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桔梗花怎么养 加雪碧

网友提问:

桔梗花怎么养 加雪碧

优质回答:

给你一个盛大的婚礼(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子牛三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桔梗花怎么养 加雪碧1

爱写小说

仲夏(钢琴曲) - 来自酷狗音乐 仲夏(钢琴曲) - 来自酷狗音乐

给你一场盛大的婚礼(第二章)

子牛

09-01 01:19 阅读 189

我爱写小说

4)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谁是今天的主角?谁也不知,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搞了几次浪漫的配角求婚插曲,让在场的所有人也都送上了祝福。各家电视台以为是今天的主角出场,所以纷纷地冲到了表白现场,一盏盏的荧光灯即时聚集于男女主角身上,游客们也都纷纷地拿出了手机记录住这浪漫的时刻,离现场较远还在欣赏风景的人们,也都加快了脚步赶了过来。可惜,男主角深深地向观众鞠了鞠躬,有点尴尬地笑了笑,“今天活动的倡议者不是我,但我要感谢你们和他,给了我勇气,今天,我要当着你们所有的人面向我热恋了三年的女友求婚,希望我的真诚能打动她的芳心!”说完,单膝下跪,向着他心爱的女人掏出戒指,姑娘的脸热得嫣红,如顽皮猴子的屁股刚从树上做了滑梯磨擦动作后的灿烂红,双手紧捂着脸,被这浪漫的时刻电去了魂。观众一片欢声,在“嫁给他,嫁给他……”的叫声中,姑娘幸福地伸出了左手,任由她心仪的男孩轻轻地托着,在她的中指上套上了爱的标记。

这种蹭热的场面,时起彼伏,虽都不是今天的主角,但他们的确做了今天的主角。

姹嫣花店的老板娘小月远远看着这热闹的情景,对一对对新人这历史的一瞬,心有太多的羡慕,谁不向往幸福的生活,谁不想与自己心仪的爱人走入爱的殿堂?

(5)

生活的艰苦,让小月很早就开始了养活自己,帮补家用的日子。她是家里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底下五个弟妹都还在读书,不得已,她放弃了成为舞蹈家的梦想,匆忙读完中专就出来找工作了。但努力再努力,无论她怎样地任劳任怨,在男权的世界里,她也只能一直是那一位不起眼的普通职员中的一位。

时间总会催人老,身边的同事个个都有了异性朋友,小月也有了追求者,并且过起了同居的生活。那男的在外地工作,是她的师哥,两人常常是两地分居,虽然两人的关系不像情侣但又是情侣,而且父辈们经人介绍的婚姻也都是这样过来的想法时刻与她作斗争,所以,小月认为人们所说的婚姻也就是如自己家父母常说到的柴米油盐,于是,她认为这就是爱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长大—-嫁人—生儿育女—柴米油盐—帮忙带孙女孙儿—老去直到死亡。她很认真地做着这件事情,就算有一位刚从大学毕业回来的新同事总让她心神不定,而且每时每刻都能发现那双迷恋的双眼向自己投射时也不例外。

双方父母见了 ,两人的婚姻也就定了下来。没有波澜,也没有涟漪,就连小月那肚子也没有一点点的隆起。一年过去了,又一年过去了,双方父母都在焦急,男方父母想说又不太敢问,隔三差四地送来求菩萨得来的“圣水”让小月喝;女方家长总是带小月去看中医,做身子调理。他们都认为只要小月这方面调理好了,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可现实总让人失望,所有的一切都是途劳,没有爱情的日子,再新鲜的生活也有倦惫的时候。于是,他们和平分手。男孩再找他的风月,不久,在他家人的张罗下,设酒结婚,二年不到抱俩,生了两个小孩子,都是男孩。

(6)

没有了当妈妈的权利,生活一切都变成了没有了意义。再铭心的爱情,都不能因自己的私心而让自己心爱的男子处在亲人的指责辱骂声中抬不头生活下去,她自己担当不起,也不想让他为此而难过。于是,她悄然离去,在双方都还没有挑明关系的时候。

(7)

