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珠花怎么养
优质回答:从一件汉服,看中国古典服饰美学的流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五彩珠花怎么养1
来源:文汇报
提到中国古典风格服饰美学,旗袍、唐装早已深入人心,大众对于汉服却知之甚少,从对“汉服”概念的混淆,到汉服结构的名称,都缺乏一定的理解,更毋需说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了。所谓“汉服”,指的并不是汉代服饰,而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汉代前身是华夏族,整个汉族传统服饰可以溯源至周代,经由秦朝发展,到了汉代逐渐臻于成熟。蔡邕在《独断》中讲道:“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
新年伊始,成都天府古镇以千人汉服巡游正式开启“国风年”——穿华服,逛古镇,游竹海,赏国潮。
直到前些年,穿汉服出行或聚会还几乎约等于COSPLAY,受惊路人的内心三连问往往是“热吗?”“拍戏吗?”“合影要钱吗?”如今,伴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国风潮”,汉服也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变得更为流行化和日常化,成为一种生活美学的载体。
与此同时,今天的大众对于汉服的认知仍然存在不少空白和误区。何为汉服?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有着怎样的发展流变脉络?又对国际时装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很多人而言,汉服或许是一个含义不明的过去时态,但在另一部分人心中它是承载着丰富意味的文化符号。
而随着汉服文化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和喜爱,时尚品牌为了抓住年轻人,也在汉服的创新上花了许多心思。
以“明华堂”为例,它将传统与考究的礼服融合于时尚,缔造了一种新颖的中国原创,重现出东方新古典主义的幽雅与庄重,受到大量年轻汉服爱好者的意想不到的喜爱与追捧,成为汉服中的l ogo与大牌。“明华堂”套装起步价过3000元,上万元的款型也非常常见。半定制的会员预约,据说已约到了2022年。
“明华堂”折枝牡丹暗花纱套装
纵观全球时尚及历史碑界,Hau te Cou tu r e(高级订制)自1858年诞生,历史超过162年。它代表着西方体系对艺术创作和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的顶礼膜拜,也确是极致的细节魔鬼——所有工艺均由手工完成,一件衣服耗费工时大概在一个月左右。法国高级时装协会,对高级订制设计师品牌及手工坊的规模、技术条件、发布会细节等均做了严格规定。在欧洲,Hau t e Cou t ur e(高级订制)是一个受法律保护的称号。
而汉服中的精品,仅以明代举例,就有600余年的历史。其中的艺术与工艺成就十分高超,比如明代的花鸟袍、蟒袍,一件就涉及近百种不同的绣花线,几十种古法植物染色,以及若干种不同的纱线捻度,仅仅是其中的金银线,又分出不同的金和银。不久前,北京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设计师、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楚艳联手山东博物馆,将其馆藏中30余件代表工艺水平巅峰的明代汉服进行了仿制复原。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集中展示及汉服艺术再现,楚艳团队的复原工作追溯到了纱线,野蚕丝与桑蚕丝,手工纺织与机织,看起来貌似不大的差异,后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更不必提若干种繁复的针法。那种细腻和讲究,让设计团队在整个复原的过程中屡屡叹为观止。
山东博物馆藏:香色芝麻纱绣过肩蟒女长衫
汉服的精致,对细腻和优雅的追求,是对当代服装设计和创新的挑战和榜样,这些确实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下的许多汉服品牌,除了重视传统中的考究和极致还原,也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创造出当下年轻人需要的,也消费得起的服装。在穿着与搭配方式上,呈现出更好的组合方式,赋予传统服饰新生——有学习和传承,也有创新和超越,是汉服的新风貌。
