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冰生溲疏花怎么养

网友提问:

冰生溲疏花怎么养

优质回答:

分享:挂满树枝,洁净素雅的溲疏花,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敏学z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冰生溲疏花怎么养1

溲疏是中国独有的花,日本也有少量分布。溲疏又名空疏,巨骨、空木、卯花,名字很美,有空灵禅意。溲疏是绣球的小表弟。

溲疏是落叶灌木,稀半常绿。呈薄片状剥落,小枝中空。叶对生,长椭圆形,边缘有锯齿,浓绿色,两面有星状短柔毛。圆锥花序顶生,小花为白色或水红色,花瓣长椭圆形,淡泊可爱。果为蒴果,近于球形。

满树白花,洁净素雅。

粉红重瓣溲疏(花重瓣,表面呈玫瑰红色,十分艳丽。

白花重瓣溲疏花白色,重瓣,清雅秀丽。

溲疏这种植物有很多种,有小花溲疏,白花溲疏,大花溲疏、重瓣溲疏、壮丽溲疏等。重瓣溲疏,叶具圆钝细锯齿,花重瓣,纯白色。初夏溲疏白花挂满树枝,洁净素雅,而且重瓣使它更加美丽。

溲疏常生长于山谷、路边、岩缝及丘陵低山灌丛中,作为花园花境里的主角或配角,或树型舒展,或下垂飘逸,或低矮匍匐,掩映其中,美不胜收!

感谢您关注我(敏学z),每天都有精彩更新!欢迎朋友点赞、评论、转发、收藏,祝您生活愉快!!

冰生溲疏花怎么养2

2020.4.21 / Yuquan Temple

谷雨时节

玉泉寺

彩色 / 春雨

I love the colorful spring

山寺春迟,谷雨始至。

春到玉泉,

唐朝的银杏树绽放新绿,

北魏的大殿簇拥在丁香花海,

古朴寂静中大气沉淀,

幽香四溢里生机盎然……

悠然过石径,

栈桥添新趣。

杨华落尽子规啼,

山光倒影 、微风轻抚,

一片春光大好。

I LOVE SPRING

二月兰、连翘、桃花烂漫了一路,洁白的溲疏花开在崖畔,繁星般,丛丛簇簇成为林间熠熠的装点。

“雨生百谷夏将至”,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漫步踏青、访古听禅。此生无悔入华夏,庚子年的刻骨铭心,令人更觉生命珍贵。每一个春天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季节都是新的, 愿你从此不负时光、珍重平常。春安。

摄影:泰山景区特约摄影师 如歌 宋军

文字:如歌

编辑:泰山景区融媒体中心 刘 蓓

审核:泰山景区融媒体中心 范宏亮

*版权声明:图片及文字为摄影师和本平台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冰生溲疏花怎么养3

在昌黎,一提起水岩寺,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坐落在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南麓的宝峰台上,楼台殿阁林立,金碧辉煌,信众如织,香火旺盛。但是提起上水岩寺,却知者寥寥。休粮寺,又名上水岩休粮寺,简称上水岩寺,坐落在碣石山老绝顶峰前的坪台上。上水岩休粮寺同水岩寺一样,都是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中的古刹。令人唏嘘的是,与水岩寺相比,现在的休粮寺,仅剩有断垣残壁。据当地人讲,休粮寺在清朝中后期就被毁弃,至今未再修复。虽然现在已经风光不再了,但是原昌黎县文联主席肖沛昀前几年探访过那里,说他们曾经见到过一座石碑。“五一”这天,县委宣传部、县政府、旅游文广局以及文化行考察组一行九人,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调研活动。

七点半,我们在西山场村委会门前广场集合出发。向导还是我们去寻访棒槌山七勇士牺牲地时的赵会春。走了一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个大红漆字:八仙台酒窖。我内心划了个问号:八仙台在哪里?应该不远,就在附近。没想到,走了好一阵,已经汗流浃背,心跳加剧了,仍然不见八仙台踪影。气喘吁吁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到八仙台有2008级台阶,象征这条石阶路是2008年修建的。” 我往上一看,离八仙台附近的凉亭还早呢!于是鼓足勇气,奋力攀登。看到我汗透衣衫,有同伴递给我一方纸巾,我擦擦汗,攥一下,汗水滴滴答答,洇湿了一大块岩石。走一会,歇一会,擦一擦,攥一攥,汗水洒一路。好不容易到了八仙台,坐在八仙石上,任凉风吹拂,竟不觉得累,反而有飘飘欲仙之感。告别八仙台,来到另外的一块巨石旁,上面有行草石刻,因为我对书法缺乏修养,随口念出:“福石何青青”,同伴们哈哈大笑,纠正我说:“碣石何青青”,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唐代诗人刘叉的《爱碣石山》诗,“碣石何青青,挽我双眼睛。爱尔多古峭,不到人间行。”唉!这首诗耳熟能详,怎么刻到石上就出丑了呢?看来以后得好好学习学习书法了。