一个人游走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时候会想,能活下来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小月当过酒店的服务员,当过超市的收银妹,当过贸易公司的拉单接线员,也当过大公司的会计,但总是听从别人的意愿,行尸走肉,没有了一丝点的自我,她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即使没有了爱情,没有了当妈的福份,生活也要过得像花一样美,一样灿烂。“对啦!像花一样美,为何不向花店方面去考虑呢?”一个一瞬间的idea,即时让小月欢喜若狂, 生活重燃了希望。

从没有种植经验的小月,从学徒学起,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入职于一家花店,成为了一位花艺人。起早贪黑,摸黑起早,又是拌土,又是浇水,又是分枝,又是嫁接;学完好阳植物的特性,又学会了厌阳植物的养护,更把插花技术学到了炉火纯青,如为了延长插花期间花的花期,她可以根据各种花的品种施于她日常行之有效的经验:如在使用阿司匹林方面,是将一片阿司匹林碾碎,加500ml的水调和,浇入花中可促进绿植的荷尔蒙分泌,有效延长花期。基本所有鲜花都适用!如在使用啤酒方面,因啤酒含有乙醇,能使花枝切口消毒防腐,又含有糖及其它营养物质,能为枝叶提供养份,在插着鲜花的花瓶里加进一点啤酒便使鲜花的保鲜期延长许多。又如使用我们日常吃到了醋方面,在插花前可先将花枝切口浸在食用醋中10秒钟左右。波斯菊、绣球菊、玫瑰、圣诞花、银柳等可用此法。食盐方面,在枝条切口处涂上食盐,再放入水中,适用于风铃草,桔梗,鸡冠花,波斯菊等。

雪碧方面,因为雪碧中含有的碳酸可以杀死细菌,高糖浆可以作为养料,因此,我们把雪碧和清水按1:4的比例混合,倒入花瓶里,最后插上漂亮的鲜花就好了!鲜花至少可以多活一周!火烧的技巧,在木本花茎的切口处,用火烧数分钟,或在切口处抹些食盐,以防切口过早腐烂。在使用冰块方面,盛夏季节,若在花瓶中放点冰块,可使花枝上的叶子保持青翠颜色;我们还可以把天竺葵,紫苑的花茎切口捣碎,擦上薄荷油,放入水中;也可用糖水,如在百合花用火炙切口后,插入2%的糖水中,可延长花期……

学成归来,着手找店面,搞装修,为了节约钱,事事都想亲力亲为,店铺在闹市区,铺租贵得离谱;在郊外,客流量又达不到维持店铺的一切开支,而且可恶的是上一家租客还要你给转让费才让你租。现实情况正在打败一头激情高昂雄狮,负责装修的离异老板提出了参股的要求……

一年后,在一个下雨的夜晚,离异老板硬要留在花店,也就是这一个晚上,小月的生活发生了改变——-她怀上了他的孩子!

原来她可以当妈!原来的一切,都不是他们的所想的那样!

于是,她决定生下这个小孩,虽然那一直让她怦膊心动的他,不是眼前男!但她还是决定这样做!(未完待续……)

桔梗花怎么养 加雪碧2

▲ 东北大冷面,风物君的心头好之一。 图/视觉中国

-风物君语-

因为一碗冷面,东三省起了“内讧”?

朝鲜冷面,不仅仅是东北人的消暑神器。

对于他们而言,冷面是一年四季的信仰。夏日带着冰碴儿的大冷面,一口直通心底,有种将燥热犁庭扫穴的魔力;而冬日的温冷面,微咸微辣,是燥热暖气房里难得的一抹舒爽。

▲ 燥热的夏天,需要一碗滑溜溜的冷面来续命~ 图/网络

是大冷面,不是烤冷面!