在去年十月,传统形制汉服和汉风礼服、常服、潮服接连亮相上海时装周的“汉服专场秀”。从古法植物印染到3D打印配饰,以及中西融合技法共生融洽,这亦是传承中的创新,表达着年轻一代设计师对汉服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而Z世代消费者对于时尚的观念,则更加直给——做自己且明确自己要什么。未必非得明白背后的文化内涵,好看就是追随的理由。近年来借着淘宝、抖音、B站、古装剧、古风游戏等极强的传播力,不少旁观者也被其影响,欣然入场“古风圈”。除了购买,汉服租赁、汉服体验馆等也应运而生。汉服爱好者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2019年市场消费额突破45亿,对比2017年的5亿,确是迎来了井喷。可以说汉服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大家喜爱的原因主要是源自颜值和视觉冲击,流行文化的背后是什么,可能没那么重要。然而,想要得体传承汉服及文化,还需“知来处,明去处”。去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如此才能不至于对汉服、对传统的理解流于表面。
或许汉服与美本身一样,不需要被过度定义,它只是一份元气淋漓的自信。
根据《史记》记载:“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并认为“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当然,这种看法是在圣人史观下的一种认识。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学家认为中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麻布来制作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就是蚕和丝的发明者。自此以后,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地位至为重要。《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则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基于此,中国有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代表了华夏文明的由来及发达程度。
汉服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而汉服在古意中的所指,并不仅仅是一套服装,而是包含着一整套完整的造型,包括衣裳、头饰、发式、面饰、鞋履、配饰等。单就衣裳来说,也是两件的概念,即上衣下裳,衣即衣服,裳一般指的是裙裾。
汉服所用的面料,基本就是布和帛,其结构从上至下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个部分。前后具有对称性,在制作过程中会取两幅同等长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如果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称之为斜领右衽衣。其制作流程极为繁复。而在剪裁方面,与西方流行的立体剪裁截然不同。汉服以自然平面大片裁剪为特征,讲究宽衣博带之美。一套汉服至少需要耗费两米布料。
汉服的服饰纹样往往采取动物、植物、几何状的文饰。对动植物的刻画往往求真、细腻,而几何图形则规整、对称。服饰颜色更是有着严格区分。古人所理解的世界为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称之为五正色,是极为尊贵的。至于其他颜色均是调和色,是这五种基本颜色调和而成,称之为“间色”。并将五色与五行相对应,“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羽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汉服古法染色,至纯至美,光是红花染出的红色系,常见的就有石榴红、牡丹红、章丹、珊瑚朱、红梅、银红、嫣红、桃红、凤仙红等等……天成之美。
汉服面料上的花纹发展亦是有逻辑的,它与文化和社会发展形态互为映照。比如,明朝的龙袍上流行的四合如意云纹样,在明初和明末的形态均有所不同。明初百废待兴,花纹粗糙;明中期社会开始发展,纹样开始呈现多样化;到了明末,社会富裕,图样变得奢华饱满。再比如,唐代的纹理兼容性极强,在传统图案中自如混用许多西域元素,侧面呈现出大唐自信包容的一面。由此可见,服饰连贯发展,与文化发展的路径是一致的。
