萨1尊、和尚墓、石香炉、石水缸、 石磨等。   平足寨城墙 位于武称乡平足屯东南50米处。清道光二十年建造,为御敌所用。料石结 构,东南—西北走向。东南有拱门1个,墙上设有枪眼若干。哨楼和两头碉堡已毁,墙完好。   谐里蒙氏民居 位于新化乡谐里圩,建于清乾隆年间。为叠梁架硬山顶砖木结构瓦房。面阔5间,占地面积147平方米。   瑞麟桥 位于甘田镇四合街那仲屯东150米处。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 。东西向,为单 拱敞肩小石桥。高4米,宽3.5米,长15米,拱高3.5米,拱跨6.6米。桥无栏,桥面和两端踏 跺用石块铺砌,碑已毁。   夏福石牌坊 位于甘田镇夏福村平流屯西北1公里处。建于清道光年间。坊西向东,高 约4米, 面宽5.15米。刻有对联、石鼓、花草、鱼、人物等纹饰。民国30多年拆除,其石块 置于地面,现90%石块留存。   拉逢杨氏民居 位于同乐镇拉逢屯内南角,建于清道光十年。第一进为叠梁式梁架,硬 山顶、二重檐、砖木结构瓦房。面阔3间;第二进及南面4间厢房均为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 瓦房。总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坐东朝西,呈“二1”形平面,基本完好。   塘定山林桥 位于同乐镇拉逢村塘定屯东50米处。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单拱石桥,高 3.5米,宽4.2米,长9米,拱高2.5米,拱跨5米,桥身完好。原桥上石狮及桥碑已损坏。   岜阳桥 位于甘田镇四合村岜阳屯西北150米处。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单拱石桥。高3.4 米,宽2.45米,长10.6米,拱高2.9米,拱跨5.6米。立有桥碑,记载建桥原因、捐款名单, 桥完好。碑已搬走作水沟盖板。   接龙桥 位于幼平乡政府旁小河故河床上。建于清道光二年。为5拱青石板桥。高6米, 宽6.2米,拱高2.3~2.8米。每孔跨度3.3~4.58米。桥孔用石券构成拱券形,桥墩用青条石 垒砌而成, 墩的两端呈尖状三角形。桥面宽约35~40厘米,石条栏干,长约500厘米,东西 两桥头各设一组13级的垂带踏跺。在踏跺最高一层有一对作蹲势的雕刻石狮。两侧雕刻有缠 枝荷花、草叶图案。此桥保存完好。   福寿桥 位于同乐镇平寨屯西北300米处。建于清道光二十年,为单拱石桥,两头设石 板引渡,桥高2.2米,长12米,宽2.4米,拱高1.5米,桥身、桥碑保存完好。   龙泉 位于甘田镇四合村那腊寨。龙泉井为天然石灰岩泉水洞。于清道光八年,由村人 黄之藩修整。井口长3米、宽2米、深1米多。井边有一块石碑,刻有诗文(已模糊) 。井旁石 壁上有绅士连义的题诗:“井号龙泉自古从,灵源地潼取无穷;看来秀雅天生景,不亚天波 礼上同。”村民们于1988年自筹资金修井。在井边题有“龙泉重修、万古长存”。龙泉井尚 有“洁源”的美称流传至今,那腊寨村民素饮此水。   百干庙 位于新化乡百干村百干屯旁。建筑年代不详,曾于清同治三年修补。庙高8米、 面长3.8米、 宽3.7米,青砖瓦房。正面下有1.75米直径圆形门1个,中有一方扇形孔,上有 一八角孔。两侧有长方形圆拱顶门各1个。堂中尚存清代绘画像的遗迹和经文字迹。现庙房 瓦面已塌,但墙完好。     红七、八军纪念地   红军过境入口处 于甘田镇的狮子口、乐业与凌云交界的马鞍山。民国19年(1930)10月, 红七军在军长张云逸的率领下,从狮子口、马鞍山小路进入乐业北上过境。狮子口、马鞍山 属土山,海拔约1100米。   红七军、红八军会师军部旧址 即三乐街292号覃家老屋(现为博物馆) 。1930年10月, 红七军、红八军在乐业会师时,军领导及军部机关驻地。   红七军讲演大会会址 位于县城西面农机修造厂内。1930年10月红七军在乐业驻扎7天, 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演讲动员大会。向民众宣传革命道理,动员民众子弟参加红军,场址原为 田垌,现仅保存原会议台(长10米,宽40米)、土坎及通道。   红八军入境渡口 南北盘江交汇处(即乐业与贵州蔗香交界处) 。1930年3月红八军被敌 人重兵袭击,第一纵队孤军与敌人周旋,暂驻贵州蔗香村。当年10月,得知红七军在乐业, 于10月19日夜以演习为名,从南北盘江交汇处抢渡红水河,过河后挺进乐业与红七军会师。该渡口四面环山,河面宽约100米。   红七、红八军会师接头地点 同乐镇上岗屯(即昔日之讲肥村) 东100米处。