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养字的花体怎么写

网友提问:

养字的花体怎么写

优质回答:

《书法美简述》和《元气~学养~手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闻是文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养字的花体怎么写1

章祖安旧文之《书法美简述》

颜真卿祭侄文稿墨清晰本

汉字、毛笔和中国人天生的灵性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汉字,载体也;毛笔,工具也。由此构成书法艺术即汉字艺术化之三要素,曰结构、用笔、神采。今分而论之。

一、结构。已由汉字完成大半。汉字虽被称为方块字,实只大致近似方块而已。字形众多,不论何种字体,均由长短不同、斜正不一的几种笔画,互相平行交叉,按照可辨认性和美的规律建造,不能不赖其结构之千变万化。此博大丰富之文字系统,如以建筑艺术为例说之,即是各种建筑形式之基本框架。夫人无古今,状貌各异,极易辨认,此天授也。惟书,人各不同,庶几近之。书法家只须发扬而光大之,个性自显。

二、用笔。毛笔比之硬笔,富弹性,天生机敏易感,最具传达书法这一精密的有节律的运动形式之特殊效能,活泼泼,其效果可至千变万化。而欲掌控此一有特殊性能之工具,以天赋功力为差等,足以使人投入毕生精力,务使得心应手、熟能生巧,宛如此工具有主观能动性者。至手忘于笔而随笔走,心忘于书而随书行,恣情任性,实施多种多样之韵律变化,出现各种不同的结构点画形态之美。此种纯粹点画美与结构美之魔力,迫使书法家贯注全神于形式,毋庸顾及文字内容,而凸显其艺术个性,具有绝对纯粹之艺术品格。过程是心手双畅,结果是丰富复杂之美迹。而欲达此境界,必须赖挥运之功,此用笔所以为要素之一也。穷究到底,书法技巧不过是手能从心,不过是能任所欣赏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动,使筋肉的精细动作迹化于某一平面上。此种特殊技巧须待后天学来,特别是能调动全身之力于手腕的能力须经长期磨练方可获得,此亦为书法须有师授与临摹古人名迹之理据。至于别的什么,古人与老师皆无能为力。

三、神采。书法之技进乎道,犹绘画之有气韵。神采与气韵二而一也,而稍有别。于书法用“神采”视用“气韵”为优。盖书法较之绘画坦白,故出采尤为重要。书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被余冠名为“全裸之艺术”,字字裸,笔笔裸,其形迹无法遮掩,而所含内美又经得起细细品味,此固书法所以能有最纯粹的艺术品格之一因也。书法神采之最高境界当体现出生命元气有节律之鼓荡与奋发。若细言之,须观者得感知下列美感。

1.力强。此为书法成为艺术之前提。古人有云“笔力惊绝”者,即言其笔力之强使人进入惊异、惊奇状态,甚者使人惊恐,此均由错觉形成之审美快感。有所谓龙威虎震、鸷鸟乍飞。又如崩山绝崖,人见可畏等等比喻。

2.势盛。此为动力之美,由汉字结构生发,再加笔力助成。汉字单文笔画错综成势。上下、左右结构者,更在不平衡中获得平衡。此种平衡不是天平式,而是“中国老秤”式的。其中不平衡成分,产生有动力之势能;由艺术化推向极致,造成险势,复归平衡,成极不平衡之平衡,相摩相荡,其势益盛。视觉冲击力、震撼力等均由此出。

3.意深。凡视觉艺术,若其缺乏抽象品性,一览无余,而使人之想象力无由驰骋,必致索然寡味。中国书法正缘其抽象品性而得字外之奇。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温润小楷,或若美人款款而前;雄强大字,或如猛将跃马而至。古人所谓“坚质浩气,高韵深情”,能启发欣赏者之无限想象与遐思。此种由错觉而引起的联想,实无过于书法艺术。

4.气满。此气指生命元气。人能感知者,即为生命感。此种生命感,由书法家经长期品察,于人和动物之运动形式与植物之屈曲伸展状态中获取,经转化而注之于书写过程,体现于书迹。整幅有节律,字字有节律,笔笔有节律,一波三折之,形成鼓荡之态势。无分中锋侧锋,万毫齐力,起伏翻滚,收放自如;个字若生龙活虎,整幅如源泉浑浑,淋漓尽致,而进入无法之境。笔迹所至,不可修改,不能重复。人无以尽知其法之所在;又因其自然之至,人皆于无意中忘其精工之所聚。正可谓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也。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清晰本

