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红英哥植物花怎么养

网友提问:

红英哥植物花怎么养

优质回答: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古诗中的这些词,有什么含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老街味道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红英哥植物花怎么养1

前言

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这些词语代表的是年龄。这些词语,有的出自于古人诗词,有的另有出处,只是在诗词中常见而已。

例如豆蔻,代表十三四岁,出自杜牧绝句《赠别》。古稀,代表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诗。

一、豆蔻

大和九年(835年),晚唐诗人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时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 。作有七言绝句《赠别二首》, 其中一首: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诗中所称的“豆蔻”,形容指女孩的年龄段在十三四岁。

豆蔻是一种花,嵇含《南方草木状》云:

豆蔻花,其苗如芦,其叶似姜,其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花微红,穗头深色;叶渐舒,花渐出。……《本草》亦状其花之吐而尚含蕴于叶间,有如人之娠耳,

北宋时,著名的词人秦观《满庭芳》中写道: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化用的就是杜牧的两句诗,一句:豆蔻梢头二月初;另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 。

二、及笄

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及笄, 又叫“既笄”。指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宋·刘黻《 贤女祠》诗云:

山崦人家聚,路旁贤女祠。不移初嫁志,宁殒及笄时。

古木有生意,清潭即旧知。吾宗女犹尔,况复号男儿。

据说,这个贤女姓刘,在及笄时,父亲将他许给了蔡家,不久就改了注意,嫁给了吴氏男子。但是吴氏命短,刘女之父又想把女儿再嫁给蔡氏。

不移初嫁志,宁殒及笄时。女儿说,当年已经辜负了蔡氏,如今又让我辜负吴氏。于是投水而亡。

三、知天命

知天命有两个意思,其一,宋朝诗僧释智圆《读项羽传》诗云:

发叹虞姬势已穷,乌江此夕丧英雄。当时若也知天命,佐汉应居第一功。

《读项羽传》里的知天命,是指项羽不识时势。

其二,唐朝宰相张说(yuè)(667-730年),曾经因得罪姚崇而被贬谪到岳州,曾有诗《岳州夜坐 》云:

炎洲苦三伏,永日卧孤城。

赖此闲庭夜,萧条夜月明。

独歌还太息,幽感见馀声。

江近鹤时叫,山深猿屡鸣。

息心观有欲,弃知返无名。

五十知天命,吾其达此生。

五十知天命,即五十岁。典出《论语 》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张说在岳州写这首诗时,正好到了知天命的年龄,第二年苏颋担任宰相,想办法把赵说调到荆州去了。

四、花甲

有个关于张先和苏轼的民间传说,据说张先八十岁娶妾,而且在娶亲时还得意地作了一首诗: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也很有意思,也作了一首词调侃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个故事出自民间故事,有多个版本,最有名的版本就是苏轼这个。

五、古稀

诗圣杜甫有七言律诗《曲江二首》,其一: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颔联是借义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对七十。学诗的时候,讲到对仗,都会把杜甫的这首七律作为诗例。

古稀,代表七十岁。

六、耄耋

曹操有《对酒 》诗云:

对酒歌。太平时............

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

耄,年纪约八十至九十岁。耋,年纪为八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

七、期颐

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一般指一百岁老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汉乐府《满歌行》云:

但当欢乐自娱。

尽心极所嬉怡。

安善养君德性。

百年保此期颐。

宋朝赵抃《故吴丞相充挽诗三首》, 其一 :

富贵三朝老,公忠百辟师。

跻民复仁寿,与国系安危。

圣意加优注,荣途亦屡辞。

人嗟五福内,独不享期颐。

嗟叹吴丞相享受了五福中的四福。《尚书》记载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即吴丞相享受了五福的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但是没有享受到长寿百岁,因此说“独不享期颐。”

吴丞相,可能是王安石的亲家公吴充。

结束语

古人称年龄不用数字,但是今天的很多人,都对于这种代称不熟悉了。 主要原因,还是平时说话作文很少用这些词语了。

@老街味道

观唐习律101|胡应麟评价张蠙,唐诗之壮浑者终于此

红英哥植物花怎么养2

赏花无须刻意行,大理处处能相逢。眼下,当全国大多数地方还在苦熬冬天的时候,大理却是另外一幅景象,山茶花伴着蓝天、白云、清风,开始陆陆续续地盛开。

海滨株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明 杨升庵

大理之所以能成为无数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成为每一个人的诗和远方,除了迷恋苍山的奇秀和洱海的旖旎之外,还因为这里还有独具神韵的山茶花。古城内外、农家院落、山水田园、宾馆客栈,在这个号称花的王国里,到处都有花的身姿和花的幽香,特别是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州花而闻名天下的茶花更是随处可见。

老叶经寒壮岁华,猩红点点雪中葩。------明 沈周

我对茶花的印象最早是缘于《茶花赋》但是那时只知道茶花主要产自云南大理,却无缘一睹她的尊荣,以至于后来突然有一天听说部队即将转隶云南大理后,曾一度暗喜可以看到大理的茶花了。如今,随着脚步的拓展,对茶花也有了更多和更深的了解。