冷面,是朝鲜族的传统食物。

然而提及朝鲜冷面,大多数人脑海里出现的,多是小吃之光——东北烤冷面。这种由铁板烤制的热食小吃,却被称作冷面,总能引发神奇的迷惑大赏。

▲ 最常见的烤冷面。摄影/静怡_, 图/图虫·创意

和冷面相较,由凉掉的面条粘在一起的烤冷面,更像是煎饼类的小吃,很少被当做餐点正餐,而清爽嫩滑的朝鲜冷面,才是东北人餐桌上最不可或缺的熟面孔。

嫩滑爽口的面条,澄澈味浓的牛肉汤,加上厚约一厘米的牛肉片、酸甜的水果片、对半切的水煮蛋装点其间,将冷面装点出“满汉全席”的丰富感。

▲ 看着就清凉的荞麦冷面。 图/视觉中国

冷面的面,通常有荞麦面、玉米面等多种选择,不过最受欢迎的,还是柔韧而劲道的荞麦面。灰褐色的荞麦面煮熟过水后,有种米粉的顺滑感,但较之米粉,又多了些巧妙的韧弹。

因而,朝鲜冷面对于牙口不好的人并不是特别友好,又韧又滑的长冷面极难嚼断,甚至还得在餐桌上备上一把剪刀,否则你很有可能遭遇冷面卡在喉咙里不上不下的尴尬。

▲ 一碗冷面好不好吃,得看汤。 图/网络

汤汁,是冷面的灵魂。传统的朝鲜冷面,有清汤和荤汤两种选择。所谓清汤,是以冰水为底,加些白醋等调味而成;而荤汤的制作也并不复杂,将冰水换成晾凉的牛骨汤或牛肉汤即可。然而正是这种看似随意且简单的汤汁,却是决定一碗冷面味道如何的底色。

冷面汤底的熬制,往往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大块的牛腱肉,经由慢火的炖煮,于锅中消融,释放出浓郁的汤汁。牛肉汤炖好后,过滤掉杂质,便可以晾凉备用,喜好冰凉的,可以直接放入冰箱冷藏。

▲ 开吃! 图/网络

冷却后,牛肉汤的表层,往往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牛油,将其撇去后,便可直接浇在冷面上。去掉油脂的牛肉汤,清爽又不失鲜美,一口下肚,别提有多舒爽。

除却面和汤,朝鲜冷面的“浇头”,同样也别具一格。清脆的黄瓜丝,微甜的辣白菜,加上东北特有的苹果梨,将汤汁调配得酸甜适宜。早年间,为了让冷面更加沁凉,不少人会在面汤里添加小苏打,大约是“功能”相似,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雪碧将其替代。

东北冷面,有哪些门派?

区别于统一东三省的铁锅炖,冷面在东北“山头林立”,不同的口味、不同的汤底,甚至是不同的配菜,都能触发“这也是冷面?”的哲学碰撞。

▲ 夏天吃冷面,带冰碴儿才是王道。 图/视觉中国

吉林延吉冷面 | 最地道的冷面长啥样?

在东北几乎有个共识,想吃最地道的朝鲜族冷面,得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市。

在延吉,冷面不仅是日常,更是节庆首选的仪式感。在朝鲜族为60岁老人举办的生日宴“花甲礼”上,冷面是重头戏。

▲ 豪华冷面帽。 图/视觉中国

寿宴上的冷面,尤为豪华。对半切的鸡蛋、嫩滑的鸡肉丸、脆嫩的黄瓜丝,加上清爽的卷心菜及沙甜的西瓜,再添加两片厚厚的牛肉,层层叠叠的配菜,像是一顶奢华的帽子盖在冷面上。最后再猛浇一勺带冰碴儿的牛肉清汤,酸、甜、咸、辣等滋味瞬间碰撞又瞬间相融。

冷面上桌后,不要着急吃面,先喝一口由布尔哈通河水炖煮的牛肉清汤。生活在高寒地区的朝鲜族,擅长窖藏,在制汤上颇有心得。入口的冷面汤,从酸到甜,再顺势过渡到咸和辣,各种滋味在齿颊间高低起伏,裹挟着清凉酸爽,在唇齿内肆意冲撞。

▲ 在东北,锅包肉和冷面一样,一直存在原教旨主义之争。摄影/魔影游侠, 图/图虫·创意

锅包肉,是东北菜里的百搭王。延吉冷面与锅包肉,一冷一热,看似大相径庭,组合到一起,却有种跨界的惊喜。外酥里嫩的锅包肉,在冷面汤里滚上一圈,瞬间变得充盈,牙齿轻咬一口,汁水四溢,脆嫩的锅包肉,越发得酥脆酸甜。