头饰亦是汉服的一部分。女子头饰主要由副、编次等构成。发髻也呈现出多样性,有时还会在发髻上佩戴珠花、步摇等各色饰物,并在鬓发两侧饰有博鬓。唐代初期,簪花多为点缀,即使满头插花也多为小花。到了开元盛世,簪花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更为丰富。据记载,唐明皇亲自为杨贵妃插簪花。此时还出现了簪花斗花比赛,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长安士女,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每当春日盛开之时,女子们插花满头,夸富斗艳,美不胜收。从上层豪门一掷千金的斗花活动,到民间的斗花之戏,颇为盛行。民间男女还借斗花的机会,自由交往,选择心目中的佳配。敦煌歌辞《斗百草》中有描写斗花定终身的句子“欲摘问旁人,两两相捻取”——两两相捻取,即是暗谓成双配对,结为秦晋之好。
除了簪花,簪钗也往往被视为定情之物。陆游与唐婉曾以一支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亲,陆游十九岁(绍兴十四年)终与唐婉结合,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以及与陆游的亲密感情,不知何故竟引起了陆母的不满,遂命陆游休了唐婉。公元1151年(绍兴二十一年)礼部会试失利后,陆游到沈园游玩,偶遇唐婉,两人再见面都非常难过。陆游感伤地在墙上题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公元1156年,唐婉再次来到沈园瞥见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和了一阕《钗头凤·世情薄》。同年秋,唐便抑郁而终。
此外,宋代还在簪钗的端头悬吊钗符,也称“钗头符”,或“宝符”、“灵符”。曾丰《端午家集》中言:“戏缠朱彩索,争带赤灵符。”钗头往往被做得小巧玲珑,宋人也常称作“小符”。历代诗词多有表现,如苏轼《浣溪沙·端午》:“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又如,崔敦诗《淳熙七年端午帖子词·皇后合》:“玉燕垂符小,珠囊结艾青。”
面饰即花钿,是女子贴在两鬓、眉间、面颊的花朵装饰物。关于花钿由来的美丽传说,有一年正月初七,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拂,吹落梅花一朵,正落于公主额头,其额中被染出了梅花印。这奇特的美丽被宫中女子争相效仿,然而奇遇难求,大家便直接剪下梅花贴于额头,成为一种新的美容术。牛峤《红蔷薇》中“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说的就是这个。
梅花状的花钿有红、黄、绿三色,一般以红色居多。众人熟知的《木兰辞》里的“对镜贴花黄”,贴的便是黄色花钿。绿的是“翠钿”,由名贵的各色翠鸟羽毛制成,呈青绿色,晶点闪烁,清新别致。温庭筠《南歌子》中“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张太华《葬后见形诗》中“寻思往日椒房宠,泪湿衣襟损翠钿”,指的都是这般稀罕之物。
花钿的造型除了常见的梅花,后来也发展出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比如牛角形、扇面形、桃子形等,此外也有各式小鸟、鱼鸭等造型,十分美妙娇俏。花钿一般会以金、银箔及珠宝制成,此外也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甚至蜻蜓翅膀做的。可谓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宋人陶谷《潸异录》:“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描述的就是蜻蜓翅膀制的花钿。
顺带一提,粘花钿的胶叫“呵胶”,是由粘箭羽的鱼鳔制成,对之呵气,再蘸点唾液,便能牢牢依附——一气呵成,故称“呵胶”。
关于鞋履,大礼服(朝服、祭服)一般使用红云履;深衣则使用黑云履或黑布鞋;女装的部分,正装通常搭配弓鞋;圆领袍一般搭配皂靴或皂皮靴(隋唐时期);道袍、直身等正装,除了布鞋之外,可选云头履;便装配布鞋、洒鞋最常见不过了;戎装(军装),可搭皂靴、布鞋。
配饰主要是佩玉。佩玉大致说来有头饰、耳饰、项饰、手饰、身饰几大类,而常见品种有玉瑷、玉环、玉玦、玉冲牙、玉翁仲、玉镯、扳指、玉剑首、玉带板等等。贵族们往往是组玉配套齐全,佩戴次序也极为讲究。汉服的配饰除了佩玉,还有蔽膝、披帛、袜、帔、香囊、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銙、腾蛇等。
从汉服一斑,可见古代汉人的气韵——从头至脚,讲究何其之多。审美能力,一定是文化教养的结果,是人文教育对一个人共情能力、敏感度、想象力、以及文化视野的开发,它不但决定了审美旨趣,还关乎人格、气质与灵性。服饰在时间的长河中,从来都不是驯化人的武器,它是一部交织了身体感知与料作品质的协奏曲,是自我欣赏与认定。
