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章摘抄 > 正文

千叶牡丹花怎么养

网友提问:

千叶牡丹花怎么养

优质回答:

重瓣蜀葵,气质不输芙蓉和牡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养花管家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千叶牡丹花怎么养1

  蜀葵,学名:Alcea rosea,别称一丈红、大蜀季、戎葵,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茎枝密被刺毛。因原产中国四川,故名曰“蜀葵”。又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于6月间麦子成熟时开花,而得名“大麦熟”。

  蜀葵,花呈总状花序顶生单瓣或重瓣,有紫、粉、红、白等色,花期长,从4月一直开到10月,甚至11、12月份。

  蜀葵开的花特别大朵,花型特别的好看,有单瓣、重瓣之分,花色有紫色、粉色、红色、白色等等。

  蜀葵园艺品种多,有千叶、五心、重台、剪绒、锯口等名贵品种,国外也培育出不少优良品种。今天带大家欣赏一下重瓣蜀葵,气质一点不输芙蓉和牡丹。

  蜀葵宜于种植在建筑物旁、假山旁或点缀花坛、草坪,成列或成丛种植。矮生品种可作盆花栽培,陈列于门前,不宜久置室内。也可剪取作切花,供瓶插或作花篮、花束等用。

  关注我们,后续会分享更多有趣又有用的园林园艺、花境花海、庭院阳台、植物花卉等相关知识。

千叶牡丹花怎么养2

物种起源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历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陵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变野生为家养。从南北朝“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至今,栽培历史也有1500年了。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牡丹发生了变异,出现了许多花大色艳的品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栽培范围由长江、黄河流域诸省向全国扩大。如今已扩展到中国东北、东南,以及内蒙、新疆、西藏、台湾等地。

牡丹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则始于南北朝。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又据《太平御览》谢康乐说:“南朝宋时,永嘉(今温州一带)水际竹间多牡丹”。

“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牡丹栽培历史的开始。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丹”。”

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花园中已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集中观赏的场面。《隋志素问篇》中说道:“清明次五时牡丹华。”这又足以说明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则规模更大。据唐《海山记》记载:“隋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今洛阳西苑公园一带),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有赫红、飞来红、袁家红、醉颜红、云红、天外红、一拂黄、软条黄、延安黄、先春红、颤风娇......”,隋都西苑种植牡丹与隋炀帝广泛收集民间的奇花异草有关。

唐朝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唐都长安的牡丹在引种洛阳牡丹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时已出现了种植牡丹的花师。据柳宗元《龙城录》记载:“洛人宋单父,善种牡丹,凡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色,人不能知其术,唐皇李隆基召至骊山,植牡丹万本,色样各不同。“当时的“艺人“因受社会所限,生活所迫,所掌握的“绝技”是不外传的。所以,宋单父种植牡丹的“绝技“使后人“不能知其术”。但是,从“植牡丹一万本(株),色样各不同”来看,牡丹的栽培技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在唐代,宫廷寺观,富豪家院以及民间种植牡丹已十分普遍。据《杜阳杂记》记载:“高宗宴群臣赏双头牡丹”。《酉阳杂俎》载:“穆宗皇帝殿前种千叶牡丹,花始开香气袭人“。《剧谈录》载:“慈恩寺浴堂院有花两丛,每开五六百花,繁艳芬馥,绝少伦比”。当时,刺激牡丹种植业发展的原因,不仅是牡丹被众多的人们喜爱,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而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唐国史补》载:“人种以求利,本有值数万者“。在唐代的大量栽培下,繁育出众多的品种,使牡丹花瓣化程度提高,花型花色增多。

在栽培方面角度说,唐代已开始尝试牡丹的熏花试验,据《事物纪原》记载:“武后诏游后苑,百花俱开,牡丹独迟,遂贬于洛阳”。这虽为传说,但从中可以分析出“牡丹独迟”的原因,是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真正掌握其生长规律而造成熏花的失败,使其不能与其它花卉同放。

作为唐代东京的洛阳,从初唐到五代十国的后唐,牡丹种植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其规模不亚于西京长安。据宋《清异录》记载:“后唐庄宗在洛阳建临芳殿,殿前植牡丹千余本,有百药仙人、月宫花、小黄娇、雪夫人、粉奴香、蓬莱相公、卵心黄、御衣红、紫龙杯、三支紫等品种”。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这其中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记述了牡丹的栽培管理,其中包括择地、花性、浇灌、留蕾、防虫害、防霜冻以及嫁接、育种等栽培方法,总结出一整套较为完善的成熟经验。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载:“种花必择善地,尽去旧土,以细土用芥末一斤和之“、“白蔹能杀虫,此种花之法也”。《洛阳花木记》中载:“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则根不行,而花不发旺,以疮口(根茎交接处)齐土面为好”。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栽培牡丹十分严格,从选地到种植都十分讲究,这也许是洛阳牡丹能够甲天下的原因之一。

