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栀子花拔根后怎么养

网友提问:

栀子花拔根后怎么养

优质回答:

纯古文分享:《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医尹侠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栀子花拔根后怎么养1

前言:我有话说,很感激生活在这个时代,还记得八九十年代,家里穷,买不起书,就到处去借,现在好了, 信息爆炸时代,想看什么书都有,而且基本上还是免费,感谢祖国的强大。

今天这个是很纯粹的分享,只为传播祖国国粹。

其中篇幅文字较多,建议先收藏后,再慢慢研究,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谢谢!

我是传统医学的分享者,欢迎关注我,谢谢!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七)

接上: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六)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五)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四)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三)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二)

《针灸逢源》清-李学川,针灸爱好者,可收藏(一)

卷五 证治参详

  瘰

  瘰 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前后连及颐颔下至缺盆。皆为瘰 或在胸及胸之侧。下连两胁。皆为马刀。手足少阳主之。此经多气少血。故多坚而少软脓白而稀如泔水状。又独形而小者为结核。续断链接者为瘰 。形长如蛤者为马刀。

  (此本膏粱火热之变。有因虚劳气郁所致。治宜补形气。调经脉。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其疮自消)肩 曲池 合谷(手阳明) 支沟 天井(手少阳) 少海(手少阴) 天池(手厥阴) 大足三里( 疮出于颊下。取足阳明) 渊液 阳辅 足临泣 太冲(腋肿马刀痈。取足少阳厥阴)以上凡毒深者灸后。再二三次报之愈。

  初生时。男左女右灸风池。亦效。

  一灸瘰 。用独蒜切如钱浓片。先从后发核上灸起。至初发母核而止。多灸自效。灸后可服煎药一剂。用牙皂七个。僵蚕七条。栝蒌一个连皮子切碎。五味子一岁一粒。以水二钟煎熟外加生大黄(三五)钱量人虚实用之。一服即消。

  一治瘰 不问已溃未溃。灸肘尖穴。以手仰置肩上微举起。则肘骨尖自见。即是灸处。灸七壮。三次疮自除。在左灸左。在右灸右。

  卷五 证治参详

  瘤赘

  瘤者。留也。若怒动肝火。血涸而筋挛者。自筋肿起。按之如筋。久而或有赤缕。名曰筋瘤。若劳役火动。阴血沸腾外邪所搏而为肿者。自肌肉肿起。久而有赤缕。或皮俱赤者。名曰血瘤。若郁结伤脾。肌肉消薄。外邪所搏而为肿者。自肌肉肿起。按之实软。名曰肉瘤。若劳伤肺气。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壅肿者。自皮肤肿起。按之浮软。名曰气瘤。(一云有时牵痛者)若劳伤肾水不能荣骨而为肿者。自骨肿起。按之坚硬。名曰骨瘤(一名石瘿)五瘤之外。又惟粉瘤为最多。盖腠理津沫偶有所滞。聚而不散。则渐以成瘤是亦粉刺之属。但有浅深耳。深者在皮里。渐大成瘤也。向一人于眼皮下沿生一小瘤。初如米粒。渐大如豆。用钻针三四枚。翻转眼皮刺其膜。少少出血。如此二三次。其瘤日缩。竟得渐消。又一人于手臂上生一瘤。渐大如龙眼。其人用小艾于瘤上灸七壮。竟尔渐消不长。或隔蒜灸之。凡有生此物者。当以上二法酌宜用之。大都筋病宜灸。血病宜刺。或有以萝菔子南星朴硝之类敷而治之。

  亦可暂消。若欲拔根。无如前法。

  瘿瘤 颈瘤曰瘿。瘤气赤瘤。丹 。皆热胜气也。

  风池(灸百壮) 大椎 天突(一切瘿瘤初起灸大妙) 肩 (男左灸十八壮。右灸十七壮右灸十八壮左灸十七壮) 气舍 会 云门 天府 疣痣(疣。音由赘也。痣。音志黑子也当疣上灸三壮即消。亦有只灸一壮。以水滴之自去者。

  又灸手中指节宛宛中。疣痣皆效。

  卷五 证治参详

  瘾疹疥癣

  瘾疹皮肤枯燥 风气相搏则生瘾疹。身体瘙痒。凡人汗出不可当风露卧。及浴后出早。

  使人身振寒热。以生风疹也。

  肩 曲池 合谷 曲泽 手三里 环跳疥疮 癣疮曲池 合谷 间使 太陵 足三里 委中 百虫窠 行间

  卷五 证治参详

  疠风

  (有补遗)疠风 俗称大麻风。湿热在内。而为风鼓之。则肌肉生虫。白屑重叠。瘙痒顽麻甚则眉落鼻柱崩坏。不可为矣。须令病患断酒戒色。清心寡欲。忌食发风动气荤腥盐酱炙爆生冷之物。止食淡饭白粥白煮时菜而已。愈后亦须守禁。否则再发不救。

  承浆(灸七壮。灸疮愈再灸。以疏阳明任脉。则风热息。而虫不生矣) 委中(刺出血二三合) 黑紫 搭上(刺出恶血)。

  若毒在外者。刺遍身患处。及两臂腿腕。两手足指缝。各出血。隔一二日更刺之血赤为度。

  卷五 证治参详

  毒虫邪狗咬伤

  蛇蝎蜈蚣咬伤。中毒痛极者。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拔散毒瓦斯即安。或用蒜片贴肉灸之。毒甚者灸五十壮。服紫金丹更妙。

  邪狗咬伤(有补遗)孙真人曰。春末夏初。犬多发狂。被其咬者。无出于灸。即就咬处牙迹上灸之。一日灸三壮。灸至一百二十日乃止。宜常食炙韭菜。永不再发。

  一法。速用艾火灸咬处三十五壮。甚者灸百壮。

  卷五 证治参详

  妇人病门

  经不调气海 三阴交间使(治结块) 中极(治漏下) 照海(经不行)血崩 此证多因血热。而兼气不能收摄所致。亦有上焦壅塞。气不疏通而血暴崩于下者肾俞 气海 关元 中极(俱灸妙) 三阴交赤白带间使 肾俞 白环俞 气海 关元 中极 三阴交不孕子宫(关元穴左边去。中二寸) 中极阴挺 妇人阴中突出一物。长五六寸或生一物牵引腰腹痛甚。不思饮食。是名阴挺。又名疝。

  曲泉 太冲 照海转胞 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

  关元(灸二七壮) 阴陵泉若胎漏尿出。名曰遗尿 治同上。

  难产合谷 三阴交 昆仑一法横逆难产。急于右足小指尖头灸三壮立产(一作至阴穴○艾炷如小麦)。

  一凡难产。横生死胎。皆取太冲。

  子鞠不能下。

  合谷 三阴交 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 巨阙(令正坐用人抱头抱腰微偃针入六分。

  留七呼得气即泻昏闷者立苏 一云子手掬母心生下儿手有针痕子顶母心向前。人中有针痕。

  向后枕骨下有针痕可验按十四经发挥曰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周遭着脊。

  所以遮膈浊气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况儿在腹中。有衣胞裹之。岂能破膈掬心哉。)胎衣不下。

  肩井(产下厥逆者。针五分。若觉闷乱者再针足三里) 中极 三阴交。

  产后恶露不止。

  气海 中极 三阴交血块痛气海 三阴交乳汁不通。

  膻中(灸) 少泽欲断产。

  脐下二寸三分(灸三壮) 一法灸右足内踝上一寸。

  卷五 证治参详

  小儿病门

  面部五位图 

  面部诊候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若色赤者热也随症治之

  目部诊候 目部赤色者心实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实热淡青者肝虚热黄者脾实热微黄者脾虚热白而混者肺实热。

  目无睛光者肾虚也。

  卷五 证治参详

  额上三指诊候

  小儿半岁之间有病。以名中食三指按额前眉上发际之下。儿头在左举右手头在右举左手。食指为上中指为中。名指为下。若三指俱热。感受风邪。鼻塞气粗。三指俱冷。感受风寒。藏冷吐泻。若食中二指热。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夹惊之候食指热胸膈气满。乳食不消。

  卷五 证治参详

  食指三关脉色

  孩子未至三岁。看虎口三关(从虎口上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即寅卯辰三关也左手之纹应心肝。右手之纹应脾肺)若脉见风关易治交气关难治。交命关为死症。又当辨其色。如兽惊三关必青。水惊三关必黑。(黑一作赤)人惊三关必赤(赤一作黑)若紫色主泻痢。黄色是雷惊。三关脉通度。乃极惊之症必死。有纹或青或红如线直者。是乳食伤脾。左右一样者。是惊积齐发。

  纹有三条。白主肺伤风痰或 声。青主伤寒及嗽。红主泄泻。有黑相兼主下痢。红多白痢。黑多赤痢。有紫相兼。虎口脉纹乱。乃气不和也。盖脉纹见有五色。由其病甚。色能加变。至于纯黑者不可治矣。

  手掌推拿图 

  脾肺心肝四脏俱推上为补推下为泻何肾与四脏相反盖四脏居上而肾居下肾虚则推四脏之气往下以滋肾故门推下补肾水混浊则小便闭赤一往上提疏通水道而小便自清故曰推上为清小便

  水底捞月图 

  推三关迟六腑运八卦男女俱在左手人以女属右手独不思右掌按以八卦则震居西兑居东艮居干而坤居巽岂后天八卦之定理而为女子之推拿遂变其位置耶

  儿眼翻上者将大指甲在小天心向掌心下掐即平

  儿眼翻下者将大指甲在小天心向总筋上掐即平

  手背推拿图 

  卷五 证治参详

  推拿杂病要穴

  印堂治一切惊风不语 颊车治牙关紧瞳子 治眼闭 迎香治口眼俱闭。

  少海治惊风(俱宜以掐代针) 推外关间使。止转筋吐泻。

  掐阳池止头痛。清补肾水开大小便闭塞。又能发汗。

  掐总筋过天河水。清心经治口疮潮热。夜啼。四肢常掣掐外劳宫。治遍身潮热。肚起青筋揉之效。

  揉劳宫动心火发汗。不可轻用。

  后溪推上为泻。主利小便。推下为补肾。

  腕骨穴止泻。往下推拂。

  合骨穴在虎口上两骨合缝处。定惊。两手各一焦。

  中廉治筋抽。掐之即揉 解 内吊惊往后仰揉掐之。膝上鬼眼穴若身后仰。掐住身即正。(此即膝眼共四穴)委中治惊时往前仆。向下掐住便直。

  仆参治脚掣跳口咬 左转揉之止吐。右转揉之止泻。又惊。又吐。又泻。掐此穴及脚中趾效。

  大敦。惊来若急拿之。或鞋带穴对拿(鞋带穴。一作仆参夏氏曰即昆仑穴灸三壮。治小儿发痫螈 )涌泉治惊吐泻。掐之男左转揉之止吐。右转揉之止泻。左转不揉主吐。右转不揉主泻。

  卷五 证治参详

  推惊总法

  推法。开天门二十四下(从眉心推上发际)分阴阳九下(用两大指推从眉心。分推至太阳。此不论寒热虚实皆用)如感寒。在太阳上重揉发汗。体弱感寒亦揉太阳发汗。并揉太阴以留汗。使发汗在皮里膜外之间。庶免汗失亡阳。更加虚弱之□(女则揉太阴发汗。揉太阳止汗)随向天庭。眉心。山根。准头。人中承浆。各穴掐一下以代针法。男在左手三关推上三十。退六腑五六十。以应之又将我两手握儿左手掌向上。于总筋穴分推六七下。又在左手掌上运八卦从艮宫推往坎宫二三十回。曲儿左手小指重揉外劳宫名曰黄蜂入洞三十下即于五指节。逐一揉两次。在左脚委中穴往下捋三十下。以上男女各推左手左脚。即用元宵灯少定之○定惊元宵灯火。囟门。眉心脐心。脐输。(脐周遭六焦如HT 样)少商。合骨。鞋带。各穴共十五焦(用灯心蘸清油点火。根据次淬之。)以上推法用葱姜煎汁浸染医人大指根据次推之。至于别穴。看症再加揉法。

  卷五 证治参详

  幼科杂病

  (有补遗)胎寒者。胎有寒而下地复感寒。于半日一日内通面皆青如靛染。口不吮乳。四肢必冷。

  先有啼声。后复不啼而昏迷者是也。观儿两眼鼻准无黄色。口不吹嘘。定是胎寒。先于向导威灵二穴对拿紧。并将昆仑穴拿紧。其声稍出。即用元宵灯火十五焦断之(法见前)或声不出。亦用此穴。则声必出。乳必吸青色必渐退矣。然此症须防作吐。胎寒者。脏腑皆寒。胃寒不能纳故必吐。用人参(一分)桔梗(一钱)白术霍香(各五分)水煎服。自愈。亦有发于二三日之间(者胎)有寒而外无感冒也。

  胎热者。面色深红而燥。如满口热气。或舌肿而红紫目内红赤。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此皆胎热也。如牙龈肿硬不能吸乳。用银簪于牙上下合骨处刺破出血乳自能吸。随用连翘木通(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

  胎惊风 惊与风。名异而症同。小儿初生。面青口噤。手足抽掣身热背强。是胎惊风症也。

  若目直窜视最为难治。宜先拿精威二穴。并昆仑穴。少顷即曲儿小指重揉外劳宫。随用元宵灯火定之脐风 婴儿出世。剪落脐带时。风由脐入腹。风性急速。三朝之内便见。七朝之外则非是矣。脐风初发。吸乳必较前稍松。两眼角挨眉心处忽有黄色。宜急治之,治之最易。黄色到鼻治之仍易到人中承浆。治之稍难。口不撮而微有吹嘘犹可治也。至唇口收束锁紧舌头强直。不治矣。一见眼角及人中有黄色。而唇不撮累者。曲儿小指揉外劳宫。即用灯火于囟门眉心人中承浆两手少商各穴一焦。脐轮六焦。未落带于带口火燃。既落带。于落处一焦。共十三焦风便止而黄即退矣。

  急惊风 小儿急惊。因闻大声。或惊而发搐。搐止如故。此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二便黄赤。甚则发搐盖热甚生风。阳盛而阴虚也。宜利惊丸。