受到全球设计师钟爱的汉服元素:
宝相花
宝相花是广泛流行于唐代纺织品上的重要装饰纹样。宝相花是一种图案化的花纹,现实里并没有这样一种花。它集中了莲花、牡丹、菊花的特征,又吸取了传统纹样中的云纹、忍冬纹以及中亚地域色彩的石榴纹等精华,形式上采用四向或多向对称放射状作出圆形适合、菱形、方形适合装饰纹样。宝相花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佛教盛行的流行图案,具有吉祥美满的寓意。不同时代宝相花的形态也并不相同,唐代时莲花的因素居多,到了后来牡丹成为主体。意大利品牌瓦伦蒂诺2014年春夏高级女装中使用了联珠纹图案进行时装设计。
瓦伦蒂诺2014年春夏女装使用联珠纹图案
夹缬
美国纽约华裔设计师谭燕玉2012春夏高级成衣使用了夹缬纹样的设计元素。
谭燕玉2012春夏高级成衣
夹缬是指利用雕版在绸棉织物上夹染出预定花样的印染工艺,为中国传统印染技艺“四缬”(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之一。夹缬上溯可达东汉,盛于唐宋。唐代白居易《赠皇甫郎中》诗云:“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敦煌莫高窟唐代彩塑菩萨身上穿的多是夹缬衣物。早期夹缬工艺是扎根于民间并传到宫廷的。唐代张萱绘《捣练图》中蓝裙女子穿的小袖衫的纹样就颇似夹缬工艺。
云肩 法国女装品牌夏奈尔和中国设计师郭培都曾推出过以云肩为灵感的时装。
在明朝初期,云肩多用于宫廷庆祝元旦及朝会的礼乐仪队中担任女性歌舞伎。随后,云肩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女性,特别是青年女性婚嫁时不可或缺的衣饰。大多数云肩由四个云纹组成,称为四合如意式,还有柳叶式、荷花式等,上面都有吉祥纹样,如富贵牡丹、多福多寿、连年有鱼等。
玉环绶
意大利品牌“就是卡沃利”2013年秋冬推出了精美的翠环流苏项链。美国婚纱设计师克莱尔·佩蒂伯恩在2010年兰花礼服系列中就运用了“玉环绶”的元素。
宋代女裙流行使用轻薄质料,时有“薄罗衫子薄罗裙”之称,为了不使裙摆散开影响美观,宋代女子常在裙子中间挂上一根用丝带编成的飘带,中间打环结,串一个玉制的圆环玉佩,被称为“玉环绶”或“宫绦”,用来压住裙幅。这在当代中式服装中比较常见。 (徐小棠)
五彩珠花怎么养2
明代皇后戴的凤冠
对古代中国人来说,春节不仅是辞旧迎新和家欢的好日子,也是结婚喜庆的吉日,有记载,在古代中国,有三分之一的人会选择在正月结婚,这种风俗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行。与现在的女孩子梦想披上洁白的婚纱不同,在传统的婚礼习俗中,那时候新娘子们的梦想是能戴上凤冠,穿上霞帔。
凤冠形成于汉代,自出现之日起,凤冠就是身份尊贵女子的至尊礼冠,在重大场合,她们必须戴凤冠。另一件配饰霞帔也是女性的身份标志:明清时期,身份等级不同,霞帔的纹路、吊坠都有不同。
事实上,因为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穿戴着雍容华贵的凤冠和霞帔举行婚礼对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来说,是可望不可即。百姓家的女子在婚礼上,只好假借“凤冠”和“霞帔”之名,做出凤冠霞帔的样式,以图喜庆。只不过,她们戴的凤冠霞帔与真正的凤冠霞帔相去甚远。这可以被看作是一场,市井民间对上流社会时尚的追逐与模仿,到了清代,这一现象逐渐被官府默许,而凤冠霞帔也成了妻区别于妾的重要待遇。
戴朝冠的清皇后,朝冠与凤冠有区别。
凤冠霞帔渐成婚礼时尚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最喜庆的事之一。对结婚的男女双方而言,婚事要办得热闹风光、红红火火。此时,红色是最应景的颜色。
在中国古代色彩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喜庆、热烈,因此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红色是必不可少的角色,红色是主色调,是最重要的色彩。大红喜字、大红灯笼、大红盖头、大红花轿、大红服饰、大红嫁妆,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要与红色搭上。结婚的新人,也被人们看作喜气洋洋的“红人”。他们给人们发的红喜帖、大红包,传递的是喜气,带来的是喜悦。
当然,时代在发生变化,现在很多新娘子会穿端庄素雅、象征着纯洁的白色婚纱。白婚纱是民国时期从西方传入的,随着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白色婚纱也被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男女带入国内,一时开风气之先,后来逐渐被国人接受。
