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灯笼花怎么养姨妈晚餐

网友提问:

灯笼花怎么养姨妈晚餐

优质回答:

中秋好时节,赏月花样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灯笼花怎么养姨妈晚餐1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虞子军) 登紫金山顶“举头望明月”,乘外秦淮河游船看水映月影泛涟漪,在熙南里笪桥灯市看月色下的“灯火天街”……昨晚,不少市民在吃完团圆宴后走出家门赏月,与亲朋好友“千里共婵娟”。

昨天傍晚5点多,家住下马坊附近的市民王云生,早早地吃完了晚饭,准备出门爬紫金山。6点半左右,他抵达了山顶的观景台,按下快门留住了绚烂的晚霞。然后坐在山顶,静静看着暮色西垂,城市的万家灯火慢慢点亮。7点过后,一轮淡黄色的明月慢慢从东边升起,月影婆娑,整个城市似乎都被笼上了一层薄纱,变得温柔起来。

“因为工作比较忙,回不了老家江西,我今年是一个人在南京过节的。幸好今晚爬山赏月的人挺多,几个年轻人结伴在一起说说笑笑,也就不觉得寂寞了。”王云生忙着变换各种角度,拍摄月色映照下的南京城,然后选出满意的照片发在了朋友圈和微信群里。“也算是和远方的家人‘天涯共此时’了。”他笑着说。

和山顶赏月的高远相比,水上赏月则别有一番清幽。晚上7点出头,河海大学老师徐鹏飞带着妻儿、妹妹,全家来到水木秦淮码头,坐上古色古香的画舫,船行外秦淮河之上。此时正是“月上柳梢头”之时,一轮明月倒映在碧波荡漾的河水中,古色古香的赏心亭、2500年历史的越城遗址、“天下第一瓮城”中华门城堡、曾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报恩寺等逐一从眼前掠过,怀古思幽的心绪油然而生。

而沿岸亮化后的清凉门大桥、汉中门大桥、建邺路桥,又彰显着时尚现代的气息。桥腹下的“星星点灯”,桥身上的“七色霓虹”,美成了油画。“今天真的是个月明、风清的花好月圆夜。秦淮河是南京的地标景致,亮化出新后沿途看点十足。我们老百姓能够在这个传统佳节,在这么有历史底蕴的秦淮河上,观月赏景,心情非常愉悦。”徐鹏飞说。记者了解到,当晚,为了满足市民乘船赏月的需求,外秦淮河游船一共发了三个船次。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熙南里街区,不少市民赏月观灯的同时,还可以小酌一杯。这里笪桥灯市的“灯火天街”热闹开张,鱼跃龙腾的鱼龙灯映衬着古色古香的牌坊街巷,成百上千的红灯笼、花灯高悬在头顶,在一轮明月的映衬下,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在街区的小酒吧、咖啡店,三三两两的市民端起酒杯,细品慢酌,谈笑风生。穿着汉服的漂亮姑娘提着灯笼,款款穿行在千年古巷内,在月色下跳起柔美曼妙的舞蹈。“穿月司”汉服体验店店主张丹妮,正忙着带领客人们玩花灯猜谜、投壶、画灯笼的传统游戏。10岁的梁文博小朋友和8岁的妹妹一起,在家人的带领下,用毛笔蘸颜料,在灯笼上画上了柳树叶、花草做装饰,寓意“团团圆圆”。

“赏月作为中秋佳节的传统文化习俗,带热了中秋节小长假的夜游市场。众多知名景区纷纷在中秋期间推出夜游活动,江河夜游、城市夜景观光、旅游演艺等夜间旅游项目热度持续攀升。”驴妈妈旅游网的旅游专家告诉记者,此外,中秋正值大闸蟹陆续上市,瓜果飘香时节,品蟹、体验秋收、品尝瓜果、分享丰收喜悦的乡村旅游也是中秋旅游市场的一大亮点。