1930年10月 23日,红七、红八军在上岗石桥上接头联系,进乐业县城会师。上岗石桥建于清道光年间, 为单拱石桥,高2.9米,长8米,宽3.1米,拱高1.9米,拱跨5.5米,桥今完好。   红七军文艺晚会场址 县武装部院内。1930年10月,红七军在乐业休整7天期间,进行 文艺演出,宣传革命主张。场址原为田。   红七、红八军过境军部宿营旧址 在马庄乡马庄圩。1930年10月24日,红七、红八军会 师后往天峨方向前进。当晚军部机关宿于马庄圩黄平晏家。该房原为砖木结构悬山顶瓦房, 解放初拆修。现高4米,深8米,面阔3间,宽7.8米。   红七、红八军过境出口 逻西乡民治村百仲屯东南岸牙卖山。1930年10月25日至28日, 红七、红八军全部人马经此向天峨、河池挺进。该山海拔100米以上,为乐业与天峨分界线。   名胜   逻妹莲花洞 在距县城1公里的一座奇峰突起的山脚下。该洞最宝贵的是有近200个莲花 盆, 其中一个长8.3米,宽4.44米的巨大“莲花盆”——一种因静态水流环境形成的独特岩 溶地貌,初步断定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莲花盆”,还有满洞“洞穴珍珠”。洞前的石壁似 一块大门扇,斜插而下;顺壁斜下十余步,逻妹洞就象一个幽深奇丽的画廊,徐徐展现在眼 前。首先扑入眼帘的是3根离洞口不远的石笋,纤丽奇峭,婷婷玉立。洞内倾斜入去的地面 上,排列着一层层的小石墙。远看,像一层层梯田;近瞧,大的似一口口小山塘、小水库, 小的像一把把镰刀,一轮轮下弦月,弯来曲去,形状各异。在它们的上面,倒悬下来的钟乳 石,像直刺地面的长矛,似顽皮嬉戏的猢狲、飞奔的马、展翅欲飞的凤凰,千姿百态。接着 是较平展的“田园”。“田园”不远处有两口清亮透澈的泉眼。泉眼旁有成垛的石笋,有的 像骆驼,有的像古藤缠绕的菩堤树,有的像谷穗扎成的榕门。在貌似枝叶繁茂的“大树”的 上下左右,洞中、洞侧穿来插去,其中有一“风洞”,清风习习,沁人心脾。沿“风洞”进 到不远处的地面上,先是一只只圆形的石桌,接着是一只只石磨,再接着是一只只水盆。桌、 磨、盆的下面镶着熠熠闪光的溶岩,其溶岩石有的李果般大。洞顶上,溶岩碎片在灯光照射 下熠熠生辉。洞两壁的石幔,有的像飞泻的瀑布,有的像倒挂的玉米棒、小米、稻谷穗子, 有的像辣椒、谷箩,有的像晒着的布匹、收起的帏幕……壁根上,各有一条曲折迂回的小渠 道,往洞里伸去。石桌等不远处的洞中央和偏侧,有一棵棵接连洞顶的、仿佛是由人工栽培 的“石树”,“石树”下有一个个磨盘般的石盘,有盘坐的“石人”,他们好像在乘凉、在 谈笑。置身洞中,如登仙界。即将出洞,一湾月塘,波光潋滟。出得洞来,如梦初醒,犹自 异域回到故地。多少年来,一直是人们节假日游乐的地方。   龙角山 又名那花山,在县城,山顶上有炮台遗址,其山形秀丽,风景优美。1987年后 初步开发,已建好入口门,修了部分上山路,打好六角亭地基。   黄猄洞 位于花坪乡白岩屯旁1公里处。周围苍松参天,悬崖百丈,土山与石山接交处, 地表下陷数丈,石壁光滑,如一口圆形的水缸。人出入洞内需搭长梯或用长绳挂石壁,缠腰 攀沿上下。洞底地势较平,面积约6亩,有人工种植果树、杂草、山花等。红花绿叶间,蜂 飞蝶舞,怡然自得。洞内壁间有小洞,曲曲折折,连环排列。凸起之处,乳石倒垂,似钟似 马,如矛如鸡,各具情态。鸟窝遍布,雏儿啾啾;百鸟蝙蝠,翻飞穿梭,给人以自由的悦愉;鸣叫回音。洞之上的百丈悬崖处,一条长棍插于凹处之石缝,人称“仙人棍”。传说谁能取 下“仙人棍”,洞口马上合拢,把人夹进石缝中。   仙人飞桥 位于新化乡磨里圩沿河下15公里的乐业与天峨县交界处。布柳河在青山中穿 流至此峡口, 山势雄奇, 两岸山峦似要互相抓拿般。忽一山像故意仰倒,那山头悬崖飞跨 200多米 (含河面及陆地) 与对岸危崖相连成拱状,白色的峭壁溶成一体, 没有接头缝痕, 俨然一座天然飞桥, 伟伟大观。桥拱离水面约100米,桥宽约70多米,桥面平成一线,看去 尽是灌木刺丛和石头。两山耸峭壁立,猿猴难攀。桥拱高阔,蝙蝠常居。两岸奇峰对峙,风 至呜呜震耳,如乘竹筏至桥下,撑篙击岸,或咳嗽,或相呼,或鱼跃水面,均产生共鸣。如 擂鼓击锣,回响很久,激流至此变为百多米深潭,绿波微泛涟漪。两岸青山树木荫翳,雾带 横飞,藤花倒挂,到日恰月过,鸟翔舟浮,与天桥雄姿一道,清晰映入水中。天水一色,上 下佳景。堪称云林精画,前人名为“仙人桥”。   红崖堡 位于新化乡那社村公所5公里处。每当早晨太阳初露、朝霞满天时,淡红色的 光滑石壁映照霞光反射周围山坡,其景尤为壮观。远看,该圆山堡雄踞高峻的山脉之上,突 兀峥嵘;近视,尤如一个坚固的大堡垒,故称“红崖堡”。光秃的粉红石壁凸出来,百多平 方米未长一株树、一束草。而堡顶上则有一排排苍翠如滴的大树。绿树与红崖相互衬托,真 像艺术家创作的一幅精美的水彩画。大自然的奇景,令人叹为观止。   