不过在古代,白色是非常忌讳的。白色多用于孝服,虽然俗语中有“要想俏,一身孝”之说,但那是说穿衣搭配,白色绝对不能用于婚礼上。披红挂红,才是婚庆中最适宜的色彩,不仅有红袄裙、红鞋子、红手帕等耀眼的红色服饰,而且在这些红色的服饰上还要绣上吉祥图案,缀上金线装饰。这些装饰是衬托喜庆、吉祥气氛必不可少的点缀。于是,在这种婚礼习俗的不断演化下,新娘婚服之中,出现了特殊的服饰:凤冠与霞帔。
在中国古代服饰体系中,确实有凤冠、霞帔的存在,不过,他们一直是高贵身份的象征,一直被皇室的娘娘、嫔妃使用,至少也是要有品秩的官员家庭的女性才有资格穿戴。
在封建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的服饰穿着也要遵循等级制度。中国历史上的《舆服志》(中国正史“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即25部史书中,有10部专设章节撰写《舆服志》,它总结记录了几个重要朝代的服饰制度)明确各等阶层的服饰规定,不可僭越。僭越服饰就是逾越礼制,严重者将受到处罚,比如擅用龙纹者则可能会被砍头。
在《舆服志》中,不仅服色、衣裳样式有规定,面料也有严格的法律规定,比如,平民不能穿红着绿,只能穿本色麻布衣;没有功名的庶民(老百姓)服饰颜色以白色为主,白色、黑色是古代底层官吏、百姓的主要服色,因此有白衣公卿、皂隶等称谓。
由此可见,凤冠霞帔几乎轮不到普通百姓家庭。但是后来有不少资料表明,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在做新娘时,确实戴上了凤冠,穿上了霞帔。她们穿戴凤冠、霞帔就不逾越礼制、违反等级制度吗?凤冠霞帔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服饰?我们还是要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一探究竟。
清朝凤冠上的金凤
戴凤冠
汉朝开始在宫中流行
凤冠,亦称凤子冠,是中国古代妇女的礼冠,因为冠上缀有凤凰,故名凤冠。根据服饰文化史研究专家周汛、高春明所著的《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介绍:“以凤凰饰首的凤冠,早在汉代已经形成,汉制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大庙行礼,头上首饰即有凤凰。其制历代多有变革,至宋代被正式定为礼服,并列入冠服制度。”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汉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之首服装饰以凤,其后代有沿革,或九龙四凤,或九翚四凤。”
凤冠是女子冠帽中最尊贵的礼冠,她们在重大场合必须戴凤冠。北宋时期,宫中的后妃在受册、朝谒景灵宫等隆重场合,都要戴凤冠。对于凤冠的形制,《宋史•舆服志》有记载:“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
自从汉代形成了戴凤冠的礼仪制度,戴凤冠在宫中流行起来。自中、晚唐以来,妇女戴冠日益多见。五代时就有“碧罗冠子”、“鹿胎冠子”等名称,宋代此风尤盛。清代宫廷南薰殿藏有宋代原画《宋真宗章懿李皇后像》,在画像上可见,李皇后戴的凤冠特别高大,装饰繁复,冠上饰有多条龙、凤。这顶凤冠大体上可以称之为“龙凤珠翠冠”。
值得一提的是,李皇后的凤冠与明代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皇后凤冠有相似之处。1956年北京十三陵挖掘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出土了一批服饰实物,其中就有孝靖皇后所用的凤冠。这顶凤冠的形制为:以竹丝为骨,编为圆框,框内外各糊一层罗纱,然后在外表缀以金丝、翠羽做成的龙凤,周围镶嵌各式珠花。在冠顶正中的龙口,还衔有一颗宝珠,左右二龙及所有凤嘴均衔下一柱珠串。
与前几代凤冠盛行相比,明代服饰等级制度趋向严格,《明史•舆服志二》记载:“皇后冠服,洪武三年定,受册、谒庙、朝会,服礼服。其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十二钿……永乐三年定制,其冠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如旧。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而且明清《舆服志》等制度规定,除皇后、妃嫔之外,其他人未经允许,一概不得私戴凤冠。
但是在一些笔记文献中,我们也常常见到称明代命妇(古代一般指受有封号的妇女)所戴的礼冠为凤冠的文字,与舆服志禁止私戴凤冠规定有矛盾,是否可以说民间、官员有不遵循制度的,僭越礼制?这是误解。明清衣冠制度中确实这样规定,也是这样执行的。但是笔记文献中说的命妇戴凤冠,其实是礼冠,并不是凤冠,只是名称上的命名,与皇后、嫔妃的凤冠是两个物什,两码子事。另外,清代后妃所戴的礼冠,虽然也饰有凤形,但是名称上不再称凤冠,而称朝冠。