来源: 南京日报

灯笼花怎么养姨妈晚餐2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传统民俗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年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飘色、舞龙、游神、庙会、逛花街、赏花灯、游锣鼓、游标旗、烧烟花、祈福、掼春,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期间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皆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春节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年尾廿三(或廿四日)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祭灶、扫尘、购置年货、贴年红、洗头沐浴、张灯结彩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春节是个欢乐祥和、合家团圆的节日,也是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过节前,别井离乡的人们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派发“压岁钱”,然后“守岁”,迎接新年到来。年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相互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3]

民俗活动

春节也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是人类在远古生存活动而创造出来的期望与天地自然和谐共生的信仰活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们在春节祭祀上天神灵(祖先),重温先祖们构建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基础上,缅怀和感受天地神灵(祖先)好生之德的神圣与威严,不忘肩负“天道秩序”赋予今人维护人伦向善的责任与使命,心怀敬畏,方行之高远。正因如此,在热闹非常的春节期间,敬天法祖传统文化祭祀节仪才依循祖上规矩,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一系列依次展开的节日仪式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4]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满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年初一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3]

• 传统春节习俗:

办年货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神像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5][6]

扫尘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7]

贴年红(挥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春联: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5]

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8]

窗花与“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夜饭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意年年有余)、蚝豉(寓意好市)、发菜(寓意发财)、腐竹(寓意富足)、莲藕(寓意聪明)、生菜(寓意生财)、生蒜(寓意会计算)、腊肠(寓意长久)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曰“燃灯照岁”或“点岁火”,所有房子都点上灯烛,还要专门在床底点灯烛,遍燃灯烛,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过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一些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9]

压岁钱

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在历史上,压岁钱是分多种的,一般在新年倒计时时由长辈派发给晚辈,表示压祟,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另一种就是晚辈给老人的,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可追溯的最早压岁钱文字记载在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

游神

年例

传统贺岁习俗之一,游神,又称圣驾巡游、游老爷、营老爷、游菩萨、游神赛会、年例、迎神、迎年、游春、行香、菩萨行乡、抬神像、神像出巡等等,是指人们在新年期间或其它喜庆节日里,又或诸神圣诞的这一天,到神庙里将行身神像请进神轿里,然后抬出庙宇游境,接受民众的香火膜拜,寓意神明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合境平安。主旨是酬神、消灾、祈福等。游神沿途伴随有锣鼓、唢呐、神偶、舞狮、舞龙、飘色、标旗、游灯、八音、杂技及乐队演奏等丰富多彩艺阵表演。是集拜神、祈祷、欢庆、宴客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活动。

游神在潮汕地区又称为“游神赛会”、“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民俗活动;每年春节期间,按时间顺序,各村镇轮流举行民间游神活动,场面热闹非凡。在粤西地区又称为“游老爷”、“游菩萨”,或称“年例”;所谓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在北流一带亦是称为“年例”。在珠三角地区又称为“菩萨行乡”,众人抬神像巡游,绕村一周,接受祈福。在福州又称为“迎神”,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成为乡村“做年”的重要活动之一;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5]

拜岁

拜岁,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1][3][10]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11]

拜年

拜年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年节传统习俗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新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7]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9][9]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 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烧炮竹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炮仗”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炮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爆竹”、“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2]

炮竹的原始目的是迎神与驱逐鬼怪。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烧炮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8][2]

节期活动

忙年(小年)

买年红或写年红

年尾十二月廿三或廿四开始忙年,又称“小年”。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据说北方地区是廿三,南方地区是廿四。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尘和祭灶。

• 传统习俗:祭灶、蒸花馍、买年红、吃灶糖、扫尘。 [21] [77]

年廿八

年廿八除旧布新,清除旧的年红,有的地方年廿八开始贴年红。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迎接新年。[5]

除夕

贴年红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除夕,祭祖、吃团年饭,年夜饭后有派发压岁钱和守岁的习俗。[5]

•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祭祖、烧炮、吃年夜饭、接神、踩祟、接财神 [21] [77]。

正月初一

从年初一开始便进入迎禧接福、拜祭神祖、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炮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烧炮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迎新岁,拜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拜岁神。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新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恭祝新年大吉大利。[5]《占书》中说,正月初一是“鸡日”。

• 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岁、祈年、拜年、占岁、聚财。 [10] [12] [43] [79-81]