众香园里论娇艳,谁言国色只牡丹

大理茶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花中翘楚,因为在我看来,桃李虽具芳菲,青春却短暂易逝,梅兰虽有傲骨,姿容却略显干瘦。与之相比,茶花姿态丰盈,花期较长,即使到了花谢之时,它的花瓣也是一片片的慢慢凋谢,一直到生命的终点都保持着身谢神存的优雅状态。

东园三月雨兼风,桃李飘零扫地空。 唯有山茶偏耐久,绿丛又放数枝红。------宋 陆游

大理的茶花枝青叶秀,艳丽多彩 。她总是选在万物肃萧的冬天展示最灿烂生命,在瑟瑟寒风中开的悠然自得。或一枝独树怒放,或开成一片花海,或俏立街头小巷,或傲立农家庭院。

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光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犹如真红耐久花。------唐 白居易

也许人们只知道,理想的爱、谦让、可爱是茶花的语言。其实不同颜色的茶花是有着不同的花语的,红茶花天生丽质,它的花语是天生丽质、谦逊之美德、谦让、高洁的理性。粉茶花花色热情奔放,因而它的花语是克服困难。白茶花纯真无邪,它的花语则是纯真无邪、可爱,完美之魅力、真情、理想之恋。金色茶花景色别致,由于非常古老而又少见,所以它的花语是谦逊、理性的爱、美德、可爱。

景物诗人见即夸,岂怜高韵说红茶。 牡丹枉用三春力,开得方知不是花。------唐 司空图

茶花如此,或许人生也该如此吧,无论生活处于什么状态,都要活的纯洁、高尚和光明磊落。我想。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明 杨升庵

茶花独有的艳丽和品格,自然少不了古今文人对它的热爱与衷情。“似有浓妆出绛纱,行充一道映朝霞。 飘香送艳春多少,犹见真红耐久花。”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对茶花发出的赞叹。

“绿叶红英斗雪开,黄蜂粉蝶不曾来;海滨株树无颜色,羞把琼枝照玉台。”这是明代大学者杨升庵曾在大理泼墨挥毫,为茶花写下的赞美诗篇,形象逼真的解释了茶花的精髓。

现代作家杨朔也为茶花留下光辉的笔触“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鲜红,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不过杨朔笔下的茶花是红色的,其实何止呢,茶花有深红、粉红、白色等等,若再以品种区分可就更多了,就连她的名字也是一种风情, 恨天高,童子面,紫袍,狮子头……

茶花不仅盛开之时美的艳丽,即便凋谢也显得小心翼翼,面对如此优雅的柔情,谁不会恋恋不舍呢

大理种植茶花的历史悠久,几乎每个白族庭院都会栽种一些,素有“云南茶花甲天下,大理茶花甲云南”之说。杨朔在其经典名篇《茶花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这不算稀奇。要是在大理,差不多家家户户 都养茶花。花期一到,各样品种的花儿争奇斗艳,那才美呢。”

可见,家家流水,户户有花的大理早已名扬四海。现在只是茶花少许陆续开放,等到每年春节期间,茶花就会争相盛开了,成为大理大街小巷最美丽的点缀。

虽是富贵姿,而非妖冶容。 岁寒无后凋,亦自当春风。------明 归有光

这里要提示大家的是,在大理最好观赏茶花的地方在玉洱园,位于大理古城玉洱路中段北侧,原址为清末民国初期的大理农林试验场,抗战时辟为“志丹公园”,1995年3月,大理市建成恢复“志丹公园”,易名为“玉洱园”。

到了二月份左右,玉洱园内的茶花就会开成海节,如果那时你能有幸来此,看到那无与伦比的美,相信你一定会发出“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一回”的感叹。

红英哥植物花怎么养3

原标题:朱德诗词中的兰

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说文解字注》记载:“兰,香艸也。〈易〉曰:‘其臭如兰。’〈左传〉曰:‘兰有国香。’”因兰有松之朴实,竹之坚韧,梅之高洁,自古以来就颇受人们的推崇和钟爱。朱德爱兰,世人皆知。他不仅热衷于采兰、育兰、品兰,更是写下大量咏兰的诗词,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投射在润物无声、坚贞如一的兰上。

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

青年时期的朱德从四川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报考时,沿途采了两株兰花随身携带,从此与兰结下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与兰志趣相投的他,多次在诗词中寄托对兰花的爱惜之情。《游越秀公园》:“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唯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咏兰》:“幽兰奕奕待冬开,绿叶青葱映画台。初放红英珠露坠,香盈十步出庭来”;《咏兰展》:“幽兰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赞国香”;《鹦鹉曲》:“赠送数种到北京,转运遍国中去。看来朝香满中华,成果灿烂花处处”,这些诗句直抒胸臆,不事修饰,明白如话,朗朗上口,用百花齐放、争妍斗艳、万物复苏的盎然春色,衬托兰香的恰如其分和润物无声,以期芳兰吐蕊香满正华。《春兰》:“浅淡梳妆原国色,清芳谁得胜兰花”;《鹦鹉曲·石笋峰采兰》:“若得供献作国香,不朽芳名留处处”,以花喻人,以人寓花,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巧妙结合,展现诗人兴致所在、情感所倚、志向所存。《和陈奇涵同志〈咏兰〉》:“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七绝》:“尖峰岭上产幽兰,古木林中朽树边”;《鹦鹉曲》:“松竹友朋常照映,同受雾云风雨”;《咏兰展》:“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合芳”,纵使萧艾杂处、盘根虬错,饱经雨打风吹、云笼雾锁,兰也从未堕其志。洁身自好,正是兰矢志不渝、坚贞如一品质的体现。朱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自青年时期就立下了“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的宏图壮志,虽历经风雨却从未改变“供献作国香”的初心使命。“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对幽兰“吐秀乔林下”“得地自合芳”的高度认同,即是朱德顾全大局、荣辱不惊、坦荡做人的真实写照。