清代身穿霞帔的贵族妇女
穿霞帔
官家礼制等级分明
霞帔,东汉末年刘熙所著《释名•释衣服》曰:“霞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最早是妇女用于装饰,披搭于肩的彩色披帛,以轻薄透明的五色纱罗为之。
到了唐代,妇女在裙衫之外着质地轻薄柔曼的丝带,如同一条大围巾一般,非常漂亮,富有美感,深受唐代妇女的喜爱,成为当时的时尚之装,并演绎成唐代女装的重要组成。
唐诗中就有关于“霞帔”的诗句,刘禹锡《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炼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华却赴京师》有云:“银珰谒者引霓旌,霞帔仙官到赤城。”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曰:“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说女性的帔子色艳若霞。正如南京云锦冠名“云锦”,是因其灿若天下云彩而得名,“霞帔”也因帔子色彩宛如天上的云霞,由此而得名。
霞帔作为命妇的礼服,始于宋代。以狭长的布帛为之,上绣云凤花卉。穿着时佩挂于颈,由领后绕至胸前,下垂至膝。底部以坠子相连。原为后妃所服,后遍施于命妇。《宋史•舆服志》卷三记载: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规定:“其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领,长裙,霞帔、玉坠子。”
明清时期承继宋制,霞帔用于皇后、命妇礼服。《明史•舆服志》卷三记载:洪武四年(1371年)规定,凡为命妇“一品,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妆饰,玉坠。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金珠翠妆饰,金坠子。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珠翠妆饰,金坠子。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翠妆饰,金坠子。五品,衣销金大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金坠子。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镀金银坠子。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生色画绢妆饰,银坠子。”
第二年,朝廷对霞帔纹样及其他细节做出了新的规定。明朝王三聘在《古今事物考》卷六中记载:“国朝命妇霞褙,皆用深青段匹,公侯及三品,金绣云霞翟文,三、四品,金绣云霞孔雀文。五品,绣云霞鸳鸯文。六、七品,绣云霞练鹊文。”
由此可见,明代按照品官的秩别,霞帔各有差别。除了霞帔不同,使用的坠子以及霞帔上所绣的纹也不一样,《明史•舆服志》亦有规定:一品至五品命妇的霞帔上缀金帔坠,六品七品缀镀金帔坠,八品九品缀银帔坠。洪武二十四年规定:公侯及一品二品命妇的霞帔绣翟纹,三品四品绣孔雀纹,五品绣鸳鸯纹,六品七品绣练鹊纹。
到了清代,霞帔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首先是样式的变化,清代霞帔的长度放宽,两幅合并,并附有后篇即衣领,形似比甲(比甲是一种无袖、无领的对襟两侧开衩及至膝下的服饰,其样式通常较后来的马甲要长);其次是帔脚下不用坠子,改用流苏;再者,清代霞帔的胸部缀有补子,与补服的品级补子对应。文物专家孙机先生(上世纪50年代曾师从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在《霞帔坠子》中指出,清代的霞帔虽有霞帔之名,实际是“一件带方补子,下沿缝满穗子的绣花坎肩。”
清代霞帔与前代霞帔的变化,最根本的不在形式,而是在用途上。霞帔是专用服饰,虽然没有龙袍、凤袍严格,但是也有很多限制、禁忌,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使用的。但是霞帔有其特殊性,到了清代,士人庶民妇女出嫁和入殓也可以穿戴,俗称“假借”。民间推崇霞帔的尊贵,在婚丧嫁娶之时,借来使用,以增加气氛或显示尊贵。
当然,庶民妇女用的只是“借用”的概念,并不是真正的霞帔。皇室、命妇的凤冠、霞帔与民间的凤冠、霞帔不是同一个物品。换言之,皇后、嫔妃、命妇的礼冠凤冠与礼服霞帔,是真正意义上的凤冠、霞帔;民间的凤冠、霞帔是民间婚礼中新娘戴的礼冠和穿的吉服,只是借皇后、命妇礼冠的吉言,与实际的凤冠、霞帔相差甚远,名不符实。