正月初二

回娘家

大年初二是开年日,早上拜祭天地神灵,祭礼完毕,烧炮、烧纸宝,然后吃"开年饭"。这餐"开年饭"一般备发菜、生菜、鱼等,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之意。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5][12]《占书》中说,正月初二是“狗日”。

• 传统习俗:拜神,开年饭等。 [21] [77]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5]

• 传统习俗:烧门神纸。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迎神接神。[5]《占书》中,传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 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21] [52] [77]

正月初五

财神

正月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北方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传说正月初五是“牛日”。[13][12]

•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21] [77]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5]大年初六也是启市日,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5]

• 传统习俗:送穷,启市。

正月初七

舞狮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通常不外出拜年。《占书》说,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5]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的文字记载,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12]

•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21] [77]

正月初八

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年初八前走亲访友拜年基本完毕,从年初八起民间便陆续开展敬神、游神、摆宗、舞狮、舞龙、飘色、游灯、做醮、标炮、做大戏以及各种文艺表演活动。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5][12]

• 传统习俗:顺星、游神、做斋头、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放爆竹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有说“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四御”,是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12]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认为“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12]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12]

正月十二

元宵节

正月十二,搭灯棚,花灯酒会,做斋头,做醮,标炮等。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做醮,标炮。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12]

正月十三、十四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逛庙会。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14]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烧炮、烧烟花、采青、闹元宵等。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发展至今,烧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15]

节令食品

腊八粥

参见:腊八粥“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部分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即是吃腊八粥)。喝腊八粥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年糕

参见:年糕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饺子

参见:饺子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元宵

参见:汤圆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别称“元宵”“汤团”“浮元子”,是中国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状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食用。同时也是元宵节最具有特色的食物。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汤团。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 

春饼

参见:春卷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春饼发展到今天,形制随地而异,食用时间也因地而别。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团扇,或小如荷甲。 

民族特色

民间习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7]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还有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围着“望月架”,伴着乐曲起舞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小结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8]

参考来源:[8][16]

参考资料

1. 三皇五帝之前中后九皇 [引用日期2018-08-22]

2. 放爆竹 [引用日期2018-10-22]

3.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引用日期2018-10-31]

4. 传承弘扬春节的文化传统 [引用日期2018-11-05]

5. 多姿多彩的节日风俗 [引用日期2018-10-23]

6. 祭灶的民俗心理与国民性 [引用日期2018-10-25]

7. 春节简介 [引用日期2018-07-21]

8.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春节 [引用日期2019-04-11]

9. 春节的习俗 [引用日期2019-04-11]

10. 春节风俗:大年初一 早晨开门这三件事莫忘记 [引用日期2018-07-21]

11. 探索广东各地春节特色活动 [引用日期2019-03-14]

12. 中国春节习俗 [引用日期2015-06-27]

13. 从小年到正月十五,所有春节习俗都在这儿 [引用日期2018-12-29]

14.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 [引用日期2018-11-12]

15.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元宵节的文化意义 [引用日期2018-10-17]

16. 各民族春节的风俗习惯 [引用日期2015-09-06]

本文章由头条百科用户参与编辑。

灯笼花怎么养姨妈晚餐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玉兔送月》 梅兰妮作(8岁) (寄自荷兰)

《关于月饼的想象》张熙骅作 (9岁) (寄自英国)

《美好的中秋节》 石娅婳作 (6岁) (寄自英国)

《思乡》 赵文淼作 (9岁) (寄自美国)

《嫦娥和月亮》

由中文学校老师带着做出来的月饼,妈妈讲的中秋故事,老师讲的关于中秋的中国古诗词……寓意团圆的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华裔青少年的心中鲜活而富有内涵。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之际,他们将思乡之情凝在笔下,描在画中。

我的思念是圆的

胡彬(13岁)

年年中秋,相思如钩。年年今夜,月华如练。转眼间又是一年一度美好的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甜又香。”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吃月饼以示团圆。最初,月饼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和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叫月亮为“白玉盘”,我叫中秋节为“月饼节”。圆圆的、甜甜的月饼是我的最爱。除了月饼我还十分喜欢听妈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听了多遍,总是听不烦,觉得特别新奇,非常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天去,飞到月球上与他们一块儿玩耍,一块儿坐在弯弯的月亮上,看闪闪的星星。