  身热而不抽昏迷无知。是心热也。治宜用半夏。陈皮桔梗。甘草连翘。木通。各等分。

  煎服。

  利惊丸天竹黄(二钱) 轻粉 青黛(各一钱) 黑牵牛(炒五钱)为末。蜜丸豌豆大。每岁服一丸。薄荷汤下。

  慢惊(一名慢症) 小儿慢惊或因病后药饵伤损脾胃或由汁久亡阴。吐久伤胃。泻久绝脾而成。故曰慢脾之症。其候昏睡露睛。两目无神而多漂泥。咽喉有牵踞之声。四肢厥冷螈 。大便泻青。而小便清利。此脾虚也。有见儿眼翻手掣握拳。形状似惊。以惊名之。即或推或拿。或火。亦无惊可疗。无风可祛。无痰可除。无热可解。其实惟脾间枯痰。虚热往来耳。治宜六君子汤之类发搐 惊痫发搐。男则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则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

  男则握拳拇指叉入食指中为顺。于外为逆。女则叉入食指中为逆于外为顺。

  伤风发搐。口中气热。呵欠烦闷手足动摇。

  伤食发搐。身温多睡。或吐不思食。

  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二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死。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血气未实不能胜任故发搐。

  惊痫生死 如惊痰筑不省人事。手不抽掣时。把精威二穴对拿紧。不咬齿。不摇头。不直视。亦无挣声之状。将儿向我。以我两手骑儿背。大指握前。以第二两指并狠狠揉肺俞二穴声虽不出。一挣一挣。恰似有声无音之状。此乃肺被痰筑。如钟磬中塞实。即重扣亦不响。定是活症。急灸肺俞穴各三壮若发惊拿醒便知人事。如儿身体不肥。痰不甚盛。不省人事。张目视人者。在精威二穴对拿紧。不知痛。竟无挣声之状。惟咬齿摇头。此肺经已绝。治之无益。

  惊痫先惊怖啼叫乃发。

  后顶上旋毛中(一名泥丸穴) 耳后青络(各灸三壮)。

  风痫先屈食指如数物乃发。

  丝竹空(针) 神庭 百会 神阙(灸)瘰 风热毒邪与血气相搏。郁结成核如贯珠于耳项之间。肿硬白色而有根者。便是瘰。

  或溃烂成恶毒用灯火焦法如瘰在左则焦左边瘰在右则焦右边。前自颈上耳脚下起。离六分地一点一点。直下乳次过腋。环至肺俞穴至颈上耳后止。在瘰上周遭亦焦第二次。照原路空处补之便愈。若只有核而摇得动者。不是瘰 。初起红肿。便是痈疽不可作瘰 治。

  霍乱昆仑 水分 天枢吐乳汁中庭(灸一壮)口中转屎 因母食寒凉所致。

  中脘(灸七壮)胁下满。泻痢。体重不收。 癖积聚。腹痛。不嗜食 疟寒热或腹胀引背。食饮多。渐渐黄瘦者。十一椎下各开一寸五分灸七壮。黄胆灸三壮(当是脾俞二穴)。

  肚大青筋。坚如铁石。于脐之上下左右。离五分地。各灸二壮。即消。

  疳眼 由饥饱失调。致食积伤脾腹大面黄。午后发热日久发稀作泻。泻甚则渴。但见白珠红色。渐生翳膜遮满黑珠。突起如黑豆。如香菇之状。是疳眼也。(有补遗)合谷(各灸一壮)鸡胸(一名龟胸) 由咳嗽喘促肺气胀满。攻于胸膈。渐成此症。

  中府 膻中 灵道 足三里龟背(一名鳖背) 由客风吹背。传入于髓。故背突如龟。或咳嗽久而肺虚致肾无所生。

  肾主骨。风寒乘虚而入于骨。髓精血不能流通。故骨弓而驼。

  肩中俞(治咳嗽者) 膏肓俞 肾俞癖气久不消。

  章门(三壮) 脐后脊中(即命门灸三壮○治疟母神效)秋深冷痢。

  脐下三寸(灸七壮或随年壮)。

  脱肛泻血。秋深不效。

  用姜片置脐上。艾灸三壮千金曰。灸随年壮。

  龟尾(即长强穴。灸三壮。)脱肛乃肺气下陷。兼用补中益气汤数帖效。久不瘥者灸百会阴肿。

  昆仑(灸三壮)

  卷五 证治参详

  戒逆针灸

  (无病而先针灸曰逆。)小儿初生无病。不可针灸如逆针灸。则动其五脏。因恐成痫河洛关中。土地多寒。儿每成。生儿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吴蜀地温。无此疾也。今人不分南北。灸之多有害者不若任其自然。免致夭横也。

  卷五 证治参详

  徐氏八法证治

  一凡治病先取公孙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九种心疼。一切冷气 太陵 中脘 隐白痰涎隔闷胸中隐痛 劳宫 间使 膻中气隔五噎。饮食不下 膻中 三里 太白脐腹胀满。食不消化 天枢 水分 内庭胁肋下痛。起止艰难 支沟 章门 阳陵泉泄泻不止。里急后重 下脘 天枢 照海胸中刺痛。隐隐不乐 内关 太陵 中两胁胀满。气攻疼痛 章门 阳陵泉 绝骨中满不快翻胃吐食 中魁 中脘 太白胃脘停痰口吐清水 巨阙 中脘 厉兑胃脘停食疼刺不已 中脘 三里 解呕吐痰涎眩晕 膻中 中魁 丰隆心疟令人心内怔忡 百劳 心俞 神门脾疟令人怕寒腹痛 脾俞 三里 商丘肝疟令人色苍苍。恶寒发热。 肝俞 绝骨 中封肺疟令人心寒怕惊 列缺 合谷 肺俞肾疟令人洒热。腰脊强痛。 肾俞 大钟 申脉疟疾大热不退。 间使 百劳 绝骨疟疾先寒后热。 后溪 曲池 劳宫疟疾先热后寒。 百劳 曲池 绝骨疟疾心胸疼痛。 内关 太陵 上脘疟疾头痛眩晕吐痰不已 列缺 合谷 中脘疟疾骨节酸疼 百劳 魄户 然谷疟疾口渴不已 人中 间使 关冲胃疟令人善饥不能食 胃俞 厉兑 大都胆疟令人恶寒怕惊卧不安 胆俞 期门 临泣黄胆四肢俱肿。汗出染衣。

  百劳 腕骨 至阳 中脘 足三里黄胆。遍身皮肤面目小便俱黄。

  百劳 至阳 脾俞 腕骨 三里 隐白谷疸。食毕则心眩怫郁。遍体发黄。

  至阳 胃俞 腕骨 阴谷 三里 内庭酒疸。身目俱黄。心中痛。面发赤斑。小便赤黄。

  胆俞 至阳 腕骨 委中女劳疸。身目俱黄。发热恶寒。小便不利。

  至阳 肾俞 关元 然谷(以上诸症俱足太阴经公孙为主)一凡治病先取内关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中满不快。胃脘伤寒。 太陵 胆中 中脘 三里中焦痞满。两胁刺痛。 支沟 胆中 章门脾胃虚冷。呕吐不已。 中脘 气海 内庭 公孙脾胃气虚。心腹胀满。 水分 气海 三里 太白胁肋下疼。心脘刺痛。 气海 阳陵泉 行间痞块不散。心中闷痛。 太陵 中脘 三阴交食 不散。人渐羸瘦。 腕骨 脾俞 公孙食积血瘕。胸中隐痛。 胃俞 气海 行间五积气块。血积血癖。 膈俞 肝俞 大敦 照海脏腑虚冷。两胁疼痛。 支沟 通里 章门 阳陵泉风壅气滞。心腹刺痛。 风门 膻中 劳宫 三里大肠虚冷。脱肛不收。 百会 命门 长强 承山大便艰难。用力脱肛。 百会 支沟 照海脏毒肿痛便血。 膈俞 肝俞 长强 承山痔疾肿痛。 长强 合阳 委中五痫口中吐沫。 后溪 神门 心俞 鬼眼心性呆痴悲泣不已。 通里 后溪 神门 大钟心惊发狂。不识亲疏。 少冲 十宣 心俞 中脘健忘易失。言语不纪。 通里 少冲 心俞心气虚损。或歌或笑。 灵道 通里 心俞心中惊悸。言语错乱。 少海 少府 后溪 心俞心中虚惕。神思不安。 通里 心俞 胆俞 乳根心惊。中风不省人事。 百会 中冲 大敦心藏诸虚。怔忡惊悸。 通里 阴 心俞心虚胆寒。四体颤掉。 通里 胆俞 临泣(以上诸症俱手厥阴经内关为主)一凡治病先取后溪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手足挛急。屈伸艰难。

  曲池 尺泽 合谷 阳陵泉 行间手足俱颤。不能握物行步。 曲池 阳 腕骨 阳陵泉 绝骨 太冲 公孙颈项强痛。不能回顾。 风府 风池 承浆两腮颊痛红肿。 大迎 颊车 合谷咽喉闭塞。水粒不下。 商阳 十宣 天突 照海双鹅风。喉闭不通。 少商 十宣 金津 玉液单鹅风。喉中肿痛。 关冲 合谷 天突偏正头风。两额角痛。

  临泣 丝竹空 太阳紫脉 合谷 列缺两眉角痛。 头维 横竹 阳白 印堂 合谷头目昏沉。太阳痛。 头维 太阳紫脉 合谷头项拘急。引肩背痛。 百会 承浆 肩井 中渚醉头风。呕吐不止。恶闻人言。

  百劳 合谷 列缺 涌泉眼赤肿。冲风泪下。 临泣 攒竹 合谷 小骨空破伤风因他事触发。浑身发热项强。

  太阳紫脉 合谷 十宣 大敦 行间(以上诸症。俱手太阳经后溪为主。)一凡治病先取申脉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腰背强。不可俯仰。 膏肓俞 腰俞 委中肢节烦痛牵引腰脚。 肩 曲池 阳陵 昆仑中风不省人事。

  百会 印堂 合谷 大敦 中冲中风不语。 前顶 哑门 人中 合谷 少商中风半身瘫痪。 手三里 合谷 腕骨 风市 绝骨 三阴交 行间中风偏枯。疼痛无时肩 曲池 太渊 三里 绝骨 昆仑中风四肢麻痹不仁。

  肘 上廉 鱼际 风市 膝关 三阴交中风手足瘙痒不能握物。

  会 合谷 腕骨 风市 阳陵 行间中风口眼 斜。牵连不已 人中 合谷 太渊 十宣 童子 颊车(针入一分。沿皮向下透地仓穴。 右写左 左写右)中风口噤不开。言语謇涩。

  颊车 地仓 人中 合谷中风角弓反张。眼目盲视。 百会 百劳 合谷曲池 十宣 阳陵泉 行间腰脊项背疼痛。 人中 肩井 肾俞 委中腰痛起止艰难。 膏肓 肾俞 委中 然谷手臂背生毒。名附骨疸。 天府 曲池 委中手背生毒。名附筋发背。

  合谷 液门 中渚 外关足背生毒。名曰发背。 委中 内庭 侠溪 行间鬓髭发毒。 太阳 合谷 外关 太项脑攻疮。 强间 百劳 合谷 委中背胛生痈。 曲池 液门 外关 内关 十宣 委中 侠溪(以上诸症俱足太阳经申脉为主)一凡治病。先取临泣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足跗肿痛久不能消。 行间 申脉手足麻痹不知痛痒。

  曲池 合谷 中渚 太陵 三里 太冲两手颤掉不能握物。 曲泽 合谷 中渚 腕骨手指拘挛。伸缩疼痛。 手十指节握拳指尖(艾炷如小麦灸五壮)尺泽 阳 中渚足指拘挛筋紧不开。 足十指节握拳指尖(艾炷如小麦灸五壮)阳陵泉 丘墟 公孙足底发热。名曰湿热 合谷 京骨 涌泉足外踝红肿。名穿踝风 丘墟 昆仑 照海足跗发热。五指节痛 冲阳 侠溪 足十宣两手发热。五指疼痛 阳池 合谷 液门两膝红肿疼痛。名鹤膝风。

  风市 膝关 阳陵泉 行间手腕骨痛。名绕髁风 腕骨 太陵 太渊臂膊痛连肩背。 肩井 曲池 中渚腰胯疼痛。寒疝之类 五枢 委中 三阴交腿胯疼痛。名腿叉风 环跳 委中 阳陵泉白虎历节风疼痛。 肩井 曲池 三里 合谷 委中 行间 天应(遇痛处针。强针出血)走注风游走四肢痛 天应 曲池 三里 委中浮风浑身瘙痒 百会 百劳 曲池 命门 太阳紫脉 风市 委中 血海 水分 气海头项红肿强痛。 风池 风府 承浆 肩井肾虚腰痛。兴动艰难。 脊中 肾俞 委中闪挫腰痛。 脊中 肾俞 腰俞 委中虚损湿滞腰痛。行动无力。 刺穴如前。

  诸虚百损。四肢无力。 百劳 膏肓俞 关元 尺泽 阳 中渚 足三里胁下肝积气块刺痛。

  支沟 太陵 中脘 章门 阳陵泉(以上诸症。俱足少阳经临泣为主。)一凡治病先取外关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臂膊红肿肢节疼痛 肩 肘 腕骨手指节痛不能伸屈 合谷 腕骨 阳谷 五虎足指节痛不能行步 昆仑 内庭 太冲足内踝红肿痛(名绕踝风) 丘墟 临泣 昆仑 太五脏结热。吐血不已。

  膈俞 心俞 肺俞 脾俞 肝俞 肾俞六腑结热血妄行不已 膈俞 胆俞 胃俞 三焦俞 大肠俞 小肠俞 膀胱俞鼻衄不止 少泽 膈俞 心俞 涌泉吐血。昏晕不省人事。 膈俞 肝俞 通里 大敦虚损气逆。吐血不已。 膏肓 膈俞 肝俞 丹田吐血衄血。阳乘于阴。血热妄行。