民间婚礼上新娘戴的凤冠(右),其样式简单而普通,不过它与古时真正的凤冠不是同一个概念,民间婚礼上的凤冠只是借用了凤冠的形和名。
“凤冠霞帔”
被民间模仿和借用
凤冠与霞帔是中国古代女性的服饰,但不是一般普通女性的服饰,而是具有很强的专属性。
新娘戴凤冠、披霞帔,是必不可少的礼节,也是中国女性出嫁时最向往、最风光的婚服。但由于中国服饰文化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僭越就要治罪。普通的女子出嫁时既羡慕富贵人家女子漂亮的凤冠和霞帔,又不敢擅自穿戴它们,因此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在人生最为重要的婚礼中,允许“借用”(逾越服饰等级)凤冠和霞帔。这在中国服饰文化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
有了这个特例,没有品级的普通妇女,在成婚、入殓时也可戴凤冠(花钗冠),因此,在民间婚礼中,新娘戴凤冠、披霞帔的行为屡见不鲜,当然,这只是名称上的称谓,是“借名”,即借凤冠之名。虽然名词上还是称为凤冠,但其实质根本不是真的凤冠。这就好比穿上戏服扮演王公大臣,甚至皇帝,但他们最终只是戏中的角色,是“演出”的需要,其服装、身份、地位与戏中完全是两码子事,不能混为一谈。
从保存下来的照片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民间婚礼中的凤冠样子,与明清时期皇后的凤冠差别很大,因为民间只是“借名”,所有的装饰都是以假乱真,要个形式,不可能是真金白银翡翠珠宝的真品。也因为民间婚礼凤冠实物样式简单、普通,有读者就误认为皇宫的凤冠也是这样普通,那就大错特错了,那是误读了“凤冠”这个词。
不过,即便只是假借“凤冠”和“霞帔”之名,也能令平常家女子的婚礼增添不少喜庆之色。后来,这种假借的礼仪还演化出一个有趣的作用:区分正室与小妾。
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服饰》记载:“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徐珂的文字中有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说民间的凤冠是假冒的,属于借用(借用其名称),非真实的凤冠;二是民间使用霞帔凤冠,表示女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属于正室,非小妾。命妇可以穿霞帔戴凤冠,民间的正室新娘同样要穿霞帔戴凤冠,表明其明媒正娶的地位不容动摇。
这就说明,明媒正娶的正室新娘以及填房继位的新娘,都可以戴凤冠穿霞帔,非正室夫人的小妾、二房、三房,即使是明媒正娶,也不能披霞帔戴凤冠。明代小说《金瓶梅》潘金莲、孟玉楼进入西门府,都是小妾,排名四娘、五娘,就没有凤冠、霞帔可用。
徐珂的文字记录是准确的,凤冠只能用于正室,但是因为民间的凤冠、霞帔原来就是借用,在后来民间婚礼中,渐渐不严格遵守,借用的凤冠、霞帔泛滥,品质也下降,人们看到的婚礼中的凤冠、霞帔,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富贵之气、华丽之美,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不过,真正的凤冠与霞帔都是非常精美、精致的服饰品种,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代万历帝皇后的十二龙九凤冠,精美绝伦,雍容华丽,光彩照人,可以称为世间珍品。(文/黄强)
《天中人文网》
五彩珠花怎么养3
美好的事物总是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生活中总是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留恋,同样美好的植物也是如此,有花香沁人心脾,有枝繁叶茂后人乘凉,有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更有翻山越岭游遍四方。
很多人给小编留言说,上次写的用植物名称给宝宝取名感觉特别好,还想看到更多类型的文章,奈何中华大地疆域辽阔,各种植物,林林总总数以万计,若是想一次性给大家介绍完,无异于痴人说梦,所以今天小编将继续为大家带来那些美好的植物名字介绍。
夏天无,清雅春日里,此花夏天无。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伏生紫堇 的干燥块茎。春季或初夏出苗后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干燥。