虽然我年龄在增长,可每到中秋之夜,我们一家人还是会雷打不动地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看中秋晚会,还会一起思念远在中国的亲人。

疫情暴发以来,我深刻地体会到中秋节更是思念亲人的节日。周末在中文学校,为了让大家对中秋节有更深入的了解,老师为同学们组织了做冰皮月饼的活动。能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月饼,这是一件多么幸福而有意义的事呀。

下课后,我兴冲冲地来到食堂,发现桌子上放着四大盘馅料——紫薯馅、奶黄馅、豆沙馅、菠萝馅,还有四大盘颜色不一的熟面团、小电子秤、熟糯米粉以及制作月饼和包装月饼的各类工具。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跟着阿姨的指导动起手来:力气大的同学把粉团揉得光滑又有弹性,心细的同学掌管电子秤,手巧的同学负责包完馅之后收口,我们一丝不苟像是在进行一个重大项目。我们把面团放在掌心轻轻滚动变成圆形,再将其压扁,把馅儿放在上面,然后用冰皮将其包起来,最后用模具做出图案花样,同学们欢呼起来。没过多久,托盘里躺满了一个个样式各异的月饼。

把自己亲手做的月饼送给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真的是最快乐、最有创意的事。

遗憾的是,远在中国的亲人尝不到我的手艺,那一刻,我唯有对月亮许愿:“我的思念是圆的,中秋的月亮也是最亮最圆的,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在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寄自葡萄牙)

听妈妈讲中秋的故事

林君沣(11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在中文学校学习时,老师教了我们这首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诗,告诉我们诗中体现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什么是思乡之情?”我问妈妈。妈妈看看一脸困惑的我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是啊,我才刚刚11岁,从未离开过自小生长的地方。妈妈的故乡却远在中国,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她已经很久没有带我们回家乡了。

妈妈接着告诉我“思乡就是思念故乡”。在妈妈小时候,每逢中秋,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奶奶做的鱼,爷爷包的饺子,再加上香甜的月饼,大家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边聊边吃,时不时感叹谁家的闺女要出嫁了,谁家的儿子有出息了要去北京读大学了。直到开始分月饼,大家又安静下来,由长及幼,依次取了月饼吃。一家人一边吃月饼,一边望着月光下远处的麦田,心里默默地祈祷秋天的收获。

中秋节对妈妈来讲就是思乡,思念故乡的明月,思念儿时手中的那块月饼和月光下那一望无尽的麦田。听着妈妈的讲述,我多么希望能与妈妈一起回到她的家乡,享受故乡的明月,故乡的田野。

(寄自丹麦)

低头思故乡

张思哲(15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之夜的月亮圆如玉盘,月色皎洁,所以圆月也象征着团圆。

身在异国他乡的我们,虽然不能与远在故乡的亲人一起团聚庆祝,但也不忘送去我们的祝福。妈妈从网上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订购了月饼、螃蟹和新鲜的水果,希望亲人们能够在收到礼物的同时感受到我们的牵挂和祝福。

随着中德两国紧密的贸易合作,我们在德国各大城市的亚超都能买到月饼、粽子和各种知名的中国小吃。当我在亚超看到我小时候在中国喜欢吃的一种小饼干时,一下子觉得家乡离我并不遥远,好像就在身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们一家人已经很久没有回中国了,但是每当我的同学跟我分享他新买的手机、耳机等中国制造的产品时,我的内心都无比自豪,在心里祝福祖国日益强大,越来越好。

记得在中文学校学过李白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也是我今年中秋节时的心情。

(寄自德国)

盼团圆

王素洁(12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对身居海外的华人来说,中秋节时更能体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蕴。

每逢中秋节这一天,姐姐会帮爸妈做家乡口味的月饼。爸妈下班回家第一时间会和在国内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通过视频电话聊天,而我则带着弟弟妹妹吃月饼。