再往前走,又看到两块巨石横列两边,中间可容人通过,奇特的是居然有一块大石横亘其上,就像一座小石桥。看到这里还没有名称,于是我不假思索,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天生桥。刚说完往旁边一看,又傻眼了,原来人家早已经为此命名了,只不过因为红漆已经剥落,不是很清晰而已。仔细看看,两个大字映入眼帘——无念。过了“天生桥”,眼前出现了一面巨大的峭壁。

绕过峭壁,不再有石阶,道路逐渐平缓。向导说,前面是小平顶,过了小平顶就是大平顶,走过大平顶,离休粮寺就不远了。啊,原来我们已经来到了被誉为“天上草原”的大平顶。有知情同伴介绍了它们的历史:大跃进时期,这里曾被开垦成粮田,小平顶有300亩,大平顶有500亩。当年开垦此地时,拖拉机不能直接开上山,人们就把它们拆成零件,手提身背肩扛,到山上后再组装。尽管人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可嘉,但是收效不彰。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后这里又恢复了原貌,重现了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上草原风光。现在虽然青草刚刚露头,但是那一望无际,齐腰深的枯草,对于我这个没有看到过真正草原的人来说,仿佛梦境一般的美妙。令人惊奇的是,一路上我们竟然看到了5个鸟窝。小鸟在路边都能筑巢,茫茫草原深处,得有多少小鸟的安乐窝啊!草美、花香、鸟乐,我仿佛听到了一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交响曲。

过了大平顶,又转入了山间小路,一路上,一丛丛白色的溲疏花,一支支白色或红色的欧梨花,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当然免不了拍照留念。山路越来越窄,人们走过的痕迹越来越少,直至无路可走。当真的披荆斩棘时,这才发现我们的手真是太娇嫩了。野花椒自然让我们吃尽苦头,就连小小的护山枝儿也能刺破我们的双手。好不容易到了休粮寺遗址,每个人都是汗透衣衫,手把水瓶补充水分。稍事休息,我们就展开了搜寻。最先看到的是一个碾盘,可惜没找到年磙,向导说被人推下山坡,而且找不到了。这里除了碾盘没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遗迹和遗物,我们急于看到石碑。于是,大家散开寻找,过了一会,有人大声告知我们找到了,于是,大家顺着声音迅速来到遗址南侧。果然见到半截石碑躺在地上,旁边还有两块较小的,可以凑成一整块。用水冲洗过后,隐约可见“重修道者山休粮寺禅林寺碑记”“明朝正德十年”等字样,但其余均难以辨认。由此可推知,老绝顶与道者山是同体异名。老绝顶应该是以其高峻命名,道者山则应该是以这里修道的人多命名。碣石山地区,自古以来就充满神秘色彩,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求仙修道之士最为活跃的地区。秦皇汉武这两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曾经登临碣石,观海求仙。碣石山主峰就叫仙台顶(民间称娘娘顶),其前筑有碧霞宫,其后建有果老院。与仙台顶仅有一道深谷相隔的老绝顶,山深林密,谷幽涧雅,风光旖旎,自然也会成为修仙求道者的理想之地。被称为道者山,可以想见当年这里寺观繁盛、“道者”云集的情景。而“休粮”则是修行之人停食谷物,即现在所谓辟谷也。唐代著名诗人贾岛自号碣石山人,想必他曾经来过碣石山修行,他的《山中道士》中有这样两句诗:“头发梳千下,休粮带瘦容。”不知这位大诗人是实写休粮,还是双关来休粮寺修行。

大家开始研究碑文,并在距那座石碑西北仅两米左右的地方,又发现了一座石碑,而且还有碑座——赑屃,可惜的是赑屃的头上部被人毁去,只留下眼睛以下部分。那两只眼睛圆睁着,好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块石碑经过冲洗,看到了拳头大的两列刻字:“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十五立钟”。由此可见,这两座石碑并非同时所立,“正德”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的年号,正德十年是1515年,这一年重修休粮寺。嘉靖(1522—1566)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嘉靖四十五年是1566年,这一年为休粮寺铸了一口钟,时间相隔51年。再仔细看,在石碑的顶部还有一行稍小的字:大明国。合在一起就是“大明国嘉靖四十五年正月十五立钟”。碑的下半部分还有一些人名小字,估计是当初的捐款者。