块茎类球形、长圆形或呈不规则块状,长0.5-3cm,直径0.5-2.5cm。表面灰黄色、暗绿色或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和不明显的细皱纹,上端钝圆,可见茎痕,四周有淡黄色点状叶痕及须根痕。质硬,断面黄白色或黄色,颗粒状或角质样,有的略带粉性。气无,味苦。以个大、质坚、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夏天无具有降压、镇静,舒筋、活络、止痛等作用。
天女花,也唤作小花木兰。
落叶小乔木,长5至15厘米,叶背有白粉,花期6月上旬至7月中旬,果熟期9月上中旬。分布于长江以南和长城以北,多产于辽宁、安徽、江西、广西北郊,也是中国东北地区惟一的野生木兰属植物。朝鲜、日本也有分布。为濒危植物,属国家三级重点保护植物。天女花是辽宁省的省花,也是辽宁省本溪市的市花。
它同时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树种之一。
在本溪的草河掌山区为多,可广泛用于食品、化工、医药、卷烟 、糖果、化妆品等,是增香剂制品的最好原料,国家轻工部已把它列为得料的重要原料之一。
天女木兰是木兰属植物家族中的一个成员,因为它的花颇象牡丹,辽东山区的人们称之为山牡丹。天女木兰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树高5-10米,对生长环境选择性很强,一旦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便生长不良,以致消逝。
天女木兰的花和叶可提取芳香油,其种子的含油量达23%,油可做肥皂等用,天女木兰木材常用于制器具及雕刻。天女木兰花大而美,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植物。
蝴蝶戏珠花,别名:粉团、雪球荚蒾,忍冬科、荚蒾属落叶灌木。
当年小枝浅黄褐色,四角状,被由黄褐色簇状毛组成的绒毛,二年生小枝灰褐色或灰黑色,稍具棱角或否,散生圆形皮孔,老枝圆筒形,近水平状开展。
产湖北西部和贵州中部(清镇),福建龙岩梅花山,各地常有栽培,日本也有分布。
蝴蝶戏珠花花型如盘,真花如珠,装饰花似粉蝶,远眺酷似群蝶戏珠,惟妙惟肖。适于庭园配植,春夏赏花,秋冬观果,根及茎可药用。
锦带花,又名锦带、五色海棠、山脂麻、海仙花。
属落叶灌木,高达1-3米;幼枝稍四方形,有2列短柔毛;树皮灰色。芽顶端尖,具3-4对鳞片,常光滑。
生于海拔800-1200米湿润沟谷、阴或半阴处,喜光,耐荫,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瘠薄土壤,但以深厚、湿润而腐殖质丰富的土壤生长最好,怕水涝。萌芽力强,生长迅速。
锦带花的花期正值春花凋零、夏花不多之际,花色艳丽而繁多,故为东北、华北地区重要的观花灌木之一,其枝叶茂密,花色艳丽,花期可长达两个多月,在园林应用上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早春花灌木。
适宜庭院墙隅、湖畔群植;也可在树丛林缘作篱笆、丛植配植;点缀于假山、坡地。
锦带花对氯化氢抗性强,是良好的抗污染树种,花枝可供瓶插。
铁苋菜,别名:铁苋菜、海蚌含珠、蚌壳草,是大戟科、铁苋菜属植物。
此物服用可清热解毒,明目利咽,铁苋菜性味甘凉,长于清利湿热,清肝解毒,凉血散瘀,对于湿热所致的赤白痢疾及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目痛、咽喉红肿不利等,均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营养丰富,增强体质铁苋菜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所含的蛋白质比牛奶更能充分被人体吸收,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高2倍以上,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强身健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长寿菜”之称。
当然提到苋菜,就不得不说一道江浙地区的名菜,霉苋菜梗。
霉苋菜梗是浙江绍兴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名菜。色泽亮丽,色绿如碧,清香酥嫩,鲜美入味,助消化,增食欲,最宜下饭。绍兴人食用霉苋菜梗历史悠久。
越王勾践夫妇入吴为奴,当时越国已国贫民穷,百姓皆以野菜充饥。有一老者,在蕺山上采得 野苋菜梗一把,其嫩茎、叶已食用,但又老又硬的菜梗一时无法煮熟,弃之又觉可惜,便藏于瓦罐中以备日后再煮。不料数日后,罐内竟发出阵阵香气,老汉取而蒸食,竟一蒸即熟,其味又远胜于茎叶,百姓闻之,纷纷效仿,流传至今。
一般人不建议尝试,因为真的味道很独特,下一期小编再给大家普及其他的特色食物,记住,不要轻易尝试霉苋菜梗哦。