天坑溶洞群 位于同乐镇刷把村一带。20多平方公里内有20个以上天坑。其代表是大石 围。据专家用GPS地球卫星测量仪测出大石围深度为613米,坑口长为东西走向600米,宽为 南北走向420米,容积约0.8亿立方米,其坑底原始森林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有世间稀有的生 态群落,植物种类上千种,其中有恐龙时代的植物桫椤及珍贵树种冷杉,血泪树等;有飞虎、 鸟类、朦鱼及世界罕见的鱼种——盲鱼、螃蟹、甲虫等。底部旁的石壁上有大洞穴。洞穴中 有冷、暖两条地下河相汇,洞体长满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沿岸有千刀万戟的石灰石和各种各 样的石质:有色泽如莲藕,并浸有“血块”的岩石,有灰褐如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千疮百孔的 怪石;有各种颜色,各种杂质混合相间的奇石;有晶莹雪亮的石英质白石……更奇怪的是, 这些河滩上的石块都被一种红褐色的、有如水泥沙石一样的东西粘连着。越过同样布满奇石 的几个河滩,沿河爬上一块半土半石的地带,这一带的岩石都是泥红色的石质,被滴水雕凿 得千奇百怪。有一块脸盆大的石头,形如“两头龟”,“龟背壳”上被滴出七八十个洞眼, 洞眼相连,精美神奇,石龟重约25公斤。再往前去,河道更幽深。河边塌下来的石块越来越 多。洞体亦越来越宽阔。有的地方高约70米,宽约40米。在乱石堆上,有一个十几米高的大 泥团,泥土很坚实,而且有各种花俏的造型,像走进一个泥人童话世界。一道是在水面上的 泥门, 而从门中又可见河对面的石崖上还有一个门,真奇。此处距洞口4公里多。前面还可 以走很远……这是正在发育的天坑。   距大石围不远还有其它天坑溶洞:吕荣小石围,其底部距地表400多米,洞穴比大石围 略小。地下河也短些、小些,奇特的是大洞穴内还有小洞穴,不停地冒气,称冒气洞。洞内 宽大,洞中洞互相连接,曲曲折折,曲径通幽。底部遍布白而透亮的石豆芽,到处是石灵芝 等钟乳石。红票熊家洞,洞中有国内洞穴罕见的“地盾”,有霸王帽、霸王盔甲似的钟乳石, 均白而透亮。有钟乳石槽连接溶岩浆凝结的晶莹透亮的石水井,有沟渠和美丽的石田园等。竹林坝穿洞,即天坑下的穿洞,一个洞穴连另一个洞穴,构成一大而长的穿洞,每个洞中均 是白而透亮的千奇百怪的石乳石。央林村的大曹天坑东西走向直径约200米,南北走向直径 约300米。垂直深度约120米,天坑底部有参天古树,有可加工火药的沙泥等。溶洞内有平均 约5米宽的地下河, 总长5公里。最具科考、旅游价值的地下河下游沿河有一条长300米、宽 200米、高200多米的大厅,厅内钟乳石千姿百态,十分壮观。这是定型的天坑。此外,还有 白洞、金银洞、芭蕉洞等等,构成气势恢宏、景致奇特的天坑溶洞群。据有关专家考证,天 坑形成于6500万年前,具有极高的旅游探险科学考察价值和观光价值,乐业的天坑溶洞群, 几乎囊括了各种类型的“天坑”,被专家称为“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是世界 级的旅游探险和观光极品。另外,在大石围旁边的山上,有很多世界罕见的古生物化石 (约 二亿五千万年前生长在浅海里的生物) 。在天坑群旁发现很多大型食草类哺乳动物化石。这 种化石的发现,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而且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因大片生物化石足以给 游客讲述一段段生动的“地球故事”。天坑群旁的绿兰花、映山红及珍贵樱花,天坑里的方 形竹子等植物及野猪、老鹰、黄猄、猴子等动物,可使游者一饱眼福。   百朗大峡谷 在百朗地下河出口处,被国内外有关专家发现世界罕见的盲谷——百朗大 峡谷。谷地平均海拔450米,谷两边为1000米高的山峰石壁。峰矗云涌,紧夹一线蓝天。谷 中青翠如流, 古树繁茂,莽莽森森,谷长4公里多。半山腰的悬崖上、谷底有数十个形态不 同的大洞穴。这些洞穴大多通地下河,洞穴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和一些生物化石。据考察, 一些生物化石记录了泥盆纪地球的自然环境、生物状况、气候特点,对于研究泥盆纪古地理、 古气候及沉积盆地的演化、地球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百朗大峡谷除了在旅游方面具有很高 的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生态环境价值,是科学考察的对象。