黑龙江鸡西大冷面 | 低调的奢华

延吉冷面和鸡西冷面,堪称是冷面界的少林和武当。

▲ 和延吉冷面的冷面帽相比,鸡西冷面要质朴不少。 图/网络

区别于吉林延吉冷面的酸甜口,黑龙江鸡西人,对于酸咸口的鸡西大冷面情有独钟。在鸡西,无论是夏日,还是寒冬,随处可见的冷面馆子,总是人声鼎沸。

和延吉冷面的“奢华”不同,鸡西冷面则有种质朴的单调,一小堆稀疏的圆白菜丝,几根飘着的黄瓜丝,就足矣装点一碗冷面。不放切成一半的白煮蛋,是鸡西冷面的坚持。毕竟鸡西人信奉,一碗冷面是否好吃,在于冷面本身,而非本为陪衬的肉和蛋。

▲ 冷面菜之凉拌桔梗干。摄影/hanqingz, 图/汇图网

在鸡西,吃冷面必须搭配冷面菜。鸡西冷面菜,也叫辣菜,大多以凉拌为主。无论是蔬菜、蛋肉,还是明太鱼、桔梗干、泡蕨菜、海带丝、豆腐等几十种菜肴,在鸡西均可用辣椒油凉拌。鲜辣是这些菜肴的共同特点。

一碗正宗的鸡西大冷面,面温、汤寒、菜辣,才算“有内味儿”了~

辽宁西塔大冷面 | 冷面界的风味原产地?

辽宁沈阳的西塔大冷面,有着直白的咸口,是最接近冷面原产地平常口味的冷面。几片牛肉加泡菜,便能在冷面江湖横行数十年。

▲ 西塔大冷面。摄影/yuhe998, 图/汇图网

一碗正宗的西塔大冷面,面条劲道、面色黄亮、汤汁清爽、鲜咸适中、入口清爽。一碗冷面,一盘拌干豆腐,两瓶啤酒,是沈阳人吃冷面的标配。这样的组合,虽至纯至简,但几天不吃就让人倍加想念。

西塔大冷面,多是现吃现压。由面粉加淀粉和成的面块,现挤现压在沸水中,稍煮一两分钟便可出锅过冷水。刚压出来的面条,柔韧、劲道且易嚼;特殊熬制的汤头,清凉又有滋味;配面的水泡菜是不放蒜的,更能衬托出面码的爽口。

▲ 凉拌干豆腐,是西塔大冷面的官方搭配。摄影/映山摄影, 图/图虫·创意

吃的时候,往面里㧟上一勺辣椒面,辣味直冲脑门,够劲儿!

榆树皮冷面、干拌冷面 | 冷面的多幅面孔

大约是太对东北人的脾气,冷面的吃法,被东北人研究到了极致。

在吉林集安,流行一种榆树皮冷面。区别于其他粗粮,榆树皮粉很有个性,不仅没有酸、辣、苦、涩等多余的味道,反而质感嫩滑。不过因为是粗粮属性,榆树皮冷面的弹性要差一些,易于嚼断,非常适合牙口不好的人。

▲ 干拌冷面。 图/网络

在东北的一些地方,冷面也可以直接干拌。过水的冷面,加上辣酱,再放些清爽的时令蔬菜,就是一顿饱餐。

把一种食物吃到极致,或许是因为东北人对生活有种天生的敬畏与热爱吧。

- END -

文丨莺时

封图 | 视觉中国

桔梗花怎么养 加雪碧3

我的学医过程回顾以及思想的变迁

学中医之前,我家被下放到农村。我边读高中,边劳动,几乎所有的水田农活我都会干。那时的劳动强度很大,特别是在种植双季稻的时节,正值8月上旬,天气酷热,每天劳动十几个小时,往往是天不亮就去水田拔秧,上午割稻,下午翻地和插秧,经常搞到天黑,肚子饿,蚊子叮,浑身晒得紫红紫红。那时的清凉饮料,就是井水,放点糖精,就是那时的“雪碧”了!