北宋时,洛阳牡丹园的规模是空前的。当时洛阳人不单爱花,种花,更善于培育新品种,牡丹“不接则不佳“,他们用嫁接方法固定芽变及优良品种,这就是北宋时最突出的的贡献。

南宋时,牡丹的栽培中心由北方的洛阳、开封移向南方的天彭(四川彭县)、成都、杭州等地。在这些栽培地,首先引种了北方较好的品种,并与当地的少量品种进行了杂交(天然杂交),然后通过嫁接和播种的方法,从中选出更多更好的适宜南方气候条件的生态型品种。陆游著的《天彭牡丹谱》中记述了洛阳牡丹品种70余个。

明清时,中国牡丹的栽培范围已扩大到安徽的亳州、山东的曹州、北京、广西的思恩、黑龙江的河州等地。《松漠纪闻》记述了黑龙江至辽东一带种植牡丹的情况:富室安居逾二百年往往辟园地,植牡丹多至三二百本,有数十丛者,皆燕地所无。另据《思恩县志》记载:“思恩牡丹出洛阳,民宅多植,高数丈,与京花相艳,其地名小洛阳”。这说明当时牡丹园北至黑龙江,南至广西。明清时关于牡丹的著述更多,薛凤翔著《亳州牡丹表》、《牡丹八书》,从牡丹的种、栽、分、接、浇、养、医、忌八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乾隆年间编纂的《洛阳县志》列古代和当时品种共169个。

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据《曹州牡丹-附记七则》载:“右安门外草桥,其北土近泉居人以种花为业,冬则温火煊之,十月中旬,牡丹进御矣“。再据《五杂俎》载:“朝迁进御常有应时之花,然皆藏之窖中,四周以火逼之,隆冬时即有牡丹花,道其工力,一本数十金“。这时的催花技

牡丹(3)

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牡丹种植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牡丹的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栽培技术水平逐年提高。洛阳、菏泽等地先后成立了牡丹专业的科研机构——牡丹研究所。在前人的栽培管理的基础上,使牡丹的栽培技术又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中国还出版了一批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如刘淑敏等编著的《牡丹》,喻衡著的《牡丹花》,魏泽圃等主编的《洛阳牡丹》等等。这些著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新探索。

牡丹不仅是中国人民喜爱的花卉,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珍爱。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朝鲜、荷兰、德国、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均有牡丹栽培,其中以日、法、英、美等国的牡丹园艺品种和栽培数量为最多。

海外牡丹园艺品种,最初均来自中国。早在公元724-749年,中国牡丹传入日本,据说是由空海和尚带去的。1330年至1850年间法国对引进的中国牡丹进行大量繁育,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1656年,荷兰和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牡丹引入荷兰,1789年英国引进中国牡丹,从而使中国牡丹欧洲传播开来,园艺品种达100多个。美国于1820-1830年,才从中国引进中国牡丹品种和野生种,后来培育一种黑色花的牡丹品种。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喻衡先生在他所著的《牡丹花》一书中这样写道:“牡丹在国外也用于庭园栽植,植株高度可达2米,花径达20-30厘米,每天暮春时节,花朵盛开,硕大无比,清香四溢,冠居群芳,虽远离故国,也大有一副'花王'的气派。”

2形态特征

牡丹是落叶灌木。茎高达2米;分枝短而粗。叶通常为二回三出复叶,偶尔近枝顶的叶为3小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7-8厘米,宽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浅裂,表面

面绿色,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白粉,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或近无毛,小叶柄长1.2-3厘米;侧生小叶狭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4.5-6.5厘米,宽2.5-4厘米,不等2裂至3浅裂或不裂,近无柄;叶柄长5-11厘米,和叶轴均无毛。

花单生枝顶,直径10-17厘米;花梗长4-6厘米;苞片5,长椭圆形,大小不等;萼片5,绿色,宽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为重瓣,玫瑰色、红紫色、粉红色至白色,通常变异很大,倒卵形,长5-8厘米,宽4.2-6厘米,顶端呈不规则的波状;雄蕊长1-1.7厘米,花丝紫红色、粉红色,上部白色,长约1.3厘米,花药长圆形,长4毫米;花盘革质,杯状,紫红色,顶端有数个锐齿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时开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长圆形,密生黄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工笔牡丹作品