  膈俞 肝俞 中冲 三里 三阴交血寒亦吐阴乘于阳名心肺二经呕血。

  少商 神门 肺俞 心俞 膈俞 三阴交舌强难言。及生白胎。 关冲 中冲 承浆 聚泉重舌肿胀热极难言。 十宣 海泉 金津 玉液舌吐不收。名曰阳强。 少冲 神门 兑端 涌泉舌缩难言。名曰阴强。 海泉 心俞 膻中口内生疮。名枯曹风。 兑端 承浆 支满 十宣唇吻裂破出血干痛。 关冲 少商 承浆项生瘰 。绕颈起核。名曰蟠蛇 。

  风池 缺盆 天井 肘尖 十宣瘰 延生胸前连腋下者。名瓜藤 。

  肩井 膻中 支沟 太陵 阳陵泉左耳根肿核者名蜂窝 。

  翳风 颊车 合谷 后溪右耳根肿核者名惠袋 。 翳风 肘尖 后溪耳根红肿痛 翳风。 颊车 合谷颈项红肿不消。名曰项疽。 风府 肩井 承浆目生翳膜。隐涩难开。 睛明 鱼尾 合谷 肝俞风沿烂眼。迎风冷泪。 攒竹 丝竹 二间 小骨空目风肿痛。 肉攀睛。 睛明 攒竹 和 肘尖 合谷 十宣 列缺 肝俞 委中照海牙齿两颔肿痛。 人中 合谷 吕细上 牙疼。及牙关不开。

  颊车 太渊 合谷 吕细下 牙疼。颊项红肿痛。

  承浆 阳 颊车 太耳聋气痞疼痛。 听会 翳风 肾俞 三里耳鸣或痒或痛。 客主人 听会 合谷目暴赤肿疼痛。 攒竹 迎香 合谷雷头风晕。呕吐痰涎。 百会 风门 太渊 中脘肾虚头痛。头重不举。 百会 列缺 肾俞 太痰厥头晕。头目昏沉。 百会 肝俞 大敦头项痛。名曰正头风。

  百会 上星 脑空 合谷 涌泉(以上诸症俱手少阳经外关为主)一凡治病先取列缺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鼻流臭涕名鼻渊。

  百会 上星 迎香 曲差 风门鼻生息肉。闭塞不通。 迎香 上星 印堂 风门鼻塞不知香臭。 上星 迎香 风门鼻流清涕。腠理不密。喷嚏不止。

  肺俞 太渊 神门 三里伤风。面赤发热头疼 合谷 曲池 通里 绝骨伤风感寒。咳嗽胸满。 风府 风门 合谷 膻中咳嗽寒痰。胸膈闭痛。 肺俞 膻中 三里久嗽不愈。咳唾血痰。 太渊 风门 膻中哮喘气促。痰气壅盛。 府 膻中 三里 丰隆哮喘气满。肺胀不得卧。

  风门 中府 府 膻中 太渊 三里吼喘胸膈急痛。 肺俞 天突 中 三里腹中肠痛。下痢不已 天枢 内庭 三阴交腹中寒痛。泄泻不止 中脘 天枢 关元 三阴交赤白痢疾。腹中冷痛。

  天枢 气海 外陵 水道 三里 三阴交胸前两乳红肿痛。 少泽 太陵 膻中乳痈肿痛。小儿吹乳。 少泽 中府 膻中 大敦妇女积痛。败血不止。 膈俞 肝俞 肾俞 三阴交妇人血沥。乳汁不通。 关冲 少泽太陵 膻中乳头生疮名妒(音石)乳。 肩井 乳根 少泽胸中噎塞痛。 太陵 内关 膻中 三里口内生疮臭秽人中 承浆 金津 玉液 合谷 十宣口气冲人。臭不可近。

  少冲 通里 金津 玉液 人中 十宣三焦极热。舌上生疮。 关冲 外关 金津 玉液 人中 地仓 迎香冒暑大热霍乱吐泻。 百劳 中脘 合谷 曲池 十宣 委中 三里中暑。身热小便不利。 百劳 中脘 气海 阴谷 阴陵泉 委中小儿急惊风手足搐搦。 百会 印堂 人中 中冲 合谷 太冲 大敦小儿慢脾风。目直视。手足搐。口吐沫。

  百会 上星 人中 脾俞 大敦消渴等症 胃府虚。斗食不能充饥。(消脾)肾藏竭。饮百杯不能止渴。(消肾)及房劳不称心意。(消中)此谓三消也。乃土燥水消。不能克化故成此病。

  人中 关冲 脾俞 中脘 足三里 公孙(治食不充饥)照海(治饮不止渴) 太 (治房劳不称心)(以上诸症。俱手太阴经列缺为主。)一凡治病先取照海为主。次取各穴应之。

  小便淋涩不通。 关冲 合谷 阴陵泉 三阴交小腹冷痛小便频数。 肾俞 气海 关元 三阴交膀胱七疝。奔豚等症。 太陵 章门 丹田 阑门 三阴交 大敦 涌泉偏坠木肾。肿大如升。 阑门 归来 曲泉 大敦 膀胱俞 三阴交 然谷 肾囊(横纹可灸七壮)。

  乳弦疝气冲心痛 带脉 大敦 涌泉 太小便淋血不止。阴器痛 阴谷 三阴交 涌泉遗精白浊小便频数。 白环俞 关元 太 三阴交夜梦鬼交。遗精不禁。 心俞 肾俞 膏肓俞 中极 然谷老人虚损。手足转筋不能举动。

  尺泽 合谷 阳陵泉 承山 临泣 太冲霍乱吐泻。手足转筋。 尺泽 曲池 腕骨 三里 阳陵泉 承山 京骨寒湿香港脚。发热大痛。 委中 三阴交 太冲肾虚香港脚红肿大热不退。

  血海 三阴交 气冲 委中 太 公孙干香港脚。膝头及内踝五指疼痛。

  阴陵泉 三阴交 膝关 委中 绝骨浑身胀满。浮肿生水。 合谷 曲池 气海 三里 三阴交 内庭 行间单腹蛊胀。气喘不息。 膻中 气海 水分 三里 三阴交 行间胸腹胀大如盆。 膻中 中脘 水分 三阴交面目四肢。浮肿不退。 人中 合谷 曲池 三里 三阴交 临泣妇人脾气。水血气石蛊病。 膻中 气海 支沟 三里 三阴交 水分(水) 行间(血)公孙(气) 内庭(石)女人血分单腹气喘。

  膻中 下脘 气海 三里 行间女人血气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皆痛。头目昏沉。

  百会 膏肓俞 肾俞 曲池 合谷 绝骨妇人虚损形瘦。赤白带下。

  百劳 肾俞 关元 三阴交女人子宫。久冷。不受胎孕。 中极 子宫 三阴交经水正行。头晕小腹痛。 合谷 阳交 内庭室女月水不调。脐腹疼痛。 肾俞 关元 三阴交妇人产难。 合谷 三阴交 独阴难产胎衣不下合谷 三阴交 巨阙 独阴产后脐腹痛恶露不已。

  膏肓俞 水分 关元 三阴交大便不通。

  阴陵泉 三阴交 申脉 太(以上诸症俱足少阴经照海为主)

  卷五 证治参详

  八脉交会八穴歌

  (有图见卷三○以下李仙槎着)公孙为父通冲脉。内关母与阴维接。四经会合胃心胸。心脾有病治堪适。

  头面颈项四肢风。后溪申脉当详核。二穴督脉阳跷通。兼属夫妻自和悦。

  临泣称男带脉连。外关女与阳维一。气贯耳颊肩颈目。四肢风痛病如失。

  若遇喉风藏病凶。客寻照海主列缺。列缺原来任脉通。阴跷照海本同辙。

  卷五 证治参详

  八穴主客证治歌

  九种心疼延闷。结胸翻胃难停。胎衣不下血迷心法泻公孙立应。积块坚横胁抢。心胸痞胀肠鸣。伤寒不解病深沉。疟疾内关可定手足背腰疼痛。中风不语痫癫。头眩眼肿项腮牵且向后溪穴针。痈毒四肢麻木。耳聋身肿绵延。头疼鼻衄泪涟涟申脉针时可痊。

  中风手足不举。腿疼胁胀拘挛。头风咽肿项腮连。临泣亟须针砭 肢节肿疼膝冷。背胯内外筋牵。伤寒盗汗热难捐主客外关有验。

  痔疟便肿泄痢。吐红溺血咳痰。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并医噎咽 喉塞便淋酒积昏迷临产艰难膈中气核并心烦照海行针可散。

  卷六 论治补遗

  中风论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虚。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络脉空虚。

  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风。寒风相搏。邪在皮肤。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金匮原文从医宗金鉴)喻嘉言曰。伤寒症太阳经之中风者。乃风寒暑湿之风。自外而入者也。真中风之风。乃人身自有之风。平素蕴蓄。而一旦内出者也。素问云。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可见真中风之病。乃人之数扰其阳所致。数扰其阳惟房室一事为最。房室过勤。纵阴不走而阳气则已动。

  动而不已。必渐积于空 之所。而手微麻。足或微瘅。舌或微蹇风信已至。而扰其阳者方未已。一旦乘虚横发。与大块噫气。林木振响黄沙蔽天。白浪翻海者初无少异矣。其人安得不卒倒乎。迨至卒倒。而世医方引风寒暑湿之风为治一误再误。外风入而与内风交煽。任凭躯伟体坚。经年不能少减。而成废人者比比。甚有不旬日而告毙矣。可胜悲哉。大法风既自内而生。还须自内而熄欲自内而熄。何物是熄风之药。养血乎。风亦与之俱养补气乎。风亦与之俱补。实腠理乎。风亦与之俱实。将何所取耶养血补气。自不可少。而实腠理之药。断不可用进而求之于法。然后不患于无药也。盖天地间之风得雨则熄。所以素问又曰。阳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以雨治风。不言治而治在其中。以故内风之人。腠理断不可实。实则汗不能出也。气血不可不补。虚则不足供汗之用也。要使元气足以拒风于腠理之间。务如大病退后之人。饮汤则汗。食粥则汗。如此旬日以听风之自熄然后为当其妙全在助阳而通血脉。不取驱风散邪为义。与荆防柴葛之轻药绝不相干。世传以羌防等药发散一食顷者此但可治偶感之风耳。以治内风。不去百分之一岂有经年累积之风。而取办一药。且仅攻皮肤之理哉。中风病多见于富贵之人。而贫贱绝少。贫贱之人。非无房室也。以其劳苦奔走。身中之气时为蒸动。才有微风。便从汗解。而富贵之人。身既安逸。内风已炽。尚图乘风纳凉沐泉饮水。

  以解其热。致阳气愈遏不舒。加以浓酒浓味之热挟郁阳而为□痰闭塞经络一旦卒然而中漫不知病所由来古今成方虽多。辨症全不清切盍观平人饮醇食爆。积至无算。全不见其热者阳气有权。嘿为运出耳。阳气遏郁无权。势必转蒸饮食之物为痰。痰与风相结。迨发之时。其体盛之人病反加重。盖体盛则阳多。阳多则风与痰俱多也孰知其风为本。而痰为标耶。孰知其阳气为本。而风痰为标耶。风痰为标。可汗可吐而或者见其昏迷舌蹇。以为邪入心藏。用牛黄清心之类。驱风散痰。致阳气愈遏。而成不治甚多。夫阳遏在内之人。脏腑有如火烙。平素喜生冷。临病又投金石。覆辙相寻。明哲罔悟。亦独何耶。阳气为本。势必绝欲而不更扰其阳。病根始拔。然而阳气素动。习惯渐近自然。多不乐于安养。风痰才得少息。往往思及欲事。略一举动。复从本及末。蔓而难图矣。古今无人深论及此惟善保生者。见体中痰多风炽。无俟病发。预为绝欲可矣。

  按中风者。乃为风邪所中。卒倒无知之症。西北气寒有之。东南无。中风者。此惟中气虚惫。

  故肝风内煽。东垣主虚是也。虚则无根之火发焉。逆上之痰生焉。河间主火。丹溪主痰是也。其卒倒痰壅。皆与真中风相似。故曰类中。但无六经形症为异耳。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者。乃邪气闭塞于外。元气犹存。宜与开关利窍治法。至若口开为心绝。眼闭为肝绝手撒为脾绝。遗尿为肾绝。鼻鼾为肺绝。此五脏气脱也。心绝者。不过一时死。更有发直头摇。吐沫面赤。汗出如珠者。皆不治矣。间有中气者。为七情所伤。气厥无痰。宜用苏合香丸灌之。

  卷六 论治补遗

  风湿

  风者百病之长。其变无常。其中人也。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俱从太阳膀胱经而入。风伤其卫。湿流关节邪相搏击。故显汗出恶风。短气发热。头痛骨节烦疼。身重微肿等症。此固宜从汗解。第取汗贵徐不贵骤。骤则风去湿存。徐则风湿俱去也。其有不可发汗者缘风湿相搏。多夹阳虚。阳虚即不可汗。但可用辛热气壮之药。扶阳逐湿而已。凡见短气。虽为邪阻其正。当虑胸中阳虚。凡见汗出微喘。虽为肺气感邪。当虑真阳欲脱。

  卷六 论治补遗

  痉病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详在金匮)外感六淫之邪。由太阳而传六经。邪不尽传即不已。故三阳三阴皆足致痉。如太阳之传阳明。项背KT KT 。少阳之颈项强。是知三阳皆有痉矣。海藏谓三阳太阴皆病痉。独不及少阴厥阴。云背反张属太阳。低头视下。手足牵引。肘膝相构。属阳明。或左或右一目牵斜。一手搐搦属少阳。发热。脉沉细。腹痛。属太阴。以防风当归汤治太阳阳明发汗过多而致痉者。以柴胡加防风汤治少阳汗后不解。寒热往来而成痉者。虽不及少阴厥阴。然其制附子散。桂心白术汤。附子防风散。意原有在。观其白术汤下云。上解三阳。下解太阴。一种苦心无非谓传入少阴厥阴必成死证耳。讵知传经之邪。如风雨之来。而画地以限其不至。岂可得乎。灵枢谓足少阴之经筋循脊内。侠膂。上至项与足太阳筋合。其病在此。为主痫螈及痉。在外阳病者不能俯。在内阴病者不能仰。是则足少阴之藏。与足太阳之府。两相联系。而以不能俯者。知为太阳主外。不能仰者。知为少阴主内。其辨精矣。仲景之以头强脊强不能俯者。指为太阳之痉。原以该三阳也。而其以身蜷足蜷不能仰者。指为少阴之痉以该三阴也。痉证之属三阴者。及阳症阴脉者。皆不可救。其证目正圆。及戴眼者。不治。所以仲景但论三阳治法。而不及三阴也。