史方志

广西邕宁县文物胜迹 广西平南文物胜迹 广西灌阳文物胜迹 广西上林文物胜迹 广西岑溪文物胜迹 广西灵川文物古迹 广西北流文物古迹 广西奇闻轶事:乐业篇 广西恭城著名的文物有哪些 奇,广西灌阳县的红薯成精了 广西奇闻轶事6:平乐篇 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州著名的古建筑精忠祠,你去看过没有? 广西参议长蒋继伊(13)广西禁烟风潮 广西全州县东山瑶乡茶园观光记 探秘广西全州县白宝乡的皇华岭 广西南宁县为什么仅设有一年,就改为邕宁县了? 邓颖超回广西“娘家"

万年藤花怎么养3

8月的白马山,天空湛蓝,林木葱郁、山风酥凉、书墨飘香,奄然一幅浙西南地区森林绿谷中原生自然的山水生活图景。

(艺诺艺讯)8月16日,由遂昌县委宣传部、遂昌县文联、遂昌文广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浙江首个高山森林美术馆——白云画苑美术馆开馆仪式在白马山森林旅游养生度假区隆重举行,同时拉开了为期两个月的白马山首届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来自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和丽水地区的名家大师、文联美协等各界领导与嘉宾代表,群贤相聚白马山,共同见证了名山驻名家、名画耀名山的精彩时刻,共同开启了遂昌白马山森林文创产业的落地发展。首届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集中展览了丁德源、顾逸、张明、张建明、沈劼、张德群等6位名家历年获奖的知名画作和在白马山写生创作的精品卷幅共56幅。