章祖安旧文之《元气·学养·手艺》

元气、学养、手艺,三者于书法家缺一不可。而最怕不学不养,元气耗尽,手艺不但无进,连原已能者亦渐丢失,可叹也。

当前谈“文化”之风大炽,诸如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还有性文化等等。书法当然更是文化了。

谈书法文化者提学养,鄙手艺,更少谈元气。殊不知少了元气什么也算不上。但元气也是要养的,西门庆原来元气颇旺,很有希望登上性文化学者的宝座的,然不学不养,只登徒子,疯狂沉湎于物性操作层面,终于剥尽元气,纵欲丧身,呜呼哀哉。书法家一天到晚赶场子、拉关系、元气大伤,作品粗糙丑恶,或疲软轻薄,与西门庆之纵欲,实不相远。我长期追求书作能清、厚、奇、古,体会到均要元气率领,而保持并鼓荡元气,则需学养。程颐有言:“不学,则老而衰。”学亦养也,这应从精神并肉体合一理解之。

元气、学养体现于作品,有一个转化过程,此时,手艺就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有元气不一定能产生气满的作品,有文心,作品亦不一定有文面。更何况虚张声势,作元气状、学养状的空城计了。

我曾对学生言:身体不糟蹋比保养重要,时间不浪费比加班加点重要,不赞成“一天当两天用”的口号(颜渊已是营养不良,加上用功太过,不幸短命死矣,太可惜),因为活的总时数肯定大大减少了,不合算,更何况用功在别处。更为可惜的是丢失了人生的从容,搞中国艺术,最紧要的无过“从容”二字,此二字实是人生之幸福所系。

我在作书时,从不想要表现个性或某种感情,因为临场已丧失此种预定能力,只是凝神把字写好,自己满意而已。首先自己满意,再使读者认可。这个顺序一颠倒,则大谬,自己满意很可能变成钱袋满意,字是一定写不好了。

书法的中和之美

黄炳壮

线条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线条的美与丑,是人们对书法作品美与丑一个最直接的判断依据。纵观古今书法,线条大抵给人三种美感,分别是阳刚之美、阴柔之美和中和之美。这些抽象的线条或藏或露、或疾或涩、或直或曲、或违或和、或虚或实等共同构成了书法线条的美感表现。

线条的阳刚之美集中体现在线条的“骨”、“力”、“势”。线条没骨则乏力,力不逮则势孤,“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李世民《王羲之传论》)。线条的阳刚之美给人一个具体的概念,诸如“雄强”、“浑厚”、“茂密”、“峻劲”、“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千里阵云”、“高峰坠石”、“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雪奔”等,阳刚壮美的意境立现。那么线条的阳刚之美是如何创造?用笔的直露、疾急、飞枯、古拙等具体动作的实施都可以造成线条力度的出现,这种力度的具体感受就是一种阳刚壮美的感官感受,简单来说就是果断与速度所形成的一种“骨”、“力”、“势”的结果。

线条的阴柔之美集中体现在线条的“韵”、“味”、“趣”,是一种平淡、萧散、恬静的意境,常以“萧散简远”、“平和雅逸”、“婉丽清媚”、“疏放妍妙”等言语来评价,如“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具体表现形式上取圆、藏、曲、缓、润等,是一种隽永含蓄,秀雅逸致,水木清华的书卷气。线条阴柔之美的形成在于用笔上能“提”。“提”、“按”是书法的运笔中最基本的动作,“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提”即“按”,“按”即“提”,但“提”、“按”的偏重不同可以创造不同美感表现的线条。

线条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这两种形态不是截然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这体现在用笔的矛盾统一上,因为完美的作品无不包含诸如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迟与速、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止、平与侧等矛盾元素的辩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情理统一、情感适中,从而达到一种“志气平和、不激不厉、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的精神境界。这种线条辩证统一的表现恰恰满足了中国书法美学崇尚中和的审美理想;亦只有这种具备中和之美的书法线条构成的书法作品,才称得上是不朽的经典作品。达到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的典范莫过于晋人书法,尤其是王羲之书法表现的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刚柔相济、尽善尽美,一直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中和之美成了判断书法作品最直接的终端感受标准。中和美的表现又在于笔法之中和、结构之中和、章法之中和。“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浊;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多露锋芒,露则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则体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姜白石在《续书谱》中的这段话全面概括了笔法的中和,强调对立双方的协调与平衡,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少,使矛盾的两方面均有各自的节制,超越对立与冲突,达到形式上的统一。