工笔牡丹作品

工笔牡丹作品

千叶牡丹花怎么养3

《浅说水浒》第551期(文/焦目)

水浒里,人物出场时,作者常会花一番笔墨,描写其穿着打扮。这样写,不但能让读者记住人物,更能从细节处表现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甚至是性格为人。比如林冲,前期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后来却落草为寇,地位不同,穿着明显不一样。林冲与鲁智深第一次见面时,是“青巾绿袍,手摇折扇”,后者却身穿直裰,抡着禅杖,两人性格之不同,早已跃然于纸上。

如果稍微留心,读者就会发现,水浒中的男人,喜欢在头上插花。

小喽罗头巾边乱插着野花。前面摆着四五对红纱灯笼,照着马上那个大王……鬓傍边插一枝罗帛象生花,上穿一领围虎体挽绒金绣绿。

新水浒周通形象

小霸王周通的鬓边插着“象生花”,小喽啰头上也插着野花。

关于男人头上插花,书中还有很多地方提及。阮小五是“鬓边插朵石榴花”;杨雄是“鬓边爱插芙蓉花”;浪子燕青,“鬓边长插四季花”;小旋风柴进,“头戴一顶皂纱转角簇花巾”;至于刽子手蔡庆,因为生来就爱在头上戴花,所以绰号就是“一枝花”。

明明就是大老爷们,为什么他们要在头上插花呢?是因为爱美,还是有其他原因?这些花有没有讲究?

男子簪花的由来

插花于头上,这叫“簪花”。文献中,簪花有三种意思,一是把花插在瓶中或者门窗等地;二是头上戴花,可以直接插在头发上,也可以插于帽冠上;三是指明清时期的一种书体。我们要讨论的,是第二种情况。

东汉女子执镜俑

头上簪花,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四川曾出土汉代女子陶俑,陶俑头上就戴着四朵花;四川博物院藏有东汉女子执镜俑,这名女子手持圆镜,头上帽有两朵花。

直到宋元明清,女子依然会簪花于发髻或者帽冠上。这一点,在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宋代杂剧《打花鼓》等图中,再清晰不过。明代《北京岁华记》中说过,当时北京人在元旦时常簪花;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也说,当时的习俗,妇女常要簪花。

《簪花仕女图》局部

《打花鼓》

但是男子何时开始簪花呢?

唐代之前,女子在重阳节还会在头上插茱萸,后来男人也效仿。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提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明唐朝重阳节时,有男子头上插茱萸的习俗。唐代《辇下岁时》记载,九月九日,皇宫里的人都争相在头上插菊花,而民间更多。

为何要在重阳节时,头插茱萸或者菊花呢?原来,古人认为,茱萸气息浓烈,佩戴后能辟恶气,能抵御寒冷;而戴菊花则意味着延年益寿,因为菊花也叫“延寿翁”。

唐代时,除了重阳节,在其他活动中,人们也会戴花。

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间地。故学士苏颋《应制》云“飞埃结红雾,游盖飘青云”。览之,嘉赏焉,遂以御花亲插颋之巾上。时人荣之。——《开元天宝遗事》

唐玄宗画像

苏颋因为写了一首好诗,唐玄宗就亲自把御花插到他的帽子上,当时人都以他为荣。由此可见,即便不是重阳节,唐代男子也已经开始簪花。

唐中宗李显曾于立春日,赏近臣彩花各一枝,令他们佩戴。当时,武则天的孙子武平一作诗最好,李显又多赏赐他一枝花。武平一就把两枝花左右交插,戴于头上。崔日用因酒醉加上嫉妒,还过来抢武平一的花。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因为皇帝与百官的“带头作用”,加上戴花兼有装饰美,所以民间百姓也纷纷效仿。男子簪花的习俗,由此兴盛并传承下来。

宋代男子簪花情况

宋代沿袭唐代的风俗,皇帝常在宫廷戴花、赐花于部下。

宋太宗画像

宋太宗曾经在宫廷之中举办花宴,君臣都簪花;宋真宗也爱簪花,他还亲自给晁迥、钱惟演簪花,观者无不以这二人为荣。真宗封禅泰山前,与陈尧叟等人头上都簪牡丹花。后来,他又让陈尧叟摘了头上的花,把自己头上的花簪于陈尧叟头上。寇准侍宴时,真宗更是把千叶牡丹花簪于寇准头上。簪花后,真宗还很雷人地说了一句“寇准年少,正是赏花吃酒时也”。其实,那时候的寇准都快50岁了。