  小儿之体脆神怯。不耐外感壮热。多成痉病。后世妄以惊风立名。实则指痉病之头摇手劲者。为惊风之抽掣。指痉病之卒口噤脚挛急者。为惊风之搐搦。指痉病之背反张者。为惊风之角弓反张。妄投镇惊之药勾引外邪深入脏腑。千中千死。又如新产妇人血舍空虚。外风袭入而成痉病。仲景谓新产亡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为病痉。宜从血舍驱风。若称产后惊风。

  妄投汤药亦千中千死也。

  卷六 论治补遗

  痫病

  (即风癫)风癫者。由气血虚。邪入于阴经故也。又人在胎。其母卒大惊。精气并居。令子发痫。

  其发则仆地吐涎沫。无所觉是也。

  卷六 论治补遗

  癫狂痴呆

  凡狂病多因于火。此或以谋为失志。或以思虑郁结。屈无所伸。怒无所泄以致肝胆气逆。木火合邪。是诚东方实症也。此其邪乘于心。则为神魂不守。邪乘于胃。则为暴横刚强。故当以治火为先。而或痰或气。察其甚而兼治之。

  癫病多由痰气。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故发则旋晕僵仆口眼相引。目睛上视。手足搐搦。腰脊强直。食顷乃苏。此其条病条已者。正由气之条逆条顺也。

  故当察痰察气因其甚者而先治之。

  凡平素无痰。而或以郁结不遂。思疑惊恐。而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不经。或多汗。或善愁其症则千奇万状无所不至。脉必或弦或数或大或小。变易不常。此其逆气在心。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待时而复非可急也。

  小儿无狂症。惟病癫者常有之。凡小儿之病。有从胎气而得者。有从生后受惊而得者。

  盖小儿神气尚弱。惊则肝胆夺气。而神不守舍。舍空则正气不能主。而痰邪足以乱之。故凡治小儿之惊痫。必须先审正气然后察其病邪。酌宜治之。

  邪热攻心则自笑。用

  止笑散

  。

  黄连 生地 麦冬 犀角 丹砂 甘草 水煎。和童便服。

  笑不休。心火盛也。用

  金花汤

  。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炒) 制半夏水煎。和竹沥姜汁服。

  卷六 论治补遗

  厥症辨

  李惺庵曰暴死者卒然而倒其因甚多详于诸症今复类举者欲仓卒之际辨症显然耳如暴仆口噤吐涎身温体暖脉虚者中风也二陈汤加天麻钩藤如腹痛额黑手足收引脉来沉迟无气以息中寒也急灸关元服理中四逆汤有本于阴虚复遇暑途饥困劳役暴仆昏绝者此暑邪乘虚而犯神明之府生脉散加香薷如有痰声者名曰痰厥此虚阳载痰上升也四君子加竹沥姜汁不可用二陈燥痰之剂如行立之间暴眩仆绝喉无痰声身无邪热者此阴虚而阳暴绝也独参汤如暴怒卒倒身冷无涎污者名曰气厥四磨汤重者姜汤调苏合香丸如食后着寒着气而暴死者名曰食厥二陈汤探吐之小儿多有此症有大怒载血瘀于心胸而暴死者名曰血升宜逐瘀行血妇人产后经行偶着恚怒多有之如感臭秽瘴毒暴死者名曰中恶视膝腕内有红筋刺出紫血或刺十指头出血候醒以藿香正气散调之或探丧入庙或入无人之室或造天地坛场归来暴绝面赤不语者名口尸厥进药即死宜移病患东首焚香北面礼拜更宜醋炭熏鼻有伤寒新瘥与妇人交忽患少腹急痛外肾搐缩而黑喘急冷汗自出名曰脱元有因大吐大泻后卒然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名曰脱阳俱宜急以葱白紧缚放脐上以艾火灸之使热气入腹后以参附姜汤救之汗止喘息为可治迟则无及矣有男女交接而死者男子名走阳女子名脱阴男虽死阳事犹然不倒女虽死阴户犹然不闭有梦中脱泄死者其阳必举阴必泄尸容尚带喜笑为可证也皆在不救。

  卷六 论治补遗

  伤寒论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七日。太阳一经行尽之期而日再作经者。太阳过经不解。复病阳明而为并病也。当刺足阳明之厉兑陷谷冲阳等穴。如太阳病脉浮头痛。刺宛骨京骨。头疼恶寒发热。刺合谷。以解太阳之余邪也。)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风邪不仅在卫。而在太阳之经。故刺之以解其结。)阳明病。(脉长。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阳明热盛。侵及血室。血室不藏。溢出前阴故下血。刺期门。则中焦营气之结滞易散。)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热入血室属阳明经男女皆有之。)太阳少阳并病脉弦。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当刺大椎肺俞肝俞。(肺主气。肝主血。此调其气血也。)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少阴病。(脉沉口燥舌干而渴。)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灸太 复溜。能还大脉。若太 脉绝则死矣。)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按聚英云。伤寒。烦躁者灸厥阴俞。即太冲穴。)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灸关元穴。)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少阴经太 。任脉气海丹田。各灸七壮。可救万一。)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逆。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汗。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肝乘脾曰纵者。放纵不收克其所胜。

  其病难愈。肝乘肺曰横者。木反乘金。横犯其所不胜。其病易安。刺期门。皆所以泄肝之盛气也)

  卷六 论治补遗

  伤寒温病热病说

  伤寒以病因而为病名者也。温病热病。以天时与病形而为病名者也。由三者皆起于感寒。或者通以伤寒称之。夫伤寒即发于天令寒冷之时。而寒邪在表。闭其腠理。有恶风恶寒之症者。因风寒在表表气受伤也。温病热病。后发于天令暄。热之时怫热自内达外。郁其腠理。无寒在表。故无恶风恶寒之症。其有恶风恶寒之症者。重有风寒新中。而表气亦受伤故也。伤寒汗下不愈而经者亦温病也温病之脉行在诸经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卷六 论治补遗

  大头瘟

  大头瘟者。足阳明邪热太甚。恣实少阳相火而为之炽。多在少阳。或在阳明。或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经取之。湿热为肿。火盛则痛。此邪见于头。多在两耳前后。以先出为主病也。治之不宜药速。速则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况头乃空虚之部分。邪着空虚。无所不至。治法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用药性味俱缓。更缓服。以浸渍无形之邪也。

  后急者。谓缓剂已泻。邪入于中。是到阴部染于有形质之所。若不速去。则损阴也。此却为客邪当急去之也。假令少阳阳明为病少阳为邪出于耳前后也。阳明为邪者。首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过。煎汤少少不住服。或剂毕。再用大黄煨。鼠粘子炒香。煎成去滓。纳芒硝。俱各等分。亦时时呷之。得微利。及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根据前次第服之。

  取大便利。邪气即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栝蒌根。阳明行经。升麻芍药葛根太阳行经羌活防风之类。

  卷六 论治补遗

  暑风

  中暑卒倒无知名曰暑风。大率有虚实两途。实者痰之实也平素积痰。充满经络。一旦感召暑湿。痰阻其气。卒倒流涎。此湿 合病。最剧者也。宜先吐其痰后清其暑。犹易为也虚者阳之虚也。平素阳气衰微不振。阴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凑其虚。此湿 病之得自虚寒者也。宜回阳药中。兼清其暑。最难为也。

  按金匮中热中 皆暑病之称而病有不同洁古曰中暑者阴症中热者。阳症以中暑由任性纳凉。

  阳气为阴邪。所遏其病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形拘急酸疼。宜解表佐以清暑。中热由日中)劳役身冒暑热。头痛壮热。大渴引饮。烦躁汗泄。懒动。及腹痛水泻恶心。此热伤(气。肺与大肠受之。宜凉解暑毒)今以卒倒手足搐搦名暑风。乃夏月火盛灼金。致木旺生风脾土受邪。不可以风药误治。手足逆冷名暑厥大概时令之火。郁极于内不得伸越所致。入门曰暑厥。即暑 病兼手足厥冷也。

  卷六 论治补遗

  呕吐哕

  灵枢口问篇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肺主为哕。取手太阴(太渊)足少阴。(俞府石关)呕即吐之类。但吐而无物者曰呕呕而有物者曰吐。腹胀嗳气曰噫。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呃呃连声曰哕。今以呃逆名之。中焦呃逆。其声轻而短。水谷为病也。下焦呃逆其声恶而长。虚邪相搏也。

  卷六 论治补遗

  噎隔

  噎枯在上。咽喉壅塞。饮虽可入。食不能下。隔枯在下胸臆痞闷。食虽可入。至胃复出。或食下而眼白口开。气不能顺。或食入而当心刺痛。须臾吐出。食出痛止。

  五隔五噎由喜怒太过。七情伤于脾胃。郁而生痰。痰与气搏。升而不降。饮食不下。盖留于咽嗌者。则成五噎。结于胃膈者。则为五隔。(思忧喜怒悲)其病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

  妨碍饮食。治法宜调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则病无由作矣。

  按七情所伤。痰与气搏。故食不下若瘀血阻碍。则食下作痛。或反胃而吐出。总由脾胃虚伤。血液枯槁。不能运化五谷。膈间受病。故通名为膈也。

  卷六 论治补遗

  虚痨

  积虚成损。积损成痨。经年不愈。谓之久虚。有五劳六极七伤之分。五劳应五脏。曲运神机则劳心尽力谋虑则劳肝。意外过思则劳脾。预事而忧则劳肺。矜持志节则劳肾。六极应六腑。血极则面枯发落。善忘筋极则拘挛转筋。爪黯甲痛。肉极则体瘦肉削。倦怠嗜卧。气极则喘嗽少气皮枯毛焦。骨极则面垢齿浮腰酸脊痛。精极则目暗耳鸣。遗溺茎弱。七伤者。推原劳极之由。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房劳思虑伤心肾。心主血。肾主精。精竭血燥。气衰火旺蒸疰日久。则痨生焉。

  痨瘵既久。元气必伤。热毒痰瘀变幻生虫。在肝为毛虫。食人筋膜在心为羽虫。食人血脉在脾为裸虫。食人肌肉。在肺为介虫。食人肤膏。在肾为鳞虫。食人骨髓。其症蒸热咳嗽。胸闷背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腰膝酸疼。卧不能寐。或面色 白。或两颊时红。常怀忿怒。梦与鬼交。若虫蚀肺系。咯血吐痰。喉疮声哑。思食无厌。皮枯毛落。良可悲悯。惟补虚扶元。杀虫以绝其根。纵不获生。可绝其传疰也 验病法。用乳香焚熏病者之手。令其仰掌以帛覆之。熏之良久。手背生毛。长至寸许。白而黄者可治。红者则难。青黑者死。若熏之良久无毛者。非传尸也初服

  黑虎丹

   下诸痨虫。从大便中出。

  真牛黄。阿魏(各一钱)真雷丸。南木香(各五钱)雄鸡肫皮(洗净炙干二钱)共研细末。用使君子(去壳)研末二两。加前药七钱。将飞罗白面打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次服

  小红丸

  锦纹大黄(为末一两)加前药末七钱。炼蜜丸如黍米大。外用朱砂为衣。听用。

  三服

  打虫化积丸

  大黄(为末五两五钱)槟榔(三两)黑丑(头末三两五钱) 用面糊丸如梧子大。听用。

  初服起。于四更时。用砂糖水化吞黑虎丹。若壮盛者服二钱五分虚弱者服二钱。二次五更时服小红丸。白糖水化吞。如壮盛者服四十丸。虚弱者服三十五丸。三次天明服化积丸。用片糖化水吞之。壮盛者服三钱五分。虚弱者服三钱。虫下为验。视其虫黄白者治。青黑者不治。如无虫。过二三日再服。至若收功常服地黄丸补其血气。如服后泻不止者。宜服异功散。

  卷六 论治补遗

  咳血吐血

  咳血少痰。亦名干嗽。嗽血多痰。随嗽而出。此皆肺受热邪也。吐血者。逐口吐出。呕血者。骤然上出。咯血与咳血相似。然失血于口。有咽喉之异。盖咽为胃之上窍。喉为肺之上窍。呕血咯血出于咽。咳血嗽血出于喉。而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火盛则血逼而妄行。气逆则血乱而妄行。凡偶有所伤。而根本未摇者易治。若元气大虚。真阴不守。乃为劳损之症。

  凡失血等症。见喘满咳嗽。及左右腔膈间有隐隐胀痛者。病在肺。胸膈膻中之间。觉有牵痛如缕如丝或懊 嘈杂。有不可名状者。病在心主包络。胸腹膨膨。不知饥饱。食饮无味。多涎沫者。病在脾 胁肋牵痛。或躁扰喘息不宁。往来寒热者。病在肝 气短似喘。声哑不出。骨蒸盗汗。咽干喉痛。动气忡忡者。病在肾。大呕大吐。烦渴头痛。大热不得卧者。病在胃。肺病宜清降。不宜升浮心病宜养营。不宜耗散。脾病宜温中。不宜酸寒肝病或宜疏利。

  或宜甘缓不宜秘滞。肾病宜壮水。宜滋阴。不宜香燥克伐。胃病或宜大泻。或宜大补。当察兼证虚实而治之。

  卷六 论治补遗

  肺痿肺痈

  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

  故得之。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滑数为肺痈。咳吐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肺痿者。其积渐已非一日。其寒热不止一端。总由胃中津液不输于肺。肺失所养。转枯转燥。然后成之于是肺火日炽。肺热日深。肺中小管日窒咳声以渐不扬。胸中脂膜日干。咳痰艰于上出。行动数武。气即喘鸣。大要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补真气以通肺之小管散火热以复肺之清肃。然肺虽燥而多不渴。勿以其不渴而用燥热之药。肺痿咳唾。

  咽燥欲饮水者自愈。肺痿六脉沉涩而急。或细数无神。脉口皮肤枯干而气息粗者死。

  寸口脉浮而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则汗出数则畏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营。