用笔还要讲究圆润和畅,不能棱角外露,。以求达列“宽闲圆美”的境界,主张用笔收敛,不宜放纵,曲与直、藏与露、方与圆、断与连、枯与润、行与留、疾与涩、平与侧,等都要对立统一。用笔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不要太平,也不能太侧。

中和之美表现在结构上,讲究疏密、向背、奇正等的辩证统一。孙过庭把对结构美的研究成果浓缩为一句话,“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即在对立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字形小的,笔画要伸展开去,变小为大;字形大的,笔画紧缩一些,变大为小;疏的字,点划要肥,可化疏为密;密的字,点划要瘦,可化密为疏,经过这样处理就消除了由于字形本身所造成的大小悬殊、疏密不均的毛病,而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之美。

章法,即整幅字的布局方法,古人又称为“分间布白”或“分行布白”。章法美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章法美的中和表现在气脉连贯以及动与静、连与断、均与乱、呼与应、起与承、并与和、首与尾、正文与题款、字距与行距等因素的对立统一,最主要的是“宾主”与“虚实”。

明代解缙《春雨杂述》中论述到,“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鳞凤以为之主,使人玩绎,不可名言。”此处意思是说写一幅书法总是想把每一个字都写好,务求尽善尽美,但如果真是字字“皆善”,一览无余,也就失去它的艺术魅力了,所以在章法上就必须“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中之龙,鸟中之凤,起到主导作用和提神醒目作用,这样的作品才能使人玩味无穷。书法中把起主导作用的字称为“主字”,主宾应该分明且相互照顾,依势而行,互有避就。

汉字书法美

提起汉字,我不由得不佩服汉字的美妙。一个个刚劲有力的方块字在纸上舞蹈着。它们时而柔软,时而如钢一样坚硬,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可最能体现汉字美妙的唯有书法了。五千多年前,象征黎明曙光的第一个汉字出现了,文字在天地之间被创造出来,在动物骨骸、金属、石头、竹简、纸帛上被记录下来,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书写线条,完成了每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这其中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七个演变过程。中国汉字有很多书法体,大篆、小篆、楷书、草书、隶书、行书……

我最喜欢。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楷书书法家有: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 、元朝赵孟頫。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书法家有: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颜体”。苏轼——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赵孟頫:洛神赋深得二王风韵。欧阳询:“欧体”;柳公权:“柳体”广为应用。

拥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汉字,有许许多多的艺术文化,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索用心学习,让自己不愧于炎黄子孙这个称谓。

养字的花体怎么写2

在五千余年的中华文化史上,

汉字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

隶、草、行、楷等字体的字形演变。

如今,

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时,

诸体书法因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

而展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

今天,

书画君就带大家一起领略:

汉字“养”的魅力。

部首:丷

笔画:9

五行:土

五笔:UDYJ

让书法老师一笔一画来教你!

基本解释

1、抚育,供给生活品 :~育。赡~。抚~。~家。

2、饲养动物,培植花草 :~花。~殖。

3、生育,生小孩儿。

4、抚养的(非亲生的) :~子。~父。~母。

5、教育,训练 :培~。教~。

6、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 :~病。~心。~性。休~。营~。~精蓄锐。

7、保护修补 :~路。

历代书法家笔下的“养”

· 晋 · 王羲之《金刚经》

· 唐 · 欧阳询《千宇文》

· 唐 · 李邕《李思训碑》

· 唐 · 虞世南《上阳台帖》

· 唐 · 李邕《云麾将军碑》

· 宋 · 吴说《下车帖》

· 宋 · 米芾《苕溪诗帖》

· 宋 · 黄庭坚《牛口庄题名卷》

· 元 · 赵孟頫《闲居赋》

· 明 · 董其昌《自题临古》

“养”字应该怎样写?

大家学会了吗?

有哪些汉字你们写不好?

又或者,

你们想看历代书法家笔下的哪些汉字?