宋徽宗也特别爱戴花。他与花算得上是不离不弃。每次出游及回宫,宋徽宗不但自己乘马簪花,还会赐大臣、卫队士兵每人一朵翠叶金华,算是出入大内的通行证。

婚礼上,新郎官簪花的习俗,也是北宋时的习俗。

世俗新婿盛戴花胜,拥蔽其首,殊失丈夫之容礼。必不得已,且随俗戴花一两枝,胜一两枚可也。——司马光《书仪三·婚仪上》

意思是说,当时男子结婚,头上要戴女子花冠,这实在不像个爷们。可是,不戴花也不好看,所以他们就只好在头上插一两朵花了。

直到明朝,这种习俗还有。《金瓶梅》中,陈经济迎娶葛翠屏时,头上就“簪着两支金花”。其实到今天也有,只不过新郎不是簪花于头,而是佩花于胸前了。

明代《邵元节簪花图》

除了皇帝、大臣爱戴花,民间也爱戴花。

于花盛处做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邵氏闻见录》

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的记载,充分说明,当时不管是富贵之人,还是贫穷之人,大家都会戴花。由此可见,簪花习俗在宋朝是多么流行。事实上,男子簪花最盛行的时代,正是宋朝。明清虽然也有,但远不如宋朝流行。

从宋代的石刻、壁画、绘画中,更能反映当时簪花习俗。绘画如苏汉臣的《货郎图》、李唐的《春社醉归图》;石刻如北宋挟茵褥男侍石刻;壁画如辽金时代的张匡正墓壁画等,都能看到男子簪花。

货郎图

春社醉归图

张匡正墓壁画

北宋挟茵褥男侍石刻

如果赦免或处死犯人,狱卒也要簪花,这是为了向犯人宣示“天恩”“天意”。

总之,上至皇帝官员,下至百姓艺人,人人都可以戴花。水浒中,周通娶刘太公女儿时,鬓边戴花,小喽啰也头插鲜花;杨雄和蔡庆作为刽子手,头上戴花;燕青、阮小七等人爱在头上戴花,这些都符合北宋的社会习俗,并非他们臭美,更不是作者胡编乱造。

簪花有哪些讲究

既然男人爱在头上戴花,是不是意味着,什么花都可以戴,戴多少都可以?

事实上,因为宋代男人都爱簪花,所以从北宋开始,簪花就有了规定。所簪之花,无论是数量、颜色还是种类,都有讲究。

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宋史》

显然,罗花等级最高,栾枝花次之,而绢花等级最低。所谓绢花,其实就是绢制的花,属于假花了。

宋代石刻菩萨像簪花宝冠

​在《梦梁录》中,吴自牧对当时官员所簪之花的种类和数量,记载得更清楚。比如,最高级的宰臣枢密使,赐花大花十八朵、栾枝花十朵,再往下则分别是十四朵、八朵;十二朵、六朵……至于侍从,则只有两朵花。再往下如训武郎、教乐所伶工、诸司人员则是花冠了。

因为花有时令限制,加上戴花者多,所以宋代男人所簪之花分两种,一种是生花,也就是鲜花;另一种是像(象)生花,也就是假花,用各色材料制成。

当时男人所簪之花,首选时令鲜花,比如菊花、牡丹、芍药、蔷薇、水仙、香兰、梅花、紫薇花等,至少有三十余种。除此之外,便是罗帛花、绢帛花甚至纸花等。

对了,当时妇女为了冬天也能头插鲜花,还会在春天时,把酴醾(拼音:tú mí)放在书中,做成标本,到了冬天,再取出来插在头上。这种花叫“花腊”,意思是寒冬腊月所簪之花。

新水浒西门庆形象

新水浒高衙内形象

关于簪花,央视水浒中,因为许多人物和情节,所以好汉们簪花表现很少。新水浒中则表现很多,像阮小七、西门庆、蔡庆等人都曾簪花,武大郎迎娶潘金莲时也头戴红花。

参考资料:

《宋代男子簪花习俗及其社会内涵探析》

《从朝廷戴花簪花礼仪探微宋代礼仪制度》

《从朝廷戴花簪花礼仪探微宋代礼仪制度》

《男子簪花话宋朝》《梦梁录》《宋史》

《水浒传》《邵氏闻见录》《开元天宝遗事》等。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花怎么养可以长时间保存

下一篇: 毛花艮发芽后怎么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