开馆仪式上,白云画苑美术馆将现场义卖的艺术家所创之画作的所得款项捐赠给遂昌小学,以支持遂昌青少年在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丽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葛学斌,遂昌县委书记毛建国、遂昌县县长沈世山、遂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劲松等各级领导参加了开馆仪式,并参观画展。常州宣传部长李国瑞为美术馆开馆致辞,葛学斌部长作重要讲话。

常州宣传部长李国瑞 致辞

常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丁德源 致辞

艺术家创作的画作现场义卖,所得款项捐赠给遂昌小学

艺术家创作的画作现场义卖,所得款项捐赠给遂昌小学

晏子为张明颁发首任白云画苑美术馆馆长聘书

森林是人类的故乡,更是艺术创作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良好的生态环境、领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使得丽水成为全国艺术家心往神之的创作圣地。基于丽水卓越的森林生态环境和田园环境,相继涌现了扬名四方的“古堰画乡”等一批的写生创作基地。莲都有“古堰画乡”,遂昌有“白云画苑”,白云画苑美术馆的成立是丽水绿色生态环境与文化艺术再次相遇、相辅、相融,创造实践的又一重要成果体现。从乡村到田园,再到森林,文化艺术的正能量正在丽水大地铺染浸透。

白云画苑美术馆落成开馆,是对丽水市良好艺术创作环境、生活环境的再次肯定,同时也为森林艺术创作基地、森林文创产业注入了新的发展机体和活力。白云画苑美术馆——华东国画艺术交流中心,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上海视觉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明教授 联手华东地区知名美术艺术家联合创建的以开放性学术交流为特色的民营美术馆,也是华东地区国画艺术家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展示展览、画派理论、写生实践的基地。美术馆(过渡期)面积约400平米,设有展览区、艺术家工作室、交流区、资料区、收藏室、教学区等。现有美术馆成员画家63位,艺术家19位,进驻画家8位,设立画家工作室2位,馆藏各类作品306件。同时美术馆在白马山建有6个野外写生创作点和基地,为全国各类艺术院校、专业机构提供专业的艺术创作服务。

白云画苑美术馆还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州市美术家协会的指定创作基地。艺术家们因何不辞劳远在白马山成立美术馆,记者就此采访了白云画苑美术馆馆长张明老师:“白马山怡人的景色,不但给画家们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灵感,同时白马山独一无二的生态、地理、人文环境,更给画家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文化家园。”

白云画苑美术馆坐落处的白马山森林旅游养生度假区是我市以森林康养为特色的代表性森林产业发展项目,入选国家旅游局优选项目,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规模较大综合开发的多功能森林康养项目。2018年度假区按“避暑圣地、康养基地、文化高地”的三地目标营造建设,白云画苑美术馆是年内落成的重要文化休闲养生配套项目之一。美术馆除了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还将开展公众艺术教学、森林笔会等服务大众游客的接地气的艺术活动。作为白马山文化高地建设的一部分白马森林旅游度假区还投资建设了吾乡书房——白马山图书馆、根陶公社——浙西名匠工作室、新时代文明传习所——我在白马山传习文明等相关文化配套设施。

“文化可以养生,养生需要文化,人们需要青山绿水的生态好环境,也需要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优秀文化与艺术,身养也需要心养,通过文化建设,希望能把白马山建设成一个精神的原乡”,度假区负责人对记者说道。

展览现场

记者了解到,白云画苑美术馆的艺术家将长期参与白马山森林生态艺术的创作、森林空间的艺术化布置规划和指导,同时还将定期开展以森林文化为命题的户外艺术作品展,通过艺术媒介让人们对于“人与人、人与森林的关系”的思考,增加社会对生态、环保、森林艺术、文化养生等时代发展话题的关注。

艺术家的在地化、艺术活动的常态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后续文化IP的产业化发展,永久性落地在白马山的白云画苑美术馆,将艺术的理念与基因植根于白马山这片土地上、森林里,持续地丰盈白马山的文化氛围,给白马山注入了新的功能和文化内涵。