我们刚刚坐稳,附近传来一声惊叫——原来是有一位女考察队员发现了一条将近两米的大蛇,而且是攀爬在树上,吓得她花容失色,泪光闪闪。奇怪的是蛇好像被她的叫声吓住了,竟然停在树上未动。直到大家赶到,她才回过神来。好在她的回报也很丰厚,居然捡到了一块雕着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龙的瓦片。古人常把龙蛇并列,难道这条蛇就是那条小龙的守护者?

插曲完结,大戏开演。文物考古专家王恩霖老师登场,在他的指导下,拓印开始。过去,只在书本里知道拓印,而且经常指导学生——“拓”是一个多音字,“开拓”念tuò,”“拓印”念tà,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如何拓印,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亲眼看到了拓印的操作过程。只见王老师先用水喷洒碑面,然后铺上宣纸,再用卷起来的毛巾轻敲宣纸,渐渐地,石碑上凸起的部分显露出来;晾晒一会,再用一个白色的布包,蘸上墨水,轻轻地在宣纸上轻拍,一下,两下,三下……不一会,碑上的文字逐渐显现。原来拓印就是让凸显的部分沾上墨水,凹槽部分留下空白,空白部分就是刻字。这和我们小时候用铅笔涂抹放在硬币上的白纸,印出一分、二分、五分的图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看到年已古稀的王老师娴熟优美的动作,好像钢琴家在轻敲键盘,又好像是雕塑家在精雕细刻,我既佩服又羡慕。后来,我们纷纷给他当起了助手,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很多队员很快就能独自操作了。

拓印完毕,吃过简单的野餐,休息一会,我们打道回府。开始顺原路返回,走到中途,向导说我们不走来时的石阶路了,抄近路下山。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一块平地上,这里有许多果树。有栗子树,有核桃树,有黑枣树,还有桃树,不一而足。此时,山外的桃树早已花谢结果,可是这里的桃花开得正盛。这时,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冲口而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情此景,不正与白居易的诗暗合吗?向导告诉我们,这里过去居住着一户姓张的人家,沟里的树都是他家的。这时,有队员突然发问:“这里是不是叫果园,是不是张占臣家?”向导说是。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就是果园啊。

提到果园,还得从4月18日说起。那天,我们调查组去西山场村搜集抗日英烈高庆的故事。92岁高龄的张占臣告诉我们,当年高庆就经常住在他们家果园。本来我们想去看看果园,可是因为时间紧迫,那天没来得及去,没想到我们今天竟然误打误撞进了果园,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只是张家已经迁离此地,只留下断垣残壁,盛开的桃花,含苞欲放的榆钱,粗大遒劲的栗树,挺拔的黑枣树,高大的核桃树。它们好像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这里曾经隐藏过游击队岗哨,那里曾经掩护过八路军的伤员;这里曾经留下过高庆烈士的足迹,那里曾经烙印过抗日英雄的踪影……

再往下我们到了井峪。当年这里松林繁茂,风景优美,因此“井峪松风”被列为昌黎古十景之一。可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次松毛虫灾害,导致了古松树全部死亡,现在的沟谷两旁只有那以后重新生长出来的并不十分高大的松树。虽不复当年的盛景,但是却以另一番美景闻名于世。1991年秋天,到我们县挂职担任分管科技和旅游开发等工作的副县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姚文权,一见到西山场村里村外长长的“葡萄路”,感觉这是祖国北方沿海地区深藏在大山深处的“葡萄沟”,其美景丝毫也不亚于新疆的葡萄沟。于是,他在《地理知识》杂志撰写专文《山沟里藏着金凤凰》,向世人展示了“北国葡萄沟”的美景。这里的人们在当年井峪这个生长松树的山沟里,开始大量种植葡萄,使这里成为了葡萄沟里的小葡萄沟。看到沟里的水窖,四通八达的水管,我衷心祝福,但愿乡亲们永远丰衣足食,永远不用休粮,愿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盛世美景,并传之千秋万世。

文章来源:公众号

转发人:王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罗花金龟吃什么怎么养

下一篇: 杜鹃花怎么个养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