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口味的月饼以及水果,非常丰盛。我们全家人喝着茶,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像挂在天边的一面镜子,又像一个大大圆圆的笑脸对着我散发着温柔的光。

因为疫情,今年的中秋节是特别的。我真希望疫情尽早消散,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的家人都能团聚在一起,而不是只能在网络上对话。

(寄自荷兰)

想念亲人想念家乡

张帆远航(15岁)

中秋节的历史古老,文化丰富,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非常重要。

作为海外游子,疫情之下的全家团圆显然成了一种奢望。很小时,由于父亲工作的变动,我来到了德国,不久之后父亲回到了国内,只有母亲在德国陪着弟弟和我学习。疫情发生之前,我跟爸爸以及家中其他长辈每年能见面一次,那是在暑假回国期间。疫情暴发后,回国很困难,想念家人自是难免。

除了想家人,我们也想念祖国,想念她的繁华,她的文化,她的环境。我们想念走在大街上知道自己在“家”的感觉,想念周围所有人那熟悉而亲切的乡音。

虽然我在德国已经住了11年多,德国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但我的基因里深深地刻着中国的烙印。暑假期间,回国探望亲人,刚到达时的感受就是终于到家了,当时我不停地尝试从内心的最深处调动起每一片之前对中国的记忆。可随着祖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有时候我会觉得那种熟悉的感觉变得陌生起来。

说到想念,我还想念几年前的我,想念曾经对这个世界毫无头绪的我。如今的我,对于很多小时候不理解的事情,通过新学的知识,有了充分理解和认识。

中秋节是想念的节日,想念亲人,想念家乡,也想念那个曾经无忧无虑的自己。

(寄自德国)

看到同一轮明月

肉肉文/图(5岁)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妈妈会准备螃蟹、水果,我们还要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的月亮很圆很亮,姥姥和奶奶说她们在中国看到的月亮也很圆很亮,我想我们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

我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听过“西游记”里广寒宫的故事,知道嫦娥住在月亮上,她还有只小白兔。今年我和妹妹也养了两只兔子,这个中秋节我们给它们准备了一块胡萝卜口味的月饼。因为妈妈说,中秋节就是要全家一起庆祝,小兔子也是我的家人。

(寄自加拿大)

中秋节的期望

游乐琦(13岁)

中秋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从小我就听父母讲关于中秋的故事,在中文学校里每逢中秋节,也会举办相关活动,久而久之,大家对关于中秋节的传说都十分熟悉了,比如关于嫦娥和后羿的故事。

中秋节最受欢迎的甜点是月饼,寓意全家团团圆圆。月饼的设计和口味各不相同,全取决于制作者所居住的地区。人们用月饼和美食来供奉月亮,祈求好运,也是中秋节的风俗之一。

中秋节除了赏月、拜月和吃月饼之外,许多家庭和商家也会挂上灯笼,使得周遭环境更有节庆气氛。传统的灯笼设计是红色的,以示好运。

中秋节的许多传统都离不开团圆和幸福。风柔、雨润、花好、月圆,幸福生活日日甜——虽然疫情还未消散,但大家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不会变。

(寄自荷兰)

充满回忆的日子

陈静雯(14岁)

中秋节是中国人必过的传统节日。还记得在我小时候,每当到了中秋节那一天,我和妈妈都会先去超市买月饼。超市里的月饼种类繁多,有蛋黄馅的、豆沙馅的、水果馅的……回家途中,路过集市还会看到小孩子在那儿猜字谜,猜中了就会有礼品,真是温暖有趣的回忆。

中秋节的晚餐是非常隆重的,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饭菜,亲戚们欢聚一堂,热闹而温馨。饭后,一家人一边吃着可口的月饼,一边赏着洁白的月亮。那月亮悬挂在高空,又大又圆,就像一个大圆盘。一缕缕银色的光洒满了整个世界,像给世界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这些都是我关于中秋的美好回忆。

寓意团圆的中秋节是个让人思念家乡的节日,期待疫情消散,早日和家人团圆。

(寄自西班牙)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说花养的好怎么回复

下一篇: 杜鹃花夏天怎么养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