1973年,我家返回城里,当地政府安排我到医院当中医学徒,开始就给老中医抄方。比起农村,那就是天堂般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先苦一下也是好的,就晓得真正的乐是在哪里了。经过三年艰苦的农村劳动,才晓得有一个职业是多么幸福的事。

当学徒后,每天坐在老中医面前,做的事情就是抄方、抄录医案、请教问题。

我的老师叶秉仁先生,早年毕业于上海的中国医学院,长期在农村行医,中西医两法都行。中医方面他教我方和药,不仅讲方剂的组成和功效,还教我他自己编写的方歌,如“调肝理脾服逍遥,三白荷草当柴烧”等。

西医方面教我许多解剖和生理学方面的知识。我的母亲是在江阴卫生学校教《微生物寄生虫病学》的老师,家里就有许多医书,对西医我并不感到陌生。

叶先生教我更多的是临床诊疗技能,例如肝脏触诊、心脏听诊及症状鉴别诊断等。

当时的我对中医充满着好奇和新鲜感,什么都想学。当时大陆大搞中草药运动,因此我对中草药也有所涉猎。如用马兰根、野菊花治疗感冒,用马齿苋、地锦草治疗肠炎、痢疾,用鱼腥草、金荞麦治疗肺部感染等;同时,摘抄了不少中草药现代药理研究的报道,并用于临床。

那时的思路比较简单和粗浅,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诸如失眠就用合欢皮、夜交藤;咳嗽就用杏仁、桔梗;食欲不振就是谷芽、麦芽、山楂、陈皮,想法比较简单。

学徒满师以后,我开始独立门诊,疗效不理想。那时,开始对清代名医叶天士的医案进行研究。我把《临证指南医案》手抄、对比、分析,写了一些相关的文章,发表于国内刊物上。

其中,我比较满意的是“叶天士体质辨证探讨”,这对形成现在的体质学说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模仿叶天士医案处方用药。

那时还经常做的工作,是名老中医医案整理。我将叶秉仁先生等几位家乡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整理成文,陆续发表,如发表在《新医药学杂志》(后改成《中医杂志》)的“杂谈偶记”是整理叶秉仁先生的经验和医案。

那时,有一件事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1976年,我以实习日记的形式整理叶秉仁、夏奕钧等老中医的经验和自己的学习体会,投给了当时名气甚大的《新中医》杂志,不料居然发表了,编辑很赞赏,加了编者按,说我的文章“文体活泼,值得一读”。

我还参与当地政府卫生局组织的中医编写组,编写《江阴县老中医医案选编》一书,我参与了全书的统稿和编者按等文字工作。

那时,虽然对中医理论有所熟悉,但认识尚浅薄,大致和教科书观点相似,只不过对老中医的经验有所体会。

当时还是不会看病,经常去请教老中医,我还手抄过清代常熟名医余听鸿的《诊余集》。总之,处在中医学的学习期,属于学习中医的初始阶段,尚谈不到什么思想的形成。

考上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研究生后,我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古医籍,也有很多时间放在读书上。

那时,我集中学习一些基础科目,如自然辩证法、《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外语等。

那时考虑比较多的问题是:中医学术是如何发展过来的?今后它的方向在哪里?中医理论的特点在哪里?那时自己还读了心理学、控制论、黑箱理论等,也写了一些相关论文。

读书是苦的,我下了死工夫,花了很多时间,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医家及其著作、学术观点、经验方药等做笔记,再加上自己的诠释和评语。1980年的下半年,竟被我写秃了十几个蘸水钢笔的笔尖。

以上的读书经历,对我了解中国医学史,了解中医学术流派非常有帮助。这既是我后来编写《中医临床传统流派》的基础,也是我多年从事课堂教学的本钱。

所以,要做好医生,要读书,好好地静下心来读书、思考,尽管有些书当时读起来一点意思也没有,但还是要读,读了才会知道如何选择,如何读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陆兴起了“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思潮。

其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的形势,为中医学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当时比较响亮的口号是“中医现代化”,但如何才能现代化?很多学者的想法是:中医学理论是从《黄帝内经》来的,只有先把理论突破了,才能带来临床疗效的提高,光靠中医研究中医不足以阐明中医学理论的奥秘,还必须依赖多种学科的参与。所谓多学科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心理学等。

1984年在南京举办了首届全国中医多学科研究会,大讲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等天人合一的中医哲学。当时,我也是筹备者之一。