  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

冯京第《兰易》云:“喜聚族而畏离母,凡兰之分不得已也。”丛生之兰,成为朱德与革命战友以及各界友人之间真挚感情的见证。1962年春,朱德重游阔别多年的井冈山,在山林深处采得兰花一株。随行的陈奇涵将军即兴赋诗:“祖香隐长在深幽,清香吐芳自风流。三三幸会逢知遇,淑人君子美胜收。”朱德随即唱和:“井冈山上产幽兰,乔木林中共草蟠。漫道林深知遇少,寻芳万里几回看。”深林草蟠中的幽兰难以被人发现,但人们不会因此忘记那一抹淡淡的芬芳。面对崭新的世界,诗人在诗词中亦赋予了兰花新的内涵,万里寻香是诗人对革命战友的追忆和思念,也是在负重前行后对初心与使命的回望与坚守。朱德早年深受杜诗忧国忧民的情感影响,立下了“独抱杞人安社稷,矢心为国睹升平”的人生理想。他曾多次到访杜甫草堂,结下一段“赠兰之谊”。《工部草堂祠》:“工部草堂祠,梅竹菊皆有。近日种幽兰,名园香更久”;《草堂春兴》:“幽兰出谷弱袅袅,移到草堂愿折腰。漫道芳姿不解意,陪同工部发新条”,对幽兰进行的拟人化处理,赋予了其风姿绰约的形象和善解人意的品性,仿佛一名含情脉脉的少女,和梅、竹、菊一同营造草堂的盎然生机,与杜甫名传千古、代代流芳的君子精神相得益彰。朱德常常以兰会友,他曾为纪念 园老人刘文嘉艺菊三十周年,以秋兰两盆见贶。刘老极富盛名,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汉奸日寇纠缠胁迫,效仿陶渊明自辟菊园,取“洁身自好,闭门啸傲”之意。朱德在赠诗中写道:“刘老 园祝国光,卅年种菊永留香。精研善养奇葩好,承旧启新世泽长。全力栽培传代久,不辞辛劳为人忙。京都老少来欣赏,敬赠幽兰配北堂。”刘老亦依原韵和之,并填写《满庭芳》一阕奉谢,一时传为佳话。

  若得供献作国香,不朽芳名留处处

根据祖国建设的需要,朱德的诗词逐渐由表达情感、阐发思想的工具,延伸为表现新社会、新生活的载体,语言更加朴实无华,浅显易懂。朱德好采兰,福建武夷山、广东鼎湖山、云南西山、四川青城山、江西庐山都留下过他亲自探索的足迹。《赋咏兰》:“仙人洞下产兰花,觅得还依小道家。采上新名三五棵,洞前小憩看红霞”;《由渝赴蓉途中(其七)》:“寻得隆昌素,名地产名兰”;《龙华苗圃》:“幽兰特出多新品,培养国香样样全”,这些诗句里既有诗人观赏兰花的欣喜,也有亲自采集兰花时的劳动喜悦,尽显劳动人民的本色,表明朱德来源于人民之中,时时刻刻都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同时,朱德在采兰、育兰的过程中,加强了同广大劳动人民的联系,同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坚定了为人民写作的信念。朱德每有闲暇,就要同各地的园艺工作者切磋兰艺,将他们视若知己,多次赠送名种兰花和栽培书籍,促进各地区间兰花的调剂、繁衍与推广,以期兰花“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鹤荫曲》:“求佳种‘奋战’四天,果然满载归去。闻捷报喜煞大家,寄京都分栽百处”;《鹦鹉曲》:“五福渔村春时住,善养兰花老工父。收集蜀南数百盆,每日栉风沐雨”;《咏兰展》:“幽兰新展新都市,人人交口赞国香”;《七绝》:“多费专家勤采掇,新种移出任人观”;《杭州杂咏》:“春日学栽兰,大家都喜欢。诸君亲动手,每人栽三盆”,这些诗句并未经过精雕细镂,而是以朴素明朗、平易晓畅,饶有趣味的语言来描写表现题材,真实还原所见所感,通过对劳动者由衷的赞美,鼓舞了他们参与国家建设,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来源:学习时报 彭祥津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怎么养杰拉尔顿腊花

下一篇: 怎么在水中养栀子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