  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金匮原文作脉微而数。)肺痈由五脏蕴崇之火。与胃中停蓄之热。上乘乎肺肺受火热熏灼。即血为之凝。血凝。

  即痰为之裹。遂成小痈所结之形日长。则肺日胀而胁骨日昂。乃至咳声频并。浊痰如胶。发热畏寒。日晡尤甚。面红鼻燥。胸生甲错。金匮治法最精。全在未成脓之先。今人误作虚劳治之。迨至血化。为脓。肺叶朽坏。倾囊吐出。始识其症。嗟无及矣间有痈小气壮胃强善食。其脓不从口出。或顺趣肛门。或旁穿胁肋。仍可得生。然不过十中二三耳。

  肺痈初起。疑似未真。用生大豆绞浆饮之。不觉腥气者是也咳则胸胁微痛。痛在右畔肺之长叶。而坐卧得宁。形色如常。便溺自调者可治。若溃后大热不止。时时恶寒。胸中隐痛。痛在左畔肺之短叶。此金气虚。溃后再难平复。而喘汗面赤。脓痰腥秽不已者难治。若喘鸣不休。咯吐脓血 臭异常。正气大败。而不知痛。不得卧。爪甲紫而带弯。手掌如枯树皮。颧红唇反。声哑鼻煽者不治。金匮论脉滑数为肺痈。滑数者。已成之脉。又云微而数。微数者初起之因也。大抵初起脉不宜数大。溃后忌短涩。脉缓滑面白者生脉弦急。面赤者死。(微当作浮)

  卷六 论治补遗

  头痛

  头为天象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于此。天气六淫之邪。人气五。贼之逆皆能相害或蒙蔽其清明。或壅遏其经隧。与正气相搏。郁而成热脉涩而痛。若邪气稽留脉满而气血乱。则痛乃甚。此实痛也。寒湿所侵真气虚弱。虽不相搏成热。然邪客于脉外。则血涩脉寒。卷缩紧急。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减此虚痛也。因风痛者抽掣恶风。因热痛者。烦心恶热。因湿痛者。头重。天阴转甚。因痰痛者。昏重。愦愦欲吐。因寒痛者绌急而恶寒战栗。气虚痛者。恶劳动。其脉大血虚痛者。善惊惕其脉芤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

  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浅而暴者名头痛。深而久者名头风。头风必害眼者。经所谓东风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窍。肝风动。则邪害空窍也。

  久头痛而略感风寒便发。须重绵包裹者。此属郁热。盖本热而标寒也。因其本有郁热。

  毛窍长疏。故风寒易入。□□内热。闭逆为痛。惟泻火凉血。佐以辛温散表。

  头痛虽各经皆有火证。阳明为最。正以阳明胃火盛于头面。而直达头维故其痛必甚。脉必洪。多内热口渴。其或头脑振振痛而兼脉绝无表邪者。必火邪也。白虎汤加生地麦冬木通泽泻。他经则芍药花粉芩连知 龙胆栀子择用之。但治火不宜佐以升散。盖外邪之火。可散而去。内郁之火。得升愈炽矣。

  卷六 论治补遗

  头旋

  头眩目花。身转耳聋。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此虚极乘寒也。或七情郁而生痰动火。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也。酒色过度。肾虚不能纳气归元。使气逆奔而上。此气虚也。吐衄崩后。或产后失血。脾虚不能收摄营气。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晕也。

  一有每遇风寒。即发眩晕不省。冷汗时流者。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妇人多有之。宜

  白薇汤

  。

  白薇 当归(各一两) 人参 甘草(各一钱)分为五服水煎

  止眩汤

   治头眩疼。恐畏胸满。

  茯神(一钱) 远志 防风 细辛 白术 前胡 人参 桂心 熟地 甘菊(各七分) 枳壳(五分)

  清阳汤

   治目眩梦斗。恐惧色变。此属胆虚。

  防风(一钱) 人参(七分) 细辛 川芎 甘草 茯苓 独活 前胡(各五分)

  卷六 论治补遗

  目疾

  张子和曰。圣人虽言目得血而能视。然血亦有太过不及也。太过则目壅塞而发痛。不及。则目耗竭而失明故少年之人多太过。年老之人多不及。但年老之人间有太过者。不可不察也。

  夫目之内 。足太阳经所起。血多气少。目之锐 。足少阳经。血少气多。目之上纲。手太阳经。亦血多气少。目之下纲。足阳明经。血气俱多然阳明经起于目两旁交额之中。与太阳少阳俱会于目惟足厥阴经连于目系而已。故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也。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刺太阳阳明出血则愈明。刺少阳出血则愈昏。要知无使太过不及。以血养目而已。凡血太多则溢。太少则枯。人热则血行疾而多。寒则血行迟而少。此常理也目者。肝之外候也肝主血。在五行属木。木之为物。太茂则蔽密。太衰则枯瘁矣。夫目五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宗脉之所聚。其白睛属肺曰气轮。两胞属脾曰肉轮。两 属心曰血输。瞳神属肾曰水轮。

  乌珠属肝曰风轮。气轮病赤。火乘肺也。肉轮赤肿。火乘脾也。黑水(即瞳神)神光(即乌珠)被翳。火乘肝与肾也。赤脉贯目涩痛。心火甚也。凡目暴赤肿痛。羞明隐涩。泪出不止。暴寒目瞒。皆大热之所为也。(此言目病皆因火邪。然有阴虚冷泪昏眇脱阳等症)外障者。乃睛外为云翳所遮。多由赤痛而成或为攀睛。或为 肉。治以宽中开郁。顺气清痰。滋阴降火。

  补肾疏风为主。外视其翳色从何经来而刺之。盖目之为病。肝热则昏暗。心热则烦痛。风湿则痒。血少则涩。肾虚则睛损。甚则陷突。微则翳膜矣。

  内障之病。无眵泪痛痒羞明。紧涩之症。但有如薄纱笼者。有如雾露中者。有如见黑花者。

  有如见飞蝇者。有如见悬珠者。然其二目光明同于无病者。最难分别。惟目珠不动。微可辨耳。徐彦纯曰。内障乃瞳神黑小。神光昏昧也。纲目谓。其有翳在黑睛内遮瞳子。龙木论曰。有脑脂流下作翳。有肝风冲上作翳。(此足太阳厥阴之邪)刺天柱风府通里太冲等穴。又有用金针于黑眼内拨去云翳。能使顷刻复明。夫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生痰。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目既昏花。逾生郁闷。故云久病生郁。

  久郁生病。不达此理者。惟以补肝肾药投之。其肝胆脉道之邪气。逾甚逾蔽。致目日昏。必究其肝肾果无邪而虚。则以补剂投之。倘正气虚而邪气有余。先驱其邪气。而后补其正气。

  斯无助邪害正之弊。(无论内症外疡目疾善类先要以内科恚中揣摩盖此涉猎在陷症时以免胸中无把握)眼之为病。在府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为里。当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易治。久病者为里难疗。如男子先伤左目。而右目屡发定不可保女先伤右目而左目屡发亦不能救。必须观人老少壮弱为主。先将难易预定。如瞳神凸凹者不治。青绿白色者不治。纯黑者不治。睛少光彩者不治。此老人及血衰之症。若翳障如半月之状亦难治之。若睛圆不损。不论星多少。翳浓薄。皆可治之。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总宜翳障轻薄。星点细小。若遇翳障未尽。

  不可用刀割。盖目得血而能视。刀割则伤血翳膜。生自肝火。不可以火灸。惟服药于先。兼用点药。则病渐退而不复发也。

  凡眼上午不疼下午大痛。是虚热也。上午大痛。下午不疼是实热也。眼泪多者是虚热。

  少者是实热也。

  眼有翳膜渐渐遮睛不痛不疼。冷也有疼痛者。热也。

  眼内膜翳。带白色。冷也。眼膜带红色者。热也。

  眼淡白红者是虚热也。

  卷六 论治补遗

  太元真人进还睛丸表

  伏以医有神圣巧工之妙人不可不知。药有温凉寒热之性医不可不辨昔黄帝尝百药而制本草。

  叔和察六脉而烛病原。所以扶世道而救民命者良有在也上古之人。咸臻寿考。况世之最贵者。莫贵于人人之最贵者。莫贵于目。夫目者。五脏六腑之精华。百骸九窍之至宝。洞观万物。朗视四方。皎洁如珠。包含天地。内连肝胆。外应睛瞳。窍虽开于肝门。瞳乃属于肾藏。

  肾属北方壬癸水。心属南方丙丁火。心肾不和水火交战。则血气停留不散胆损肝虚。定然眼中受病。凡疗眼疾须补肾元。次修肝木肝乃肾之苗。肾乃肝之本。修肝则神魂安静。补肾则精魄安和。眼目自然明朗。譬如种木当在修根。根壮则枝叶茂盛。根损则花叶凋零。且如黑睛属肾。肾虚则眼泪下流。窍门通肝。肝风则冷泪常出。白睛属肺。肺热则赤脉系白轮。

  上下睑属脾。脾风则拳毛倒睫。大小 属心心热则攀睛 肉。眼有五轮。外应五行木火土金水内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轮者。风血肉气水八廓者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目有病患须究根源勿用庸医。妄行钩割。夫人好施丹药。脾胃损伤终夜忧思精神耗惫或胆中受热。或肺上受寒或食五辛太多或纵七情过甚。或观星望月。或近火冲烟。故使三焦受热。致令两目失明。或迎风多泪。或视物如烟。或观空中如云雾或视太阳如浊水。五脏虚耗。夜梦鬼交。眼前如见黑花绕乱黑轮常如白雾昏 。臣窃悯之。陛下戒之。今按本草制成仙方。能养性安神。搜风明目。却热除邪。修肝补肾虽远年内障而可明。治近日赤肿而即去。药共二十九味。名曰还睛丸修之奇异。有君臣佐使之功制不寻常。有蒸炮锉炼之妙不问老幼阴阳。即见光明清白恭惟皇帝陛下修凝道德摄养精神。端居九重之中。明鉴万里之外。固不赖于此药。亦可保于未然伏愿普颁百姓。请尝试之。俯赐群臣。必臻捷效。臣无任瞻天仰圣。激切诚虔之至。谨录其方。随表拜进以闻。

  还睛丸方

  人参 茯苓 山药(各一两五钱) 熟地 生地 麦冬(去心焙) 天冬(去心焙各三两)犀角(锉细末) 防风(各八钱) 川芎 黄连 五味子 甘草(炒各七钱) 杏仁 石斛 枸杞子牛膝(酒洗炒) 羚羊角 菊花 菟丝子 青箱子 蒺藜(杵去刺炒) 枳壳 草决明 肉苁蓉杜仲(酒洗炒) 当归(酒洗) 黄柏(酒洗炒各一两) 知母(酒炒二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盐汤下○一方无后五味名固本还睛丸。)

  卷六 论治补遗

  耳病

  肾开窍于耳。而能听声者肺也。因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也。凡治耳聋。必先调气开郁宗脉虚。而风邪乘之。气否不宣。是为风聋。内必作痒。或兼头痛。厥气搏于耳。是为厥聋。否塞不通。必兼眩晕。劳伤血气。淫欲斫丧。憔悴昏愦。是为劳聋。有能将息得宜。其聋自轻。如日就疲劳。则为久聋。浓味动胃火。左右俱聋。忿怒动胆火。则左聋。色欲动相火。则右聋。

  耳疮属三焦经。若发热炊痛。风热所致。若内热痒痛。兼肝经血。热也。

  耵耳者风热搏之。津液结塞成核。能令暴聋。宜四物加羌活防风柴胡黄芩。连翘玄参。

  耳由气郁生痰。内火攻冲。生疮形似赤肉。或出脓水。宜二陈加玄参花粉黄芩山栀连翘蔓荆子柴胡。

  耳衄。耳中出血也。左关脉弦数者。为少阳经火。宜柴胡清肝散尺脉或躁或弱者。少阴经虚。宜六味地黄丸。

  卷六 论治补遗

  鼻病

  鼻受天气。故曰天牝。乃宗气之道心肺之门户。心肺有病。则气息不利。其经络所至。

  专属阳明。自山根以上。则连太阳督脉以通于脑风寒外感。则气壅热郁。清浊溷乱。热微鼻流清涕为鼽。热重鼻流浊涕为渊。或流臭黄水。又名脑漏。胃中食积热痰流注肺中。令浊气凝结而生息肉。塞滞鼻中。又名鼻 。(音瓮)外感者。治宜辛散。内火上炎。治宜清凉。又鼽渊疮痔久不愈者。非心血亏。则肾水少。养血。而火自降。补肾而金自清。鼻塞久者。亦有内伤肺胃。清气不能上升。非尽外感也。

  衄血必自山根以上睛明之次而来。冲脉为十二经之血海。附于阳明。大抵七情劳伤。阴虚火动。血从经络直犯清道而出于鼻治宜甘平以养真阴。

  防风汤

   治鼻病在标者。

  防风 川芎 黄芩 桔梗 甘草 大力子外风加羌活荆芥薄荷细辛辛夷白芷内火加山栀连翘花粉元参桑皮。

  卷六 论治补遗

  舌病

  心脉系乎舌本。肝脉系乎舌旁。故舌病。皆心肝二经之所主也。脾壅则血上泛。心热则舌裂成疮或因风寒所中。则舌卷缩而不能言。或房劳过多。则舌长寸许而不收。或七情所郁。则舌肿满而不消。其舌根肿胀者谓之重舌(有生如小舌者)舌肿而不柔和者谓之木舌。起时即宜急治。迟则必死。有不能言语。舌出过唇患者不时弄舌。名曰弄舌喉风症。此因五脏蕴积风热。或劳役过度而生。如患木舌者。以自手拔舌。舌即不收。须用针刺少商穴及手足少阴少阳井。以探生死。血出者易治。黄水出者难治。如肿不消者。亦难治也。用青鱼胆汁搅吐其痰。宜。

  枳壳 牛蒡 黄芩 连翘 山栀 射干 苏子 金银花 胆星 青皮 防风 生地 犀角黄连 木通(等)水煎服 又有一种木舌。舌胀满口。痰涎极多。宜以朴硝紫雪白盐各五分。用竹沥调敷。方中可加大黄芒硝。下后即好大半。以消痰润肺理气之药治之而愈。舌吐出不收以冰片少许点之。又黄连人参白芍柴胡菖蒲煎服。