但我在参加这个中医多学科研究活动以后,越来越感到不踏实。这些研究的观点离中医临床太遥远,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诠释,终究谈不到具体的中医世界。所以,我始终与他们有着学术思想上的距离。

那时,我的研究,一是从史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医发展的思路。曾写了《近百年中医学的发展理论》一文,这篇文章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以后,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的一位研究生专程找到我,他说对我的文章很感兴趣。

另一就是从科学的角度认识中医。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标准和规范,否则,就无所谓发展。当时写了一篇文章,题为《标准化与中医学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接触到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的著作,读后十分震惊。他虽然是两百多年前的古人,但其学术思想上却是非常清晰的,具有明显的近代科学的光辉。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就是放到现在,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徐灵胎先生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写了不少有关徐灵胎的专题论文,加深了对徐灵胎学术思想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中医学的认识。

也就在这个时候,我接触到了富士川游先生撰写的《日本医学史》,书上介绍日本古方派的梗概。

在南京医学院图书馆,我又读了日本古方派代表人物吉益东洞先生的《药征》。这个时期是我学术上的探索期,多年模模糊糊的中医学渐渐有了粗浅的轮廓。

医案是我学习中医的重要教材。学徒期间是这样,在南京中医学院读研究生时也是这样,不仅抄读地方名医的医案,也注意从名医医案中挖掘中医处方用药的规律。

当教师以后,也在课堂上讲些名医医案,或开设有关医案阅读的讲座。后来,为响应学校开设选修课的号召,我尝试编写这方面的教材。记得当时住在非常拥挤的筒子楼12平方米的宿舍里,写成了《医案助读》和《医案选读》两书。

我当时就觉得,辨证论治是一种技能,医案是培养医家知常达变的本领,这是学习中医所必需的,属于传统的学习研究方式,不可偏废。那时对经方家的学术思想已经高度关注,所以书中经方家的医案比例很大,《医案助读》于1987年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那时我32岁。

除读医案以外,我花很长的时间在图书馆看伤寒注家的著作。那个时候喜欢读舒驰远的《伤寒集注》、程应旄的《伤寒论后条辨》、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吕震名的《伤寒寻源》等,近代经方家如陆渊雷、恽铁樵、曹颖甫、祝味菊等的书也给我很大启发。

我在阅读中理解到伤寒论研究是“一家有一家的仲景,各人有各人的伤寒”,每个医家是在注解《伤寒论》的过程中阐发自己的学术观点,诠释中医学的奥秘。可以说,一部《伤寒论》研究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医学术思想史。

我毕业后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面对的是许多医家。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我感觉到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必须分类,并进行异同点的比较,否则就难以评价,也难以利用。

1989年,我写出《中医临床传统流派》一书。那时,我对中医学的认识才稍微清晰些,思想也渐渐有些成熟,眼光开始盯住经方家了。书中的六经辨证派、经典杂病派、辨证伤寒派、通俗伤寒派就属于经方派中的几个分支。

1989年秋天,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日本京都大学进修老年医学。在京都一年的时间里,我有机会与日本著名的汉方医家坂口弘、中田敬吾及细野八郎接触,向他们学到了不少有关日本汉方的诊疗思想和技术。

也在他们的推荐下,翻译了近代日本汉方三巨头之一的细野史郎先生的《汉方医学十讲》,阅读了日本明治年间著名医家浅田宗伯的著作;同时,在其图书馆有机会细细研读了日本古方派泰斗吉益东洞先生的《类聚方》、《药征》及其弟子的著作,如尾台榕堂的《类聚方广义》。

在日本研习期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细野诊疗所周四晚上的读书会,我经常向他们介绍中医学的观点和经验。

为了让日本医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处方用药的技能,我在讲座中提出了有关方剂家族(类方)以及药人(体质)的观念,比如“桂枝类方”、“麻黄类方”、“黄芪体质”、“柴胡体质”等,并提出了附子脉、桂枝舌等具体药证,力图使抽象的中医辨证具体化、形象化。这种思路和基本内容,成为我后来出版的《中医十大类方》的雏形。