欢迎在下方给书画君留言,

说不定下期的“汉字教学”,

就是你指定的那个字哦!

养字的花体怎么写3

书法这门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时是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可是,现在的我们,网络通讯工具发达,别说是书法了,就连写字也都少了,但是你可知道,书法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更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根本,那么,我们学习书法究竟有多大作用呢?

书法养神:《黄帝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书法能让人的心静下来,让孩子通过学习书法凝神静虑,少躁动,书法之动是专一不杂、养神之动。

书法养心:学习书法可以培养我们耐心,细心的素质。耐心恒也,细心微也。老子说:“天下大 事,必作于细”,杜甫有诗曰:“始知豪放在精 微”。书法的起笔收笔处可培养我们精微的好习惯。

书法养目:书法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而观察最为重要。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我们尤其注重眼的观察能力。

书法养美:学习书法是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书法养正:书法培养孩子心正。柳公权说:“心正则字正”,通过写字提升人格。书法是人心灵的心电图,即:“写好字,做好人”。

书法养学:我们时刻培养其大书法观,让孩子知道,学习书法不仅仅在学写字,在学写字的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诸如经子史集等传统文化。

书法养气: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此气至大至刚也。我们注重书法的气息、气韵的培养,更强调“浩然之气”的培养。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书法养敬:《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我们做学问,学写字要有虔诚之心,敬重之心,唯敬重之心才能领略其妙。

书法养礼:不知礼无以立,通过一笔一画的学习,我们注重礼的培养。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通过学习书法“克己复礼”。礼的精神在当今尤有提倡的必要。

书法养勤:练习书法需要坚持、勤奋,会培养人的耐力。唐杜甫《柏学士茅屋》诗:“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请欣赏苏轼草书《醉翁亭记》

公元1091年,苏轼知颍州时,受请写了两体《醉翁亭记》。一是应开封府刘季孙求书,于十一月乙未,以真、行、草间用字体写成长卷,世称草书《醉翁亭记》;一是应滁州太守王诏求书,于十一月乙巳,以大字楷书写成,世称大字楷书《醉翁亭记》。

苏轼在同年同月时间里写成的两体《醉翁亭记》,除字体不同外,另有两点区别。一是开头不同。草书体开头篇名前有作者姓名,即“欧阳永叔醉翁亭记”;而大字楷书体开头则为“醉翁亭记”。二是后跋不一样。草书体是“开封府刘君季孙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而楷书体则为:“开封府刘君季孙自高邮来,过滁,滁守河南王君诏请以滁人之意,求书于轼”。由此可见,草书《醉翁亭记》是开封府刘季孙亲自到颍州求书得到的;而大字楷书是滁州太守王诏请开封府刘季孙代为求书的,而王诏本人没有到过颍州。

草书《醉翁亭记》写成之后,未经刻石即被人秘藏,得之者不轻易示人,因而长期不知去向。直到元朝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四月,才有赵子昂见之并作跋。从跋文中得知,此长卷曾经赵子固鉴定为真品。赵作跋时,长卷归冯伯田所有。此后,又湮没多年。到明代露世,宋广、沈周、吴宽均有跋文。后来,长卷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并命其门婿刘巡为之刻石。之后,刘巡携石返乡,立于鄢陵刘氏家祠。高拱所得长卷,后为首辅张居正所有。张氏败落后,此卷落入宫中,后因火毁。

康熙壬申年(公元1692年),河南新郑高有闻(高拱族孙),因鄢石磨损不清,便将家藏原拓本重刻,这套石刻共用长60厘米-90厘米、宽40厘米的青石24块,立于新郑高拱祠堂,因刻工精美,较原刻石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刻石由郑州市博物馆藏。

河南鄢陵县档案馆珍藏的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碑帖石刻拓片,为绢面、册页装淡墨精拓本,硬板纸,前是碑文后为跋,该拓片形成于明万历年间。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碑帖石刻历经四百多年沧桑,屡遭浩劫,至今下落不明。苏东坡草书《醉翁亭记》碑帖拓片的存世,不仅使苏轼草书之原貌得以传承,并为后人研究苏东坡的书法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作者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游赏宴饮的乐趣。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亲戚中有人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与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花养徒了怎么办

下一篇: 红鸟蕉植物花怎么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