  卷六 论治补遗

  咽喉病

  喉痹所属诸经。少阳阳明厥阴少阴。而少阳厥阴为木火之藏。固多热症。阳明为水谷之胃气直透咽喉。火为最盛。察其以情志郁怒而起者。多属少阳厥阴。以口腹肥。甘辛热而致者。多属阳明。宜以实火论治。至若少阴之脉络于横骨终于会厌。系于舌本。凡阴火逆冲于上。多为喉痹。若少阴之实火。自有火症火脉。少阴之虚火亦多内热口渴。又有格阳喉痹者。由火不归元。无根之火客于咽喉上热下寒六脉微弱。腹不喜冷。即其候也。

  喉痹病。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吐痰后。复下之。又甚者以针刺出血。后用药吐下。内经曰火郁发之。发散也。吐痰出血。亦发散之端也。

  急喉痹。其声如鼾。有如痰在喉中响者。此为肺绝之候速宜人参汤。和竹沥姜汁下。若服之早者十全七八。迟则不救。

  凡火浮于上。结于头面咽喉者。最宜清降不可升散。盖火得升愈炽。

  缠喉风症。热结咽喉。满片红肿。肿绕于外。痛而且麻且痒。多不成脓。亦不必出血但使火降。其肿自消一边发者轻两边发者重男子延至结喉女子至胸膛。治也。

  喉 症满喉生疮红痛。久不能愈此阴虚火炎。若疮破或烂。宜用吹药。

  喉瘤由肺经郁热。兼多语损气而成。形如圆眼。红丝相里。或单或双。生于喉旁。或醇酒炙爆。或怒气喊叫。犯之则痛。忌用针刀。宜服

  益气清金汤

  。

  浙贝母 麦冬(各去心) 牛蒡子(炒研各一钱五分) 桔梗(三钱) 黄芩(二钱) 白茯苓陈皮 栀子 薄荷 人参(另煎) 甘草(各一钱) 紫苏(五分) 竹叶(三十片)水煎食远服。

  锁喉风症不肿不痛痰涎壅塞而喉窍紧闭若气喘目直视头汗如珠不可治也 或痰多以万年青根(即千年蓝)捣汁和醋搅去痰涎或用土牛膝。取汁亦可。

  壁钱散

  五六月取有子壁钱七个老 蛛两个发扎好用明矾七分溶化以扎好之壁钱入溶矾粘足灯火炙透研细凡热痛喉症用吹最效。

  卷六 论治补遗

  齿牙病

  齿牙者。肾之标。统属足少阴经。齿根肉曰龈。东垣曰上龈隶于坤土。足阳明之脉贯络也。止而不动。下龈嚼物。动而不休。手阳明之脉贯络也。上 痛。喜寒饮而恶热。取足阳明也。下 痛。喜热饮而恶冷。取手阳明也。

  牙床肿痛。齿痛摇动。或黑烂脱落。世人皆作肾虚治。不知此属阳明湿热症也。盖齿虽。而生于牙床。上下床属阳明。大肠与胃。犹木生于土也肠胃伤于美酒浓味膏粱甘滑之物。

  以致湿热上攻。则牙床不清。而为肿为痛。或出血或生虫。由是齿不得安。而动摇黑烂脱落也。治宜泻阳明之湿热。则牙床清而齿固矣。

  卷六 论治补遗

  骨槽风

  耳前腮颊痛引筋骨。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不待腐溃而齿便脱落。此风毒窜入骨槽所致。初则坚硬难消。宜用生姜片热颊车穴。艾灸二七壮。针刺齿龈以泄其毒。以冰硼元明粉为散吹搽。内服降火化痰消肿之剂久则疮口难合非参 归芍补托兼肉桂麦冬桔梗白术之类不能破结敛肌若腐肿不消。虚热不退形焦体削者。不治。

  卷六 论治补遗

  痹病

  风寒湿三气杂合。则壅闭经络。血气不得通行而为痹。凡人气行脉外。血行脉内。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则偏枯痿废。经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湿痹者。湿邪痹其身中之阳气也。利其小便。则阳气通行无碍。而关节之。痹并解矣。

  设小。反欲得被盖向火者。又当微汗以通其阳也。

  酒湿痹症口眼 斜。舌强肢废。浑似中风。当泻湿毒。从微汗微下之法。

  皮痹者。邪在皮肤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宜疏风养血。故皮肤枯燥者。由血虚风邪也。肿

  卷六 论治补遗

  痛风

  痛风即痛痹也。又经言热胜则痛湿胜则肿。大率血热沸腾。或涉冷。坐湿当风热血得寒。污块。或肿如匏。或痛如掣。以其痛循历节甚如虎咬。名曰白虎历节风上体痛。宜祛风豁痰。散热微汗。下体痛。宜流湿行气。和血舒风。阴虚则脉弦散。而重在宜详辨。如年高举动则筋痛者。是血不能养筋。名曰筋枯。难治。

  卷六 论治补遗

  鹤膝风

  鹤膝风乃亏损足三阴经。风邪乘虚而入以致内热食减。肢体挛痛。膝骨日大而上下肌肉枯细若伤于肝肾者六味地黄汤为主。若见症口干头晕。并用补中益气汤。饮食少。胸膨胀大便泄。并用六君子汤若欲作脓或溃后十全大补汤。佐以大防风汤初起须用葱熨可以内消脓水清稀。肌肉不生。并用八珍十全大补汤。脐腹冷疼脚膝无力。头晕吐痰。小便频数。并用八味丸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其风。其意最善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从外可知其内也。故以六味丸补肾中之水以鹿茸补肾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节而壮裹撷之筋。此治本不治标之法也 凡肘膝肿痛。臂 细小者名鹤膝。风以其象鹤膝之形。而名之也或止两膝肿大 腿枯细不能屈伸俗谓之鼓槌风总由风寒湿三气流注之为病肿痛者必有邪滞枯细者。必因血虚。凡治此者必以养血为主。有风者兼散风有寒湿者兼去寒湿由邪郁成热者。宜滋阴清火有痢。后而成者此。以泻痢亡阴。尤宜补肾。

  如肿硬不痛而色白者此不愈也。

  屈膝散

   治鹤膝何首乌(男便浸晒) 天花粉 荆芥穗 鹿茸(各五钱) 苦参(女便浸晒) 防风 薏苡仁 牛膝(各一钱)肥皂核肉(一两)共为粗末。每用三钱。同冷饭团四两。牯猪油六钱。粘米。绿豆。各一撮。水四碗。煎至一碗。分作三次温服。

  熨药方

   治寒湿痹痛。麻木不仁。

  川乌 草乌 荜茇 甘松 山柰(各五钱)上为粗末。炒热。布包熨痛处。

  一治腿膝背腰胸腹诸痛。用川椒(为末)水姜(切碎等分)葱(三茎)盐(一撮)小麦麸面(四五合)微火炒热布包熨患处亦效。

  卷六 论治补遗

  痿

  丹溪曰。内经谓诸痿起于肺热。又谓治痿独取阳明。盖肺金体燥而主气。畏火者也。脾土性湿而主四肢。畏木者也。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

  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不能为用。而诸痿作矣。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

  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矣。

  天产属阳。浓味发热。凡病痿者。必淡泊食味。至于食少肌瘦。或泄泻者。虽有内热必以芳香甘温先复胃气为主则饮食进而痿弱自健。若拘于寒凉。谷气益衰。四末益枯矣。

  湿热痿者雨湿浸淫。邪气蒸脾。流于四肢。自觉足胫逆气上腾。或四肢酸软肿痛。或足指麻木顽痒。小便赤涩脉来沉濡而数此皆湿热在下之故。所谓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也。宜升阳燥湿禁用填补之剂。

  湿痰痿者肥盛之人湿痰内停。客于经脉。使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脉来沉滑。此膏粱酒湿之故。宜燥脾行痰。

  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百骸溪谷皆失所养。故宗筋弛纵骨节空虚。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

  皆属气虚所谓脾既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不用也宜补中益气。治痿独取阳明此为气虚者立法也。

  阴虚痿者酒色过度。下焦肝肾之火燔灼筋骨。自觉两足极热上冲腿膝酸弱痿软。行步艰难脉来涩弱。或左脉虽大。按之无力宜补养肝肾。

  血虚痿者。凡产后失血后。面色痿黄。手足无力。不能行动者也。宜滋养营血往往用养血药而痿如故者。脾虚不能生血也。

  血瘀痿者。四肢痛而不能运动。致脉涩而芤者宜养血行瘀。

  食积痿者。饮食太过。升降失常。脾气不得运于四肢手足软弱或腹膨胀痛或恶心嗳气。宜消导食积。然后补脾。

  痢后脚软胫疼。或膝肿者。此下多亡阴所致宜补脾兼升。举之剂间有痢后兜涩太早积瘀不清。下注隧道而成痿者。此又当行气逐瘀。与前症迥异矣。

  卷六 论治补遗

  腰痛

  腰为肾府。肾与膀胱为表里。在经属太阳。在脏属肾气。诸脉皆贯于肾。而络于腰脊。故腰痛悠悠不止乏力酸软者肾虚也。遇阴雨久坐。则冷痛沉重者。湿也。遇寒而痛。足冷背强者。寒也。遇热而痛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虚也。劳动则痛者肝肾衰也。风痛则牵连左右。脚膝强急。挫闪痛者。举身不能俯仰转侧。瘀血作痛。昼轻夜重。便黑溺清。(刺委中)。肾着腰痛身重。腰冷如冰。亦由湿也。

  跌扑伤而腰痛者此伤在筋骨。而血脉凝滞也。用酒糟葱姜捣烂罨之最效。

  卷六 论治补遗

  腰痛

  俗以身痛呼为箭风者。因其人卫气虚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客于经络营卫不通。则痛处按之用针挑出形如羊毛。此即闭塞结硬之络脉也而挑时暂快。过则依然。治法或燃麻油灯淬之或用艾叶温散或用白芥子为末调敷。或用金银花内服取效。

  卷六 论治补遗

  心痛

  五脏之滞。皆为心痛。肾心痛者。多由阴邪上冲。故善螈如从后触其心。胃心痛者。多由停滞。故胸腹胀满。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故其痛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苍苍如死状。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气分。故动作则病益甚。(以上刺法见灵枢厥病篇)知其在气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

  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得其本。可随手而应也。真心痛者。不可治。(金匮要略心痛章沈氏注曰五脏胃府心痛并痰虫食积即为九痛)外台九种心痛之名一虫二注。三气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去来痛。

  心痛有上中下三焦之别上焦痛者。在膈上。内经所谓胃脘当心而痛。时人以此为心痛非也。中焦痛者。在中脘。脾胃间病也。下焦痛者。在脐下肝肾大小肠病也。

  卷六 论治补遗

  胸胁痛

  胸中引胁下空痛者。肝虚。也引小腹痛者肾虚也引背胛臂廉皆痛者心火盛也。引胁肋髀外皆痛者。肝木实也。又有痰结停饮血瘀气滞者。此皆实症也。惟作劳之人。胸痛引背。食少倦怠。遇劳频发。此为脾肺虚宜培元气若怯弱咳嗽痛引胸中云门中府者防肺痈之患。

  卷六 论治补遗

  腹痛

  腹痛有三部。大腹痛者属太阴脾。当脐痛者。属少阴肾。小腹痛者。属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各有七情之发六气之害 暴伤饮食。则胃脘先痛。而后入腹。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血积上焦。脾火熏蒸。则痛从腹而攻上血积下部。胃气下陷。则痛从腹而下坠。伤于寒者。痛无间断。得热则缓。伤于热者。痛作有时。得寒则减。因饥而痛者。过饥即痛。得食则止。因食而痛者。多食则痛。得便乃安。吞酸腹痛。为痰郁中焦。痞闷腹痛。为气搏中州。火痛肠内雷鸣。充斥无定。痛处觉热。心烦口渴。虫痛肚大青筋。饥即咬啮。痛必吐水。

  痛定能食。气虚痛者。痛必喜按。呼吸短浅。血虚痛者。痛如芒刺。牵引不宁。

  肠痈痛者。腹重而痛。身皮甲错。绕脐生疮小便如淋。

  疝气痛者。大腹胀。小腹急。下引睾丸。上冲而痛。痧症痛者。或大吐。或大泻。上下。厥冷转筋。阴毒痛者。爪甲青。面唇黑。厥逆呕吐。身冷欲绝。积聚痛者。有形可按。痢妇人腹痛。多有关于经水胎孕者。宜先审之。

  卷六 论治补遗

  蛊毒

  闽广之人。有于端午日午时捉虺蛇蜈蚣虾蟆三物同贮一器。任其自相食啖俟一物独存。

  毒于饮食中啖之。少则待以岁月。食尽五脏而后死。死则流毒于旁人。亦成此病。多则数日即死。其症心腹绞痛。如有虫咬。吐下恶血。如猪肝烂肉。若不早治。百无一生。此之谓蛊病。一中毒不论年之远近。但取煮熟鸡子。插金银簪于内口含鸡子一食顷。簪卵俱黑者是毒。否则非也。

  国中毒方 青木香(一两)水煎一碗空心吃之可吐。如不吐。至三服必吐。

  不拘新久中毒方。雄黄 朱砂(各五钱研细) 藜芦(一钱○吃此药不可吃酒凡人参沙参元参细辛赤白芍吃藜芦前后俱忌吃) 巴豆(去壳细皮及油用霜三分)共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分)空心姜汤下。后当泻去恶物。如烦闷。吃生鸭血。或煮鸭汤饮之。即愈。

  卷六 论治补遗

  积聚

  (亦名 瘕)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六府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 肝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 肺积名息奔。在石胁下如覆杯。久则喘咳 心积名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 脾积名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则饮食不能充肌肤 肾积名奔豚。(冲脉为病)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

  夫 者坚也。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推之不动。名曰 瘕者假也。其结聚浮假而痛。

  推移乃动。名曰瘕。 癖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名曰 。僻在两肋之间。有时而痛。名曰癖。若在小腹而牵引腰胁为疝瘕。