在日本进修一年,思想非常宽松,讲中医中药,不必局限于教科书,可以任意驰骋。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观念,为我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中医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国之后,我的研究方向就以方证研究为主,并且投入了很多的精力。1995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医十大类方》,当时我是41岁。

写完之后觉得不够过瘾,还想一味药、一味药地写下去,于是在1996年开始写《张仲景50味药证》。

写出初稿以后,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开设讲座。1997年,首先在日本出版日文版,以后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中文版。

由于中医学的经验性,决定了整理和总结老中医经验的重要性。这在我的学徒时期就已经明确了这一点,同时也初步掌握了有关的方法和技巧。在进行方证药证研究的时候,除了文献研究以外,我非常迫切地需要老中医经验的参照。

1995年,我受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对1994年省政府认定的113位名中医进行了一次临床经验的问卷调查。

调查的关键是抓住名医们常用的药物和方剂,每人限定5张方和5味药,问卷抓住用药的指征和应用范围、最大剂量与最小剂量、禁忌证、体会等,非常实用。

我的目的是探讨各个名医眼中的药证和方证。调查的结果编辑成《方药心悟》一书,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出版后社会反响热烈,年后就加印了。

紧接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交给我对全国名中医进行调查的任务。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全国的名老中医进行统一的系统的问卷调查,是对老中医经验所做的一次规范化的收集整理工作。

这任务花了近4年的时间,编辑了130万字的大型著作《方药传真》,已经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以上都是我上世纪90年代中末期所做的工作。2000年以后,我的研究方向依然是经方方证与经典药证的研究。经方仍未受到重视,很多人依然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不会用经方,不敢用经方,不想用经方。

现在,我的工作是在做经方医学的推广。我首先在南京医科大学开设了一门选修课《张仲景药证》,没想到大受欢迎。

一开始讲甘草,我就要同学们亲自尝一尝甘草的味道。我说,尝药的目的有二:首先,要知道中药是我们的祖先亲口尝出来的;第二,要打破你们眼里中药是苦的误区,中药也有甜的。

同学们觉得挺有趣,课堂上不时发出笑声。选修的学生有医疗系的,有医管的,也有护理及口腔医学专业的,阶梯教室里坐得满满的。

有些同学在后来的体会中说,他们第一次尝到了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来上的感觉。第二个学期人数爆满,第三学期选课达到500人。

除了开课之外,我也到各地进行演讲,主题大抵是中医学魅力、经方药证应用之类。

我曾说过:中医的学习一开始首先要问“是什么”,弄清了“是什么”,才能去思考“为什么”。对经方有一定程度理解之后,开始尝试着思考“为什么”的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经方医学理论的框架?

这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充实和发展经方医学,使经方医学与时代相映。

经方医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循证医学”,不过,我们不叫“循证”而叫“随证”。《伤寒论》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说法。所以,确切地说,经方医学是“随证的医学”。我个人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大致如此。

影响我中医之路的五大因素

1、家乡的一批名老中医

我很庆幸,我生活的家乡江阴,是一个中医之乡。江阴过去有写《风痨臌膈四大证治》的姜礼;近代有温病学家柳宝诒,写过《温热逢源》,其编的《柳选四家医案》也风靡海内;近代经方家曹颖甫更是江阴中医杰出的代表。等我学习中医时,江阴有一批省级名老中医,当时号称有“中医四大金刚”。

我的启蒙老师叶秉仁先生便是其中一位。叶先生是上世纪40年代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精通中西两法,临床的经验相当丰富,教给我很多东西,是一位非常重视西医技术的老中医,他的治学格言是“学术无国界,治病在疗效”。

第二位要提到的是夏奕钧先生,他是苏南伤寒派朱莘农先生的弟子,性格开朗,禀性聪慧,看病时全神贯注。临床擅用黄连治伤寒等发热性疾病,外号“夏川连”,常用泻心汤、桂甘龙牡汤等。

当时我在卫生局编写组时,夏老是主编,在他手下工作,学到不少东西,特别是朱家伤寒派的诊疗风格。

第三位是邢鹂江先生,与夏老是同学。邢老的毛笔字工整端庄,文采非常好,医案遣词用句非常美。

他一生清贫,但对中医一往情深。他说,人生只要一桌一椅一床,足矣!上世纪70年代的生活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我有时晚上去他的单人宿舍,邢老就特别开心。