关于白马山首届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参展艺术家

丁德源

丁德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州市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作品曾参加第六、第七、第九届全国美展,《大红灯笼》获优秀作品奖;《大宅门》获99世界和平美展银奖、国际文化学术奖;《入春一夜雨》获第五届全国各民族美展铜奖;《古韵》获中国文联、美协金彩奖•兰亭奖;作品参加全国写生展、2007全国中国画展、第一、第三、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等,其中《苍园》、《松间书生远》获优秀作品奖;《夜归》获江苏省美展金奖;《绿到江南》获国家人事部当代中国画杰出人才奖;《岁月》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优秀作品奖;2012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办“意写江南•丁德源中国画展”,由尚辉做学术主持。2012年在刘海粟美术馆,由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梦魂丹青•丁德源中国画展”由周旭君做学术主持。2013年在台湾中正纪念堂,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主办“意写江南•丁德源中国画展”,由李奇茂做学术主持。个人出版物有《美术名家丁德源》《21世纪画坛人物个案研究—— 丁德源》《丁德源山水画集》《当代中国书画家精品系列书画集—— 丁德源等六本画集》。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拍摄“艺术名家—— 丁德源专题片”。2017年由央视国际在线拍摄“大国工匠—— 中国画家丁德源专题片”。

顾 逸

本名顾为宁,亦称逸人,江苏苏州市人,1955年9月2日生。

早年拜张晓飞为师学画,并从学至今。

大专学历,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陈平“山水精神”专题研修班。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美协会员,职业画家。

张 明

张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视觉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2004年中国画《耕读人家》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5年作品参加《今日中国美术》日本、韩国巡回展览,2007年作品参加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等欧洲六国巡回展览,2009年作品《香雪》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0年作品《三月里》获“2010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2011年作品《大地情歌》获“2011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收藏奖,2016年作品《六月风》参加“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先后出访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法国等国家并举办展览。出版有《当代美术家张明精品集》、《张明中国画作品集》、《乌克兰日记——张明乌克兰写生纪行》。主编出版《秀山丽水,田园松阳——松阳写生作品集》等专集、专著。在《美术》、《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等期刊(核刊)发表、出版学术论文多篇。中央电视台“人文中国”栏目以《吴门新四家》为题拍摄专题片进行宣传报道。

张建明

张建明,笔名鉴铭。1961年生,苏州人,吴门画派著名花鸟画大师张辛稼先生关门弟子。1988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进修,专攻写意花鸟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苏州市美术家协会花鸟画艺委会秘书长,苏州吴门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作品多次入选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画展并获得金奖,全国多家美术馆收藏其作品。代表作水墨孔雀《融春》获“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金奖;《酣春》入选“2016万年浦江·全国中国画花鸟作品展”;《紫云》入选“明德和融·2016中国画作品展”;《雨后藤花春睡浓》获“第八届全国花鸟画家作品展”铜奖;《浓春烟景似花雨》入选“2014年翰墨齐鲁·全国花鸟画作品展”;《金翠素羽丽春风》入选“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新晴》入选2016年首届“江苏美术奖”作品展;《沐春风》入选“傅抱石双年展·2017江苏优秀中国画作品展”。

沈劼

沈劼,苏州人,师从杭青石先生临习历代诸家名迹,心摹手追,受益匪浅。几年来足迹遍布太行等地,和真山真水为友,师造化而得山河之气象,性情得到陶冶,心志得以平和。并有幸得到李铁生、吴彭诸名家的指点和教授。其作品气象静穆,纯朴率真,用意绵密,力遒韵雅。画境清远又颇有古意。同时致力于苏扇艺术的研究和实践。

出版有《当代吴门成扇—— 沈劼》、《秀山丽水•田园松阳——沈劼写生作品集》,主编大型画册《玉轴连云》等。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苏州苏扇协会常务理事,苏州苏扇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张德群

张德群生于1971年,毕业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

1997年—2007年上海工艺美术学院任教2007—2016年11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6年11月至今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及办公室主任

部分作品欣赏

秋山呈露新如染 88×230cm 丁德源

雨霁风高云渐开,祥光静照老村台。 九天如练银河水,频向人间送福来。 180×95cm 顾逸

知是晓霜新雨后,满林深秋听泉声 180×97cm 张明

春韵 180×95cm 张建明

重重绿树护清溪,欲觅知音路转迷。布袜青鞋吟未了,又随野色遇桥西。 23×31cm 沈劼

绿之一 综合油画120*120cm 张德群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双花百合怎么养

下一篇: 怎么夸人花养的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