  卷六 论治补遗

  黄胆

  黄病多属太阴湿土。脾不能胜湿复挟火热则郁而生黄古有五疸之名。曰黄汗曰黄胆。曰谷疸浴。热留皮肤。此属表症。黄胆身面眼目指甲皆黄。善饥溺黄因湿热蒸郁。邪留胃中病属里症。谷疸不能食。食已头眩腹胀心烦。因大饥过饱。病属中焦酒疸心胸懊 。欲吐不食目黄鼻燥。面发赤斑。足胫满溺赤因大醉当风。毒留清道。病属上焦脉浮洪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其水谷之精气。为湿热所瘀而不行变成黑疸。面黑目青肤粗燥。其脉微弱者不治。色疸额黑头汗手足心热。曰反恶寒小便自。利大便黑。此由房劳伤肾所致病属下焦若多渴者难治。(夏月湿热相蒸多有发黄之候热多其色明亮湿多其色黯晦)

  卷六 论治补遗

  肿胀

  云枢水胀篇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再)刺去其血络也。

  河间论五水灸法云夫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推各脏以论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脉亦浮按下没指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痈脓水肿脉浮带数即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是也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也唇黑则伤肝缺盆盈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心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皆不可治。

  风水灸肝井(大敦)赤水灸心荥(少府)黄汗灸脾俞(太白)皮水灸肺经(经渠)石水灸肾合(阴谷)歌曰十般鼓胀要先知切忌脐高凸四围腹上青筋休用药阴囊无缝不堪医背平如板终难治掌上无纹有限时五谷不消十日死肚光如鼓效应迟痰多气短皆无药十个当知九个危。

  气肿从来不可医肚光如鼓甚跷蹊按之如石弹之响泄气方能见效奇

  卷六 论治补遗

  疝气

  肝所生病为狐疝(详见下)足阳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 音颓○即子和所谓血疝)黄脉之至也。大而虚(脾受肝邪)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巢氏曰厥逆心痛饮食不下名厥疝)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也。( 同 阴病也)脾传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即筋疝)厥阴之阴盛。脉道不通为 癃疝(李士材曰。内有脓血小便不通)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控睾丸痛。此坐卧湿地。寒月涉水冒雨。或劳碌热极。坐卧砖石而得。宜温经散寒 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肿如水晶。或痒而搔出黄水。或小腹按之作水声。此醉酒行房或过劳汗出。寒湿乘虚袭入下部而得宜利水除湿。有漏针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筋疝阴茎肿胀。或溃或痛。或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白物随溲而下。此房劳及邪术所致。宜清火解毒 血疝。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之端。俗云便痈。此醉饱劳碌。使内。气血流入脬囊。结成痈脓。宜和血消瘀。气疝上连肾区。下及阴囊。或因怒哭。则气郁而胀。胀罢则气散。宜散气疏肝。小儿有此俗名偏气。惟灸筑实穴可消。狐疝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而胀痛与狐之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相类此脾气下陷。宜升阳降阴 疝。阴囊肿硬。如升。如斗不痛不痒。此地气卑湿所生。宜导湿利水。一云 疝最大而坚冲气犯心即能杀人。(凡治 疝。非断房事浓味不效)女子阴户突出。亦皆疝类。但不名疝而名瘕。乃热则不禁固也。宜以苦坚之。

  七疝为病。若非劳役过度。即是远行涉水。热血得寒而凝滞于小肠膀胱之分。或湿乘虚而流入于足厥阴之经宜驱逐本经之湿热稍安即加培养更慎酒色浓味为佳。

  卷六 论治补遗

  淋病

  淋症所感不一或因房劳。或因忿怒。或因醇酒浓味。房劳者。阴虚火动也。忿怒者。气动生来。而痛不可忍者。初则热淋血淋。宜散热利小便。久则煎熬水液。如浊如膏。如砂如石也。宜开抑。行气。破血滋阴。

  凡小肠有气。小便胀。小肠有血。小便涩。小肠有热。小便痛。禁用补气之剂。

  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出。寒邪客于胞中。则气不化而成淋。必先寒栗而后溲便涩数中肿痛。盖冷气入胞。与正气相争。寒气胜。则战寒而作淋。宜散寒扶正。(淋病大率心肾气郁清浊相干。热蓄膀胱所致。冷气滞于膀胱而作淋者。甚少。)虚淋者。肾虚精败也。童子精未盛。而御女。老人阴已痿而思色。则精不出而内败。茎中涩痛成淋者。惟金匮肾气汤可救。若精已竭而复耗之。则大小便牵引而痛。

  卷六 论治补遗

  痈疸

  痈疸症有五善七恶。不可不辨。凡饮食知味。动息自宁。一善也。便利调匀。或微干涩善也。脓溃肿消。水鲜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亮。肌肉好恶分明。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七恶者。烦躁时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泻痢溺如淋。一恶也。气息绵绵。脉病相反脓血。既泄肿 尤甚脓色臭败。痛不可近。二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三恶也。短气嗜卧面青唇黑。未溃肉黑而陷四恶也。肩背四肢不便已溃青黑筋腐骨黑。五恶也。食不下服药呕。气噎痰塞身冷自汗。六恶也。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

  痈浅而大也热胜血则为痈脓也。疽深而恶也。

  疡。有头小疮也。疹浮小瘾疹也(热胜于阴为疮疡湿滞于血为瘾疹)

  卷六 论治补遗

  疔疮

  疔。火证也。形小根深。发无定处。如火焰疔多生唇口及手掌指节间。初生一点红黄小。

  痛兼麻痒。此心经毒火也。紫焰疔多生筋骨间。初生紫 。次日破流血水。此肝经毒火也。

  黄鼓疔多生颧腮眠胞。黄 麻痒。此脾经毒火也白刃疔多生鼻孔两手。白 顶硬。根突痒痛。易腐易陷。重则腮损。此肺经毒火也。黑 疔多生耳窍牙缝。胸腹腰间。黑斑紫 。顽硬如钉。痛彻骨髓。重则手足紫。软陷孔深。此肾经毒火也。又有红丝疔发于手掌。及骨节间。初起小疮。渐发红丝。上攻手膊。急用针于红丝尽处砭断出血。寻至初起疮上挑破。用蟾酥条。又有暗疔腋下先坚肿无头次肿阴囊睾丸。 热疼痛。又有内疔先发寒热。腹痛数日间。忽然肿起一块。暗疔内疔不用挑法。用蟾酥丸三丸。葱白三寸裹药。黄酒送下。盖卧出汗。少时无汗。系毒热滞结。仍用汗下法毒热随解。又有羊毛疔。身发寒热。前心后心有红点如疹形。先将紫黑斑点用衣针挑出如羊毛状。前后共挑数处。实时汗出而愈。

  (有因竹木刺戳伤。或瓷铁锋擦碎。溃而痛甚。时流秽水。肉色紫黯身发寒热。此本阴虚所致治以酸甘敛阴补虚。或咸苦制火泄热。宜参考溃疡门治法。若误作疔治。蔓延不效。反为大害。)

  卷六 论治补遗

  流注(附骨疽)

  真气不足。邪留于肌肉致气血凝聚为患。名曰流注初发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俱宜用葱熨法(见卷五)皮肉不热者。可用雷火针 发在肉浓处易愈。发在骨节及空处。难疗。

  益气养营汤

   治怀抱抑郁。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患肿。不问软硬赤白。或痛或不痛。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

  人参 黄 (盐水炒) 当归 川芎 熟地 芍药(炒) 贝母 茯苓 香附 陈皮(各一钱) 白术(二钱) 柴胡(六分) 甘草 桔梗(各五分) 姜口干。加五味子麦冬 往来寒热。加地骨皮 肌肉迟生。加白蔹官桂。

  木香流气饮

   治流注肢节疼痛。或因暴怒胸膈不利。或湿痰所致者(一名方脉流气饮)。

  当归 川芎 白芍(炒) 茯苓 黄 甘草 紫苏 乌药 青皮 半夏(制) 桔梗 防风枳实(炒) 陈皮(各一钱) 木香 大腹皮 槟榔 枳壳(各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水煎服 小便秘。加泽泻 下部加牛膝。

  疮科流气饮

   治流注。及一切恚怒气结肿硬。或风寒湿毒搏于经络。致成肿块。或漫肿木闷无头。

  即前方去青皮枳实半夏腹皮姜枣。加人参官桂浓朴白芷 流注初发。加羌活独活 痛。

  加乳香没药。

  保安万灵丹

   治风湿流注。阴疽。鹤膝风。瘫病。遍身走痛。视人老壮。病势缓急量用(用葱汁调敷患处。亦效。

  茅山苍术(八两) 麻黄 羌活 荆芥 防风 细辛 川乌 草乌(汤泡去皮) 石斛 川芎当归 全蝎(酒洗) 甘草 何首乌 天麻(各一两) 雄黄(六钱) 为细末。炼蜜为丸。朱砂为衣。用葱白九根煎汤下三钱。盖被出汗。痈未成即消。已成即高肿溃脓。如无表里相兼症。不必发散。用温酒下。

  散瘀葛根汤

   治闪跌瘀血凝滞。

  葛根 川芎 半夏(制) 桔梗 防风 羌活 升麻(各八分) 细辛 香附 甘草 红花苏叶 白芷(各六分) 葱(三根) 姜(三片)水煎服。

  通经导滞汤

   治产后有瘀血流注关节。

  当归 熟地 赤芍 川芎 枳壳(炒) 紫苏 香附 陈皮 丹皮 红花 牛膝(各一钱)独活 甘草(各五分) 水煎。入酒一钟服。

  托里透脓汤

  人参 白术 穿山甲(炒) 白芷(各一钱) 黄 (三钱) 当归(二钱) 升麻 甘草节(各五分炒) 皂角刺(一钱五分) 水煎。病在上部。先饮煮酒一钟。后服药。病在下部。先服药。后饮酒。病在中部。药内兑酒半钟服。

  大防风汤

   治足三阴亏损。寒邪内侵。患鹤膝。附骨疽流注遍身痛。或肿而不痛。不问已溃未溃。宜用此汤。

  人参 白术 防风 羌活 熟地 杜仲(各二钱) 附子(制) 黄 牛膝 白芍(各一钱) 川芎(一钱半) 甘草(炙) 官桂(各五分○一方有当归姜无官桂。)以上方对症择用。一服至三四五服。量病轻重。

  前症若因脾气虚。湿滞于肉理。但肿而肌色不变。宜六君子加芎归 芍肉桂等。若伤寒汗后余邪发肿者。宜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之类 凡流注症轻者。服药即。消。症重者必溃。将溃时。宜服托里透脓汤。若溃而不敛者。宜人参养营汤之类。补气血为主。

  骨疽。乃流注之败症也。如用凉药。则内伤其脾外冰其血。肌肉不生。气血不旺而逾滞。宜健脾补肾。脾生血。肾主骨。肾实则骨有生气。而疽不附骨矣。

  卷六 论治补遗

  厉风

  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胃与大肠二经。为脾肺之腑。内受湿热。气浊血虚。外感酷烈暴气。初起白屑云头。紫黑疙瘩。麻木不仁。久至四肢拳挛。肌肉腐败。热毒盛。故面上起油光风热生虫。传历脏腑。虫食肝眉落。食脾鼻崩。食肺声哑。食心足底穿。(一云脚底先痛或穿者毒在肾)食肾耳鸣啾啾。或耳弦生疮。或遍身如针刺。皮痒如虫行。又看其疙瘩与疮。上体先见或多者。气受病。下体先见或多者。血受病。上下皆然气血两病。古人谓大风疾。三因五死。三因者一曰风毒二曰湿毒。三曰传染。五死者。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脉死血溃成脓三曰肉死。割切不痛。四曰筋死。手足纵缓。五曰骨死。鼻梁崩坏。与夫眉落眼昏唇翻声哑。甚可畏也。所以然者由邪正交攻。气血沸腾。而湿痰死血充满于经络之中。故生虫生疮。痛痒麻木也。宜清湿热。祛风邪。以苦参汤地黄酒并主之。

  苦参汤

  苦参(一钱半) 生地(二钱) 黄柏(五分) 当归秦艽赤芍丹参牛蒡子白蒺藜丹皮银花川贝母(各一钱)甘菊花(三钱)水煎服。

  地黄酒

  生地(二两)黄柏苦参丹参萆 菊花金银花丹皮赤芍当归杞子蔓荆子赤茯苓(各一两)秦艽独活灵仙(各五钱)桑枝(一两五钱)乌梢蛇(去头尾一条)上煮好酒退火七日用。

  凡治厉风之法以清荣卫为主其汗宜频发血宜频刺皆清营卫之捷法也其乌梢蛇能搜骨随之毒不可早食早食则引毒入髓反致不救。

  仙传治疠风丹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荆子 枸杞子 苦参(各五钱) 栝蒌根 白蒺黎 皂角刺(各三钱)以上皆炒研为末每药末一两五钱拌轻粉(二钱)黄精末(一两)每日午时及临卧时各服一钱用防风(五钱)前汤下至五六日后牙缝出臭涎身疼如醉候出臭粪为度不可过剂。

  紫白癜风 由血虚不能充润经络毒邪 伤气分也 桑枝(十斤)茺蔚草穗(三斤)煎膏温酒服。

  外用雄黄硫黄黄丹南星枯矾密陀僧等分研末姜醮擦之擦后渐黑再擦则愈或用白茄子切破一头醮之擦之。

  解邪狗毒方

  邪狗之形。尾反垂。舌伸色黑。若其触人。即不咬破亦有毒矣。急用斑猫(七个去头。

  翅足。酒洗。以糯米一撮水淘趁潮。同斑猫于铜杓内炒。以米黄为度去米研碎酒下) (又方)辰各研细末加原麝香(一分酒调下)一煎滑石(三钱)并甘草木通灯心汤送下。老少虚弱者。