他会给我泡上一杯牛奶(当时奶粉是奢侈品),然后为我讲述他的所见所闻,其中有他当年治疗重症大病的经过,也有中医界的趣闻轶事。

第四位是陈嘉栋先生,擅长使用张锡纯的药方,并喜欢收集民间验方,临床经常有一些奇方奇法,毛笔字写得很飘逸。

除上面4位以外,江阴还有名医夏武英先生,他擅用攻下法治内伤杂病。郁祖祺先生,组方独特,多属其经验方药。

周慕丹先生,治疗妇科疾病善用清利湿热的药物,如碧玉散、黄芩、地骨皮等;还有镇江医学院的曹永康教授,擅用桂枝汤加味,对业师朱莘农先生的学术思想与经验有较大发挥。

江阴的老中医们,都是临床家,他们不谈空玄的理论,而重视实际疗效,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

2、来自高校的压力

作为首届研究生,我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可以在古籍部任意翻阅各种古代医书。这时,影响我的不仅有现代名中医,而且还有一批已故的名中医。

张仲景就不用说了,还有像徐灵胎、叶天士、王孟英、柯韵伯、舒驰远、曹颖甫、余听鸿、陆渊雷、王清任、张锡纯、范文虎、祝味菊、吴佩衡,以及日本的吉益东洞、汤本求真等医学家。

如果没有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的资历,我不可能接触到这么多医家,并了解他们的学术思想,这个经历对我至关重要。所以我说要读书,读万卷书。

从学徒到大学教师,这是一个跨越,也是一个严峻考验。大量占有资料,充分的咀嚼和消化这些资料,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流畅的思路让学生有所受益,这是我教学的基本态度。

我讲过“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基础理论”“临床中药学”,开设过“医案讲评”“张仲景药证”“经方应用”等选修课。教师的职业使我懂得如何调动教学对象的兴趣,如何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我曾担任过8年的《南京中医学院学报》的主编,组稿、编辑、修改、校对,每一环节必须扣紧。编辑要有杂家的宽泛,又要有专家的细腻,既要变通,又要严谨,既要了解读者,又要理解作者。编辑生活,让我懂得市场,懂得中医的文章要有读者才有价值。

所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20多年,是我成长和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校园里的那种无形的压力,成为我努力奋斗的动力。

3、长期的临床实践

从1973年步入中医这个行业以来,我的临床几乎从未中断过。虽然研究生时期直接看病少了,只能偶尔跟着导师看诊。但我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自己是个医生,读书、研究、教学、编辑都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为了治病,为了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非常珍视我的门诊,平时除非有紧急的情况,一般是决不会放弃自己心爱的门诊的。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学习中医都非常认真,但总有一种空虚感,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接触临床的缘故。

4、到日本进修和考察

这是一个关键期。因为日本提供给我的是一个宽松的思维环境,以及特殊而严谨的教学要求。人的思想只有在没有束缚的环境下,才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很多事情都是这样。

5、家庭和个人因素

我的曾祖父是江阴华士一带著名的骨科医生。祖父经商。父亲学美术,搞中国画,后来又从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母亲是学西医的,在卫生学校当微生物寄生虫学科教师。

父亲给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作贡献,为民族争光,也为家族争光。我的伯父是建筑师,为台湾故宫博物院的设计者;叔叔在摄影界,其书法、篆刻也是一流的。

我们这个家庭对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很重视,可以说有书香味,当时我自己的理想是当作家或诗人,没想到一脚踏进了中医的世界。正因为喜欢文学,喜欢写作,于是对整理总结老中医史料有较好的基础。我体会,只有写作才是让思想变得清晰的方式。

我性格不拘谨,比较敢“露”,不怕别人来批评我的东西,因我相信真理总是愈争愈明的。

还有一点,我自己觉得比较勤奋,不会沉溺在物质享受中。我不太怕苦,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因为有创新,所以能给人带来愉悦,所以一点都不觉得苦。我觉得人生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此,在于创新。

来源:网络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日本月季花怎么养

下一篇: 怎么花瓶里养玫瑰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