  分作腥油腻。及鸡鸭蛋。百日内要忌房事。如不忌。男女俱伤。自后小红赤豆。茄子狗肉。终身

  卷六 论治补遗

  小儿内外疳症

  凡小儿疳在内目肿腹胀泻痢青白体瘦羸弱疳在外鼻下赤烂频揉鼻耳或肢体生疮鼻疮用兰香散诸疮用白粉散。

  肝疳一名筋疳白膜遮睛或泻血面瘦。

  心疳面黄颊赤身体壮热。

  脾疳一名肥疳体黄瘦削皮肤干涩疮疥腹大嗜土。

  肾疳一名骨疳肢体瘦削皮肤疮疥喜卧湿地。

  肺疳一名气疳喘嗽气促口鼻生疮。

  若患潮热。当先补肝后泻心若误下之皆能成疳其初病者为热疳久病者为冷疳冷热相兼者津液短少者皆因大病亏损脾胃内亡津液所致当固脾胃为主早为施治则不变败症也。

  小儿疳眼无论肥瘦(肥疳大便如豆腐渣。瘦疳大便如栗硬燥)但见白珠先带黄兼白色睡起后微红生眵怕亮不睁(音净不悦视也)上下眼胞频频眨动黑珠上有膜圈堆起白晕晕内一黑一白便是疳眼乃食积发热既久致伤肝经竟治其疳目病自愈。用鸡肝。药忌食油面灸膊等物若疳眼声哑者将危矣。

  兰香散

   治鼻疳赤烂。

  兰香叶(即省头草。二钱烧灰) 铜青 轻粉(各五分)为末敷之。

  白粉散

   治诸疳疮。

  海螵蛸(三分) 白芨(二分) 粉(一分)为末先用浆水洗拭敷之。

  鸡肝药

   治疳积疳眼。

  芦甘石(六钱童便 七次) 朱砂(五钱水飞不见火) 雄黄(二钱) 滑石(六钱水飞)(一两五钱 ) 海螵蛸(四钱 去壳) 赤石脂(三钱 ) 冰片(三分) 石为末用鸡肝不落水。竹刀切上开下连。每鸡肝一具。入药五分。陈酒米泔各半钟。饭上蒸熟。食之开瞽复明一云小儿每岁服药一分。

  又方 用鸡肝(一具不落水酒洗)同黄蜡(一钱)顿熟。去蜡吃。

  卷六 论治补遗

  鸡胸龟背

  鸡胸由咳嗽肺胀故渐胸膈突起一曰肝火乘于肺膈也用

  宽气化痰丸

  杏仁 百合 天门冬 桑白皮 木通 石膏 葶苈子(各五钱) 大黄(三分) 为末蜜丸龟背由肾虚风入骨髓精血不能流通所致用

  松蕊丹

  松花 防风 枳壳 独活(各一两) 麻黄 前胡 大黄 桂心(各五钱) 为末蜜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粥饮下 外以龟尿点脊中缝即愈(以龟安在荷叶上用镜照之其尿自出或以猪发戳鼻

  卷六 论治补遗

  辟小儿惊风论治

  喻嘉言曰小儿初生。以及童幼。肌肉筋骨脏腑血脉俱未充长则阴不足。阳实有余。不比七尺之躯阴阳交盛也惟阴不足阳有余。故身内易于生热。热盛则生痰生风生惊。亦所时有。热痰风惊四字难呼节去二字曰惊风(如遇怪异形声。骤然跌仆皆生惊怖。其候面青粪青。多烦多哭。神识昏迷撞钟放钗。全然不闻)后人不解遂以其头摇手劲也而曰抽掣以其卒口噤。脚挛急。目邪心乱也。而曰搐搦。以其脊强背反也。而曰角弓反张。不知小儿之腠理未蜜。易于感冒风寒。风寒中人必先入太阳经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病则筋脉牵强。因筋脉牵强。生出抽掣等不通各名。而用金石药镇坠外邪深入脏腑难痊。间有体坚症轻而愈者。遂以为奇方可传误矣。又方书有云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

  以助惊风之说。不思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药又乱投。不能待其传经解散。耳岂可言小儿无伤寒也况小儿易于外感。易于发热。伤寒为更多世所称为惊风者即是也。小儿伤寒。要在三日内即愈为贵若待其经。尽而解必不能耐矣又刚痉无汗。柔痉有汗小儿刚痉少柔痉多人见。其汗出不止神昏不醒遂名之曰慢惊风而用参 术附药闭其腠理热邪不得外越亦为大害所以凡治小儿之热但当攻其出表不当固其入里仲景原有桂枝法若舍而不用从事东垣内伤为治又误矣(伤寒论曰太阳病项背强。KT KT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

  吴又可曰小儿时疫入所难窥担误者多又其神气怯弱筋骨柔脆一染时疫延挨失治即便二目上吊惊搐发痉十指钩曲甚则角弓反张故多误认为慢惊风也。

  以上可见小儿伤寒当解肌而从轻剂时疫用药与大人仿佛若误治必变痉也。

  卷六 论治补遗

  小儿热病痘疹谬治辨

  徐灵胎曰小儿之疾热与痰二端而已盖纯阳之体日抱怀中衣服加暖又襁褓之类皆用火烘。

  内外至胀闷啼哭又强之食乳以止其啼从此胸高气塞目瞪手搐即指为惊风其实非惊乃饱胀欲死耳此时告其父母令减衣停乳则必大愠谓虚羸若此反令其冻馁无不唾骂医者亦不明此理非用刚燥之药即用参 滋补至痰结气凝之后则无可救疗余见极多教之适其寒温停其乳食以清米饮养其胃气稍用消痰顺气之药调之能听从者十愈八九其有不明此理反目为狂言者百无一生至于痘科尤属怪诞痘为小儿之所必不免非恶疾也。当天气温和之时死者绝少若大寒大暑其元气虚而稠密者间有不治其始欲透发其后欲浆满皆顿精血为之乃未发以前即用大黄石膏数两以遏其生发之机而败其元气又方中多用蚯蚓蛴螬之类增其毒而倒其胃此等恶物即令医者自服之亦必胃绝肠裂而死况孩提乎凡用此等药者必预决此儿死于何日十不失一其父母翻盛称其眼力不爽孰知其即死于彼所用之药也或有元气充实幸而不死者遂以为非此等大药不能挽回而人人传布奉为神方矣更可异者强壮之年医者黄芩麦芽俱不敢用以为克伐孩提之子则石膏大黄成两成斤毫不顾虑忍心害理至此而极无奈呼天抢地以告人而人不信也又有造为螳螂子之说者割开颐内取出血痰此法起于明末海滨妖妇骗财之法惟苏松二处盛行割死者甚众盖小儿有痰火者吃乳数日必或大或小人因信之不知颐内空虚之处。人人有此。割去复生并非病也。不然何以普天下之小儿从未有患螳螂子而死者。独苏松有此病耶此亦一害故并及之。

栀子花拔根后怎么养2

早年,有位外来人问当地村民,你们这里除了村长、书记,还有位罗主任,他是谁?

村民听了笑而不答,仿佛过了千把年,才“嘻嘻” 告诉他,那是假的。

继而,村民又解释说,这个罗老哥知书达理。大集体时,经常帮人写呈子,开菜单,打报告向政府要救济粮,久而久之,村里人就都戏称他罗主任。

外地佬听罢,“哈哈” 点头而去。

其实人家哪还知道,这个罗主任还是根伤迹累累的苦苗子。

两岁不到,双目失明的盲爹便抛妻弃子,去了另一个世界,剩下哥姐四个,只能与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失去了顶梁柱又家没个家,他们只能寄人篱下,寒冬腊月,哥姐几个光着脚丫在外面要饭是常事。

命运弄人的还有13岁那年的一场小儿麻痹症,几天的高烧让他落下了诸多的终身残疾。以至说起话来口齿不清,偶尔嘴角还会流下一串恼人的“清泉”,好在这并不影响他自食其力的做人准则。

六七岁时,便开始放牛,早晚或去山上摘栀子花,或下田摸螺头,然后再拿到小镇上去卖。那时的鸡蛋是5分钱一个,而一斤田螺仅仅是两分钱的交易。

后来年龄稍大,他就白天去队上赚工分,晚上则找识字的人学文化。没上过两天学的他,能够帮乡亲们写写画画,就是煤油灯下历练的结果。

1975年,队里要重新安排两个管水的,考虑身体的原因,队委会让他成了一名管水助理。尓后,他就整天背一把锄头在田埂上转悠,全队240亩水田,哪里缺水哪里不缺水,在他心里都一目了然。

除了头脑清醒,老罗还从不缺少幽默。

譬如在外碰上谁家调皮可爱的孩子,他会说:“哎唷,哪—哪来的毛—毛孩子,怎么长得—跟—跟我老—老人家一一样!”弄得孩子的妈一脸尴尬;

早年放牛时,碰上一对正在交配的牛鸳鸯,他会亳不客气他将正在积极投入的大水牯拉下来而让另一头急不可待的小公牛再爬上去。

因为喜欢找乐,又年龄、神态,乃至面部轮廓都和以前那个舞台上的老赵相似,所以村里人都叫他本山大叔。

放牛,管水。在悠长的集体时光里,老罗也还算是应对自如。

后来,集体不干了,都学安徽小岗村的把田搬到家里去种,老罗也只好随行就市,小心翼翼摆弄着自己的两亩责任田。插秧下种,碰上吃不消的农活,他就“拔根毫毛” 去请大哥或大姪子帮忙。

当然,更多的是咬咬牙。

炼狱般的劳作,成就了餐桌上的美味。尤其觉得,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吃起来格外的香。

这时的他,已是50岁的人了。

50岁,对于成家的谋篇布局,在他的脑海里已没多大的乞求。倒是后来改革开放后,也就是前些年市长修路,老百姓买车的“热闹”让他心存希望。他说,等市长把路修好了,他也要适时出去逛逛。

然而,打那以后,他却变得心神恍惚。

尤其那阵子,也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猫头鹰,老是三更半夜里声嘶力竭地叫着:“挖坑,挖坑” 。

听得人都毛骨悚然。

“挖坑” 是意味着死人,谁会在劫难逃?体弱多病的他,自然有些心慌意乱。

没想到的是阎王爷还真看了他,就在此后一个寒冷的午夜里,他因为心肌梗塞,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出殡的那天,村里人都来送行。

他的大姪子头戴麻冠,身着重孝,在路上一边烧纸,一边在挽歌里唱道:

跋山涉水去旅游

走出人间好自由

本想着你还娶个俏媳妇

生个俊儿郎

没想到你一去不回头

我那大伯呀

走了也就走了

记得你

只要花还开水还流人们就不会忘记你

你打过骂过的大黄狗也记得你

我那大伯呀

可曾知

如今都在为你送行

你那个相好的秀秀来了

你的冤家王大麻子也来了

我那大伯呀

人死不结仇

哟嗬嗬

你就放心做神仙吧

别春不春来夏不夏

我那大伯呀

……

那个姪子伢的左一声大伯,右一声大伯,把抬轿的八大金刚都叫得心酸腿软,仿佛往日那个歪嘴老头又站在了身后。

几声炮响,看看到了坟地。于是众人一齐吆喝:“来来来” 便将棺木顺势放进了原先挖好的坟坑内,接着是人们七手八脚的填土、立碑。

六十年代一位在笔墨间任意驰骋的乡村级大才子,就这样转瞬间灰飞烟灭。

作者:老傻

栀子花拔根后怎么养3

栀子花开:不期而遇的惊艳,猝不及防地离开

文·图‖荆一

一直觉得自己和栀子花有缘无分。

刚搬家时,我和先生闲来无事,跑到花卉市场买了许多盆栽,有一盆就是栀子。

栀子的花苞长了四五个,叶片也是油绿,讨人喜欢。花农特意嘱咐,要想生长茁壮,可弄些酸醋浇灌。

我买了化肥、锄具,准备细心照料。

尤其是含苞待放的栀子,我特地弄了醋水相拌,以为它会开得更旺。带着欣喜和焦灼,等待了不到三日。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我的照料有误,叶子全蔫了,白苞也悉数发黄,没有一点精气神儿。(想看看本文作者荆一老师上回写的美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1.等知道她特别需要我的时候,她已不记得我了!;2.千万不要在结婚后,才发现你嫁给了禽兽!)

我大失所望,一整天,像一个泄气的皮球无精打采。

抱着一丝复活的期望,我没舍得拔根,任其在院子里风吹雨淋,享受自然的馈赠。不知过了多久,一个冬日的黄昏,匆匆一瞥,它已经枝叶干枯,满盆萧条了。

第一盆栀子花就这样和我告别了。

随后一年,我又种了龟背竹、康乃馨、满天星、波斯菊,还有好些不知名的花儿,就是对栀子敬而远之了。

奶奶笑我稚嫩,如果能把花养好几年,那花农如何营生呢?可我仍然心生愧疚,因为自己的疏忽,毁了它们短暂的绚烂。

可我也许还疏忽了一点,花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它们感受到了人们在心底对它们的敬意与召唤,便设法制造相遇的瞬间,来补偿生命里的缺憾。

五月的一天,我和先生来到武汉,街头买小吃的间隙,我发现有位婆婆在角落摆弄一种很好看的花儿,淡雅素净的外表下,花肥叶茂,开得那样饱满。

我驻足,看呆了,忍不住买了一把,卖花的婆婆多送我两枝,和蔼地说道:插在水瓶里开得还好咧!

我喜不自胜,一到住处拍照留念,又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安放在纸杯里,静待花开。

第二天,含苞的栀子陆续开放,清香自然,肥硕的白色花朵,开得热情恣意,像极了孩子大笑时圆滚滚的小肉脸。特别是那种沁人心脾的芬芳,竟让我忘了自己是逗留几日的过客,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有了几分归属与依托。

临别前,我为栀子花换好清水,放在窗台,内心不觉升腾起一种宽恕与周全。

这便是我和栀子花的匆匆照面,可我却由此想到初中时很喜爱的一篇文章——《紫藤萝瀑布》。

因家中遭逢厄运,作者宗璞焦虑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他在文中这样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是自然的启示,亦是我们感悟生命的真谛。

喜欢的人,热爱的事,如同这生命的栀子花,会满心欢喜地期待,精心的宠爱,也会不期而遇的惊艳,猝不及防地离开。

但是,在命运的洪流里,你们成就了彼此的欢喜与眷恋,所谓的难舍与不甘,也会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终将释怀。

【作者简介】荆一,女,禹州一高语文教师,热爱文学和创作。《情感隐居者》、《花开荼蘼》、《再见,小白》等作品散见于媒体。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向阳花怎么养不开花

下一篇: 茉莉花施肥后怎么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